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队下辖164个师团,总计700万人,为何动员力很强?

三文愚


日本二战有8000万左右的人口,高峰时动员了700多万军队,对比同时期的中国,中国约有4亿人口,但中国军队最高峰时基本维持了500万左右的军队,当然500万军队排除了民兵,不容否认,二战期间日本动员能力是极强的!

为什么日本在二战期间可以动员这么多数量的军队呢?

我认为第一点是二战前,日本初步完成了工业化,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业人口从耕地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闲置人口!

第二点是日本的战争形势决定不得不最大化动员兵力,哪怕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也在所不惜。二战末期,日本既要在太平洋面对美国的节节进攻,防备美军登录日本本土,又要随时在中国东北防御苏联的进攻,还想守住在中国关内的占领地,防备中国军队。在东南亚地区,还要直面美英的进攻。面对中美英苏四大国多个战略方向的压力,兵力不足很正常,甚至700万军队都杯水车薪,军事上的压力逼迫日本不得不尽最大的努力动员最大的兵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纵观二战前日本的工业化,日本的工业化进程是伴随着对外侵略完成的。日本通过对外侵略,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日本军队一系列的对外战争胜利,整个国家国民对军队极度尊崇,军国主义逐步盛行,整个国家都形成了一种通过对外侵略谋求国家富强的氛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如果国家有需要,一个青年人不参军是政治不正确,会被身边的每个人看不起,参军甚至成了普通国民获得上升机会的必经途径。青年人不去参军是政治不正确,那么谁敢不去?好比今天的美国,公众场合抨击黑人的不是就是政治不正确,否则就会给你扣一顶种族歧视的大帽子。整个国家和社会氛围的政治正确决定日本青年必须参军!


West胡杨


这个想法只是单纯的存象吧,

如果与其他国家相比的话,日本的战争动员效率不是很高,别看在战败时,尚有七百二十万的军队,但是多属于战争后期进行强行动员的结果,实际在整个战争期间,动员规模是一千一百万左右,属于逐步动员的结果,不是说他一次可以动员多少,整体的动员效率低于德国,美国等国,可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

日本只是建立起现代的动员体制,表现上看,成果相当不错,但是在动员工作存在不少问题,造成了相当大的问题,给军工生产等等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将大量的军工企业的工人征招到了前线,直接影响了军工生产的数量与质量,为了在战争后期,征招更多的士兵,日本一再扩充征兵的范围,以及降低征兵的标准。

在军工动员方面,日本也存在不少问题,实际效率可不算低,过度的牺牲了非军工生产的代价,总结一下的话,问题也一样不少。

总体来说,日本的战争动员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理想,在许多方面在细节上还存在着许多差距,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麦田军事观察


《长沙保卫战》里那个小鬼子和部一郎,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他爹被抗日军队干掉了他妈做了WAF,他抗着比他还高的三八大盖来侵略中国,最后自毙。这事也不全是杜撰,根据第十军的老兵们回忆,衡阳保卫战期间,赤膊冲锋的鬼子里面有许多高中学生兵,这已经不是啥军事动员能力,而是举国疯狂了。



数据不对,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其陆军总计编有168个师团约540万人的规模,并且这已经是它垂死时期的峰值。与人口基数相仿的纳粹德国相比远远不及,德国人总共动员了1420万人参军,兵力峰值为780万,步兵师的番号超过了300,怎么能说日本人“动员能力很强”?

所谓700万人的概念是以讹传讹,因为日本陆海军加一起也最多667万人,其中海军的军舰虽然没有几艘了,但仍然有各类人员130多万,所以陆军的实有兵力就500来万。就这500来万当中,精壮士兵的比例已然不高,因为日本兵已经挂掉了200多万,按照战争时期的比例,至少还有同等数字的因伤致残,也就是说,有近500万人损失掉了。



一般而言,18岁到40岁的适龄男子才是正常的征兵范围,只占人口总数的6—7%,别忘记还有半数人口是女性呢。当时日本的人口(不算殖民地)只有8000万人,因此现役、预备役加上第一补充兵、第二补充兵有400多万是比较正常的,而经过连年战争,这部分人能活着一半就不错了,先死的当中肯定也是先入伍的居多。

也就是说,到战争末期日本陆军合格的士兵最多还有200万人,那么其它300多万怎么来的呢?当然就是扩大征兵范围,到1944年已经是从14岁到6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了。一个60岁的老头和一个14岁的孩子能有多强的战斗力?滥竽充数罢了,所以兵员数量虽多,顶用的已经很少了。



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日苏双方伤亡总数相差不是很多,关东军老兵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悍的。而到了1945年苏军进攻东北时,对80万关东军完全是碾压,原因就在于关东军已经是空架子 ,不仅大多数重武器转运回国,其兵员构成也是老弱病残外加“开拓团农民”,当然顶不住苏联从欧洲战场调回来的百战之师。

