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对教育如此重视?

胡夏


中国人为什么对教育如此重视?

中国人民吃过没有文化,落后就要挨打的亏,都深深懂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

所以,中国人,在穷也要供孩子上学读书,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有更好的前途。

说一下,我小时候,经历过的往事。

那些年我们岁数小,父母亲和关内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及亲属联系,都是求厂里,有文化的叔叔帮忙。

父亲口诉,叔叔带笔,读信和回信都是去找叔叔。

自从我小学三年级以后,多数读信和回信我就包下来了。

每次,当父亲把信打开,抽出信纸递给我,父母亲坐在凳子上。

安静的,但眼睛里急切盼望着我,快些读信,想听到信中的消息,我读着信,又解释着。

有时候,他们要求再读一遍,仔细理解信中的事情。

回信时,我拿起笔,照着来信信封上的地址,仔细地写在新信封上。

然后,我把信纸准备好,仔细听着父亲回信的口述。

再转化为文字,一句一句把信写好,完成后,念给父亲听,有不对的地方修改,直到父亲满意点头。

把信纸叠好,塞入信封中,封口。

父母亲深深懂得,没有文化的痛苦,从老家到东北乘坐火车,过去经过四天四宿,才能到达,中途还得倒车。

父母亲,每次来回走,都如临大敌,高度紧张,害怕误点,害怕坐错车,车站写着标牌和时间,但他们挣眼瞎,不识字。

没办法,就勤问,跟车站工作人员问,跟同车的人问。

母亲更是有办法,有事情就找警察和解放军,母亲说,他们是最放心的人。

母亲的小心有道理,有不良之人趁机,倒卖人口,谋财害命,也发生过这些事情。

当年,我们一家七口人,父亲每月工资三十二元,母亲十八元,养活一家人。

但父母亲坚定的,把我们都送进学校,接受教育。

父母亲,总拿自己没有文化,出门万事难,教育我们,学知识是你自己的本领。都学进自己的脑袋里,任何人都拿不走,对你一生都是有用的。

父母亲还说,我们不要求孩子们,能成龙成凤,但你们长大后,有知识,才能有生活出路的。

今天,我也奔六了,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重复着当年父母亲的话语,这就是中国人对教育,深刻的理解吧!

教育改变生活,教育改变命运。







北大荒二代农垦人


只有用好科技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善于用科技才能造福人类。科技改变了世界,科技也能让人们美好的梦想成为现实。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




科学技术发展了,社会就进步了。我们国家现在,特别重视教育、科学,因为教育、科学使得我们的国家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壮大。



国家强大,才不被外国侵略,不被外国欺辱。我们的国家有被外国侵略的历史,这是我们深刻的教训,因为那时我们国家科技落后,只有发展我们的祖国,我们才会充满自信的生活,才会抵制外国的侵略。要发展要强大,只有靠科技。



我们国家近几年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科技兴国,科技使得国家越来越强大。


焦老师讲教育


中国人为什么对教育如此重视?

这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直接总结:“学而优则仕,少年强则国强”

中华文明几千年,从隋朝产生科举制至今,都是这样,选拔品学兼优者从事国家管理和建设。在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有了国家选拔人才的风向标,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无数学子都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奋斗。以下是具体分析。

1、教育兴国、科技强国

国家为了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以及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力扶持基础教育,这是领导层对教育的重视。周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国家。

2、科技创新改变生活

15亿中国人能吃上饱饭、人民安居乐业,这些离不开党的领导,也离不开教育发展带动的科技进步。杂交水稻袁隆平、两弹一星邓稼先,是他们让15亿中国人能安稳的在家吃饱饭,所以教育的发展是社会的刚需。

3、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改变命运

这是从小到大经常看到的标语,读书让太多的人开拓眼界,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生活困境。读书是大家通往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把书读好是光明未来的基础。这就是民众对教育的重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求索数学


