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首就戮——从一部经典历史剧的错误看古代人殉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墨子·节葬下》

在九十年代初,曾有一部制作精良的大型历史电视剧《东周列国》(分春秋篇和战国篇),其制作团队精心地收集考证历史资料,复原了华夏历史上最为纷乱精彩的一段故事。

在《春秋篇》的第一集中,第十一代周王姬静(周宣王)突然驾崩(公元前782年),等待即位的太子姬宫湦(周幽王,顺便提醒一下,人家叫宫湦(sheng),不叫宫涅)嫌弃为去世先王净身的寺人们,拉着美人共浴,开始了昏乱的统治。

骈首就戮——从一部经典历史剧的错误看古代人殉


随后,在他主持的丧葬大典中,三位红衣祭司诡异地舞动身体,口中念念有词,士卒皆甲胄而缟素,上百名身着黑衣的殉葬者伴着先王棺椁走入墓道,身后入口随即被大石封住。更有一些殉葬者站在大坑中,平静地看着填土落下,活活被埋,一切都显得残酷而压抑。(不过电视剧的这个场景其实完全是虚构的,犯了一个知识性错误,我们后面再说)

骈首就戮——从一部经典历史剧的错误看古代人殉


骈首就戮——从一部经典历史剧的错误看古代人殉

电视剧中的人殉场景


历史上的人殉,这个古代葬礼中最残忍的习俗,到底是如何如何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呢?

一、人殉之萌芽

一般认为,自史前时代的父系氏族公社诞生以来,人殉现象就随之出现,北至朱开沟文化(内蒙古伊克昭盟遗址)墓地,南至大汶口文化墓地(江苏花厅遗址)都有发现,其中以甘肃齐家文化墓地为盛。

通过考古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人殉墓葬多为妻妾殉夫幼童殉葬,且已经出现固定的葬式:男性墓主居中仰面躺平,女性殉人屈肢侧躺,附在墓主身边(屈肢葬),或以幼童放于墓主脚边。在不少史前墓葬中发现过这样的残酷葬法。可以说,史前时代的人殉正是父权制的体现。

下图是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中的一座墓葬,男性墓主人身边还有一具呈挣扎状态的女性尸骸,明显是一位殉葬者。

骈首就戮——从一部经典历史剧的错误看古代人殉


二、人殉巅峰

由于夏代与商早期的考古资料匮乏,我们暂时无法得知那个时期的活人殉葬情况,但从商中期的考古发现可知,人殉不断发展。

除安阳殷墟外,共发掘1000余座商代墓,有殉人的墓葬数量和殉人数量都很大,且分布覆盖了整个商朝的疆域。并且在这个时期,与父权相比,人殉和阶级对立、私有制的相关度更高,不像从前妻妾为殉的主流,殉葬的范围扩大到了臣下,仆从。

史书记载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身,先鬼而后礼”,正是在事死如生的观念下,殷人选择把陪伴他、伺候他、为他驾车、陪他玩乐的人通通送去陪葬,以保证死者死后的生活质量。就这样,人殉在殷商时期第一次到达了顶点。在著名的殷墟遗址,考古学家发掘过许许多多的殉人坑。其中有些是被商人抓来的战俘,有些则是战士,比如我们此前曾经提过的埋葬有一人、一马、一犬的殉葬坑。


骈首就戮——从一部经典历史剧的错误看古代人殉

殷商时期殉人和殉人墓数量统计表:


骈首就戮——从一部经典历史剧的错误看古代人殉

图表来源:《先秦秦汉从人殉到俑殉习俗演变与比较研究》王元朝

三、人殉之衰落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并未发现关中泾渭流域(周人祖先居住地)的人殉实例,或许周人最初本无人殉传统。在商末时期,周人已经是个非常强盛的部落,多次与殷人发生冲突,双方的文化意识就在战争与交流中完成了彼此交换和影响,周人由此才开始接受人殉。

可能正因如此,虽然人殉制度在周王朝得到延续,但考古学家们发现的西周殉人墓数量和殉人数量都远少于殷商时期,且大多在殷移民聚集地。而且,以周天子家为代表的姬姓周人不用活人殉葬,这就是前面说的《东周列国》电视剧中的错误所在了。

更况且“周人尊礼而尚施,事鬼神而敬之”,与商代人相比,他们更关注活人的世界,这也是周王室人殉制衰落的原因之一吧。

值得注意的是,俑殉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虽然出土的西周殉俑数量有限,制作也较粗糙,但都可以看出“作侍者状”,明显是替代活人,这就是文明的进步了。

四、礼崩乐坏——人殉的再兴

春秋时期,人殉习俗一改西周的衰落状态,呈现死灰复燃的趋势,异姓诸侯们违背礼制,大兴人殉,仅史书中有载的就有秦武公、秦穆公、齐桓公、宋文公、晋景公、楚灵王等,不但有姬妾、近亲、仆从陪葬,更有大臣、义士为之殉死,正所谓“(君)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

越是远离周王畿的边远诸侯,越流行这个:

  • 东边的莒国,现考古发掘的四座国君墓里,三座完好,其中二者各殉10人,另一座殉35-40人;
  • 西边的秦国,从武公死者66人,从穆公死者177人。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74年)曾下令“止从死”,可惜并没什么实质性作用,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前夕,据说人殉与俑殉都达到了“记以万数”,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规模。


骈首就戮——从一部经典历史剧的错误看古代人殉

陕西凤翔秦公大墓(墓主人可能为秦景公),周围的小棺为殉葬者所用

西汉初年,人殉制度被官方正式废除。汉宣帝刘询在位时,平干缪王刘元(这里的平干是国名,平干国位于河北,缪是谥号)逼迫奴婢殉葬,时大鸿胪上奏皇帝称:

“(刘)元前以刃贼杀奴婢,子男杀谒者,为刺史所举奏,罪名明白。病先令,令能为乐奴婢从死,迫胁自杀者凡十六人,暴虐不道。故《春秋》之义,诛君之子不宜立。元虽未伏诛,不宜立嗣。”

根据大鸿胪的举报,刘元曾经杀过奴婢,他儿子也曾杀人。刘元生病的时候立下遗嘱,逼迫奴婢给他殉葬,害死了十六个人。刘元虽然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这样的人不应该被继承。汉宣帝深以为然,废除了刘元的封国。

从此,人殉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吗?当然没有,这个陋习披上了殉教、殉国、殉情、殉义的外衣,成就了多少烈女、节妇、忠臣、义仆。他们当真“乐意从死”吗?我们将在后面继续讲。


骈首就戮——从一部经典历史剧的错误看古代人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