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拯的俸祿上是否能夠得出“宋朝無清官”的結論?

紅塵如鏡


“宋朝無清官”這句話還是要具體看從何角度來分析的,而且歷朝歷代有無清官並不是從“官員俸祿多少”上來體現的,況且兩宋這個朝代可以說是又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朝代。



為何產生如此說法呢?其一:宋朝經濟繁榮,雖說南北兩宋沒有出現過聲勢浩大的“太平盛世”吧!但是宋朝經濟居於中國古代,的確是首屈一指;其二:宋朝是個“三冗”(冗員、冗兵和冗費)現象特別突出的朝代(我在這裡冗員所指並不包括包拯,我只是說明這個問題),但是官員再多,朝廷對於他們的俸銀依舊是照發不誤。從此而言,我個人是極其反對以上這個題目的。

“北宋清官包拯年例俸祿多少錢?”這個問題想必大多數讀者或多或少已經見過了吧!據後世學者統計,包拯官至最高位之時,年俸可達千餘萬,而且從近年新發掘的包拯墓當中,專家們竟然發現,墓冢之中竟也隨帶大量珍貴的陪葬品。後世人僅從這些方面來看,難免會對“歷史上的包青天”產生一個大大的疑惑:一代清官包青天,竟然是個“貪汙犯”?如果這個問題出在別的朝代,倒也值得仔細推敲一番,但包拯身在北宋這個“富得流油”的朝代,以上情況那就兩說了,千萬不要因此就將“貪汙犯”“受賄鬼”這樣的骯髒帽子隨意扣給包拯、包青天。


其一:財取於萬民而施恩於百官

眾所周知,趙匡胤即位後,廢除了前朝一度的“尚武精神”,轉而以“重文輕武”施治於宋朝天下。如此國策一定,那麼普天之下最為享受的職業那就非文官莫屬了,因為重文輕武的原因,就算平級平次的文武官員放在一起,權力總是文官大於武官,並且從俸祿上來說,武員也是低文官一頭。對於文官的賞賜,宋朝歷代統治者都會很有意識地從國庫拿出很多錢來“孝敬”士大夫。清代學者趙翼曾經在《宋制祿之厚》中提到:“恩逮於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

其二:即為文官,等級也高

這便是包拯“年薪千萬有無餘”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了,本來宋朝俸祿就偏向文官,如今包拯所擔官階,還是中性偏上,那就怨不得人家能夠年薪千萬了。包拯任開封府尹之時,烏紗之上還同時兼有“三頂花翎”:即龍圖閣直學士、尚書省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事。①龍圖閣直學士是從三品的官階,年俸祿應當為1656貫例錢;②尚書省右司郎中是從五品的官階,因為這是個虛職,又因為包拯身兼開封府尹,故沒有收入;③權知開封府事為正四品的官階年俸祿可以收入19200貫的例錢。



那麼如上所列,我們來算一算包拯一年的貨幣收入,即:1656+19200=20856貫,按照銅錢和人民幣的兌換匯率來看,包拯差不多就是個年過千萬的“暴發戶”了,放在現在來看,也差不多是個貪官汙吏、社會蛀蟲了。但是具體問題還是要具體分析,包拯年薪收入之多,完全是因為宋朝對於官員的財政制度自己宋朝本身的朝代特性所造成的。


小鎮月明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北宋名臣,大家心目中公正廉明的代表。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有"包青天"之名。

 包拯是史上清正廉潔、秉公執法的好官,在歷史上包拯受到宋仁宗趙禎的重用,那麼他的俸祿是多少?包拯25年的職場生涯,擔任過許多的職位,從知縣,知州,戶部判官,到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再到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樞密副使。包拯當過的官職多此之多,我們以他在開封府當官的年薪的年薪為例,和今天做一下比較。

根據《宋史。職官志》資料記載,包拯每月的俸祿為:“每月糧三十石,其中米和麥子各一半;柴禾二十捆(每捆十三斤)、乾草四十捆;冬天外發十五枰(每枰十五斤)木炭;月發“公使錢”一千五百貫、“添支錢”一百貫。”包公享受朝廷無償劃撥的職務耕地二十頃(二千畝),允許收租,不繳國稅。


包拯的年薪為:銅錢20856貫、大米2180石、小麥180石、綾10匹、絹34匹、羅2匹、綿100匹、木炭15枰、柴禾240捆、乾草280捆。按當時物價,米每石400文、麥子每石300文;綾每匹1600文、絹每匹1200文、羅每匹4000文、綿每匹40文;木炭每枰100文、柴禾每捆50文、乾草每捆19文,總合計21865貫。一兩銀子可以購買2.5石米,一斤大米按5元來算,一兩銀子相當於825元人民幣,包拯一年的收入為1803千萬,原來包拯是屬於千萬年薪的人。


在宋朝,不用貪就已經很有錢了,清官的出現,不僅在於官員本身,宋朝的這種的制度也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豌豆尖兒


宋朝對於官員的俸祿之優厚冠絕歷朝歷代,首先我們來看下包大人的年薪到底有多少。

年薪千萬的金領

咱們國家上下五千年,要說哪個皇帝名聲最大也許是見仁見智,但要說到哪個清官名聲最大的話,絕對非包拯莫屬。

百姓們甚至稱呼他為“包青天”,這已經是超過對皇帝的讚譽了,民間為他寫的小說和影視作品更是絡繹不絕,“開封有個包青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的BGM一響,大家是不是感到熱血沸騰啊?

