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政府在晚年修建鐵路時,為何會有巨大的爭議?

雲胡說歷史


晚清時期的鐵路修建總體上來說還是處於一個起步的階段。根據相關的記載,在1912年,也就是在清王朝徹底沒落的時候,全國的鐵路總程才不到一萬公里。也許大家對於這個數字並沒有太大的概念,那麼大家應該清楚,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鐵路里程便已經接近三十萬。

那麼,從1840年國門洞開來計算,清朝與世界接軌也已經有七十多年了,並且期間也有過中興之象,為何卻遲遲沒有跟上西方列強的步伐,反而越發地拉開了差距呢?



清政府的固步自封

我們知道,晚清政府最讓人詬病的便是其狂妄自大與不思進取。長久以來的太平生活,已經讓晚清變得麻木,尤其是傳統思想束縛與禁錮,就算是在“西學東漸”的浪潮下,大體上也是報著各玩各的態度。所以對於所謂的鐵路修建,晚清政府的興趣說不上太大,無非就是敷衍敷衍罷了。

當然,不能夠否認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晚清政府官員認識到了“西方器物”的厲害,比如處於核心的恭親王奕訢,地方上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故而便有了後面的洋務運動。但是,也只是僅此而已,沒有掀起更大的浪花。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革新最大的阻力,正是內部的保守。

所以,在大趨勢上,洋務派雖然一直主張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然而在具體落實上,確實備受掣肘的,處於有心無力的一個狀態。所以我們也能夠看到,在修建鐵路這個問題上,洋務派也是做了很多的準備,小心翼翼,因稍有不慎便容易引火上身,受到政敵的攻擊。



傳統經濟結構的制約

晚清時期實際上仍然處於農業社會階段,體現在交通工具上也大體上還是人力或者是畜力作為動力。說好聽一點這是環保,然而再說難聽一點,這便就是落後了,因為以當時的社會條件,做什麼事情都是環保,壓根就沒有環保這個概念。所以,也正是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交通運輸產業,那些車伕、轎伕實際上就是其中的既得利益者。當然,除了這些靠此生活的人之外,還有很大部分的達官貴人,同樣也是利益者,不大願意去改變現狀,故而也導致鐵路修建很難真正鋪展。



再者,鐵路的修建同樣涉及到一些農戶、地主的利益,畢竟在當時來說,土地就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說是自己的“命根子”也不為過,所以根本不會有人願意將自己的土地交出去用於修建鐵路。更何況,火車所發出的噪音,更是令人難以接受,故而將其視為不祥之物,大肆詆譭,強烈抵制,而這便又能夠令得朝堂之上的保守派有“憂國憂民”的話題。所以,對於修建鐵路這件事情,還是那句話,萬事開頭難,沒有及時地轉變觀念,做的再多也是枉然。


妙齡老翁談歷史



其實前面的回答說是由於清朝固步自封、會造成國家不穩定、傳統的封建迷信、傳統的經濟結構等等原因造成無論是清朝政府還是民間,都一致反對修建鐵路。說的很有道理,但雪峰居士再說點別的原因,或許這可能還是當時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內心最為真實的寫照。

晚清不論官方還是民間都反對修建鐵路的時間段,大概是在“19世紀60年代—甲午戰爭”這一段時期,時間跨度大約30餘年。

清朝廷

晚清時期,朝廷之所以反對修建鐵路,主要還是擔心洋人迅速控制內陸,清軍反應不及。

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的船堅利炮讓晚清朝廷和民間都見識到了列強的強大,故而才有洋務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而列強主要是通過船隻航行運輸兵力,進行跨區域作戰,並且率領軍艦沿長江溯流而上深入我國腹內。

船隻抵達中國任何一處就必須有水,噸位大的有些地方就去不了,總體來說洋人依靠船隻航行中國的地方有限。然而,鐵路是完全的陸路產物,一旦大地上鋪滿鐵路,列強就可以通過鐵路源源不斷深入中國內陸,像要求沿海沿江城市開商通埠一樣,也會要求內陸城市如此。

如此一來,整個天下都將是洋人的天下,而不是清朝廷的天下。故而,清朝廷反對修建鐵路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洋人,害怕洋人的勢力通過鐵路能夠迅速抵達全國內陸各地,清軍不能迅速做出反應,沿江沿海至少還有炮臺加以防範。

民間

晚清時期,列強來到中國無非就是攫取財富、掠奪資源,但同時也不會忘了燒殺姦淫。因此,武器比清軍先進許多的洋人,當時危害還只是沿海地區。可是,洋人一旦擁有鐵路,就可以源源不斷運兵深入內陸掠奪民間財富和資源,並給予燒殺姦淫於方便。

在這種情況下,民間因為害怕洋人、擔心洋人,反對修建鐵路也是在情理之中。民間不得不憂慮,鐵路沿線的安寧都要被洋人所打擾,祥和寧靜的村莊也會因為鐵路修建而洋人來了,而永無寧日……,這些都是民間所擔心的、所害怕的。

