南明弘光被俘,清军剃发令(江阴八十一日)

1644年,清军入关,入关之后的清朝开始对汉人执行“剃发令”,从原本汉族的束发剃成满族式样的“金钱鼠尾”,即剃去周边头发,仅在头顶留一小块似铜钱大小的头发,并结成辫子,因其形状酷似鼠尾,故称之为“金钱鼠尾”。

南明弘光被俘,清军剃发令(江阴八十一日)


但是在清朝要求汉族百姓剃发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要求——易服,即让汉族百姓不再穿着汉族传统的服饰,而是改穿满族服饰。

1644年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多次颁布剃发易服令,五月三日,多尔衮再一次发布命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所谓“本朝”指清朝,而“本朝制度”无疑指的就是清人所穿的满族服饰。不过,因剃发易服遭到汉族民众的激烈反抗,且天下尚未平定,剃发易服令在颁布后不到一个月内被暂停执行。

1645年五月,清朝在消灭了大顺朝和南明弘光政权之后,觉得天下大势已定,便重新推行剃发易服。五月十五日,多尔衮正式下谕恢复剃发易服,在命令中除了阐述剃发的必要性和执行期限之外,也专门提到了易服,“其衣帽装束,许从容更易,悉从本朝制度,不得违异”。

南明弘光被俘,清军剃发令(江阴八十一日)


由此可见,剃发和易服是二位一体的,两者是同时执行,只不过后世很多人都把关注点放在“剃发”上,可能出于以下两种原因:一,民间流传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俗语让人对剃发有着更深的印象;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族百姓对剃发更加反感。

所以,除剃发之外,还有易服。

02 汉服与满服的区别

南明弘光被俘,清军剃发令(江阴八十一日)


既然提到易服,那么说明汉服和满服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那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汉服,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一直到明末清初,都是汉人的传统服饰。虽然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细节的变化,但是其主体特征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汉服的基本特征为﹕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同时又以盘领、直领、箭袖、纽扣等为补充。所谓“交领右衽”即衣领在胸前交叉且束于右腰,“无扣结缨”指汉服通常没有纽扣,而是以布带或者腰带进行固定,“褒衣大袖”则指衣袍、袖口宽大。

南明弘光被俘,清军剃发令(江阴八十一日)


而满服则与汉服明显不同,满族服饰的特点是立领、盘扣和紧窄的马蹄袖口。而这些特征与满族的民族特性相关,满族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寒冷地带,以打猎为生,满族的传统服饰有助于他们御寒以及狩猎。

03 易服的意义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清朝并非第一个,再此之前有元朝这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再往前还有金、辽乃至北魏等占据部分汉族区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清朝之前的少数民族政权并没有对他们统治下的汉人做出具体的服饰的要求,那为什么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呢?

通过史料,结合当时的历史形势,我们认为清朝之所以推行“剃发易服”主要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剃发易服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政权的统治。清朝从东北入关,以数百万的人口来统治数以亿计的汉族人口,从数量上来说满族人口是绝对的劣势,所以为了更好地统治汉人,必须用“剃发易服”这种形式来强化自己的主导地位,以利于政权的稳定。

二、防止被汉族文化同化。从历史发展进程来说,当时的满族相对于汉族来说,是一个落后和野蛮的民族,而且汉文化有着极强的同化能力,之前的北魏、辽、金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汉族同化了。清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于是准备主动同化汉族,于是便从服饰和生活习惯入手。

关于第二点,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就对大臣们阐述过如此的忧虑,皇太极“恐后世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人俗,故常切此虑耳。”由此可见,皇太极在入关之前可能就已经有此想法,而多尔衮等入关之后执行的政策不过是皇太极政策的延续。

04 所谓“十从十不从”

在清初的“剃发易服”运动中,也发生了很多汉人对清朝统治者的反抗行动,虽然最终未能阻止“剃发易服”的推行,但是也让清朝统治者做出了一些妥协和让步,比如著名的“十从十不从”。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

其意义都不难理解,但是其中有一条最受大家关注,即“儒从而释道不从”,普通汉人必须遵从清朝的“剃发易服”,那么和尚(释)和道士(道)需不需要“剃发易服”呢?按照上述“十从十不从”的说法是不需要,但是“十从十不从”是否真实可信呢?

