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很坏很奢腐,但其能力不弱,假如她活得久些,清朝会不会多延续十几年?

山城八牛


不能。即使慈禧太后再多活几十年年,也难为清朝续命。慈禧太后在的话,只不过可以压制袁世凯等人,让袁世凯未必有胆子逼宫。但是为清朝续命,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能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慈禧太后晚年的清朝,已经危机四伏了。由于西方的民主思想已经传到了中国,革命的浪潮席卷了中国。革命党人纷纷起义。1911年爆发了武昌起义。南方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即使慈禧太后在,也难以阻挡革命的浪潮。

并且,由于清朝末年赔款众多,这些战争赔款都算在了苛捐杂税,百姓头上,百姓已经对清政府深恶痛绝,岂是一个女人能阻挡的。

慈禧固然有政治手段,可以制约袁世凯等人。但是她却不能阻挡武昌起义以及南方各省的起义和独立的革命浪潮,即使袁世凯听慈禧太后的话,也难有作为。毕竟民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和人民民心作对,即使努尔哈赤在世也没用。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不要忘了,慈禧虽然掌控晚晴政权几十年,但是其本人并不是一个明君圣主,。而且晚晴很大程度上是在她的统治下逐渐落后挨打的。并且慈禧本人骄奢淫逸,奢侈浪费,把军费用来过大寿,这样的人怎么能让满清延续呢?

关于大家猜测的,慈禧如果多活十年,清朝就君主立宪了。我可以很明确的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慈禧在世的时候曾经对外宣称预备立宪,其意思就是说朝廷正在准备君主立宪。但是那只不过是为了迷惑西方国家以及国内民主人士的烟幕弹而已。直到慈禧死后也没有君主立宪足以说明,慈禧是不可能允许君主立宪的。

并且慈禧是生活在专制社会的人,从小受到专制社会极大的影响。在1908年,慈禧已经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太太了。就好像今天的老爷爷老奶奶一样,他们大部分人的思想是非常顽固的,还停留在他们年轻的时代。慈禧太后虽然是一国之主,但是其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她的思想无疑也还停留在她年轻的时代。我不相信她会支持君主立宪。试想一个对汽车,火车等现代科学都抱着顽固态度的人,她的思想怎么会是进步的呢?所以,即使慈禧多活十年二十年,清朝也不可能君主立宪的。






悠哉历史


对于这个说法我觉得确实有道理,如果慈禧太后不死,满清还真能再折腾几年。倒不是说慈禧太后治国能力非常的强劲,而是这个女人的政治手腕非常的高明,西太后活着的时候,袁世凯对他毕恭毕敬,慈禧太后去世不到三年,这个老小子就来了个上房揭瓦,把大清朝的江山都给接过去了。

而且慈禧太后这个人别的本事没有,而是对权力的掌控这一点,她是天才级别的存在。她的政治手腕是真的高明。

在晚清行将就木的这段时间里,由于朝廷腐败,原本的军事支柱绿营兵和八旗兵早已经失去了作战能力,面对太平军的攻势老太后不得不仰仗各位汉人所训练的团练军队。

可是曾国藩等人虽说忠心耿耿,但是怎么说也是汉人,让他们掌握大清朝的武力,老婆子心里一万个不放心。所以她就利用蒙古王爷僧格林沁,抬高他的地位,用他的那只蒙古骑兵来制衡汉人军队。

在这位蒙古王爷被一个小兵斩杀之后,清朝统治者心目中唯一靠得住的自家人的军队,不复存在,这可动摇了清朝立国的根本。这种情况之下,慈禧太后丝毫不带慌张的,

马上调整策略,采用分化拉拢的政策,使得湘军无法形成合力。

对于那些位高权重的地方实力派,那些汉人督抚,慈禧太后也是恩威并济,用灵活的政治手腕,将他们治的服服帖帖,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清朝中央政府对于地方还有相当的制约力。

应该这么说,慈禧太后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没有任何的正面贡献,但是她对于满清王朝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的。尤其是在太平天国之后,各地督抚势力逐渐雄起,慈禧太后用自己出众的政治手腕,成功的充当了朝廷和地方粘合剂的作用,小心翼翼的维系了清朝的统治。

要说失算就在于慈禧太后,为了避免自己身后遭受清算,她留下的接班团队实力实在是太差劲。首先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不应该再出现一个三岁的娃娃皇帝,应该出现一个长君,由他替代慈禧太后的位置,继续粘合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慈禧太后选择了三岁的溥仪,这么一个娃娃皇帝让很多地方大人对朝廷失望,同时也少了几分忌惮。对于摄政王载沣来说,这个人的能力非常差,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五个载沣在政治能力上都不能和慈禧太后比。

而另一个满清最后时期的核心人物隆裕太后,这个女人承担了慈禧的责任,却没有慈禧的能力,没有政治经验,在前台也没有保底。所以当袁世凯吓唬吓唬她的时候,这位满清王朝最后的话事人一下子就崩溃了。

