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作品和人品应该分开讨论吗?

hh0423


艺术家的作品和人品不应该分开,每个人神态与境界领悟不同,在作品上是最好体现,不能用世俗眼光去评判人与事物,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是非对错不会一样。境界高的人不走寻常路,思维方式异于常人,行话说的好:作品不再多在于精。我认识的艺术家是个画家,画过不少有名作品,刚开始那几年画画吃不上饭,在他看来只要有吃的画画就行,喜欢静朋友不多,从不理会世俗中的事,与父母非近似近,由于生活欠亲人朋友些钱,大家说他不务正业。不能养活自己就赶紧改行,他说不行,欠的钱以后我加倍奉还,不能画画自己就失去灵魂。作品有表现人性的,自然的,心境的,脱俗的等,作品等于人品,没有至深体会创作不处感人作品,好到极致也是作品,坏到极致也是作品,艺术家不是打印机,灵魂的创造师用心灵创作出来的。N年后他成功了,给大家上了一节人生课,走自己选择的路而不是走好走的路,好走的路往往是下坡路。忍受孤独苦难只是暂时的,熬过去看见明天的太阳。人只有静的时候会反思,世间没有那么多的对与错,星球都有不同轨道更何况人哪,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想要生活也不一样,大多数人选择大富大贵,享受高人一等奢侈,还有一部分人选择诗和远方,他们向往自由与心中阔达之情。




大鹏汉字


社会主流都认为真善美的内涵是统一的,如果把它们分开认识是错误的。那古人何必创造三个字呢?真不等于美,美不等于善,善又不等于真。如此说来,既然不同,又怎么统一呢。

蔡京是大书法家,也是六贼之首。秦侩发明了宋体字,他的恶行人人皆知。还有沈括,董其昌等等这些人。他们的品行都不值一提,甚至可以用恶劣来形容。所以说艺术家的人品和其作品的质量没有很大的关系。

再提一下我比较喜欢的几个诗人,说起来人人喊打喊骂的人。提起顾城,顾城杀妻。提起徐志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渣男。很多人已经不再注重艺术家的作品,谈起他们的私生活八卦倒是津津乐道。陈丹青说:“我对艺术家的包容度是很高的”。一个时代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多么难的事情。他们在历史的长流中添花添彩。

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说,一个艺术家必备的要素是,天赋,人品,努力。我不知道先生所说的这三个要素在他心里所占的比重是如何?人品很重要,我也很认同。只是人和事需要一个全面而客观的看法。

在陈丹青的一个访谈中他说了一件事,他说的是一个美国著名的悬疑犯罪编剧,具体名字我忘记了。他说人性的扭曲程度,人性的黑暗面被他剖析出来。一个普通人是写不出这种东西的。作者在剖析自己的灵魂。

可见人和作品当然是不可分离出来的,这也是他的一部分。但是不可因为生活的瑕疵而全盘否定作品。





纳新老师


我认为艺术家的作品和人品很难完全分开讨论。首先人是审美的主体,人是有思想、有观念、观点、有善恶之分的。作品的创作是源于生活的,一个生活中对人对社会充满恶意的人如何有真、善、美,没有真又何来善,更谈不上美感!真是美的第一前提。一件作品除了作品本身必然关联到作者的情感,艺术作品本来就是对作者的独白,古人说: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所有一件作品总是会牵扯到情感,社会……等因素。北宋书法家蔡京就是个典型案例例子,他虽然写的还可以,但因他是北宋六贼之统领,社会口碑极差,人人唾之。后人们对他的书法不再问津!



国画专业教学


对有些艺术家而言,艺品并不等于人品,比如三大奸臣蔡京、秦桧和严嵩,比如康生。

但尽管他们的艺术水准很高,都因为人品问题被打了折扣,一提起他们都是一片骂声。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如果艺品不等于人品,就会被封杀,世代不得翻身。


西方文化讲人性,可以宽容艺术家的私德,我们东方文化提倡人格和品操,只有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才受人敬仰。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文征明讲“人品不高,落墨无法”,这是多么好的一种文化理想和追求,值得永久提倡。所以,作品与人品不应该分开讨论!