中国传统文化尊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事业,中国的强大靠的是中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解放初期脱文盲运动,全日制免费教育,现在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普及教养等等。国家为教育投资已经达到了GDP百分之四。没有中国教育就没有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国也不可能崛起。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教育事业延伸。中国每年有七八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有四五千万在校大学生。有几十万留学生。中国家长为了学生的教育学习而倾注多少心血啊。校外学习班非常火爆。学区房也是中国特色的产物。中国老百姓在孩子教育上为中国经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拉动经济增长成绩斐然。高考是一条中国从基层通向高层最便捷通道。中国好多社会精英群体都是基层通过高考而出,社会上有八百万杰出工程师,有一亿多大中专毕业生,这些都是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的人才储备。中国共产党党员有九千万,大多数都是社会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中国强大这些社会精英都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成就,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先锋队。中国要在世界舞台上大展宏图教育事业是关键,文化事业更加重要。中国的崛起没有教育文化的崛起是无法实现的。


蔡旺祥


无论家庭的条件好坏,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简直千篇一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

以明星公共人物为例,就可见一般。刘恺威和杨幂的女儿“小糯米”,半岁时就去上早教班了,对于早教机构的选择,更是看了几十家之后才敲定。贾乃亮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女儿甜馨的教育时说:一定要会英文,还得接受开放式的教育。张家辉为了给女儿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已经三次搬家。特别是幼升小的关键阶段,为了女儿,一家人果断搬到名校聚集地。赵薇更豪了,为了女儿到香港面试,特地花了1亿买了学区房。

另外,李嘉欣亲自教导儿子外语,目前孩子会说英语、粤语、日语和普通话。已有两个女儿的林熙蕾走的就是“虎妈”路线,她曾在网上分享小女儿蜜蜜3个月大时的规律作息,“7:00起床喝奶,8:00-9:00睡觉,11:00喝奶,11:30-14:00睡觉,14:30喝奶,16:00-16:30睡觉,18:00洗澡喝奶,19:00-22:30睡觉,22:30喝奶,23:00睡觉。如此军事化的管理,让大多上班族汗颜。

明星尚且如此,普通人为子女教育的付出,一定更加的疯狂,有条件的拼条件,没条件的拼成绩,总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国在今年才经济崛起,很多人当年都穷过,太清楚白手奋斗的心酸,父母们寄托于教育的力量,让子女少一些摸爬滚打。如果你见多了父母,便会发现,多少家庭常年积累资源,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中国55%的家长通过储蓄、投资或保险为孩子教育做准备,43%的家长定制特殊的教育储蓄计划。这些指数都远高于其他国家。

曾与一位名校生的母亲聊过,在陪儿子求学的路上有多辛苦?

“有多辛苦?反正还每到玩命的地步,但中间我有过的一次怀疑和动摇。”她回答着。

那是2012年的冬天,冰冷的温度,刺骨的寒风,为了冲刺中考,放学后还是去了补习班,饭都是在车上吃的。这位母亲的内心是崩溃的,这样的夜晚,难道不是应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吗?奋斗了这么多年,就为在去补习班的路上冻成狗么?

那一刻,她懈怠了说:“今天就不上了吧。”

儿子看了她一眼,说:“You don’t have choice.”

这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答案。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这是他的人生,他的战役。说实在的,父母作为路线制定者,比孩子的压力更大,就怕计划定错,孩子白辛苦一场。

对她儿子而言,人生的转折点就在初三那一年奋起直追,把自己逼进了一所好的高中。

到了好学校才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和以前截然不同。

在这里,没有老师会检查作业,但是每个学生都自己买辅导书,课后再去辅导班。

没人约你打游戏、看网络小说,都是一起刷题,谈考试……

教育不是冲刺赛,而是接力赛,起初需要父母助力,之后就看孩子自身了。成功不在起点,而在转折点。中考、高考、考研……

有人会问,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找工作,谈恋爱结婚……过着一样的生活,何苦折腾?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消防卫士1


学而优则仕!


雁过蓝天001


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几干年来已根深蒂固


诚联李钧


中国人猛然意识到由于文凭低落入了社会底层。不能让孩子走父辈底层的老路,唯一的翻身之路是“文凭”。这就是全民追教育,追考试的来由。没有人原意承认社会分层的现实,但这就是现实。


用户4834847789334


“中国人为什么对教育如此重视?”这个问题,我身为老师也作为家长,有教子的体会,也有教学的体会。下面我来回来一下这个问题吧。


第一,“中国人为什么对教育如此重视”可以理解为重视孩子在学校考试的成绩和考试的名次。这个应该是源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好好读书,读书考取功名,考取“状元”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追求。通过科举选拔制度,可以让一个穷书生飞黄腾达,可以让一个家庭光宗耀祖,甚至于可以让一个家族因此而昌盛,这种因读书而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就提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明确的指出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如何“扬名于后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评价方面就是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如何走上仕途呢?通过科举的“学而优则仕”就是一条大道了。现如今的义务教育到高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科举选拔了。


