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自己跟自己對話?是“假想同伴”來了,這三個建議請收好

文|橙子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昨天,有位網友給我留言,想跟我聊聊他家孩子的情況。

他兒子今年三歲,很乖巧懂事。但最近,他發現孩子常常一個人自言自語,獨自玩遊戲的時候,總是自己跟自己對話,看電視的時候也會跟電視中的卡通人物對話。

看到孩子每次都很專注,這位網友覺得不應該打擾他,可是,又怕孩子總是自言自語會變得內向,變得不善與人交談。

孩子總是自己跟自己對話?是“假想同伴”來了,這三個建議請收好

我想,很多父母都曾見過,孩子自己跟自己對話,在玩遊戲的時候,在看電視的時候,甚至是在任何的場景。

其實,孩子自言自語是種正常的現象,家長先不要著急,也別去阻止,因為這是孩子有了“假想同伴”。

孩子總是自己跟自己對話?是“假想同伴”來了,這三個建議請收好

關於孩子的“假想同伴”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童書繪本作家凱特·克利斯,他曾出版過一本關於“假想同伴”的繪本《我的秘密朋友》。

在繪本中,作者詳細地描述了小兔子和它的“假想同伴”哈利之間發生的一些事,雖然,哈利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它在小兔子的心目中確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就如同《我的秘密朋友》中憑空出現的哈利那樣,“假想同伴”是隻存在於孩子的腦海中,是孩子想象出來的,他們常常幻想著跟“假想同伴”一起玩,一起聊天,一起幹活等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教授傑爾姆·辛格,曾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受調查的孩子中,有65%都曾出現過“假想同伴”。

還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兒童在2~3歲的時候就會出現“假想同伴”,還有些甚至在1歲半就有了 “假想同伴”。

孩子總是自己跟自己對話?是“假想同伴”來了,這三個建議請收好

按照孩子跟“假想同伴”的互動模式來說,“假想同伴”可以被分為三種類型:

陪伴者:陪著孩子一起玩、學習、幹活的小夥伴;

知己:孩子傾訴心事的對象;

替罪羊:在孩子犯錯時,會拉出來背黑鍋的角色。

有時候,“假想同伴”只扮演一種角色,比如陪孩子一起玩耍,而有時候, “假想同伴”會擔任多重角色,比如,既陪孩子一起玩耍,又聽孩子傾訴,還在孩子犯錯時背黑鍋。

許多父母看到孩子想象出了一個“好朋友”,難免會有點擔心,還會猜測是不是孩子有些孤僻,或者孩子是否太內向,不敢與人交往。甚至有些父母還會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過於擔心。

蘇聯的一位心理學家維戈茨基曾說,“兒童在自言自語時,會主動使用以前和他人交流時成功使用過的語句。兒童這樣做不是為了和他人交流,而是為了更好地掌握語言。”

還有些專門研究“假想同伴”的科學家們發現,孩子對真實世界和假想出來的世界區分得很清楚。隨著年齡地增長,他們很清楚在哪些人面前介紹自己的“假想同伴”是安全的。

也就是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假想同伴”的出現不僅不會影響孩子的思維,也不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孩子總是自己跟自己對話?是“假想同伴”來了,這三個建議請收好

“假想同伴”促進孩子的成長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教授喬麗·泰勒曾對“假想同伴”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她通過對比有無“假想同伴“的兒童之間的發展差異,以及針對“假想同伴”的一些特點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探索後,從認知、人格和社會性發展三個維度總結了“假想同伴”對孩子的影響。

認知上

有“假想同伴”的孩子有更豐富地想象力,他們善於運用想象力進行抽象地思考,並且比沒有“假想同伴”的孩子表現得更有耐心。

這是因為,有“假想同伴”的孩子常常跟這個想象出來的好朋友聊天,這個過程鍛鍊了孩子的想象力,還鍛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

人格上

出現了“假想同伴”的孩子在人格特質上常表現出“利他性”,“利他性”是指常將社會利益、他人利益放在首位,總是自發地幫助他人。就如我們平常所說的擁有“雷鋒精神”。

孩子總是自己跟自己對話?是“假想同伴”來了,這三個建議請收好

在孩子與“假想同伴”的多次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孩子逐漸變得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開始嘗試將自我與他人的心理狀態加以區分,並逐漸學會換位思考。所以,他們大都很有愛心,願意幫助周圍的人。

