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踐:戰略定價法,打破西方“降價必死”魔咒


李踐:戰略定價法,打破西方“降價必死”魔咒


行者說

這個時代,同質化越來越嚴重,不掌握一套精準打法,產品難出頭。而現實中,同質化不僅帶來了產品“難出頭”的困境,也帶來行業“價格戰”的窘境。

西方有個商業魔咒:降價必死。降價需謹慎,“自殺”概率高。

如何避免價格戰?如何掌握高維定價法,讓企業掌握價格話語權?李踐老師為你解答:《戰略定價法,打破西方“降價必死”魔咒》


李踐:戰略定價法,打破西方“降價必死”魔咒


李 踐

「贏利模式」及「校長EMBA」-《招才選將》、《模式創新》主講導師

行動教育董事長兼CEO

中國企業家最具影響力的實效導師

香港“紫荊花杯”傑出企業家、中國優秀創新企業家

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技術創新是很難的,只能靠著跟隨和模仿,長此以往,造成結果就是,產品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

以曾經盛極一時的共享單車為例。為什麼當初在紅遍全國的時候,輿論會有“顏色都不夠用了”來形容此行業的競爭程度?原因就在於,單車均是向市場採購,沒有技術門檻,本身並不存在明顯的差異化。於是,各品牌為了凸顯出差異化,只能在顏色上做文章。

相反,為什麼早期的福特汽車只生產黑色汽車,並不在乎消費者是否更中意其他顏色?

真相是,在產品稀缺的年代,產品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並不需要足夠的差異化。但當行業新進入者不斷增多、市場逐漸飽和,一些差異化特性被先進入者搶先瓜分。

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賽道變得越來越擁擠,後來者將無差異化可選,同質化將不可避免,這時候,面對高度同質化的競爭,降價就成了宿命,“價格戰”變成行業魔咒。

品牌一旦陷入價格戰,通常會陷入這樣的怪圈,那就是不管什麼產品,總會有更低價格的產品出現。不管下游的用戶給出的價格有多低,也總是有人會接單。

表面上看,價格戰的行為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成本,生產商也願意為之生產。但最後發現,這種“斷自己後路”的惡性競爭,不僅擾亂了市場,更是累死自己、坑死上下游、餓死同行的自殺行為。


李踐:戰略定價法,打破西方“降價必死”魔咒


1

成為第一,最有效的差異化手段

營銷,真正的悲哀不是產品的同質化,而是營銷本身的同質化。

以瓶裝飲用水為例,由於農夫山泉率先佔據了天然礦泉水的特性,康師傅只能以“礦物質水”尋求差異化;同樣的,為了體現產品的差異化,恆大冰泉強調自身“長白山天然礦泉水”的特性,崑崙山礦泉水則更直接,只能以水源地命名。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感受,從口感上來說,各礦泉水品牌之間都很難說出有什麼不同。以致於後來進入的百歲山,乾脆以“水中貴族”為差異化,隻字不提產品本身的任何信息。

對瓶裝飲用水而言,在技術創新很難實現的背景下,只能落腳到營銷的創新上。而如果連營銷的創新也變得困難時,差異化就更無從談起了。

根據定位理論,構建起差異化的途徑有很多種,除了經常提及的“品類定位”“悠久的歷史”和“佔據特性”之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成為第一”。

比如,蘋果的iphone開創了智能手機的先河;比如紅牛,佔領了功能性飲料半壁江山;比如養樂多,讓消費者記住了給腸子做運動。

為什麼王老吉和加多寶的商標糾紛跨度長達九年,也要爭奪“誰是第一”的標籤呢?就是因為,“誰是第一”就是特性,就是產品差異化。只有讓消費者記住“正宗涼茶”的品牌符號,才能構建起競爭上的優勢。

比如,沃爾沃佔據了“安全”的標籤;比如,說到寶馬人們就會想到“駕駛的樂趣”;比如,說到奔馳就會聯想到“尊貴和權威”;再比如,說到哈弗大家就會聯想到SUV。

不過,儘管“成為第一”的差異化手段為很多企業提供瞭解決方案,但現實的營銷環境卻是每一個類別都有成千上萬的品牌。也就是說,以上的手段還不足以滿足產品的差異化需求。

因此,戰略定價成了構建差異化最直觀的手段。


2

戰略定價背後的真相:高價高質的優勢認知

小米的創始人雷軍曾在微信公眾號發佈文章稱:“小米旗艦機,一定要去掉性價比的束縛,專心做最好的產品。小米9的製造和研發成本,絕對不便宜,期待我們賣到特別便宜的價錢,完全做不到。”