南明弘光被俘,清军剃发令(江阴八十一日)


相传,“十从十不从”是由明朝大臣金之俊在投降清朝后提出,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见诸于正式命令和文字记载之中,既没有在多尔衮和清朝正式颁发的“剃发易服令”中出现类似的文字,甚至在《清史稿》金之俊的列传中也并没有提及此事,如果此事属实的话,如此有影响力的建议必定会在金之俊这个不太著名的人物传记中大书一笔,然而并没有,所以此事存疑。

然而,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在民间却基本照此执行的,对于普通汉人男性,必须严格执行剃发易服,但是汉族女性在大婚、入殓时确实可以穿着明朝服饰,官府中的衙役的服饰也类似于明朝服饰,优伶(戏子)们在舞台上表演戏曲时也多着汉服。

南明弘光被俘,清军剃发令(江阴八十一日)


至于僧道们,确实也并未有剃发易服,僧人无需留辫子,道士也照旧束发。僧人继续着百衲衣,道士依旧穿着道袍,而道袍则类似于明朝的汉族传统服饰,而且因为明朝尊崇道教,明朝的汉服受道袍影响很大,但是道士也并未因此被限制穿着道袍。但是,此举是否真的是因为“十从十不从”,则不得知。

南明弘光被俘,清军剃发令(江阴八十一日)


顺治二年五月,清军顺利拿下南京。

原弘光政权的首辅大臣马士英逃亡到了浙江,在马士英逃亡的时候,裹挟了弘光皇帝的生母邹太后。在马士英一行人抵达杭州之后,闻知弘光皇帝已经被清军俘虏,遂决定拥立身处杭州的潞王朱常淓监国。

朱常淓推辞一番之后,同意了监国一事。

其实此时的境遇对于任何一个明朝藩王后裔而言,执掌监国一事无异于将自己置身于炉火之上。但是,他们终究是皇族子嗣,该承担的一切还需要承担,而不是去一味的选择逃避。

此时的清军在占据南京之后,已经分兵拿下了常州、苏州,很快朝着杭州城扑杀过来。

朱常淓眼看情势危急,下令在千秋关、独松关、四安、平望等地分兵驻守,同时派遣一部分兵力挺兵苏州,拦截清军逼近杭州。

可是当时真正的军政大军全部掌握在了马士英的手中,马士英提议让朱常淓前去和清军议和。陈洪范于是奉命前去和清军议和,回到杭州的陈洪范和张秉贞合力劝诫潞王投降清军,朱常淓在临危之际同意了这两人的请求,开城投降。

清军几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两股南明势力,遂决定下令班师,并且命令洪承畴前往南京招抚各地的残余势力。

南明弘光被俘,清军剃发令(江阴八十一日)


可令清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南明势力的反抗并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多尔衮自以为清军的铁骑已经所向无敌,整个中原大地的反抗势力也渐渐开始消糜,遂下令开始了更加暴虐的民族压迫政策,“剃发易服”这项政策被勒令加大力度的强制推行。

多尔衮的这一举动在举国上下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各地军民的反抗愈演愈烈,山西、陕西、山东、江南之地开始大肆反抗“剃发令”的强制实行,各地的反抗力量开始纷纷爆发。

南明弘光被俘,清军剃发令(江阴八十一日)


剃发令的强制执行,清军的大举进攻,让江阴各地的民众开始了疯狂的反抗,大家一致推举阎应元为首领,死守江阴。


阎应元征调城中二十万民众屯集在江阴城中,明军降清将领刘良佐带领数万清军攻打江阴城,阎应元下令让民众使用车轮战术轮番守城,死死的挡下了清军的进攻。

南明弘光被俘,清军剃发令(江阴八十一日)


久攻不下之后,清军调来大炮猛轰江阴城,江阴城的百姓面对清军火炮的狂轰滥炸很快呈现劣势,已经无力守城。

清军的大炮终于轰塌了江阴城东北一隅的城墙,清军入城,誓死冲杀者、壮烈殉国者,数不胜数,就连城中的深井也被尸体填满。

可是江阴百姓的誓死反抗还是引发了清军的血腥报复,整个城中百姓被尽数屠戮殆尽。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江阴的黎民百姓用自己的生命在战斗,即便是清军进入了江阴城,民众仍然拼了命的在巷道中和清军展开厮杀,力战不退,无人投降。

南明弘光被俘,清军剃发令(江阴八十一日)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阎应元在垂死之际亲自书写悲情壮语,这份铁骨,值得所有人为之震撼。可是让人失望和悲凉的是,阎应元在江阴城被清军围攻的时候,曾经四处求援,可是竟然无一人前往救援,那些口口声声号称明朝正统的南明政权瞬间成为了缩头乌龟。

亡国之祸也在一步步的逼近他们。

江阴虽为蕞尔小城,可是比起比起众多的城池而言,更显悲壮,也更昭显世人的铮铮铁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