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一種理想境界,對人類文明的意義是怎樣的?

瑪法蓮


天人合一,要徹底理解天人合一需給天和人下個確切的定義!天即道即命即永生永存之全知能,而人即運即德即生存延續進而成道之正義有效知能並過程。所以,天人合一是自然的必須的!人,生存延續傳遞的就是愛情親情友情並生存經驗並知能,目的就是越過生老病死迷惑罪惡而永生永存,主宰身心並未來,永享愛情友情友誼而圓滿無漏!

這是先天道德即命運,而語言文字始以來,人類並萬類在偽道德後天命運即私性物慾操縱下,唯我唯利貪婪自私紛爭不斷!人道人性人倫被老百姓在困頓中傳承,而權貴在貪婪奢侈腐敗中!這種狀態下的天人合一就是一種欺騙並奴役!中國二千年的專制統治西方黑暗的中世紀即因於此!

二戰後新中國成立,老百姓始當家作主雖亦歷盡曲折,凡七十年重回世界之巔!而歐美諸強徹底解放私性物慾基礎上以人權自由博愛為價值觀,創生了發達的物質併科技文明!但,副作用亦很明顯,生態破壞能源枯竭核威脅恐怖主義物慾橫流吸毒性混亂,都嚴重降低人類生活之安全感並愉悅度!這是私性物慾異化人性人倫的結果,是物性即無明的造化!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古文化人倫傳統未徹底斷代之文化古國!中醫藥理念及家國情化即先天道德命運之傳承,此次疫情充分顯示了國人中醫藥及舉國體制之威力!向世界證明了先天情懷之生命力凝聚力,這是人類的福音!是後天命運偽道德體系崩潰的前兆,人類將突破物性即無明之桎梏,建設大同,完成初衷使命!


陽光明貞


“天人合一”思想,體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具有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天人合一”,強調的是人與天道自然的和合為一,追求的是生命個體有限性與宇宙自然無限性的渾然一體。

“天人合一”中的“天”,既是“自然之天”,又是“主宰之天”。在儒家哲學看來,“天人合一”的“天”,主要的是“主宰之天”;在道家哲學看來,“天人合一”的“天”,主要的是“自然之天”。

“天人合一”的思想,對於糾正“天人相分”的西方文化觀念、促進人類文明健康均衡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01 “主宰之天”

“主宰之天”,指的是有人格、有意志、主宰萬物命運的天。

儒家經典《周易》中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又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這裡所提到的包犧氏“觀象於天”“觀法於地”,創作八卦,傳告神明心意,類推萬物情況,以及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和合為一的“聖人”,都體現了天人同構、天人合一的價值追求,這是“內聖外王”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而這裡的“天”,恰恰就是“主宰之天”。

從宋代張載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到後來的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又進一步發展了“天人合一”的學說。

朱熹說:“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朱子語類》)

他認為,抽象的“理”是世界本原、宇宙本體,而且這“理”是至善的,但是,作為個體的人,是現象世界中具體的、特殊的產物,必然不能合乎至善的理想。

因此,在朱熹看來,必須正心誠意,通過“格物致知”的功夫,對宇宙萬物,窮究不已,持續用力,滅人慾之私、存天理之公,便可達到“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的至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在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看來,“格物”就是“正物”,即是去其惡、以歸於善,這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即是去除私慾障蔽,彰顯吾心本有的粹然至善的內在光明,達到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至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雖然王陽明與朱熹“格物致知”的路徑不同,但他們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卻是一致的:都是要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而這一境界也就是“內聖外王”的成聖境界。

02 “自然之天”

“自然之天”,指的就是大自然,比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四季更替等現象,都屬於“自然之天”。

道家哲學突出的強調了“自然之天”的重要性,主張順乎自然天性,反對人為妄作。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此,王弼註解說:“與自然無所違”。

也就是順任自然、天人合一的意思。

《莊子》中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在莊子看來,天地是與我共生的,萬物是與我為一的。

在老莊哲學看來,人為、妄為,都與自然、自發相反,因此,老子、莊子都猛烈的批判仁、義、禮等世俗道德規範。

《道德經》中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
無德……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在老子看來,上德之人不囿於世俗道德說教的約束,而是以自然無為的態度對待宇宙萬物,因而看起來是沒有道德的,但恰恰是真正有道德的;下德之人拘泥於世俗道德規範的束縛,處處以仁、義、禮等道德說教苛己責人,看似有道德,其實卻是最沒有道德的。因此,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是忠信的不足,是禍亂的開端。

