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忽視的重大利空房價信號,未來房多不是好事?

3月12日,國務院印發了新文件《國務院關於授權和委託用地審批權的決定》,媒體稱它為“土地新政”,稱其將對樓市產生深遠影響,有利於一線城市繼續做大,整體利空房價。

那麼這個所謂的“新政”作用真有這麼大嗎?

我們先看看新政內容。《國務院關於授權和委託用地審批權的決定》將自然資源領域把兩項審批權“下放”:一是將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權限“下放”到省、市、自治區;二是將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建設用地和國務院批准土地徵收審批權限“下放”到部分試點區域,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重慶,試點期限為1年。


一個被忽視的重大利空房價信號,未來房多不是好事?


關鍵詞是“下放”。但在很多媒體哪裡解釋是另外一個版本,我總結提煉了下,主要有以下幾種結論。

第一,土地新政放鬆對大城市“發展空間”的限制。由於永久基本農田的政策限制,一線城市的擴張只能通過舊改向內部要土地要空間。新政將農用地、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權交給地方政府,這將為城市擴容提供強有力支持。

第二,中心城市和三大都市圈進一步受益。其他省市只是將基本農田外的農用地審批權下放,而對四個直轄市、長三角、大灣區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永久基本農田的審批權也下放。


一個被忽視的重大利空房價信號,未來房多不是好事?


新政提出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建設用地由省、直轄市來批,地方政府出於對土地財政的追逐,會更有積極性來推動。特別是此次疫情,社會生產停擺,地方經濟發展受到重大影響,不但收不上來錢,還要支出大筆錢去抗疫。那麼這些財政虧缺怎麼彌補?土地是地方政府能掌控的最重要財富,可迅速填補政府財政的赤字。

第三,就城市內部而言,舊改的價值不大,指望拆遷當暴發戶可能性越來越低,因為農村土地更便宜,而且地更乾淨。

第四,農地入市打破了國有土地壟斷局面,市場上土地供給增加,土地價格勢必下降,與此對應,房價也會相應下調。

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可能過於高估這個政策的作用了。

實際上,新政並不會帶來土地供給的大量釋放,因為建設用地總量的把控權仍掌握在中央手裡。

國家每年對各地方政府都有建設用地指標,這次的新政只是從“建設用地指標+國務院審批”轉變為“建設用地指標+地方政府審批”。

一個被忽視的重大利空房價信號,未來房多不是好事?


只要國家不給指標,土地管理制度再靈活也不會有增量供給,只能結構性地調整。

實際上,對一線城市來說,建設用地總量反而受到嚴格控制。如北京,嚴守建設用地規模底線,至2035年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實現減量發展。如上海,仍踐行“總量鎖定、增量遞減、存量優化、流量增效、質量提高”的“五量”調控思路。

城市的空間規劃與用地規模,這兩項命根子還是在中央手中掌控,地方政府並不能想發展就能自己隨意調整規劃空間、增加土地供給。


一個被忽視的重大利空房價信號,未來房多不是好事?


一個被忽視的重大利空房價信號,未來房多不是好事?


本質上,新政改革只不過是權力的內部轉移,讓審批過程減少環節,提高項目落地效率,並沒有對土地供應產生大的實質性放水。

彈冠相慶尚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