可見,民間之所以反對,主要是內陸害怕洋人通過鐵路抵達後而燒殺姦淫、無惡不作,掠奪自己的財富。



雪峰居士


在古代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一直非常強大,直至近代西方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中國才慢慢落後於世界,而這個時候正值中國的清朝。1840年前後英國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生產能力領先世界,同時期的清朝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給自足模式。也就是在1840年,崛起的英國挑戰東方古老的國家——中國,即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結果我們很清楚,清朝戰敗,以答應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等屈辱條件與英國議和。

也是自鴉片戰爭後,清朝一些愛國知識分子開始開眼看世界,最著名的莫過於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而蒸汽機車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是必然被清朝注意到的,那麼與蒸汽機車配套的鐵路也該在鴉片戰爭後不久被清朝注意到。明明修建鐵路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但不管是清政府還是民間都反對,1872年同治帝大婚時英國就打算修一條鐵路給皇帝當生日禮物,卻被拒絕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晚清時期修鐵路在國內有那麼大爭議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封建迷信束縛了統治者和百姓的思想。中國第一條鐵路是光緒二年(1876年)以英國怡和洋行為首的英國資本集團在上海擅自修建的吳淞鐵路,因為是擅自修建,所以鐵路通車後就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中國自古以來都是敬天的,碰到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就會說是天意,也相信山川河流皆有神靈。就連滿清統治者也是十分迷信,清朝入關後就封禁了長白山地區,因為滿清認為他們的龍脈在長白山中,所以禁止漢人入內以防龍脈遭損。而修建鐵路則需要遇山開山,遇水建橋,這是得罪神靈的做法,勢必會引起百姓和清政府的反對。所以這條吳淞鐵路僅僅運行16個月就被清政府贖回拆除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修建鐵路不利於國家穩定。清朝與其他古典王朝一樣,實行的都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給自足模式,而且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多數百姓都世代居住在自己的家鄉種地為生,沒有多少機會外出,社會也就相對穩定。但是鐵路修建完成後就會促進交通運輸體系發展,人口流動和貨物流動都會隨之頻繁,就會打破原有的經濟模式。可傳承千年的經濟模式豈是說改就能改的,清廷也沒有更好的措施來解決人口、貨物流動後可能產出的問題。與其面對未知數,不如保持現狀,社會穩定滿清的統治地位才會穩定。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滿清統治者狂妄自大,不願意去接受新事物。還以吳淞鐵路為例,這條長達14.5千米的鐵路修建好後在世界鐵路史上頗有名氣,畢竟是中國大地上第一條鐵路,按道理滿清統治者應該好好利用這條鐵路發展經濟才對。可惜鐵路運行後當地人覺得聲音太大,影響他們的生活,官員也認為這條鐵路將原本寧靜的地區破環了,顧而覺得鐵路毫無用處。朝廷也接受了這種觀點,鼠目寸光的清政府此時根本看不出建成完備的鐵路體系對國家有多大好處,他們還是喜歡以前的交通方式。不願意接受新事物,勢必會被新社會淘汰。

李鴻章在同治年間就提出“中國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強敵,中國處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觀點,可見他對世界大環境還是有一定認知的,可惜清政府依舊固步自封,機遇和挑戰往往是並存的,清政府在大變局的衝擊下沒有抓住機會,近代化路程行進緩慢,最終被歷史淘汰。而清朝救國圖存的洋務運動失敗,也是因為清政府不正視自己的問題,不願意改革舊有制度體系,最終在甲午戰爭中完敗於日本,致使洋務運動破產,清朝再無翻身機會。


風塵講歷史


1872年10月,同治皇帝大婚,英國公使打算專門在北京城外修一條鐵路,作為慶祝同治皇帝婚禮的禮物,但是卻被皇帝拒絕了。從19世紀60年代到1894年甲午海戰失利後,這將近30多年的時間,滿清執政者一直對於修建鐵路存在爭議,並因為陷入長期激烈而矛盾的討論。為什麼滿清政府會對於修建鐵路,這種利國利民的事情視而不見呢?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請聽我娓娓道來;

一、傳統的風俗迷信導致困難重重

中國自古由於信息不發達,人們無法解釋各種自然現象,便會歸結於神靈。人們相信山川河流,都有神靈存在,所以人們一直對名山江流都有敬畏心理。

對於朝廷統治者來說,深信龍脈等傳統迷信的說法。他們深信每個王朝都有屬於各個朝代的龍脈,滿清政府在取得天下之後就對長白山進行封山,不準外人前往。這就是深信長白山就是滿清政府的龍脈所在,所以對於任何危害名山的做法便陷入無限徘徊當中。