不光比不上德国,更别提美苏两大军事强国,日本的战争动员能力甚至不如英国。而制约其动员能力的主要原因,是军工生产能力的不足和资源的匮乏,士兵是完全脱产的高消耗群体,装备、食物、衣帽鞋袜等一切用度,都必须由国家财政支出,到战争末期日本政府已经基本破产,通货膨胀率高达400%。



日军的三八大盖从1907年开始玩命生产,投降前造出来300多万支,德国的基本步枪98K从1935年到1945年九生产了1450万支。日军的歪把子(28000挺)、拐把子(41000挺)和九九式(53000挺)加一起生产总量不超过12万挺,而德军仅MG42通用机枪就生产了100万支,这就是差距。

日本的所谓“工业化”那是对比亚洲农业国而称谓的,跟欧美的生产能力比较仍然很是悬殊,没有足够的武器何谈装备部队?关东军在1945年连三八大盖都略感不足。



所以日本的扩军也是一点点来的,因为它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比较有限:1937年开战时是17个常备师团,年底算上特设师团有24个;1938年扩编到34个,1939年达到43个,1940年扩充到49个,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11月也才有51个师团,可以看出,增长比较缓慢。

1942年58个师团、1943年总数为70个、1944年为99个,而1945年上半年却突然膨胀到168个师团,随便想想,也知道这半年扩充起来的69个师团是什么货色:



独立混成旅团升格、独立步兵旅团升格、独立守备队升格,期间塞进大批老弱士兵,徒有其表而已。这些师团绝大部分都还没有参加战斗,就在本土缴械投降了,你连战斗力都评估不出来。

1945年初的湘西会战,第四方面军破天荒抓了400多日军俘虏,王耀武兴冲冲去视察,却发现是一大群嘴上没毛的日本小屁孩儿,久经沙场的王耀武大失所望,但同时也感叹:“日本人快完蛋了”。


度度狼gg


我是D版朴信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日军的动员能力并不算强。

一、动员速度很慢

二战日本陆军师团数量如下:

1937底:共24个师团,其中朝鲜1个,日本国内2个,在中国有21个。

1938底:共34个师团,其中朝鲜1个,日本国内1个,在中国有32个。

1939底:共40个师团,其中朝鲜1个,日本国内5个,在中国有34个。

1940底:共49个师团,其中朝鲜不详,日本国内不详,在中国有38个。

1941底:共51个师团,其中朝鲜2个,日本国内5个,在中国有34个,太平洋战场10个。

1942底:共58个师团,其中朝鲜1个,日本国内5个,在中国有37个,太平洋战场15个。

1943底:共70个师团,其中朝鲜2个,日本国内7个,在中国有38个,太平洋战场23个。

1944底:共99个师团,其中朝鲜2个,日本国内18个,在中国有38个,太平洋战场37个。

1945底:共164个师团(日本资料为169个),其中朝鲜9个,日本国内58个,在中国有53个,太平洋战场44个

可以看出,战争的前5年总共只扩充了34个师团,后面3年一下子扩充了106个。

按照常理,战争前期底子还很厚,扩充相对容易,后期不容易。1038年徐州会战后,日军兵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暴露的很严重,全速扩军的需求很迫切。所以在1942年以前的58个师团比较反应日本的真实实力。

那么,后期为什么扩军的速度加快了?

二、动员部队注水

为了解决病员不足的问题,日本用的是注水的办法: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

这是日军精锐,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辎重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

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乙种师团战斗力缩水还不是很厉害,可以和甲种师团一起承担会战任务。

3.丙种师团:

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这个缩水的比较厉害,战斗力不到甲种师团的1/3。

4.丁种师团

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这种程度的缩水,自然就容易得多。

三、素质下降严重

后期快速扩军,为了解决兵员不足的问题,把兵员年龄一再放宽,出现了大量的少年兵和老年兵。相应的武器装备缩水的也很厉害。

这里面最典型的代表是关东军。

1945年,为了本土防御作战,日军将关东军14个师团中的13个师团调回了国内,还带走了三分之一多的物资。精锐一空的关东军将在东北的25万日本退伍军人重新征集,编成了相当于12个师团70万人的兵力。这70万人中,真正能作战的只有正宗的20万日本人,其他的都是东北人、朝鲜人和台湾人组成。

为了解决武器问题,关东军把伪满军队的武器收归日本兵甚至,还是不够,只能用新削的竹枪作为装备。

综上,日军通过缩水、减配等方式强行扩充了164个师团,实际战斗力折损厉害,动员能力是在算不上强。


我是D版朴信阳,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关注。

欢迎评论互动,每条我都会仔细阅读!


