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教育女記者談減負:道理都懂,現實怎麼做?

媒體記者、教育條口、育兒老母,三重身份交織在一起,基本上給這個人打上了理解教育政策、瞭解教育生態、關切教育實踐的標籤。可是,當談到減負這件令人超級困惑的事情時,她們的想法又是什麼?

三位教育女記者談減負:道理都懂,現實怎麼做?

既不想隨便批評,也不願輕言表揚

記者蔣芳

最近我所在的城市正在推進一場減負行動,明確要求學校減少作業、減少考試、不搞排名。但是執行下來,少數真刀真槍,真的"放養";多數應付應付,組織"演戲"。改革進程中最不需要的是形式主義與虛情假意。但轉念一想,老母親的責任感排山倒海般襲來,逞一時之快,被監督到了痛處的主管部門會不會較真?如果真的取消了考試,沒有了筆頭作業,校際間執行不平衡、各區之間落實不同步、各省之間認識不一致,這些減下來的"負擔",我又要花多少錢去校外補起來呢?

世界如此美好,真沒必要那麼暴躁。我既不想隨便批評,也不願輕言表揚,一切都看改革能否走真心、見實效。

三位教育女記者談減負:道理都懂,現實怎麼做?

成長道路千萬條,還想擠這獨木橋

記者廖君

雖然近年來國家加快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但目前高考指揮棒仍然是"以分為本",改變唯分數的中高考指揮棒無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廣大中小學生仍然要為考試而學,為應試去補。面對現實,我只能一邊寫著講素質教育的稿子,一邊又把校外培訓當作應試提分的法寶。

偏頗的社會輿論進一步助推了校外培訓風蔓延。一些家長從幼兒園就開始"搶跑",不管孩子自身特點如何,就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社會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論調,又迫使沒有"搶跑"的孩子也加入補課隊伍中來,從而使補課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希望仍在前方,相信隨著高考改革的縱深推進,小升初、中考都將隨之迎來一系列的改革,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素質教育會成為評價一個人的重要參考依據。

三位教育女記者談減負:道理都懂,現實怎麼做?

一長串靈魂拷問,最後自己要崩潰

記者潘曄

減負也許可以減掉一兩次作業,卻難以解開老母親的精神繩結。圍繞減負的博弈,每天都在老母親心中無數次覆盤、權衡、求解。"捕捉兒童敏感期""正面管教""番茄鍾時間管理""不管教的勇氣""解碼青春期"……娃也許可以"減減負",老母親卻學無止境,一直在路上,隨時需要精進。

作為高度關注並參與教育報道的記者,我也試圖從理性角度分析,把自己從老母親的角色中抽離,仔細考慮一下"哪些是減負中不可承受的'沉默成本'""學區房的合理溢價空間""上培訓班的投入產出比""補習班、考試和階層固化的因果關係"……

有時,還免不了自我剖析一番:在教育的問題上自己有沒有犯急功近利的"短視病"?有沒有"摁著牛頭吃草",對孩子"唯分數論"?有沒有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盼,在教育投資中存在非理性行為?

教育是社會表達價值的一種方式,是社會傳遞其價值觀的方式。減負,從來就不是焦慮之源,而是焦慮的一個個切面。透過減負,我看到自己的焦慮,自己的糾結,自己的掙扎。

減不減負,往大了看,取決於上層招考制度鬆不鬆口;往小了看,是每個家庭的道路選擇,取決於你要把娃培養成"什麼人",取決於你可支配的社會資源和盤活資源的能力。

三位教育女記者談減負:道理都懂,現實怎麼做?

都是當媽的,誰不是一路披荊斬棘,打怪升級。都是親媽,沒有不疼娃的。減負在老母親的題庫裡,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減不減負,誰不是思量再三,基於現實判斷在當下給出的"最優解"。

ME校園平臺 關注孩子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