如果当时慈禧还活着,我想凭她的政治经验,肯定一眼就能看出袁世凯在撒谎,当然也有可能袁世凯根本就不会去忽悠慈禧太后,说不定满清王朝还真的能够再续几年命。

不过亏得慈禧这个老巫婆死掉了,满清续命失败,这才让中国人有机会摆脱两千年来的封建统治。


历史评说


慈禧太后能力很强,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她的政治眼光很差,这也是事实。

有句话叫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慈禧是一个蹩脚的船长,她努力驾驶证大清王朝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前进。

但是历史已经改变了方向,世界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而他还在努力的维护着大清封
建王朝,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大清国库已经空了,而慈禧还在过腐败奢华的生活,钱哪儿来?无非是加剧盘剥老百姓。

慈禧带头过奢靡生活,大清的官僚队伍已经腐败透顶。 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



慈禧政治能力强,手腕高明,她在,可能会让大清多存活十几年。但是,她的存在对历史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慈禧全力维护大清王朝,但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两者必有一战。没有慈禧,政权可以和平交接,有慈禧,必将有一场恶战,会有更多人牺牲生命。

一个旧王朝多延续十几年,百姓日子更苦,更多的生命遭到涂炭,这又有什么意义?


有得观史


世界大势,浩浩荡荡。这是历史潮流,不可逆转。而且慈禧后来的行为举止,有点丧家犬窝里斗的感觉,就算多活几年,说不定清朝会灭亡的更惨。


历史的天空很苍茫


慈禧太后能力是不弱,但能力分多种,慈禧太后具有什么能力呢?慈禧太后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权术上!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慈禧太后的能力“弄权有术,治国无方。”



她利用咸丰身体孱弱的机会干政,在咸丰死后,又联合恭亲王铲除辅政大臣,接下来又架空恭亲王独揽大权。他废立皇帝如同儿戏,垂帘听政成为大清王朝真正的主人。

曾国藩,张之洞,袁世凯这些能臣干吏,你也不敢小瞧这个老佛爷。只有政敌肃顺,被她弄死之前,才大骂“没想到,死在了个小娘们儿手!”

但是怕不等于佩服,手下人是畏惧她,而不是畏服她。



人们怕她什么,怕的是她手中的权力。他处死了肃顺,慈安太后死的不明不白,她亲手把珍妃推入井中,经考古证明,光绪也死在她手里。

这一切都说明她的狠毒,让人不得不怕。但这都是权力的副产品。 并不能说明她是一个政治家。

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不仅仅要有驾驭群臣的能力,更要能够预知未来,顺应历史的潮流,做出相应的改革。



我们再来看看慈禧太后的执政生涯,这半个世纪的时间,正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我们再来看看大清王朝的变革, 虽然有洋务运动,有戊戌变法,还有后来的清末新政。这些改革不是为时事所迫,就是摆摆姿态。 大清王朝似乎从来没有主动变革过。

尤其是对于触及自己核心利益的变革, 慈禧太后分毫也不会做出让步。 整个国家成了她个人和满清贵族的私器。



在民主共和思潮成为世界主流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她的行为可以说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晚年更是荒唐的向世界上11个国家宣战,为国家和民族招来了奇耻大辱。

接到诏书的李鸿章大骂道“此乱诏也,粤不奉诏!”可见其不知大势,昏聩到何种地步?

大清王朝,就是在她的一次次挥霍中, 丧失了民众对国家的爱心、信心、耐心,使改革让国家续命的可能性完全丧失。

可以说,不是她死了,大清王朝才灭亡了。是她幸运的死了,把锅甩别给了别人。

说了这么多,你还认为,慈禧太后能给大清朝续命吗?


关东书场


1908年11月15日17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终于走完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后宫干政的太后,在历史上可谓是留下了不少骂名。

而慈禧太后死后三年,清朝便亡国。

那么清朝的亡国,到底是慈禧太后一手酿成的呢,所以她死后没多久便亡国。还是慈禧太后有着极大威慑力,所以勉强维系了清朝统治数十年,以至于死后没多久清朝就开始大乱,最后亡国的呢?

宋安之今天来具体说说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要分两方面看,一是慈禧的确有这么大的能力,实际当权期间维系了清朝统治,所以死后清朝大乱并且亡国。二是慈禧留下的政治格局太脆弱了,是清朝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今人眼光来看,慈禧太后就是清末最大的守旧派,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稳固分子。比如说架空光绪帝,废除戊戌变法,杀了戊戌六君子等等阻碍新政的行为。

其实以当时封建社会腐朽思想的历史背景来看,慈禧太后可以说是虽然没勇气打破当时腐朽的框架,但是她在腐朽的框架之内是最大的程度上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并且通过新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救。

当然宋安之并非洗白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虽然是守旧派,但对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不是那么排斥,比如说洋务运动,还有清末的新政,都是慈禧太后支持的,不然她不同意,新政实施的开?

