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用心?養殖無心?

養鵝難免遇到鵝病,一旦遇到鵝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好它。一說到治病,所有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藥。這是常規的想法,是大眾思維,因為所有人都是這麼做的,所以我們也這麼做,看起來無可厚非。

可是,毛主席說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大家都這麼想,不一定就是對的,因為大眾思維不經過思考,不經過推敲,不經過檢驗,人云亦云,直到出了問題,我們卻找不到原因,一臉迷茫。

比如治鵝病,大家都認為鵝有病了就給鵝用藥,無可厚非。然後我們就經常聽到有人問:我的鵝有病了,吃點什麼藥啊?而很少有人問:我的鵝養的不好,我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對於大家的提問,假如你簡單地回答:吃點XX藥就行,他聽到很滿意,立刻就去用藥了。假如你說:不能簡單地考慮用藥,我們要仔細分析一下問題的原因,排查一下疾病的根源。他聽了會說你囉嗦,嫌你話多。

然後,用藥吃好了,就大讚藥是神藥,用藥吃不好,就大罵藥是假藥。他們從來不考慮別的問題,不去研究飼養管理,不重視鵝群的生理特點,認為藥物可以解決一切,認為世上一定有一種可以解決一切的藥。

鵝病的形成很複雜,不是一個簡單地詞語能夠概括。有時候,鵝病是有一種病原體引起的,有時候是由多種病原體導致的。有的時候,鵝病是由外界的傳染生成的,有時候是由內部的管理疏漏造成的。鵝病有病毒性的,有細菌性的,有寄生蟲,有營養代謝性的,而且鵝群得病,往往是從單個鵝開始,逐漸引發大群鵝發病的。我們給鵝用藥,都是群體給藥,一個鵝得了病,就要給一大群都吃藥。不像大動物,是個體給藥,誰得病就給誰吃藥,不得病的不吃。

養殖用心?養殖無心?

所以,在治療鵝病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周到,謹慎對待,不能斷然用藥。我們更多的考慮應該是“制病”,而非“治病”。“制”的意思是制約,控制,限制,“治”的意思是治療,懲治。在實際應用上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我們要制約鵝病的發生和發展,儘可能做到不讓病來,來了不讓它擴散。我們平時要搞好飼養管理,要消毒,要防疫,我們要理解鵝的生理特徵,要了解鵝的感受,要給予鵝群良好的生長環境,幹活時要操作得當,不得粗魯。同時,也要給予鵝群合適的營養配比,適當的預防用藥和保健,增強鵝群的體質。這樣做下來,一方面制約了鵝病的發生,另一方面增強了鵝群的抵抗力,即使鵝病發生了,也顯得好治,也有藥可治,也就顯得藥品管用了。

退一步講,若是真的遇到了不可制約,或者無法治療的鵝病,我們要理性的對待,科學的處理。處理的意思,除了用藥之外,還包括通風管理,轉群管理,選擇性淘汰,緊急免疫,消除病原菌,隔離病死鵝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所以我們說處理,而不說治療。

我們要認清鵝病的本質,到了一定程度,真治不好就不要硬治了,不要鑽死衚衕,畢竟我們要的是經濟效益,而非醫學突破,全群淘汰,從頭再來也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藥物是整個飼養過程中最後一道關,我們不要把它弄反了,只有前面的所有都做到位,藥物才會顯出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