為此,老子主張必須“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返璞歸真,也就是強調要“天人合一”、順任自然、虛靜無為。老子的這一思想,在莊子那裡,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莊子》中說:“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

牛馬天生四足,這叫自然;絡馬頭,穿牛鼻,這叫人為,莊子反對人為妄作,主張順任自然,只有這樣,才能返璞歸真,合於天道自然。

03 殊途同歸

可見,儒家哲學所理解的“天”,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道德品格,是“主宰之天”,也是“天理”、“良知”的本原所在,它是剛健有為的,也是作為個體的人所遵循效法的最高本體。個體的人必須通過持續的修養功夫,把自己的道德精神提高到“同天”的高度,也就是達到天人合一、和合天地的最高道德修養境界,實現“內聖外王”的終極目標。

而在道家哲學系統裡,“天”更多的是指“自然之天”,它是虛靜柔弱的,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作為個體的人,應該順乎自然無為之道,不妄作、不妄為,摒棄一切“反自然”的舉動,進而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的修養境界。

也就是說,儒家是從肯定的方面來立論的,他們看到的是剛健的“天”、“主宰之天”,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而道家則是從否定的方面來立論的,他們看到的是柔弱的“天”、“自然之天”,所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

雖然儒家和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路徑不同、取向不同、所理解的“天”的內涵不同,但他們最終都要達到天人合一至善修養境界的目標則是一致的。而“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追求和突出特色。

04 時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哲學關於“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實也就是強調“天”與“人”的和諧一致、和合為一。

不管是儒家所理解的“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中的“主宰之天”,還是道家所追求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中的“自然之天”,最終指向的都是可知可感的自然世界,強調的是人與天道自然的和合為一。

而與天道自然和合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強調征服自然的西方文化傳統迥然不同。在國學大家季羨林看來:

“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誇大一點簡直可以說是根本對立的。西方的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東方的主導思想,由於其基礎是綜合的模式,主張與自然萬物渾然一體。西方向大自然窮追猛打,暴烈索取。”

“在西方文化風靡世界的幾百年中,在尖刻的分析思維模式指導下,西方人貫徹了征服自然的方針。結果怎樣呢?有目共睹,後果嚴重。對人類的得寸進尺永不饜足的需求,大自然的忍耐程度並非無限,而是有限度的。在限度以內,它能夠滿足人類的某一些索取。過了這個限度,則會對人類加以懲罰,有時候是殘酷的懲罰。”(《天人合一新解》)

這裡,季羨林所說的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指的就是在西方文化征服自然觀念的支配下,人類對大自然貪得無厭的榨取,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甚至反過來威脅到了人類自身的生存。

季羨林的主張,其實與恩格斯所說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在對我們進行報復”這句話,其內涵是一致的。

那麼,該如何扭轉過分強調征服自然的西方文化所帶來的弊病呢?我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天人合一”思想,恰恰是對症下藥的良方。

05 “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僅表現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另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對於“人”在宇宙中地位的理解不同。

以“天人合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強調人與天道自然的和合為一、和諧一致,由此而生髮出群體本位的傾向,強調群體與個體之間的最佳結合、完美平衡。

比如,孔子主張: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

孔子主張剋制約束自己,使言行合乎禮儀,這就是仁;“從心所欲不逾矩”其實也就是既有個性的充分發展、又完全合乎社會道德的要求。也就是說,孔子強調人的社會屬性與人的個體屬性的完美統一、和諧一致。

而西方自古希臘以來形成的“高揚人的個性”的文化傳統,以及由此而生髮出的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對立起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相分”,這一西方文化傳統推崇個性自由解放,強調重視個人價值、個體利益。

比如,崇拜倡導個人英雄主義,是西方文學作品中一以貫之的一個重要傳統,從古希臘神話中宣揚的義無反顧的個人英雄主義和殉道般慘烈的犧牲精神,到現代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中塑造的“硬漢”形象,再到如今西方大片中的超人、蜘蛛俠等形形色色的英雄形象,鮮明的體現了追求個性解放和崇拜個人英雄主義的價值追求。

雖然西方“高揚人的個性”的文化傳統有其科學性與合理性,但是過猶不及,當過分強調個性解放、個人本位時,就必然會漠視自然、漠視社會,隨之而來的,人與宇宙自然、人與社會的整體性、和諧性就會被無情的撕裂開來。