也就是說,即便是以“極致性價比”著稱的小米,也不願意在低價埋頭走到黑了。

產品為什麼要戰略定價呢?原因在於,在消費者的認知裡,高質必然要求高價,這是成本決定的。反過來,高價的東西也往往都是高質的。換言之,成本就是戰略,正是有了這樣的預期,漲價才會變得行之有效。

同樣還有華為。為什麼華為手機可以從千元機蛻變成如今的中高端品牌,為什麼貼牌機可以成為國產手機的代表?就是因為,華為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更高的質量必然要求更高的價格。反過來,正是由於其高價,消費者也願意相信其產品是高質量的。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消費者心裡都有一杆秤。

凡是漲價的品牌都活得不錯,凡是低價的企業最後都死了。

因為漲價行為,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再通過這些利潤創造出更加滿意的產品,進而創造客戶;另一方面,企業有了利潤後,能夠通過增加營銷費用和後勤保障,更好的維繫客戶的感情,加強與用戶的溝通,創造更多潛在的顧客,提升復購率和轉介紹。


3

戰略定價法,高槓杆的利潤設計

再次回到手機上,小米、錘子、魅族的手機很便宜,甚至只需要一千多就能夠買到。但是,其市場影響力不僅不足以對華為產生實質性威脅,而且還深陷虧損的泥潭,競爭力反而越來越弱。

而率先戰略定價的品牌不僅確立了行業地位,並且把獲得的利潤,再反補科技創新和渠道推廣,構建起強大的競爭優勢,再通過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增強了與消費者的黏性,逐漸地確立起行業領袖的地位,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最後,靠戰略定價成為行業第一的品牌拿走行業70%的利潤,反過來,也更加鞏固了自己龍頭老大的地位。

那麼,企業如何進行戰略定價,通過高槓杆的利潤設計,讓品牌成為了顧客的首選?


01

定標,成為第一

每一位企業家在創立品牌之時一定要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個是戰略問題。而戰略的選擇就是定標,定標未來的樣子,你要成為誰?一個成功的戰略就是成為“第一”,因為行業都有排他性,只有第一才能成功,其它都得死。

不能使你企業成為第一的戰略都不值得去做,就像競技比賽,成功就是一金勝過十銀,勝者為王,要麼第一,要麼別做。


02

定位,卡位+佔位

好戰略,一定有一個好的定價,也一定是主導定價的。當一個品牌擁有行業的定價權時,往往標誌著該行業已經從價格戰中脫離出來了。而擁有定價權,也就意味著可以收割該領域的利潤。

收割利潤的前提必須具備兩個要素:

1.卡位對手。不管是成本領先的企業還是價值創新的企業,不僅在價格上要卡位,關鍵在成本上更要卡住對手的位,因為成本關係到資源配置。

2.佔位用戶心智。用戶購買的選擇往往是買最好的或最有性價比的產品,所以快速佔領用戶的心智,你就能把“看客”變為“顧客”,最終把“顧客”變成“粉絲”。


03

先定價,定價定天下

定價必須要有全局觀,它關係到全產業鏈,不僅表現在供、產、銷各環節上,其中在渠道和推廣上更意味著要讓供應商、經銷商賺到各自該賺的錢,進而夠構建起更高效的合作伙伴關係。只有有了利潤,產業鏈各環節的人才能有更高的收入,合作關係才能更加和諧。

兵力、火力要想足和猛,糧草軍餉不能少,這個國防開支哪裡來?就得先定價,定價定天下。

 04

再做產品

產品是用戶價值的落地,用戶通過價格認可你的價值,願意付給你比競爭對手額外多的金額就是你的利潤,所以,品質就顯得至關的重要。與其說是品牌構建起了競爭的“護城河”,不如說是“讓品質成為消費者心智中的首選”。

最後,企業必須正視的是:

如果企業將戰略定價賺來的利潤投入到業務多元化當中,而放棄對產品進行持續的創新。長期以往,未必可以支撐起“高質高價”的消費者認知。

戰略定價的背後一定是持續性的創新,否則就成為了“無源之水”。


李踐:戰略定價法,打破西方“降價必死”魔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