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云胡说历史


汉文帝刘恒是高祖之子,即位时23岁,是汉初一位富于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23年间,继续推行汉高祖与民休息的政策。为此,他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首先是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甚至曾连续12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3年一次。其次是减轻刑罚,废除肉刑如墨、劓等从奴隶制时代沿袭下来的严酷刑罚。

文帝提倡节俭,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因惜“百金,中人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作,还令后宫“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文帝接受贾谊、陆贾的民本思想,爱护民众,即位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于90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让他们做衣服。

文帝死后,其子景帝刘启即位,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位期间,曾颁布重农诏书,认为“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衣食之物不是取之于“渔猎山伐”,而是完全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所以,“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增加农业生产,才能安定民生,国家经济才有可能富足。

他还把田租再减轻为三十税一,以鼓励农业生产。景帝用晁错之策,平定“七王之乱”,成功地削弱了藩属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客观上为民众倾力从事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由于汉朝初期各朝皇帝都对强秦因暴政而民生凋零、终致国破家亡的教训记忆犹新,所以,休养生息、养民富国作为立国兴邦的基本国策被一直认真地贯彻下来。

而后来的局面也说明这一国策是成功的,轻徭薄赋、重视农桑、法纪严明,使秦末经济破败、民不聊生的社会在短短几十年间走向了安定繁荣。这个时期被后人称为“文景之治”,其成就奠定了汉朝统治的基础,为后来武帝时期的辉煌武功提供了经济条件。


天香引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现象。西汉初年,连年战乱导致经济凋敝,民生维艰,汉中央推崇“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黄老治国之术,旨在富国强民。

“文景之治”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1.政策对路,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汉文帝刘恒,于文帝2年 和12年 先后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向天下宣布只收一半田租,到文帝13年,干脆全部免除了田租以维护耕者利益;对周边敌对国家采取温和的政策(如对匈奴和亲等),尽量不轻易动武,破坏了建设环境和损耗国力。

汉文帝自己很节俭,衣不曳地,车不添加,还下诏禁止郡、藩国敬贡奇珍异物。

这样,国家的开支开始有所节制,文武百官也自知收敛浪费行为,土豪劣绅也不敢放纵自己骄奢淫逸,国家机器和社会资源得到了相对合理的利用,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顺利发展,从而有效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2.缓和了阶级矛盾,国力有所增强。

文景二帝多次劝解百官关心农桑,在政策上鼓励农民进行生产,还专门设立机构,奖励从事稼穑、努力耕作的农民,每年春耕的农忙季节,作为皇帝带领朝臣亲自下地耕作,给天下的百姓做出了榜样。

文景时期,倡导统治阶层以身作则来感化百姓,即“以德化民”,使百姓能专心致志地从事生产,进一步缓和了阶级矛盾,人民生活水平在有所提升的基础上慢慢地富裕起来了;到景帝后期时,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也充裕起来了,史书记载,国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动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了。

3.是汉武帝刘彻以武力征服匈,建立大汉威名,开疆拓土的养精蓄锐期。

文景之治上华厦文明进入帝国模式后的第一个盛世,其间,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人口得以增长,户籍也有所增加,堪称是一个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伟大的时代,为后来西汉的第七位帝王汉武帝刘彻发挥文治武功,征伐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


希望星晨58298869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是看这个国家财政收入多少,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富裕程文景之治"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大多数人富起来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实行维护社会安定与民休息的治国战略,社会经济文化出现初步繁荣,国家进入一个升平的时代。

西汉初期,经济萧条、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经过刘邦吕后的初步治理,社会经济开始恢复。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做了皇帝以后,把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农天下之大本也”,道农之路,在于务农。文帝亲自下田耕作,给各级官员作出榜样,人民受到很大鼓舞。汉文帝下诏驰山泽之禁,属于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允许农民开荒耕种。内地的土地耕种面积不断扩大,沿海地区的盐业资源得到了开发。文景二帝还采纳了晁错提出的贵五谷而贱金银玉的主张,鼓励富人高价购买农民的粮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做刳损有余而补不足。減轻农民负担,实行轻徭薄赋,降低田租税率,由汉初十五税一降到三十税一,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田税最低的时期。到国家有了一定的积累时,长达12年免除田税。打击豪强和不法商人对农民的盘剥。为农民建立了平稳的生产环境。农民有了足够的生产时间,农产品日益增多。