06 “天人合一”與人類文明

當今時代,西方個人英雄主義價值觀支配下所造成的對自然的征服,以及社會生活中極端的個人本位傾向,已經讓現代社會嚐到了許多的苦頭:生態惡化、信任危機、精神空虛,等等。

比如,我們身邊居高不下的離婚率,以及“單身經濟”的興起,未嘗不是西方個性解放、個人本位的文化觀念對國人的思想所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造成的。

據今年11月22日《經濟日報》報道:“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遊,這是大多數單身族的生活。數據顯示,全國單身人口已達2.4億,佔到總人口15%。”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單身族?為什麼會有畸高的離婚率?因為很多人都在追求絕對的自由、純粹的幸福,有人一言不合而離婚、有人婚內出軌而離婚,有人單身是因為沉湎於極端精緻的一人世界的“小生活”,為了保持這份精緻的生活情趣,他們寧肯與寵物一起“過日子”也不肯找人結婚。其實,這些現象,本質上還是極端個人本位思想在作怪,也就是西方“天人相分”文化觀念的輸入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那麼,該如何糾正西方“天人相分”文化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弊病呢?季羨林認為:

“人們首先要按照中國人,東方人的哲學思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徹底改惡向善,徹底改弦更張。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繼續幸福地生存下去。我的意思並不是要剷除或消滅西方文化。不是的,完全不是的。那樣做,是絕對愚蠢的,完全做不到的。西方文化迄今所獲得的光輝成就,決不能抹煞。我的意思是,在西方文化已經達到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把人類文化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這個人類社會進化的規律能達到的目標,就是這樣。”(《 “天人合一”新解》)

1988年1月2日,澳大利亞的《堪培拉日報》發表了一篇發自巴黎、題為《諾貝爾獎得主說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的文章,文章提到: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會上大家一致認為,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裡,去尋找智慧。

當前,是時候大力弘揚以“天人合一”為根本價值追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也是時候反思以個人本位、個人英雄主義為價值取向的“天人相分”的西方文化觀念了。


紫天雲


分兩步解答:

1.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

2.天人合一對人類文明的啟示;

一,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

首先我們聊一下古代的宇宙生成理論。《周易*繫辭》有言:“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裡的兩儀用卦象來表示就是:乾卦和坤卦。易學中以‘乾卦’象天,以“坤卦”象地,而天地交合,化生萬物,其中以人為貴,所以古人稱:人為萬物之靈,這是因為人為天地中和之氣所生,所謂中和之氣,用易學語言表述則是:坎卦和離卦相交而生之物,因為坎卦和離卦是乾坤二卦的精華所在,乾坤二卦是代表天地,天地化生了萬物,而人又是由天地之精華相交(坎卦和離卦)而成,所以人就自然是萬物之精華所在啦。(此處更具體深入的討論則涉及到易學中相關知識,這裡一則限於篇幅,二則限於本人學識,所以就不展開討論了)。以上所述,和“天人合一”有什麼關係呢?相信有些朋友已經明白了:“天人合一”理論其實就是在論述易學中的“乾卦”和“離卦”“坎卦”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天人合一”(包括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天人感應”)的哲學理論基礎其實就是建立在易學之上。所以“天人合一”是古人根據《易經》的哲學理論衍生出的世界觀之一,並非無稽之談,而是有著深刻的哲學基礎,至於對錯與否,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非本文要討論的話題啦。

二,天人合一對人類文明的啟示;

1.人與大自然間深刻的關聯性。

目前科學理論對人與自然聯繫的認知尚末達到天人合一所論述的深層關係,對人們進一步深入研究相關問題有指導和借鑑意義。

2.拓展人類生命極限。

如果天人合一中的相關理論被證實,那麼會極大拓展現代人類對人體生命極限的認知,進而會開啟一個全新的人類高階文明。


國學歸元


天人合一,對普通人來說,毫無意義。

什麼叫天人合一?現代人解釋為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協調統一。然而,這僅僅是某些現代人的觀點。

準確表達“天人合一”的,是道家莊子的“人與天一也”。

《莊子,山木》編了個寓言故事,孔子與學生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孔子左手靠著枯樹,右手敲著枯枝,邊敲邊唱,歌聲與敲擊聲卻不合拍。學生顏回偷看了一眼,孔子怕學生不理解,曰:“回,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夫今歌者其誰乎?”

