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老子《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你是如何評價這部作品的?

一抹書香伴君行


老子《道德經》的精髓“天 人 合 一 ”的 思 想 念、“道 法 自 然”的 處 事 原 則、“無 為 而 治”的 行 為 方 式,是 其 思 想 精 髓。

評價:這部作品論述了人們與天地之合的自然界互為依靠的生存法則,人們之間與自然界的處事原則,尊重客觀自然界的理念。這樣的想法在當時的古代也是要求人們懂得大自然是上天賜予的寶藏,珍惜和愛護順應其自然界規律,這樣的做法是讓自然界保護人們的生存,不會有大自然懲罰人們。

人們的身體健康是與自然界分不開的,人們的德性要心術正,不能有私心存在,這樣的與自然界依賴著使人們的身體,心裡,三觀方為能生存在大自然中。所以老子是人們衣食父母的家長,認為自然界中賜給的天然食物,花鳥,動物與人們之間形成的鏈條不能斷裂,互相依靠;互相維護;互相生存,這樣的秩序是關係到國家長長久久的永不失色。

做任何事情不要超過各種法則,宇宙萬物的生存都有其規律可循,有著取之不竭 用之不盡的自然財富,也要明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這個道理,告訴了人們不要急功盡利做事情;不去宣揚自己不好的形為;不要貪得無厭的破壞大自然做自己想要的;要謙卑低調為人;不做自然界的敵人,這樣也是現代人的高科發展的一切,都是來自然界的方方面面的給予人們的思維創舉,現代人的一切生活離不開自然界,所以告誡了人們與自然界互存。

人們要順從客觀規律出發的道理,不要主觀規律判斷事物,要以自然規律的方法去決定做任何事情,讓事情自然形成往對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等待著不去做任何輔助工作,同時說明讓人們愛護大自然如同愛護家人那樣的處事原則;也同時是愛護家人那樣去愛護我們的國家,使得自然界-國家-民眾有著互為生存的法則,形成正方向的模式,讓人們做自然界之主人維護好大自然賜予的一切。


Eleazarchen


自律,與自然相諧。用現代話說:管好自已不影響他人。

人若能水乳相融於自然和社會,同類相親,哪還有當今世界如此亂象?如今,人類自許的燦爛文明僅是物質的,其餘一無是處。看!披著文明華服的海盜屠夫劊子手在新冠病毒的激發下復活了!


乾衍334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他的思想核心——樸素的辯證法,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他在《道德經》第三章裡,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

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慾”,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

老子哲學的核心是無為,但無為思想的核心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告訴我們要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

老子非常推崇“水”的智慧,正是因為水是按照客官規律去活動的,《道德經》中說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的“不爭”其實也就是一種自在無為的思想。

所以說老子認為水是最接近“道”的。

“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同時道也是存在於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以及對立面的相互轉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領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順應自然。

《道德經》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樣的思想其實是在“無為”之中蘊含了“有為”的思想,順應大勢,順應道,才能找到有為之道。

老子的思想核心“道”是精闢的辯證法哲學。

《老子》五十八章中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是這個意思,事物的發展是矛盾對立的,禍福相依,在一定條件下禍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老子在這句話裡闡述了“禍”與“福”的辯證關係,是中國人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哲學思想。

所謂:“居安思危”、“苦盡甘來”、“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晴帶蓑衣飽帶乾糧”等等,這些常掛在中國人嘴邊的話語裡,都蘊涵了這種哲學思想,時時提醒我們:

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頹廢,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你以為的福就給你帶來了災禍,而你認為的災禍卻給你帶來了意外之喜。


京博國學


老子《道德經》的精髓就在首章“道,可道”篇。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章總言道之體用,及入道功夫。老子之學,盡在於此。其五千餘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

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猶言也。意謂真常之道,本無相無名,不可言說。凡可言者,則非真常之道也,故非常道。且道本無名,今既強名為“道”,是則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體也。

然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天地皆從此中變化而出,故為天地之始。斯則無相無名之道體,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萬物盡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此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為萬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

此下兩句,乃入道之工夫。常,猶尋常也。欲,猶要也。老子謂:“我尋常日用安心於無,要以觀其道之妙處;我尋常日用安心於有,要以觀其道之徼處。”教,猶邊際也。意謂全虛無之道體,既全成了有名之萬物,是則物物皆道之全體所在,正謂一物一太極。是則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見道之實際,所遇無往而非道之所在,故莊子曰:“道在稊稗[ tí bài ],道在屎尿。”如此深觀,才見道之妙處,此二“觀”字最要緊。

老子因上說觀無觀有,恐學人把『有』『無』二字看作兩邊,故釋之曰“此兩者同”。意謂我觀無,不是單單觀無,以觀虛無體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觀有,不是單單觀有,以觀萬物象上,而全是虛無妙道之理。是則有無並觀,同是一體,故曰“此兩者同”。

老子恐人又疑兩者既同,如何又立“有”“無”之名,故釋之曰“出而異名”。意謂虛無道體,既生出有形天地萬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無以生有;無不自無,因有以顯無。此乃有無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異名”。

老子恐人又疑既是有無對待,則不成一體,如何謂之妙道。故釋之曰“同謂之玄”。斯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深觀至此,豈不妙哉?

老子恐學人工夫到此,不能滌除玄覽,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思是說:雖是有無同觀,若不忘心忘跡,雖妙不妙。殊不知大道體內,不但絕有無之名,抑且離玄妙之跡,故曰“玄之又玄”。工夫到此,忘懷泯物,無往而不妙,故曰“眾妙之門”,斯乃造道之極也。

似此一段工夫,豈可以區區文字者也之乎而盡之哉?此愚所謂須是靜工純熟,方見此中之妙耳。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1]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志者道遠


道德經一部修身治國,論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由道返人的神書,治國篇因為不是政府官員所以沒有切身體會,修身篇講守柔、守弱、似水、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致虛極、守靜篤,人要學習大地的德行:厚德載物,大地是道的表現方式,天是自然、是道,個人認為跟易經的乾坤兩卦很相似。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道運行,萬物自強不息,地德運行,包容萬物,厚德載物。人效法大地,大地效法天道,天道效法自然。


douyin630594668


個人比較喜歡這一句: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這實際上是老子道德經中無為而無不為的精髓所在。

世界是混沌的,又是清靜的;

人世是安分的,也是生髮的。

萬事萬物無不處在模糊和清晰之中;生命也無不在安靜和生動中勃發和繁衍。

誰能在濁以靜中,清靜無為?

誰又能在安以動中,生髮為之?





漢上途夫


“無中生有”是《道德經》的精髓,《道德經》——五千字道出了整個宇宙的規律。


愚者阿木


《道德經》,2000多年來,它被譽為中華文化思想的一座主峰。有人說看其他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讀《道德經》就是直接走上珠穆瑪拉峰,登上高山之巔,往上看可以觀看宇宙的各種變化,往下看可以看世間沉浮。它說天地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說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它說處世之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萬象森羅,盡收眼底。


元氏閒人


曠野

寂寥無人

蒼松翠竹輕吟淺唱

紫氣東來

徐徐微風中

有白髮老人騎著青牛

踽踽獨行

那一天

老子在函谷關

應關令尹喜之請求

寫下五千言之作

一道亮光照亮天地

百鳥爭鳴

山河大地震動

大道永恆

不增不減

虛極靜篤即可見道

頭頭是道

遍一切處

眾生之根

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反樸歸根

無為

無極

清淨



道藝學堂


精髓:闡述何為“道”

道可道,非,常道!

大道至簡,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