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鍼灸大成》中論述刺法的主要內容特點

楊繼洲,字濟時,明時人,著《針灸大成》十卷,這是一部集《內經》、《難經》及明以前各家針灸學術之精華,是繼《針灸甲乙經》之後又一次總結,為後世所推崇。茲就其對刺法的論述舉要述之。

淺談《針灸大成》中論述刺法的主要內容特點

(一)十二字手法與下針八法

楊氏將《針經指南》中的十四法結合個人體會,整理歸納為“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溫、進針、指循、爪攝、退針、指搓、指捻、指留、指搖、指拔,井分述其目的和操作。以後又在此基礎上精簡補充,提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彈、搖、捫、循、捻,也詳述了各法的目的和操作,對後世刺法頗有影響。

(二)候氣為先

楊氏說:“用針之法, 候氣為先。”還說:“只以得氣為度,如此終不至者,不可治也。”意為針刺必須得氣,而欲得氣必先候氣。在論述候氣的方法時說:“須用左指,閉其穴門,心無內慕,如待貴人,伏如橫弩,起若發機,若氣不至,或雖至如慢,然後轉針取之。轉針之法,令患人吸氣,先左轉針,不至,左右一提也。更不至者,用男內女外之法。男即輕手按穴,謹守勿內;女即重手按穴,堅拒勿出。所以然者,持針居內,是陰部;持針居外,是陽部,深淺不同,左手按穴,是要分明。”強調了得氣的重要。還說:“若針下氣至,當察其邪正,分其虛實。”說明

楊氏把得氣視為分辨邪正虛實的依據和施行補瀉的前提。

淺談《針灸大成》中論述刺法的主要內容特點

(三)補瀉得宜

楊氏說:“大略補瀉無逾三法,一則診其脈之動靜,……二則隨其病之寒熱,……三則隨其診之虛實,......闡明瞭針刺補瀉,當依據患者之脈的急緩,病的寒熱、虛實,隨診實施的辨證論治的觀點。

(四)補瀉之理

楊氏認為營衛經脈是針刺補瀉的理論基礎。指出施行補瀉,“第一要知營衛之流行,第二要知經脈之往來”。他說:“百病所起,皆始於營衛。或因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或因衛氣衰少,而營氣外溢,故令血氣不守其位。一方氣聚,則為一方實,一方氣散,則為一方虛”。指出了病之始於營衛,而為之虛實的道理。所以說:“刺法中,但舉營衛,蓋取營衛逆順,則皮骨肉筋之治在其中矣”。

又說到:“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外布一身,為血氣之道路也”。“血氣不和,百病乃生,但一經精氣不足,便不和矣”。指出血氣不和可導致各種疾病,這與經脈有關,因經脈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道路。所以說:“隨其經脈營衛,以迎隨(補瀉)之,其道皆不有遠也”。

還進一步說到:“知營衛內外之出入,經脈上下之往來,乃可行之”。“大率言營衛者,是內外之氣出入;言經脈者,是上下之氣往來,各隨所在順逆而為刺也。故曰迫隨耳”。由此可見,楊氏認為補瀉方法都離不開營衛之氣的深淺出入和經脈的上下往來,以順其氣為補,逆其氣為瀉。而營氣、衛氣又均出自谷氣,故楊氏特別指出:“凡刺淺深,驚針則止;凡行補瀉,谷氣而已”。以上論述都旨在闡述針刺補瀉的原理。

淺談《針灸大成》中論述刺法的主要內容特點

(五)從衛取氣與從營置氣

《難經》提出,補法“從衛取氣”,瀉法“從營置氣”。楊氏對此作了進一步闡發。他說:“十二經脈, 皆以營為根本,衛為枝葉。故欲治經脈,須調營衛,欲調營衛,須假(藉助)呼吸。經曰:衛者陽也;營者陰也。呼者陽也;吸者陰也”。意從營衛、陰陽來分析,作為補瀉的要領。淺部屬衛,為陽;深部屬營,為陰。補法從陽,須“從衛取氣”即“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者”。瀉法從陰,須“從營置氣”即“吸則內針,以得氣為故者”。並解釋說:“衛氣者,浮氣也,專主於表;營氣者,精氣也,專主於裡,……如是則營衛,為中外之主,不亦大乎,安得不求其補瀉焉”。

(六)平補平瀉與大補大瀉

楊氏指出:“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後平也。陽下之曰補,陰上之謂瀉。但得內外之氣調則已”。“大補大瀉,惟其陰陽俱有盛衰,內針於天地部內俱補俱瀉,必使經氣內外相通,上下相接,……意為平補平瀉法與大補大瀉相對而言,只是用由淺而深(補)或由深而淺(瀉)的提插方法,使內外(深淺)之氣調和即可

,而大補大瀉與平補平瀉相較,則須分別在天部、地部(或分天、人、地三部)都施行補瀉法,如燒山火,透天涼等綜合手法,不僅使經氣內外相通,而且還要上下相接……。也就是說平補平瀉是一種較小量的補瀉法;大補大瀉是一種較大量的補瀉法。

淺談《針灸大成》中論述刺法的主要內容特點

(七)補瀉操作

楊氏在補瀉手法的操作上,注重多種手法的組合運用

。他在“問補針之要法"和“問瀉針之要法"論述瀉補時,便把其作用相同的各種不同的手法,如提插、捻轉、呼吸、徐疾、開闔、九六等融為一體,以達補或瀉的目的。

總之,《針灸大成》一書,其內容豐富而翔實,是學習針灸必讀的醫籍之一,這部不朽之著,也為針灸的發展起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