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凌东厂锦衣之下:陆炳,势倾天下的残酷智者,半明半暗两面都督

如果有人问,有机会穿越时空,你最希望回到哪个朝代?

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大明王朝

既繁荣又黑暗,既软弱又铁骨。

二百七十六年,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让明朝成功“出圈”,收获了无数“明粉”。

开年播出的一部《锦衣之下》,让相对冷门的明朝戏大热出圈。

气凌东厂锦衣之下:陆炳,势倾天下的残酷智者,半明半暗两面都督

惊艳于“陆绎”扮演者任嘉伦“眼神杀”之际,我对陆绎父亲的生平十分感兴趣,就是陆炳。

被官修明史列为佞臣,但“朝士多称之”。

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

热闹的嘉靖年间,位高权重之人,左右绕不过严嵩,严世蕃,陆炳。

如果说严嵩是靠着辞官后的至孝清名,重返官场后的拍马屁迎合与听话,才爬到权利的顶峰。

那么陆炳的崛起,似乎是上天的偏心安排。

气凌东厂锦衣之下:陆炳,势倾天下的残酷智者,半明半暗两面都督


这运气要从他的父母说起。

其父陆松,世袭锦衣卫,在兴献王身边当侍卫。其母是兴献王之子的乳母。

兴献王之子也就是后来的明世宗朱厚熜。

“炳幼小从母出入宫禁”,他与未来的皇帝可以说是发小。

真可谓无可比拟的先决优势,但是陆炳本身就足够优秀。

炳武健沉鸷,长身火色,行步类鹤。

考武举中武进士,历练后被授予官职,任锦衣副千户。

在当时,武举比文举要难上许多,有武题也有文题。


气凌东厂锦衣之下:陆炳,势倾天下的残酷智者,半明半暗两面都督


嘉靖十八年,南巡时的一场大火,给了陆炳“进阶”的机会。

行宫失火,陆炳只身一人冲进火场,冒死把嘉靖帝背出。

取得皇帝的信任,是宠臣之路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

自此,嘉靖帝对于陆炳的宠信明显上升了一个档次。

救命之恩当然不仅仅只有这一次。

三年后的“壬寅宫变”,及时行动带侍卫解救皇帝。

陆炳和嘉靖帝的关系,是累积了一定的量变到最终到质变。

陆炳升迁之路不可谓不通畅,速度迅猛。

从指挥同知,到都督佥事,到都督同知仅三年。


气凌东厂锦衣之下:陆炳,势倾天下的残酷智者,半明半暗两面都督


大明锦衣卫,正式开启了陆炳时代。

一个绝对凌驾于东厂之上的锦衣卫时代。

正真意义上改变了锦衣卫式微的局面,卫权超越厂权,成为大明最为强势的机构。

飞鱼服、绣春刀一度令天下人闻风丧胆。

作为嘉靖手里的一把刀,陆炳出色强力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管是平反冤假错案,还是构陷抓人,亦或是对国家忠诚,都体现了他的素养。


在古代社会,“雄黠多智数”的陆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者”,为数不多的明白人。

巧妙进退于皇权与文官系统之间,如鱼得水。

“善迎合上意”,既保持了和嘉靖帝高度的一致,也没有彻底排除文官集团。

在皇权与阁权彼此压制过程中,风光依旧。

人性从来都是复杂的,陆炳本身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存在。

半阴半阳,亦正亦邪。


气凌东厂锦衣之下:陆炳,势倾天下的残酷智者,半明半暗两面都督

  • 贪污豪横,用小错误抄没富人家,购置自己的产业。

庄房田地,岁入万计;珠宝金玉,动至数千。

  • 也是他,帮助照顾良善之人,以钱财接济,
    毫不吝惜
  • 鞑靼来袭,当事者关闭城门,是他劝明世宗打开城门接纳数万难民
  • 他表面尊敬父辈的同级官员,暗地里心狠手辣地除掉看不起自己的人。
  • 先后灭了夏言、曾铣、仇鸾、李彬等重臣,与严嵩父子关系密切。
  • 但在世宗多次制造大案,朝堂风起云涌之际,也是他对士大夫施于援手,尽力保全

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


人性的两面,在陆炳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善恶难以捉摸。


气凌东厂锦衣之下:陆炳,势倾天下的残酷智者,半明半暗两面都督

我赞同一句话。任何脱离时局的意淫都是耍流氓。

嘉靖朝开始的阁权之争,陆炳正好参与了夏言到严嵩这一阶段。

他只是一个合格的工具。虽然有一定私心,但他的选择其实可以说是嘉靖帝的选择。

迫于现实,他需要和严嵩合作。后来既得利益,就只有利与害的区别。

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的残酷,却异常的真实。

当年明月的小说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懦弱、不敢正面面对困难之人。

依稀中,我仿佛看到,权倾天下的陆炳独自一人坐在桌前,他的脸一半映在微弱的烛光下,一般隐匿在黑暗中。端起孤独,一饮而尽,做出了他心中的选择。


这样复杂的人物很难评说,我唯一可以说的就是,陆炳,一个明白人。

一个明白人,最后得以善终。

以《明朝那些事儿》中的一句话结束此文。

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