D版朴信阳


提到日本,应该都能想起六个字,“日本军国主义”。既然是军国主义,就不难理解,为何日本在二战时期有那么多兵员了。但是,仔细看下,日本兵在同时期并不算是人多的,战争结束的时候,日本兵也才550万人。

1940年,日本人口普查是7300万人,那会儿差不多140万日本兵,基本就是50个人养一个兵,比例还是挺高的。这个问题如果你从根上看,就是他们的军国主义,既然是军国主义,就离不开军国主义教育。二战中当兵的那一代日本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为天皇尽忠。

而这批日本人,从上学开始就进行军事化训练,练习射击、拼刺,他们的军事化训练,绝对不是咱们大学生的那种军训一样,学会立正踢个正步打打军体拳那么简单,人家玩的是真枪实弹。也就是说,入伍之前,这帮日本人就是半个兵了,入伍之后加强训练就OK。再加上日本人的洗脑教育,参军入伍非常踊跃的。

其实你还可以看一点非常重要的,日本二战期间有7000多万人,这么多人里,动员出来五六百万大军根本就不是问题。1939年,德国人口是7900万,德军出动150万人入侵波兰,法国战役的时候,德国出动141个师,335万大军,再过一年,德军入侵苏联,则是550万人,增速是非常快的。相比之下,日本的动员能力还不如德国。

1937年,中国战场上的日军才60万人,1939年才达到100万,而到了1941年,日本有51个师团,才170万人。日本最大规模的扩军是在战争后期,日本要完蛋了的时候,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日本兵也才550万人。

战争结束的时候550万人,日本将近7200万人口,这数字就有点可悲了,这是日本放开了参军年龄的结果,13个人里一个兵,男女比例划开,然后再区分一下老少,最后这批日本兵的质量可是堪忧。二战结束的时候,苏联有600多万兵力,但是苏联这会儿有1.7亿人口,就这军队的年龄构成,日本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军武文斋


日本军队为何动员能力很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日本这个民族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这便是他们很团结,当然我也不是夸赞日本民族,这是一个事实。而他们的团结使得日本最高统治者天皇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基于日本帝制,民众也大多数都是愚忠的,这才造成了日本在战争中疯狂的动员能力。



例如在二战时期,日本服兵役的人几乎是所有青壮年,他们将大多数男人送上了战场,而在这些日本军人眼里,他们是为天皇而战,是为了日本的圣战而战。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战争时期疯狂的举动,例如神风特攻队自杀式的攻击,就是建立在这种体制下的。当然愚忠使得他们对于天皇的话深信不疑,即使在战败之后,也有不少人自杀,这也就是所谓的武士道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忠于天皇,忠于国家。

所以天皇一声令下,所有民众几乎都会变得沸腾,他们认为执行天皇的命令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事情,不过我认为,日本的这种思想,还是受我国儒家思想影响严重,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实际上是儒家的忠君爱国,但是我国为何在近代没有如此庞大的凝聚力呢?其实我国自清朝以来,儒家思想就开始淡化,当然儒家思想有利有弊,像是明朝末期,政府无能,既有史可法这样的大忠臣,也有钱谦益这种懂得变通之人。



而在辛亥革命后,像是康有为等文人,就因为光绪帝以礼待之,他们觉得中国就应该君主立宪,当然也有人支持共和,激进一点的甚至要砍清帝人头。所以日本的这种武士道精神,也是建立在君主恩德上面的,也就是很多日本人觉得天皇有恩于自己,简单举个例子。

像是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大将乃木希典,他于旅顺之战中造成了好几万日本军人的死亡,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战死,当时旅顺打的紧要关头,很多日本大将觉得乃木战术老化,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伤亡,让天皇临阵换将,可是明治天皇知道换了乃木他就会自杀,所以坚持让乃木攻打旅顺,直到日俄战争胜利。之后乃木于明治天皇去世时,同妻子一同切腹自尽,以此来效忠天皇,这便是天皇的魅力。



所以到侵华战争时期,天皇也依靠这种神圣的权力,使得日本军人能够以死报效天皇,以参军为荣,所以动员能力很强。当然我认为,这就基于民族自豪感,日本这一点我们是要学习的,只有民族自豪感强烈的人,他才会主动热爱自己的国家。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西北老张看世界


你错了,日本的动员能力一点也不强。要知道日本这个国家,在亚洲四小龙之前,就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哪怕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是到六七十年代才真正完成,对亚洲来说,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日本,确实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对付周边传统纯农业国家,已经相当轻松。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日本只能算初步完成工业化,刚刚好跟周边国家拉开代差,跟真正工业强国比,二战的日本工业化社会软硬件都还有各种短板。