我們接下來就看看包大人的年薪有多少:

宋仁宗嘉祐年間《嘉祐祿令》記載,包大人年薪合計應為:20856 貫錢、2360 石糧食及其他實物補貼。

而當時的糧食價格約 400 文一石 (一石約 100 斤),如按每斤糧食人 民幣 2.5 元來計算,北宋的 400 文 等於今天的 250 元人民幣。

這樣一貫錢就相當於現在的600元左右,而包大人的年薪也就是1200萬。

不要懷疑你的眼睛,你沒有看錯,不是100萬,更不是10萬,而是1000多萬!

而且北宋還有各種換季服裝、絹、棉、祿米等“福 利補貼”,官員家屬還能按照等級 獲得衣服、糧食、茶葉、酒、炭,甚至 馬料等種類繁多的“恩蔭補貼”,把這些統統都加上的話,包大人的年薪低於2000萬我是不信的。

清官,和年薪無關

上面談過了包大人的年薪了,接下來無為君想要說的是,這官員的清廉與否,和他的收入並沒有直接關係。

宋朝的官員收入豐厚,但這只是和當場制度,以及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就對士大夫和知識分子格外優待有關,並不是包大人為首的官員們自己哭著喊著爭取來的。

此外,一個官員貪婪與否還要看其本性,以及當時的法令執行是否嚴明,宋朝的官員收入這麼高了,比如蔡京童貫朱勔等人依然貪贓枉法,賣官鬻爵,魚肉鄉民,而明朝的官員收入那麼低,海瑞寧肯三餐都吃不飽,死後連埋葬的錢都沒有,卻依然兩袖清風。

由此可見,收入歸收入,清廉歸清廉,這兩者並無絕對聯繫。

結論

首先我們能夠看出包大人的收入的確很高,堪比如今的北上廣金領,但這是國家發給他的,他拿的坦坦蕩蕩,並沒有對不起任何人的地方。

再加上包拯也經常接濟別人——類似如今的做慈善公益,再加上人家又是盡職盡責的工作,為國為民都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們沒有理由去仇官仇富。

但是客官來說,北宋一朝在官員的身上消耗了太多錢財,尤其是後期多了許多根本沒必要存在,也不做絲毫貢獻的“冗官”,這就是政策嚴重失當了,這也直接的導致了北宋財政赤字,最後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兇暴異族,國恆亡。


無為觀自在


首先咱們看看包拯包青天的俸祿是多少?

據《宋史·職官志》記載,包拯做開封府尹每年的俸祿是:銅錢16200貫(公使錢16000貫,添支錢1200貫),綾羅各2匹,木炭225斤。

包拯做宋朝的樞密副使(正二品)時俸祿是:銅錢23000貫、綾羅各5匹、米300石。



除此之外,包拯還分別得到朝廷無償劃撥的耕地2000畝,而且允許收租,不用交賦稅,按每年每畝收租一石米來算,一年就是2000石。

把上面七七八八的收入摺合成銅錢大約是24000貫,如果和現在做一個比較的話,按照宋代的一貫銅錢相當於現在的470元計算(金融機構計算出來的數值)。包拯每年的俸祿就是:24000×470元=11280000元。乖乖,包拯年薪相當於人民幣1128萬。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按照現在人均年收入10萬計算,一個人一輩子掙不夠包拯一年的工資。如此看來,宋朝的富裕超出我們的想象。怪不得歷史上宋朝總是和唐朝相提並論。

也許高薪促使包拯更加拼命工作,白天審陽間,夜晚兼職閻羅王審陰間案子。

據說包拯一年審一萬件案子,錯案為零。



包拯得高薪天經地義,這還只是大宋支付給他的薪水,我不知道玉帝給他多少工資?