第二,读书识字也是提升自身修养的一种方式,《大学》中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向来尊重有文化修养的人,中国人的文化修养提升主要源于国学经典中圣贤的智慧。就从为了修身,为了自己文化修养来说,也需要读书了。现如今的社会也是如此,就算不是为了升学考试,孩子在校的学习也是在为将来走上社会在储备能量,毕竟现在是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更需要读书明理了。


第三,现如今中国的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有着许多“功利思想”。这种功利思想的产生,一方面源于社会发展到今天,现实职场需要的是有知识文化的人。孩子只有通过在学校有个好成绩,才可能有个的学历,学历证书往往又是职场生涯的一个敲门砖。另一方面,也有些家长是为了希望通过孩子去完成自己曾经没有实现的愿望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得到认可的心理需要。当自己的孩子考取了一个好大学,各种赞美声和各种羡慕的眼光也是我们绝大多数家长心底渴望得到的,这从各种“升学宴”来说,就是一种体现。


第四,家长比较偏重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功课成绩以外的方面,有些时候被一些家长忽略了,比如生活处理方面、为人处理方面、思想道德方面等这些用纸张考试不好测评的成绩其实更需要我们去关注了。


以上是末学东土一点浅见拙识,希望对各位师友有所借鉴,不当之处,请多批评指正。现在我只是能够带孩子们识识字,练练字,读读书,尤其是如何高效让孩子们认识字,如何在最短的时间练好字,如何读国学经典方面有些体会,希望有同道中的老师多多交流,相互学习,在下在孔孟之乡有礼了。


识字练字国学堂


事实上,不止中国人,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整个儒家文化圈都极其重视教育。

汇丰银行(HSBC)对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还显示,从小学到大学,父母在孩子身上的平均教育支出达到了4.4万美金(约合30万人民币)。

在这份排名中,除了阿联酋和美国,位居前列的基本都是华人为主的国家和地区。香港的父母们以13.2万美金的教育支出位列第一,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大陆分别以7万、5.6万、4.3万美金排到了第三、第五和第六。

说到底,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文化圈,重视教育,舍得在子女身上投资。

日韩自不必说,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亚洲的家长们每年为孩子补习的开支达百亿美元以上。

报告估计,韩国的补习开支相当于公共教育开支的80%;仅在2010年,日本的家长为孩子支付的补习费就高达120亿美元。

而被称为“家教大国”的新加坡有一个词叫“kiasui”,它来源于福建方言,意思是“怕输”。由于竞争压力大,这种“怕输”的文化深入到新加坡人的骨髓之中。从小家长们就紧盯着孩子的分数,课后为了不让孩子落于人后,还花钱给他们报各种辅导班。

除了重视分数和课外补课,父母们还不忘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来提高竞争力。大量的课外投入也成为拉高家庭平均教育支出的主要原因。

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东亚文化圈,为何如此重视教育?

不得不说,这与我们的传统有关。

儒家创始人孔子本身就是一位教育家,他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大大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与对象。

机缘巧合也好,历史的选择也罢,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在中国思想界树起了绝对权威。

后世即使偶有衰落,也终有士人扛起恢复儒学的旗帜,终奉儒学为正统。而儒家一向也把教育尊为上位,重视教育的功能性与目的性。

隋唐以来,科学取士,平民通过科举可以封侯拜相,这也保证了普通农民阶层,只要认真读书,就可能凭借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旧时代,中国人重视教育,是出仕,是做官,是改变个体与家族命运的强烈诉求。

看看古代传统戏曲、小说、天文学甚至宗教活动里,也都充斥着大量与“金榜题名”相关的素材。很多人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当做自己一生汲汲追求的目标。

到了现代社会,职业纷繁多样,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行业、新职业层出不穷,读书的路径指向不再只是唯一的入仕,但是,中国家长那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早已流淌进血液中,无法清除。

历史的发展业已注定,我们对教育的重视,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教育的主流观点不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是出人头地、改变命运。如果当下父母的生活已经算得上中产,那未来起码生活衣食无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