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作品和人品應該分開討論嗎?

hh0423


藝術家的作品和人品不應該分開,每個人神態與境界領悟不同,在作品上是最好體現,不能用世俗眼光去評判人與事物,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是非對錯不會一樣。境界高的人不走尋常路,思維方式異於常人,行話說的好:作品不再多在於精。我認識的藝術家是個畫家,畫過不少有名作品,剛開始那幾年畫畫吃不上飯,在他看來只要有吃的畫畫就行,喜歡靜朋友不多,從不理會世俗中的事,與父母非近似近,由於生活欠親人朋友些錢,大家說他不務正業。不能養活自己就趕緊改行,他說不行,欠的錢以後我加倍奉還,不能畫畫自己就失去靈魂。作品有表現人性的,自然的,心境的,脫俗的等,作品等於人品,沒有至深體會創作不處感人作品,好到極致也是作品,壞到極致也是作品,藝術家不是打印機,靈魂的創造師用心靈創作出來的。N年後他成功了,給大家上了一節人生課,走自己選擇的路而不是走好走的路,好走的路往往是下坡路。忍受孤獨苦難只是暫時的,熬過去看見明天的太陽。人只有靜的時候會反思,世間沒有那麼多的對與錯,星球都有不同軌道更何況人哪,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想要生活也不一樣,大多數人選擇大富大貴,享受高人一等奢侈,還有一部分人選擇詩和遠方,他們嚮往自由與心中闊達之情。




大鵬漢字


社會主流都認為真善美的內涵是統一的,如果把它們分開認識是錯誤的。那古人何必創造三個字呢?真不等於美,美不等於善,善又不等於真。如此說來,既然不同,又怎麼統一呢。

蔡京是大書法家,也是六賊之首。秦儈發明了宋體字,他的惡行人人皆知。還有沈括,董其昌等等這些人。他們的品行都不值一提,甚至可以用惡劣來形容。所以說藝術家的人品和其作品的質量沒有很大的關係。

再提一下我比較喜歡的幾個詩人,說起來人人喊打喊罵的人。提起顧城,顧城殺妻。提起徐志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渣男。很多人已經不再注重藝術家的作品,談起他們的私生活八卦倒是津津樂道。陳丹青說:“我對藝術家的包容度是很高的”。一個時代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多麼難的事情。他們在歷史的長流中添花添彩。

木心先生在文學回憶錄裡說,一個藝術家必備的要素是,天賦,人品,努力。我不知道先生所說的這三個要素在他心裡所佔的比重是如何?人品很重要,我也很認同。只是人和事需要一個全面而客觀的看法。

在陳丹青的一個訪談中他說了一件事,他說的是一個美國著名的懸疑犯罪編劇,具體名字我忘記了。他說人性的扭曲程度,人性的黑暗面被他剖析出來。一個普通人是寫不出這種東西的。作者在剖析自己的靈魂。

可見人和作品當然是不可分離出來的,這也是他的一部分。但是不可因為生活的瑕疵而全盤否定作品。





納新老師


我認為藝術家的作品和人品很難完全分開討論。首先人是審美的主體,人是有思想、有觀念、觀點、有善惡之分的。作品的創作是源於生活的,一個生活中對人對社會充滿惡意的人如何有真、善、美,沒有真又何來善,更談不上美感!真是美的第一前提。一件作品除了作品本身必然關聯到作者的情感,藝術作品本來就是對作者的獨白,古人說:畫如其人、字如其人。所有一件作品總是會牽扯到情感,社會……等因素。北宋書法家蔡京就是個典型案例例子,他雖然寫的還可以,但因他是北宋六賊之統領,社會口碑極差,人人唾之。後人們對他的書法不再問津!



國畫專業教學


對有些藝術家而言,藝品並不等於人品,比如三大奸臣蔡京、秦檜和嚴嵩,比如康生。

但儘管他們的藝術水準很高,都因為人品問題被打了折扣,一提起他們都是一片罵聲。

在中國的文化環境中,如果藝品不等於人品,就會被封殺,世代不得翻身。


西方文化講人性,可以寬容藝術家的私德,我們東方文化提倡人格和品操,只有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才受人敬仰。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文徵明講“人品不高,落墨無法”,這是多麼好的一種文化理想和追求,值得永久提倡。所以,作品與人品不應該分開討論!