在我們心目中包拯應該兩袖清風,家無餘財。《宋史》也確實寫道:“包公去世後,宋仁宗趙楨去他家慰問,發現包拯的小兒子只有5歲,跪在靈前守孝,看上去十分可憐。

仁宗環顧四周,見包公住的地方十分簡陋,家徒四壁,心中一陣難受,於是把包公的5歲兒子封官,讓他兒子領薪水以解家困”。

這就難以理解了,包拯生前工資不低,即便不貪汙,以上千萬的年薪來說,應該不至於家徒四壁,我認為《宋史》說了謊,也許是為了凸顯包公的清廉形象。

其實不必這樣拔高包公。



另外,有人問:從包公的薪水能否得出宋朝無清官的結論?換言之,高薪=腐敗

首先我認為,清官和高薪沒有任何關係,換言之,高薪未必養廉,窮困未必都是清官。

包公的薪水很高,有誰認為包公是貪官?我估計沒人這樣認為。換言之,包公即便不拿這麼高的工資,他依然會為民申冤,為國出力。

這是忠君愛民思想使然,是潛默移化,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性格。

簡言之,我們不能簡單認為高薪就沒有清官,同樣不要認為高薪就能養廉。

舉個例子,宋朝官員中,比包公職位高、拿薪水高的有不少,比如丁謂。



就是那個“寇準在酒席上喝湯時,湯水粘在了鬍子上,這傢伙趕緊去為寇準捋鬍子”的人,當時宰相寇準說了一句:【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邪?】意思是說,丁謂你好歹是個參政,怎麼為我擦鬍子呢?

一句話說的丁謂無地自容,丁謂拍馬屁拍在了馬蹄上。

後來丁謂得勢做了宰相後,開始報復寇準,陷害並罷了寇準的相權。丁謂工資也不低,不是照樣貪汙腐敗嗎?

還有一位,官職比丁謂、寇準還高,宋朝第一宰相——王旦,他的薪水應該最高。他照樣接受了宋真宗趙恆的賄賂。

這事聽起來有點奇怪,大臣賄賂皇帝才對,哪有皇上賄賂大臣的呢?

原來宋真宗在奸相王欽若鼓動下,想效仿先人泰山封禪。



要知道泰山封禪的都是千古一帝,比如秦始皇、漢武帝劉徹等人,宋真宗有何德何能和這些人相提並論?拿出手的政績不過是和遼國簽訂“澶淵之盟”。這不過是強敵壓境的城下之盟。

因此宰相王旦不同意,第一宰相不同意這事不好辦。王欽若就給宋真宗支招……

改天,宋真宗把王旦召進宮,二人閒談了一會,臨走時,真宗送給了王一罈子酒,囑咐王回去了再打開,還說回去了和夫人一起喝去吧。

皇上命人抬著送到了王家,等人走後,王打開酒蓋一看,哪是酒啊!滿滿的一罈子珍珠。

老王很快明白了,這是皇上用珍珠堵自己的嘴。從這以後,老王再也不反對宋真宗泰山封禪了,王旦到致仕也沒發表過一條不同意見。



親們看到了吧,丁謂和王旦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哪個也比包拯有錢,不是照樣收受賄賂嗎?

所以說,清官或者貪官與薪水高低沒直接聯繫。貪官不認為錢多了燙手,有時錢對貪官來說只是一種數字,但這些貪官依然貪汙不收手。


秉燭讀春秋


史料記載,宋朝最高級的官員,比如說宰相,每個月可以拿到的俸祿是四百貫錢,那麼這裡所說的宋朝人的工資是用“貫”來計算的,1貫錢就是1兩銀子或者1000文錢,其中一文錢相當於現在的8毛錢,所以一貫錢就相當於800元。也就是相當於每個月可以拿到32萬,另外這還不是全部,還有各種補貼, 比如說餐飲補貼、燃料補貼、保姆補貼等,加起來也就更多了。所以宋朝的官員們生活常態就是錦衣玉食。

那麼即使拋開這些上層人士的官員們不講,我們來看看底層人們的收入情況。我們可以從程民生所著的《宋代物價研究》看出一些細節,裡面有一些案例。比如說,賣柴的山民每天可以得到100文,也就是80元左右,廚房的傭工每天得到100文錢,漁民通過賣魚一天得到的也是100文錢,這基本上就是底層農村人的平均收入。

至於在城市工作的人民,酒館酒務雜工每天獲得200多文錢,也就是相當於一百幾十到兩百元之間,開食品店的每天收入一百多文,甚至有些做生意的人,每天賺夠100多文之後就不再做生意了,回家休息或者唱唱歌。

所以從以上可以看出,在宋朝,人們收入基本上都有100文錢以上。再來看看他們的花銷。溫飽問題是生存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因此吃飯也就是最基本的消費了。宋代的人和我們不一樣,一天只吃兩頓,那麼其實在宋代,維持好一個人一天的溫飽,每天只是需要20文錢,100文錢收入,一般節儉的話,養活一家五口人是有餘的。


諸葛有財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水至清則無魚。

清到極致就是貪。

比如太陽昇到最高就要落下了,萬事萬物都是運動的,沒有靜止的。

事情都是相對的,包拯只是理想中的人,放到現實來肯定要天下大亂,沒人敢做官


小白非白


宋朝的體制設計和運作是所有帝制王朝中最好的,宋朝的官員不需要貪,他們本身就很富,不管是物質、精神、文化、娛樂方面都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