修建鐵路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種做法被認為是得罪山靈,驚動龍王的做法,勢必會引來報復。鐵路在晚清時期被認為是傷風敗俗,破壞傳統的行為,加上人們的觀念相對迷信保守,所以推動起來是困難重重。

二、政府出於國家穩定考慮,不支持修建鐵路

滿清政府建國後,採取的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統治政策。這種方式使得人員地理位置相對穩定,避免了因人員流動帶來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鐵路能夠促進交通線路的完善,加快人口和貨物的流動,打破傳統的經濟和管理模式。一旦鐵路修建而成,全國的人口、貨物、資源的流動便會大大加強,勢必會衝擊和淘汰現有的社會運轉體系。面對可能產生的社會問題,滿清政府並未有好的解決方法來面對這種變局。

就連一向支持洋務改革的曾國藩也對修建鐵路進行了強烈反對,曾國藩認為修建鐵路會產生新的貧富差距和社會矛盾。比如鐵路修建成功,會導致車伕和運河工人失業,這些人一旦聚集在一起就是新的不穩定因素。

在當時內外飄搖的滿清政府來說,他們不希望再出現新的社會矛盾來影響內部的統治。所以,滿清政府執政者出於國家穩定考慮,不支持修建鐵路。

三、滿清政府固步自封,自以為是

1876年6月英國怡和洋行為首的英國資本集團修建了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上海和江灣路段的營運鐵路,簡稱“吳淞鐵路”。
吳淞鐵路是一條從上海閘北向北通到吳淞口的窄軌輕便鐵路,長14.5公里,在中國以至世界鐵路上頗有名氣,因為它是出現在中國的第一條營運鐵路。

這條鐵路修建後,官員認為影響了地區的寧靜,百姓們也抱怨說影響了生活,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鐵路毫無意義。

這種觀點也得到了朝廷的認可,整個國家都覺得現存的體系完全沒有必要替換,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習慣過去的交通方式,認為鐵路這種新生事物百無一用。最後這條鐵路被清政府進行贖回,並且很多鐵軌都扔到了海里,以示對神靈的敬畏。

滿清政府還是停留在過去的思想裡面,對於新生事物的出現抱著不認可,不接受的態度。習慣於固步自封,自以為是的自我沉醉當中,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會支持鐵路的修建。

總結

自從鴉片戰爭以後,世界已經發生巨大改變,外界各國都開始快速發展的時候,滿清政府仍舊停留在傳統的榮耀當中,不能自拔。尤其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滿清執政者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現代化之旅。

滿清和當時的日本都遭受到了外敵侵略,在這種背景下,都不約而同的進行了改革和創新。滿清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開啟的時間非常接近,但是“明治維新”成功了,“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我們通過修建鐵路的例子就可以發現,滿清政府存在的這些問題,是制約修建鐵路甚至改革失敗的原因之一。


詫寂說史


18至19世紀末,西方各國通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成功躋身世界強國。相比之下,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古老國度施行著“閉關鎖國”政策,固步自封和因循守舊讓原本強大的國度逐漸脫離先進的生產水平和發展趨勢,邁入了一段落後、灰暗的時期。其中,滿清政府在晚年修建鐵路的問題上態度和爭議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封建、落後思想“愚昧”百姓。

兩千多年的封建、落後思想在晚清時期依然佔據了社會主導地位。用現代的眼光來看,修建鐵路絕對是一件利國利民,推進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舉措。然而在那個時期,上至皇權貴族階級、下至普通百姓,大多數人都認為修建鐵路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

第一、打擾先祖安息。

修建鐵路勢必要大興土木,不管是官家還是普通百姓家的墳地多少都會被佔用。這種行為不但是不孝,更是對於先祖的大不敬,會打擾和影響先祖的安息。


第二、引發災難。

修建鐵路的工程浩大,甚至還有可能破壞風水,給一方生靈帶來災害。修建鐵路是所謂的“開闢所未有,祖宗所未創”,這是一種不好的預兆,會給整個大清帶來災難。

與當時世界先進發展局勢脫軌。

滿清政府之所以對修建鐵路存在那麼多的爭議,還考慮到了百姓營生問題。鐵路一旦開通運營,勢必會造成一部分的車伕走卒失去工作。相當於減少了許多“就業崗位”,容易引發社會動亂,影響國家穩定。況且鐵路和火車都是鐵疙瘩,與馬匹、行人相撞磕碰容易觸發人身傷害事故以及財產損失。持有這種觀念的人也不在少數,但他們卻並沒有想到鐵路的建成和火車的運營同樣也會提供很多新的就業崗位。而且鐵路和火車還能大大提升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這是與當時世界先進發展觀念和局勢脫軌的明顯體現標誌。


當然,長期以來墨守陳規的保守思想以及排斥先進發展觀念是阻礙滿清政府決心修建鐵路的重要因素。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當時滿清統治者要維護既得利益,防止出現利益外流的不可控局面。

以上是月關略萌獨家原創回答,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吐槽和關注走一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