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我國的文字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文字的出現與形成並非一蹴而就,它的發展變化過程是十分神妙的,與圖畫和線條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文將對文字發展過程中一些階段的文字所體現出的繪畫美進行分析,在瞭解文字演變的同時體會文字帶給我們的絕妙的視覺享受和帶給後世的深遠意義以及重要影響。

文字是人類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它是一種視覺符號系統,形體是其訴諸人們視覺的唯一存在方式。

文字不同於圖畫,圖畫是寫實的圖形,是用來表達想要表達的東西,而文字則是記錄語言的,是一種符號系統,其目的是交流、記憶等。

然而,文字確是由圖畫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也正是這個原因,文字才具備了一種別樣的繪畫美,無論是線條、佈局還是結構等,在發展過程中的任一階段,都可以從中發現文字那揮之不去的繪畫美。

一.變化多姿的早期象形文字與甲骨文

在文字產生之前,原始繪畫就已經存在,因為當時還沒有文字供原始人來表達和記錄他們的日常生活,所以他們只能通過繪畫的形式來保留和傳播他們的思想。

在原始繪畫與早期象形字之間,人們很容易將它們聯繫起來。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陶器上就出現了一些繪畫,這些圖案不僅僅是為了美觀,實際它可能包含著原始人想表達的特定含義。

比如在歷史課本中出現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魚紋圖,其線條生動,用筆簡練,在一般情況下被認為這種繪畫與某種原始信仰有關。專家解釋說或是崇拜魚圖騰或是祈求捕魚豐收或是祈求多多生育等等。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人面魚紋圖

還有許多類似的彩陶圖畫以及我國豐富的巖畫資源,當時它們都是通過圖畫而非文字來傳遞信息,都具有相應的表意作用。這種繪畫形式對後來的早期象形文字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後期文字的產生提供了借鑑的材料,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在莒縣陵陽河遺址發現的四個符號,有些專家認為它們就是文字,甚至將它們解讀出來,分別是(旦/是、炅/冪、鉞、斤)等字。第一個像小舟或者山上頂著太陽,第二個在"火"和"山"上又加了一座五峰的山,第三個形狀似一把斧子,第四個像一種工具(有些專家也有不同的解讀)。有學者認為它們同後世的甲骨文和金文形狀結構相似,或者承認它們與古漢字相似。當然也有專家認為它們還不是文字,但卻與古漢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莒縣陵陽河遺址發現的四個符號

甲骨文是公認的成熟文字,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而又成系統的文字,其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它是中國商代後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還被稱為契文、卜辭、龜甲獸骨文字等。

從構形的角度看,甲骨文中已經基本具備了傳統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造字法。

其實甲骨文還處在漢字發展的初級階段,所以多多少少帶有原始圖畫的特徵,例如龍字,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也似乎暗示著不同人所構思出來的對龍的不同形象的不同書寫與記錄。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甲骨文“龍”

甲骨文使用刀刻在龜甲和獸骨之上,刀又有銳鈍,甲骨又有軟硬,所以刻出的線條也就有所不同,有的纖細有的粗重。而在結構上,長短大小不定,有的錯綜複雜、有的工整嚴肅,好似古人占卜時不定的心情。這些甲骨文顯示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僅僅從甲骨文我們就能感受到中國文字的無限魅力。

二.古樸整齊、剛柔相濟的金文

金文在甲骨文之後出現,也稱鐘鼎文,是鑄(少數為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西周初期金文與殷商甲骨文大體上一脈相承,金文一部分字形看上去似乎比甲骨文的象形程度更高。金文是用"形"範鑄出來的,比較容易體現毛筆書寫點畫形態,字的筆畫經常出現粗細變化,有的筆畫呈現出方、圓等形狀的團塊,總體來說金文字體整齊、厚重、古樸,但也有比較隨意的、風格多樣的。

在西周的中後期,金文有了顯著的發展,其象形程度降低,筆畫粗細不均的現象減少,團塊狀筆畫逐漸線條化。新的象形字很少出現,而形聲字卻大大增加,如"走"部、"金"部、"言"部等的字在西周晚期大量出現,多為形聲字。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西周金文《散氏盤》

這是漢字構形系統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

金文的結構逐漸定型,異構字相對減少,如甲骨文的"水"等字形態各異,到西周中後期形體基本固定下來。另外,西周金文在筆畫上改變了甲骨文方折瘦削的特點,而變得肥厚粗壯,圓潤豐美,字體莊重美麗,大小漸趨一致,排列越來越整齊,體現出一種整齊遒麗的美。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水”

到了春秋時期,由於一些原因,不同國別不同地域的金文出現了不同的書寫風格,故意將字形拉長,字中的縱向線條,有的筆直挺健,有的屈曲委婉,呈現出剛柔相濟之美。還有些字,纖細的線條中常有裝飾性線條。