提倡节俭,严禁浪费,这是文景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车马侍从,均无增加。他想做—个露台,预算下来,要百金,便放弃了。他不断減少自己的开支,从不接纳地方送来的礼品。下令各级官吏“务省徭费以便民”。作为一个皇帝,他经常穿较粗糙的衣服,夫人宫女也不准穿拖地长衣。帷帐不准用贵重的丝织品,以免带起奢侈豪华的风气。文帝提倡节葬,下遗诏在他百年之后,治丧期不准影晌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不准用贵重的东西陪葬。由于文帝节俭,国家的开支缩减,官僚贵族多不敢滥剐民财、铺张浪费,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社会上出现了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的局面。

社会财富占有的悬殊,是社会不安的最大隐患。文景二帝为改善尊农夫,农夫己贫贱的社会状况,除了采取“损有余补不足的措施外,对于奢侈的贵族以及私自铸钱的诸侯,严惩不贷。下令列侯就国,防止诸侯干预朝廷,削减诸侯割据势力。梁王刘武是最大的诸侯,而且是皇帝的亲弟弟,窦太后的亲儿子,想长期住在京城,景帝均不允许,叫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法律是治国的大事。自秦国实行严刑峻法的政策以来,人,甚至几百人。还有肉刑,如割鼻、断足等。残酷的法律没有给秦国带来安定,很快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中土崩瓦解了。文帝认为,这种法律是残暴的行为,不利于治理社会,法律公正,人民才会诚实,判罪恰当,人民才会服从。各级官吏不能引导人民走正道,又用不公平的法律去洽罪,只能让社会更加混乱。在文景时期,连坐、肉刑基本废除了。提倡严格依法办事,犯人不服,要允许申诉,重新评议,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性。

恭谨从俭是文帝刘恒开明政治思想的闪现,中国古代就有“进善旌"诽谤木"的说法,就是把不同意见写在旗上或木头上。这反映古人要求言论自由的愿望。秦国就制定了诽谤妖言"罪,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只能遵守不能议论,议论就是犯罪,轻则发配,重则砍头。商鞅变法时就不准人民议论,不少人因议论掉了脑袋或发配到边疆做苦役。这种防民之口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汉文帝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历史的教训,汉文帝认为要寻求治国的好办法,必须大胆使用进谏人,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汉文帝要求各级官员直言纳谏: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汉文帝认为,个皇帝的德行十分重要,自己的德行好坏,直接影响百官,百官的德行好坏直接影响民众。百官出现了错误,皇帝脱不了干系。文帝这种宽大的胸怀,开明的政洽思想给汉王朝带来新鲜空气,可以说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初探。汉景帝十分重视思想文化教育,学术上允许百家争鸣,他深爱贤士,常把学术有成的人召进宫里讲学,但还提倡多办学校。文景时期不论官学还是私学都有很大发展。

文景二帝对周边和民族地区采取和平共处的弭兵政策,对北方的匈奴和亲、通商对南方蛮夷实施安抚,使他们归顺朝廷。边疆多年没有战事,为中原地区发展经济嬴得了时间和空间,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家也扩大了积累。文景之治给国家带来富强,给社会带来安定,使人民安居乐业。文景之治虽然过去4000多年了,但重温这段历史,我们从中会得到很多启发。


历史365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显示出汉朝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从而因而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当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汉书景帝纪》:“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Sylar弈


首先是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汉朝自立国开始,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是很轻的。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稳定。再次是经济发展,国库充足。文景时期“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国家财力之雄厚,中国封建社会少见。

文景之治是通过轻徭薄赋政策取得的,积极为农民建立平静稳定的生产环境,努力把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干扰降到最低,减轻赋税徭役的负担,打击豪强对农民的侵害,减免农业税,稳定物价,国家财政收入多,人民富足!