这里说的动员能力则是属于日本社会的软件能力,日本跟德国不同,众所周知,从明治维新的田中奏折起,日本就对中国有明确而强烈的领土意图,并且全国迅速工业化的同时,也同步的军国化,就是说与德国二战纳粹政权相比,日本对中国的战争准备,早了半个世纪不止!其中对国民狂热的战争鼓吹,贯穿了几代人的教育,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强度比德国纳粹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到1937年跟中国全面开战时,日本仅只出动六十万兵力,到年底发生南京大屠杀,后世各种解读里,都很偏重日本高龄兵在里面起到的坏作用,什么是高龄兵?并不是说这些兵年龄真的很高,而是是说兵龄很高,很多已过服役期,都已经复员回归社会,又被重新征召回部队,所以纪律上问题很多。

日本就是借助这些多年训练的老兵,在中国战场打打那些,当时大多是直接从农村拉夫出来的,很少谈得上什么训练的兵,在战场上始终维持着超过一比五的交换比,等战争末期,连中国方面的农民兵都开始俘获日本娃子兵了,明眼人就知道,日本要完了!这里面的道道就在于日本几十年的战争准备,其实就是初期那拨老鬼子,就是三七年扩军前的十七个常设师团!其余三七年开始逐年扩招出来的,到四二年有五十八个师团,国际争锋,日本的极限就是这五十八个师团了,从训练到装备,就是日本有军事意义的极限。
后面到四四年,扩大到九十九个师团,多出来的仅能维持中国战场,到四五年扩大到一百六十八个师团,新招的就连中国战场都维持不住了,毕竟在中国战场,中国的农民军队,在长期战斗中,也成长起一批可以勉强抗衡日本老兵的部队,而日本后期投入的部队,却开始与中国农民兵一样缺乏训练!这说明日本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周期过长,比当时的中国和亚洲国家要好,跟老牌强国比,差距还很大。日本有名的三八大盖,从世纪初定型生产,到战争结束,差不多四十年,产量是三百万出出头,而德国从希特勒上台,从一战废墟上开始的军备生产,到战争结束时,光元首电锯就生产了超过一百万,怎么比?这才是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真相,光把人头凑够送上战场,这个不需要动员能力,只需要有权利,跟我们委员长拉夫拉丁上战场是一回事。


李三万的三万里


日本国土面积小,没有战略纵深,只有全民皆兵的动员,但是后继无力!还有就是每个国家对战争的抵抗的能力,也决定它需要动员到什么层次!我们国家地大人多,可以全面投入的后备力量源源不绝,日本就是昙花一现而已


13986101469


谁告诉你日军陆军有700万的?

1937底:日本共24个师团(其中17个常备师团也就是甲种师团,下面战后扩充的主要是乙种和丙种,甚至是混成旅团)  

1938底:共34个师团 

1939底:共40个师团

1940底:共49个师团

1941底:共51个师团

1942底:共58个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吧大部分甲乙师团整编成了3联队制师团,火力和机动性得到加强,丙种和混成旅团这种“杂牌”不变)

1943底:共70个师团

1944底:共99个师团(战争后两年日本来时疯狂扩军,组建了大量战斗力及其低下的部队要和美国本土决战,但事实上这些部队连枪都配不齐)

1945:共164个师团

动员能力很强?整个二战之中日本能打的也就甲种和乙种师团了,其余的全是混子,给你说一下日本师团的武器装备:

甲种师团:编制有两个旅团各旅团下辖2个联队,师团直属有野炮联队、工兵联队、骑兵联队共计7个联队,部分师团会加强有战车联队,人数25000人以上,77事变初期甲种师团还有一个后备的补充队用于补充战损,人数总计32000到35000人之间,师团级支援火力是野炮联队的36门105炮(部分师团加强有一个大队的12门120炮),步兵联队各下辖一个步兵炮中队和一个速射炮中队共有炮8门,全师团大炮数量大约为60到80门之间。联队以下的部队有数量不定的迫击炮掷弹筒等步兵支援武器

乙种师团:步兵编制和甲种相同,师直属少了一个骑兵联队改为骑兵大队,炮兵联队的武器从甲种的105炮榴弹炮改为75山炮(部分部队会加强一个12门75榴的大队),步兵编制与武器和甲种师团相同。人数大约在20000人到28000之间

丙种及以下师团没有直属炮队,骑兵队,部分师团设有工兵联队,步兵部分被缩编为3个或者2个步兵联队不设旅团,很多师团甚至连联队属步兵炮部队都没有,人数在5000到15000人之间。对了就这这些部队有些连枪都配不齐,比如7000人用3000把枪之类的。

太平洋之战之后甲乙种师团被改编为统一的3联队制师团,部分师团的直属炮兵联队被加强为150榴弹炮。

就这你和我说动员能力强,150炮和105炮都当精贵宝贝,一个军级单位(三万人左右说是军级单位不过分吧),火力支援居然是75炮,至于人数打仗不发枪谁不会啊,一战时期沙俄总人口还不如日本呢,人家照样1500万上战场,就日本这种部队也就欺负一下运输大队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