另外在江淮流域出現一種添加鳥首、鳥身、鳥爪、蟲形等裝飾意味濃厚的美術字體"鳥篆",多見於兵器銘文中。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鳥篆

從金文的總體來看,佈局上不弛不急,字體結構嚴謹,毛公鼎便是代表,如同一幅整齊排列的文字圖畫,每個字形態各異卻盡顯古樸之風,美卻實在。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西周金文《毛公鼎》

三.古典華麗、端莊穩重的篆書

篆書是大篆和小篆的統稱。

大篆與西周晚期的金文一脈相承,使字體更加勻稱整齊,在大篆中那些早期文字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勻稱柔和,字形結構也趨向整齊,這也奠定了方塊漢字的基礎。

《石鼓文》是大篆的代表,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了西周後期文字的風格,其風格遒勁凝重,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石鼓文

小篆也叫秦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時所採用的標準字體。

小篆線條圓勻,形體優雅,始終受到書法家的青睞,有著濃厚民族特色的篆刻藝術與小篆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李斯《泰山刻石》中的小篆簡化方整,呈長方形,線條圓潤流暢,疏密勻停,給人一種端莊穩重的感覺。

唐代張懷瑾稱頌李斯的小篆是"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篆書有著一種特殊的魅力,它不算樸素,有著一種古典華麗之感,彷彿是一幅掛在宮廷的藝術品。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李斯《泰山刻石》

四.去繁就簡、字形優美的隸書

隸書起源於戰國晚期,是由古文篆文漸次演變過來的,分為秦隸和漢隸兩種。

秦隸,又叫古隸,結體渾圓,與篆文相近,多用方筆。

漢隸又被世人稱為"八分"體,變圓曲為方直,結體寬扁,逆筆突進。

隸書把書寫的基本單位由線條改為筆畫,徹底改變漢字的書寫形式,實現了漢字的筆畫化,象形性徹底消失,例如"衣"字,《說文解字》中的《衣部》,小篆作(如下圖),本象上衣之形,還大致保留象形特徵,在隸書中則寫作衣。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衣”

隸書還局部地改變了漢字原有的結構,使其系統性和漢字構形的理據遭到局部的破壞,例如"泰、春、奉、奏"在隸書中都改為"春字頭",不再具有表意或標音的功能。

具有代表的《張遷碑》,其字體嚴密方整而多變化,於樸厚中見勁媚,用筆以方筆為主,方勁沉著、力氣雄健。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張遷碑》

還有《曹全碑》,獨樹一幟,娟秀清麗,舒展超逸,風致翩翩。隸書獨特的扁平勻稱的形體,秀美靈動,整齊中透露著一絲俏皮。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曹全碑》

五.端莊質樸的楷書

最熟悉的當屬沿用至今的楷書了,它又稱正書或真書,有著形體方正、橫平豎直,筆畫形態豐富的特點。

東晉以後,由於南北分裂,書法也分為了南、北兩派,北派書體,筆法古拙勁正,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南派則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

南北朝時由於地域差別,個人習性則北書剛強,南書蘊藉。總體來說,楷書呈長方形,結體比隸書緊密,用筆豐富細膩,書寫更加靈活便捷,它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柳公權《金剛經》

六.潦草奔放的草書與挺勁流暢行書

草書則是人們為了書寫便捷而創造的一種筆畫連綿、結構省簡的字體,草書豪放不羈,瞬息萬變,每個字都猶如心情的寫畫,如懷素《苦筍帖》。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懷素《苦筍貼》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樣端正,也不像草書那樣潦草,王羲之的《蘭亭序》最有代表性,其字雄強俊秀,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文字的發展與演變 | 一種別樣的繪畫美

王羲之《蘭亭序》

楷書、草書、行書三者聯繫密切,楷書端莊質樸,草書潦草奔放,行書挺勁流暢,各有特點各有風致。

文字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正因為有了文字,我們才能記錄和記憶自己的所見所感,才能一代一代地傳承文化、塑造文明,文字的發展演變更是人類智慧的寫照,如同一個個精緻的畫作,擁有著美妙的形體。

總結:從原始文字到現在我們書寫的文字,這是一段神奇的演變過程,它們從最初以圖畫方式描繪象形圖案,漸漸脫離象形而以線條描繪,再逐漸由筆畫代替簡單的線條等等。它們或直觀性強、或古樸典雅、或實用藝術……無論是結構佈局還是線條筆畫的變化,都顯露出一種別樣的繪畫美,讓人們忍不住去感受它。

作者簡介:秦啊閒,愛奇思妙想的90後老阿姨,熱愛生活,時常幻想,願我們搭乘時光列車一路領略文字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