小徐侃历史


文景之治的主要成就

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

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这样的安康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财政实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

由此可知,西汉以“文景之治”为标志的太平盛世,是通过轻徭薄赋政策取得的。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也不是无所事事、放任自流的“无为”,而是积极“有为”的。那就是为农民建立平静稳定的生产环境,努力把对农民生活生产活动的干扰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证农民的劳动得到稳定的报酬。在排除农民生产干扰方面,一是减轻政府对农民的赋役负担,二是打击豪强对农民的侵害;在保证农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减免农业税,一方面通过财税政策稳定物价。太平盛世,国家的财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标志,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农民的富足程度。


爱好历史的小学生


文景之治的主要成就

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

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这样的安康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财政实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

由此可知,西汉以“文景之治”为标志的太平盛世,是通过轻徭薄赋政策取得的。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也不是无所事事、放任自流的“无为”,而是积极“有为”的。那就是为农民建立平静稳定的生产环境,努力把对农民生活生产活动的干扰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证农民的劳动得到稳定的报酬。在排除农民生产干扰方面,一是减轻政府对农民的赋役负担,二是打击豪强对农民的侵害;在保证农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减免农业税,一方面通过财税政策稳定物价。太平盛世,国家的财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标志,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农民的富足程度。


M墨墨M


文景之治的政策出于刘邦,三代皇帝的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三个,一是国库要充盈,国家要有钱。而是粮食产量要提高,要让老百姓有饭吃三是,人口数量要恢复,此前的多年征战导致人口减半,社会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就文景之治而而言,有效的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到了汉景帝时期,国库里钱多的多年不动用,穿钱的绳子都烂掉。粮仓里粮食堆积如山。人口也开始得到了极大的恢复。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效,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一贯推崇的节俭之风队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影响很大。


江湖乱跑


文景之治的主要成就

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

在薄税劝农,首先是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这样的安康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由此可知,西汉以“文景之治”为标志的太平盛世,是通过轻徭薄赋政策取得的。


撼吾移峰


相比于开国皇帝刘邦,和名声响彻的汉武帝,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并不为现代人所偏爱。虽然我们听过“文景之治”,但是对“文景之治”的内容也并不熟悉。然而“文景之治”对于古人而言,是难得的治国模板,美名也是一直流传。

那么“文景之治”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其实主要是汉文帝的功劳,汉景帝虽然比不上父亲,但好在爹制定的政策都很好的遵守下去,为汉朝后来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文景之治”让农业得到发展。汉文帝即位以后,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政策。他特别重视农业生产,认为耕农是国家的根本。为此,他创建“籍田”制度,亲自耕作,将收获的粮食供给宗庙祭祀时用,因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下田耕作的皇帝。他对税收进行重大改革,降低税收,免去田租,减轻徭役,让更多的人能参加农业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出现了“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的景象。到了汉景帝,他继续生养休息,免除天下民众的田租,下令老百姓出田租的一半,百姓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了。

“文景之治”让工商业得到发展。为了弥补财政税收在农业上的减少,汉文帝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下诏令开放山林川泽,允许私人开采矿山、开发渔业和盐业,鼓励农民开展副业生产,商人贩运不受关卡津梁的检查限制。由此就可以想像当时“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场景。

“文景之治”让刑罚得以减轻。为了让百姓能够尽情直言进谏,汉文帝废除了诽谤罪,官吏不能因为老百姓有不满的言辞,就以诽谤罪论处。除此之外,汉文帝还废除了肉刑、连坐,犯罪的人不连累到妻子,不诛罚无罪的人。到了汉景帝把杖刑也改得更轻。刑罚的减轻让百姓不再担惊受怕,也能够更好的投入生产生活。

“文景之治”让国家得到稳固。南越王尉佗自立称武帝,考虑到当时国力不足,汉文帝降低身份,允许“服领以南,王自治之”,避免了一场战争。匈奴倾入代郡,汉文帝与匈奴约定和亲。汉景帝刘启则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得到稳定,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汉文帝、汉景帝创建了“文景之治”,才有了后来的“汉武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