中国艺术视点


我个人认为艺术家的"作品"和“人品”要分开讨论。因为这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品好代表他的艺术家艺术水平含金量高,所谓的货真价实就是这个道理。大书法家沙孟海的书法作品现在已变成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美好记忆,其作品也已广为收藏。作品好的艺术家不一定人品俱佳,因为人品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因此也有些艺术家在网上经常有见曝光关于生活作风、经济问题方面的负面新闻。总之,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喜欢见到的艺术家的光辉形象。也是艺术家作品和人品的高度统一。我们既希望艺术家们都能努力做到作品和人品俱佳,但也不强求。因为每个人对自身的要求是不同的。


杭州冯振茂


人品决定了本人的作品!


成关圣


艺术家的作品好坏跟人品好坏没有必然的联系,作品好的艺术家不一定就是好人,而作品差的人未必就是坏人。

对我来说,人品固然很重要,但艺术家最终还是依靠作品说话。

东西方完全不同,东方评论系统中,尤其我国,评价一名艺术家的作品好坏时,往往会把作品与人品结合起来评价,因此,就产生了“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这样的评论术语。

尤其在评价一名历史上的艺术家时,往往先评价的是他的人品、人格、口碑,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艺术家的人品很重要,艺术作品也很重要。在现实社会中,有些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社会上,深受人们喜欢和欢迎,口碑好名气大自然形成人品好。在众多艺术作品中,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挑选名气大人品好的艺术家,大多数人是冲着艺术家的名气大人品好来看他的艺术作品。没有名气人品再好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是很少有人欣赏的。

希特勒是人类的大恶魔,谁知道他年轻时画水彩画还是挺棒的;张大千是大师级画家,可他曾经有段不光彩的经历,为讨生活造了大量石涛的画作,能以此证明他们的画品人品?

理性看待艺术家的人品与画品之间的关系,画品好人品不一定好,人品好画品不一定好,两者间是辩证的关系。



圆墩学爱画


作品和人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不分开讨论意义不大。首先我们广大读者是看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了什么营养,得到了什么启发,再就是看他的作者是谁?在什么环境下创造的艺术作品?详细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等等

一般情况下是先有人品再有好的艺术作品,高尚的人品孕肓出伟大的艺术作品。世界上古今中外人品极坏作品极好的事例几乎没有。只能说有个别的有许多争议,有争议很正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辩证唯物法的观点来说,人品和作品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渗透的,古今中外伟大的艺术作品几乎作者都是清一色的好的人品。最起码不是很差的人品。

我们欣赏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得到启发和教育以后,会进一步了解这个作者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出来的?他怎么会想出要创造出这样的一个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诞生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些众多的问题都会在欣赏者的脑海里来回的去盘问。

话再说回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创作者的思想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他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和他当时的思想是有紧密相连的,先有思想后有作品是不变的真理,不可能连思想都没有就出了伟大的艺术作品那是无稽之谈。

艺术作品和作者人品完全孤立的单独讨论,从辩证法的观点来说不成立的,除非是时代变了作者的思想也跟着变了,那就另当别论。


设计签名模仿


艺术家的作品和人品应该分开讨论,因为作品一旦完成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事物,并在现实中独立发挥作用,即使艺术家去世,也不会影响作品的独立价值。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为什么现实中会有很多人把艺术家的人品问题祸及其作品呢?这其实关乎一个人的内心,就像他会认为妓女赚的钱也很肮脏一样,其实钱不管出自哪里,都有其独立价值,绝不会因为使用钱的人人品好,这1块钱就值2块钱,也不会因为使用钱的人人品差,2块钱就只能当1块钱用。

说到底,这是世人对人品差的人的一种社会歧视和道德暴力。一个艺术家的人品如果有问题,你可以不看他的作品;如果一个发明手机的人人品被爆出劣迹,你会不会连手机都要扔掉呢?


呗壳剧场


有些作品可以分开讨论,如一些美文丶生活感悟之类,好就是好,与作家人品无关。有的作品无法分开,因其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家的三观,流露着作家的品德,如若不正,极易误导读者,还是根据人品,综合判断是非丶曲直丶优劣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