中國藝術視點


我個人認為藝術家的"作品"和“人品”要分開討論。因為這本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作品好代表他的藝術家藝術水平含金量高,所謂的貨真價實就是這個道理。大書法家沙孟海的書法作品現在已變成廣大書法愛好者的美好記憶,其作品也已廣為收藏。作品好的藝術家不一定人品俱佳,因為人品是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因此也有些藝術家在網上經常有見曝光關於生活作風、經濟問題方面的負面新聞。總之,德才兼備、德藝雙馨應該是我們這個社會喜歡見到的藝術家的光輝形象。也是藝術家作品和人品的高度統一。我們既希望藝術家們都能努力做到作品和人品俱佳,但也不強求。因為每個人對自身的要求是不同的。


杭州馮振茂


人品決定了本人的作品!


成關聖


藝術家的作品好壞跟人品好壞沒有必然的聯繫,作品好的藝術家不一定就是好人,而作品差的人未必就是壞人。

對我來說,人品固然很重要,但藝術家最終還是依靠作品說話。

東西方完全不同,東方評論系統中,尤其我國,評價一名藝術家的作品好壞時,往往會把作品與人品結合起來評價,因此,就產生了“文如其人”、“畫如其人”這樣的評論術語。

尤其在評價一名歷史上的藝術家時,往往先評價的是他的人品、人格、口碑,為人處世的方式,以及對社會做出的貢獻。

藝術家的人品很重要,藝術作品也很重要。在現實社會中,有些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在社會上,深受人們喜歡和歡迎,口碑好名氣大自然形成人品好。在眾多藝術作品中,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首先挑選名氣大人品好的藝術家,大多數人是衝著藝術家的名氣大人品好來看他的藝術作品。沒有名氣人品再好的藝術家,他的藝術作品是很少有人欣賞的。

希特勒是人類的大惡魔,誰知道他年輕時畫水彩畫還是挺棒的;張大千是大師級畫家,可他曾經有段不光彩的經歷,為討生活造了大量石濤的畫作,能以此證明他們的畫品人品?

理性看待藝術家的人品與畫品之間的關係,畫品好人品不一定好,人品好畫品不一定好,兩者間是辯證的關係。



圓墩學愛畫


作品和人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不分開討論意義不大。首先我們廣大讀者是看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裡吸取了什麼營養,得到了什麼啟發,再就是看他的作者是誰?在什麼環境下創造的藝術作品?詳細瞭解那個時代的背景等等

一般情況下是先有人品再有好的藝術作品,高尚的人品孕肓出偉大的藝術作品。世界上古今中外人品極壞作品極好的事例幾乎沒有。只能說有個別的有許多爭議,有爭議很正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辯證唯物法的觀點來說,人品和作品是相輔相成的,是互相滲透的,古今中外偉大的藝術作品幾乎作者都是清一色的好的人品。最起碼不是很差的人品。

我們欣賞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得到啟發和教育以後,會進一步瞭解這個作者是怎麼創造出來的?是在什麼條件下創造出來的?他怎麼會想出要創造出這樣的一個藝術作品?藝術作品誕生的來龍去脈是怎麼樣的?等等這些眾多的問題都會在欣賞者的腦海裡來回的去盤問。

話再說回來隨著時代的變遷,藝術創作者的思想也會發生根本的變化,但是他創造出的藝術作品和他當時的思想是有緊密相連的,先有思想後有作品是不變的真理,不可能連思想都沒有就出了偉大的藝術作品那是無稽之談。

藝術作品和作者人品完全孤立的單獨討論,從辯證法的觀點來說不成立的,除非是時代變了作者的思想也跟著變了,那就另當別論。


設計簽名模仿


藝術家的作品和人品應該分開討論,因為作品一旦完成就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事物,並在現實中獨立發揮作用,即使藝術家去世,也不會影響作品的獨立價值。

但是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呢?為什麼現實中會有很多人把藝術家的人品問題禍及其作品呢?這其實關乎一個人的內心,就像他會認為妓女賺的錢也很骯髒一樣,其實錢不管出自哪裡,都有其獨立價值,絕不會因為使用錢的人人品好,這1塊錢就值2塊錢,也不會因為使用錢的人人品差,2塊錢就只能當1塊錢用。

說到底,這是世人對人品差的人的一種社會歧視和道德暴力。一個藝術家的人品如果有問題,你可以不看他的作品;如果一個發明手機的人人品被爆出劣跡,你會不會連手機都要扔掉呢?


唄殼劇場


有些作品可以分開討論,如一些美文丶生活感悟之類,好就是好,與作家人品無關。有的作品無法分開,因其中字裡行間都滲透著作家的三觀,流露著作家的品德,如若不正,極易誤導讀者,還是根據人品,綜合判斷是非丶曲直丶優劣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