大意,孔子說,顏回呀,不接受天的損害容易,不接受人的利益困難。世上的事兒沒有什麼開始就終的,人與天一也,至於現在唱歌的人將來又是誰呢?

孔子解答了半天,學生還是不明白,問:

“何謂人與天一也?”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所以不能有天,性也。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大意,學生問,什麼叫人與天一也?孔子回,有人,是因為有天。有天,還是因為有天。人之所以不能有天,本性決定的。聖人死了安然體逝隨天而去以終。

也就是說,一般人別想了,只有聖人死後昇天,天人合一。


趙日金141


現代科學在不斷髮展,利用各種方式在探索著星辰大海,就象流浪星球一樣從一個快不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帶著人們到另一個星球。但那群人卻是另一群人似乎與現在活著的人們沒有了關係,若有也只是所謂有基因的一點遺傳而己。考古說人從猿進化而來,那人還會再繼續進化嗎?如進化會成什麼樣子呢?還是以後億萬年不變呢?這是個嚴肅的問題,也有待科學的不斷探究。

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能接觸到很多思想如天人合一,古往今來很多大家在研究繼承延續發揚光大。而我想說的是天人合一是一種修煉的方法,通過與天的融合最後達到與天同壽與日同光的不可思議的境界。如列子御風飛行,彭祖活八百歲,嶗山道士穿牆過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等都是說的透過修煉可能具有的一些能力,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每個修道者都想透過修煉而羽化昇仙。這些都變成神話和傳說。但說明人從古至今都是希望超能力的。也即是可以進化的。

人們談論著書本上的理論寫著種種的論述,卻一天的坐都沒打過,大周天小周天在人體如何運行都沒感受卻在說著天人合一。所以就變成了文化傳承下來,圖有其名,最後的影響會越來越小,最後消亡,因為再沒有一個實證的人能真正體悟天人合一,或者羽化昇仙了。

天人合一是一種修證的境界,修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空談。真正想達到天人合一的人應該尋師問道,靜心體證,最後讓生命昇華。

希望我們能真正的繼承下來。個人感悟,不喜勿噴。


如夢中影


天道自然

天人合一是道教觀點,也是中國哲學的精神原點,中國哲學是唯物哲學,中國人的心目中從未有過一個人格化的神存在,傳說中的玉帝眾仙,真君大神,也是各具功能而存在,服務於俗世凡間,他們分工負責人間各項工作,有點像部委局辦,某神或某仙並非能包辦全部,功能人格化後並便於記憶傳播推廣,真正修行之人,並不以神話傳說為教材,拜神上香為功課,而是精進教義,用理論指導實踐,自我提升,傳播教義,相當於理論工作者。

中國人講的天即講自然,簡單總結下來八個方面,也就道教講的八卦,乾震巽兌,坤艮坎離,分別對應八個自然現象,天雷風澤,地山水火,這是最早理解的天,後來引申出很多自然規律也是講天,不展開說。

人是存在天地之間唯有能與自然對話的生靈,人類通過活動,適應自然,師法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即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人類活動的最高境界,完全符合現代發展理念,和諧發展,科學發展,不過度消費自然,利用自然發展人類社會與保護自然並不矛盾,綠水清山就是金山銀山。

由人與自然的和諧進一步延展開去,人與人的和諧,人自身精神思想與行為身體的和諧,也應理解為天人合一,達到這種境界,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有入化境”,在各行各業,各種領域,人生不同階段通過實踐訓練,有如道家修行,都會出現這種“化境狀態”,達到天人合一。

中國祖先的智慧在幾千年前就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受益至今,這也是優秀的中華文明魅力所在,重要所在。


過山風keanv


天人合一,一直對人類都產生著很深遠的影響。

古代的天人合一,是文人、雅士、修行者的最高追求。對天地萬物的感受,讓人類文化從最初得到衍生。

《周易》對中國影響力是極為強大的,他的來源點就是天人合一。從乾坤開始,就在藉由天地萬物的現象,講述人生哲理。

老子和莊子就不說了,咱們再說近代。

《物種起源》中,講述人類從猿猴進化過來的,不也是從動物方面考察,然後一點點研究,最終找出的結果嗎?

現代文章《狼道》,更是典型的例子。

就連同性戀的考察,也是從動物為原點考察出來了。

還有兵法系列的書籍,多是從動物界的行為方式,思考衍變的。

還有華佗的五禽戲,螳螂拳,鷹爪功,很多武術方面的事情,都是從動物身上觀摩,衍生的。

天人合一,這個天自,代表的就是道,就是萬物,就是宇宙所有。

現在人為什麼要環保?為什麼要保護動植物?