虽然诸如洋务运动还有清末新政,都是清朝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有八国联军侵华这种巨大耻辱以后的弥补行动,但最起码说明当时清庭统治者并没有腐朽到不可救药。

甚至光绪帝搞戊戌变法,慈禧太后一开始不说是支持,但也是默许的。不过后来维新派不只是触动了守旧派利益,更是要围园杀后,所以慈禧太后才出来将他们都收拾了,并且废除了新政。

只不过相比于科技强国这个选择,慈禧太后是将自己的统治放在第一位。

而且慈禧太后的统治手腕的确高明,在清朝平定太平天国以后,中央朝廷式微,地方督抚日益权重的局面下,慈禧太后能利用炉火纯青的政治手段,先分化湘军体系,后维系地方督抚与中央朝廷的关系,已经是相当厉害的权谋之术了。

所以以这个角度来看,慈禧太后死后三年清朝便分崩离析,还真的与慈禧太后的死有关系。因为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炉火纯青的权谋之术,来维系帝国的统治,来驾驭地方上那些权重的督抚们,而慈禧太后死后,继任者不行,压不住暗潮涌动的乱局,清朝自然是分崩离析了。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慈禧太后留下的政治格局很脆弱,这也是清朝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这方面来看,清朝亡国慈禧太后有着很大责任。

因为慈禧太后死的时候,晚清已经是风雨飘摇之际。但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利益,是立三岁的溥仪为皇帝,为什么非要立年富力强的载沣为摄政王,又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呢?

一是万一自己渡过这个难关,可以再活几年,在这种幼帝格局下方便再度垂帘听政,而且摄政王载沣也容易控制。

二是哪怕自己死了,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幼帝溥仪都是自己派系的人,不至于死后清算自己。

毕竟古代政治上的死后清算也很恐怖的,诸如架空顺治帝的清初摄政王多尔衮,当时是多么不可一世,结果死后被顺治帝剥夺一切荣耀,连墓都给挖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47年,自然害怕死后有人清算她,所以压根没有考虑当时清朝处于风雨飘摇的情况,只考虑到自己的身后之事。

结果到了1911年,清朝面对亡国危机,溥仪这个六岁小儿什么也干不了,摄政王载沣没什么能力,直接罢工回家,大权都在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太后之手。偏偏隆裕太后不是慈禧太后,没有那般强大的政治手腕,被袁世凯连哄带骗之下,结束了清朝的国祚。

所以说慈禧太后这个人很是矛盾,虽然她是守旧集团的代言人,但在腐朽的框架之内,对外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对内面对太平天国平定以后地方督抚日益权重中央朝廷式微的局面,是最大程度上靠着自己炉火纯青的政治手段维系着清朝的统治,虽然阻碍了历史的进步,但以清朝的角度来看,是最大程度上延续了清朝的统治时间。

但最后时刻安排的政治格局,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结果却一手酿成清朝之亡国,还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最后再说一下,本文章并非洗白慈禧太后,毕竟慈禧太后阻碍当时的历史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客观来说,慈禧太后还是有着可圈可点的地方,并非是那么罪大恶极的,毕竟很多历史人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高高在下哟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慈禧太后既便是再多活几年,也不能挽回满清统治者被革命党驱除的命运!更何况慈禧太后很坏很奢腐,在臣民中的口碑又较差!以她的一些逆潮流的政治手段或个人能力,也是无法为清朝续命多久的;最多是有片刻的回光返照罢了!


博勃儿


毫无疑问,如果慈禧活的久点袁世凯大气都不敢多出更别说敢逼宫了,慈禧的政治手腕还是很高超的,虽说清朝晚期病入膏肓了但再撑个十几二十年完全没有问题的,只要袁世凯听话了革命党的人也会被干掉的,


来生还来


历史不容假设


Robbinwu


清朝末年,慈禧当政,光绪帝虽然为了得到实权做了不少努力,但是每一次尝试似乎都少了点什么,最终走向了失败,而慈禧始终掌握着大清的实权,假如她把权力交给光绪,清朝真的能延续下去吗?

清朝末年,慈禧当政,光绪帝虽然为了得到实权做了不少努力,但是每一次尝试似乎都少了点什么,最终走向了失败,而慈禧始终掌握着大清的实权,假如她把权力交给光绪,清朝真的能延续下去吗?

即使不说外敌,只说清朝内部,朝廷上有曾国藩、袁世凯等人,当时清朝的精锐部队都在他们手中,而袁世凯早有异心,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时遭到慈禧反对,于是叫袁世凯帮忙解决这个麻烦,但袁世凯却向荣禄告密。

这件事情说明袁世凯心中只怕慈禧,而光绪帝完全不放在眼里,假如光绪真的掌握了实权,袁世凯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人下,光绪帝也很难驾驭一个有兵权的袁世凯,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对军事又一窍不通。

不过光绪没有实权和清朝灭亡关系也不大,清朝已经病入膏肓,即使光绪亲政也无力回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