社會性上

國外有研究表明,富有社會性的孩子,他們自言自語最多,而且聰明的孩子在獨立解決問題時會比其他孩子更早出現自言自語現象

在跟“假想同伴”交流時,孩子能逐漸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這有利於他長大後的人際交往能力。

並且,孩子看似是在跟“假想同伴”交流,其實本質上是孩子一人在分飾兩角,這一過程,也是孩子在思考、推理的過程。所以,這樣的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更能適應社會

提到了“假想同伴”給孩子帶來的這些好處,家長們也可以放心了,不必再擔心孩子自言自語會影響他的性格。對我們來說,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幫孩子更好地渡過這段時間更重要。

孩子總是自己跟自己對話?是“假想同伴”來了,這三個建議請收好

當孩子有了“假想同伴”,我們可以這樣做

❶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

當我們看到孩子在跟“假想同伴”聊天時,不要急著去澄清“假想同伴”不存在,更別跟孩子說假想對象根本不會說話。

這些看似很理智的行為,其實是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因為這是在否定孩子,這樣的後果是孩子覺得父母無法理解自己。

更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會導致孩子陷入自我懷疑,因為孩子總是無條件的信任父母的話,而我們的否定與他目前的認知不符合,在他心裡,這個“假想同伴”是存在的。因此,我們的否定會導致孩子的認知出現矛盾,從而陷入自我懷疑。

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並尊重孩子。

《小王子》一書中有句話讓我感悟很深,“每個大人都曾是孩子,只是他們忘了。”

是的,我們都曾是孩子,都曾在不被父母理解的時候難過,在不被父母尊重時感到傷心。

所幸,今天我們學到了一些更科學的育兒方法,明白了尊重與理解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到理解、尊重孩子。

孩子總是自己跟自己對話?是“假想同伴”來了,這三個建議請收好

當孩子出現“假想同伴”的時候,不要站在他的“對立面”,而是站在他的身旁,做他的另一個“好朋友”,並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做適當的引導

❷ 利用“假想同伴”,促進孩子的成長

前文我們有提到,根據“假想同伴”與孩子的互動模式來看,可以將其分為三類:陪伴者、知己、替罪羊。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引導孩子。

當孩子的“假想同伴”是陪伴者時,我們可以利用它來引導孩子培養一些生活上的好習慣。

比如,當孩子內心感到害怕時,我們可以利用“假想同伴”來培養孩子的勇氣,讓孩子想象自己身邊有假想同伴的保護。

我家孩子小橙子之前很怕黑,也不敢一個人睡,可自從看了《美少女戰士》之後,便迷上了裡面的主人公月野兔,常常在看電視時與她對話。

於是,當小橙子晚上怕黑的時候,我便利用月野兔這個“假想同伴”來鼓勵她,“不用怕,月野兔一直在你身邊保護你啊!”

聽了這話之後,小橙子真的變勇敢了很多,也敢自己單獨睡了。

當孩子的“假想同伴”是知己時,我們利用它來了解孩子的內心。

比如,當孩子在對著玩具熊說心裡話時,我們也可以嘗試著加入他們,從而瞭解孩子的心裡話。

當孩子的“假想同伴”是替罪羊時,我們也別急著指責他,不要直接戳穿孩子的“謊言”,而是寬容地對待孩子,並陪他一起收拾“殘局”。

孩子總是自己跟自己對話?是“假想同伴”來了,這三個建議請收好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碎了杯子,卻告訴你是他的朋友做的。這時,我們別否定他,因為他撒謊主要是害怕被懲罰,害怕被罵,所以才搬出這個替罪羊。

我們可以先跟他說,“很高興你告訴我這件事,我想你的朋友一定很難過吧,沒關係的,我們一起來把地上的垃圾清理一下吧。”

然後,讓孩子幫些力所能及的忙,比如遞一下掃把。

當我們寬容的對待孩子的謊言後,孩子也能感受到,即使犯了錯,只要說出實話也不會受罰,並且也知道犯了錯誤之後要承擔後果,收拾好“殘局”。

❸ 當“假想同伴”走了的時候,要安撫孩子

當孩子告訴我們,他的“好朋友”走了的時候,我們要記得安撫孩子,“他回自己家了,我真為他高興。如果他下次想來家裡玩,我隨時歡迎。”

這樣會讓孩子體會到人際交往是件很輕鬆的事情,當朋友要來的時候,我們熱烈的歡迎,當朋友要走的時候,我們也要坦然接受。

綜上,當孩子有了“假想同伴”,如果我們能好好的引導,一定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