說穿了,追根究底還不是為了養護好這片天地,努力去守護最初的‘天人合一?’


姚君鴻


人,本就合於天。何必再“合”!

狗,本也合於天。

貓,本也合於天。

狼,也合於天。

豹,也合於天。

螻蟻,合於天。

蛔蛔,合於天。

螞蚱,合於天。

蚍蜉,合於天。

萬物者,誰不合於天?

生,合於天,死,合於天。

贊天,合於天,罵天,亦合於天。

勝,合於天,敗,亦合於天。

順適,人合於天;狂妄逆背,亦在天下!

誰又能“不合於天”?

你,於天外來乎?

他,於天外來乎?

你們,太陽系之外的外星人乎?

即使要“合”,不該“人天合一”乎?又何言“天人合一”——莫非讓“天”來合“人”乎?

與“蚍蜉撼大樹”,與“螳臂當車”,何異乎!

“天人合一”者,是政治思想用語。

如同現代的“為人民服務”。

乃說:執政者治理天下,要將祭天與祭民眾,要將敬天與敬民眾,要將環繞於天與環繞於民眾,合而為一,看成同等的,一樣的。

天,即民眾。

民眾,即天。


卜耐夫哲學


“天人合一”思想裡頭蘊藏著中華文化信仰的奧秘,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不管是在儒、在釋還是在道,通通都體現了一種對“大道”的信仰。《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見一是萬物的根基,是本,是始。對“道”的信仰是徹底融入中國人的血脈當中的,每個中國人都會論一論“天理良心”,凡事都是要講個“道”的。

對於天人關係,夏商時就有記載和討論。中國人“敬天”、“祭祖”,“天”是一個具有宗教性和神秘性的概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歷朝歷代都有繼承和發展。下面我們重點介紹董仲舒和張載。

董仲舒是西漢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便是由他提出。漢武帝即位後,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被稱為“天人三策”。 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

儒家經典《尚書》、《春秋》等不時記載有君主施政影響天時、引發災異的記載。董仲舒於是據此提出“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天意與人事交感相應,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祥災,人的行為能感應上天。他認為,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於民”;否則,“天”就會降下種種“災異”以“譴告”人君。如果這時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會使人君失去天下。

董仲舒還提出了“天人相應”的思想。天人相應的理論基礎就是"天人合一"。古代中國哲學、中醫等都認為"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天人相應,按照現代的解釋就是:自然界(大宇宙、宏觀整體)和人(小宇宙、微觀個體)是互相感應、互為反應、互為映照的。

張載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世稱橫渠先生,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張載在他的著作《西銘》中提出了“民胞物與”的思想。

“民,吾同胞”是說在自我與他人之間應當具有一種同胞般的關係,表達對一種和諧、融洽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美好信念與追求。在儒家“差等之愛”之外發展出一種遍及他人乃至宇宙蒼生的“平等之愛”,體現了樸素的博愛精神和平等觀念。

“物,吾與也”是指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朋友關係,表達的是一種視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可貴思想。關於人與物的關係或者是人與宇宙的關係,宋代新儒家提倡“天地萬物一體”的天人合性論,主張人性來源於宇宙的本原。

萬物(當然包括人和自然界)都是一體同源,故而每個人都應該視同類為手足,視自然為朋友。

天人合一,萬法歸宗。萬物有靈,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愛護這大自然的山川河流?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愛護這世間的一切生靈?細微至髮梢,宏大至天地。“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雪魄流光


什麼是天人合一!

自己的一點拙見簡單說,所謂的天人合一就是三氣合一,道家的煉丹,佛家的煉舍利,儒家的煉嬰兒,人是個小宇宙,外面是個大宇宙,遇見明師指引,上開百會下開湧泉,中開丹田,元神歸位,吸呼導引開始,走覺正淨,淨正覺之路,不要幾年幾十年,只有那幾步,就上來了,但是要看能合到哪個度上,(有明白的,有糊塗的)真正玄關竅開,玄珠出世明心見性的人真是鳳毛麟角,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古有老子,孔子,釋伽等等,現代也有很多,成功了,老的還是老的,少的還是少的,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人間正道是滄桑,有德者勝之!

(水到渠成,很快的!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