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市場跌跌不休,我從中學到了什麼?

上週在微博調侃了一句:最近的暴跌讓我賠了很多錢,但增加了很多對世界的認知。這不完全是壞事,因為投資是認知的變現,說明以後要賺更多了 ~

這句話並不完全是調侃。

投資的時間越長,我越認可這句話:投資是認知的變現。如果因為運氣的原因,你的收益短期超越了你的認知,市場會用各種各樣的辦法把這些收益收回去。

芒格說:得到一件東西最好的方式,是讓自己配的上它。中國古人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我覺得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你僥倖獲得了配不上的東西,最終你還是會失去它。

因此,對我們來說,比起收益,更重要的是不斷增加自己的認知,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而這些認知,最終會通過資本市場(股市)和其它方式(工資、股權、創業)變現出來。

今天的週報,就聊聊我最近學到或鞏固了哪些認知。

不要買的太貴

在最近市場崩潰之前,美股整整牛了 10 年。尤其是 2017 年後,無論是 Shiller P/E 還是其它的估值方法,美股都一直在歷史最高的估值區間,漲了又漲。

強勁的經濟、低利率的環境、不斷的回購,總是有各種合理化的方式來解釋這種高估。當 2019 年 11 月巴菲特披露持有超過 1000 億現金的時候,媒體又發出了熟悉的「廉頗老矣」的嘲笑。

一切在 2020 年 2月底畫上了句號,我同意「大空頭」Burry 最近接受採訪所說的,不是新冠病毒也會有其它原因,美股大幅下跌的原因就是泡沫太大了。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股已經抹去了過去 4 年多的漲幅。「不要買的太貴」,這條認知一直在我的「認知體系」裡,這次算是再一次印證。

流動性危機

前兩天美股暴跌最嚴重的時候,有一個很反直覺的現象,就是所有的資產同時暴跌。不僅包括黃金、石油、債券這些與股票弱相關性甚至負相關性的資產,甚至連傳說中的「末世貨幣」比特幣也大幅暴跌。

現代社會的金融市場,在基於「預期」定價的基礎上,又疊加了各種各樣的衍生產品和槓桿,當危機到來大家都奪路而逃、收回現金的時候,真的出現了 Burry 所說的大家瘋狂衝出劇院安全門的場景。

2015 年 A 股泡沫破滅,當時我持有的像中國平安、格力電器等股票的估值並不高,但也遭受了大幅的拋售。原因是當別人降槓桿保命的時候,已經顧不上估值高低或者資產好壞了,這時候流動性好的價值股反而是最好的變現對象。

此後,我的「認知體系」裡添加了一條:當流動性危機發生的時候,即使你持有的公司估值很低,也可能會被拋售。

上週,很多外資因為美股的暴跌而需要變現回國救場,港股市場以及 A 股市場裡面的白馬股成了被拋售的重災區,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頻繁記賬的危害

2 月 17 日的時候,當時 A 股還是一片「牛市已來」的氣氛,我當天發了一條微博。

2020年市場跌跌不休,我從中學到了什麼?

沒想到僅僅一個月後,大家記賬就已經從每天變成每月了。

我之前曾經發過一篇實證 —— 《為什麼看盤越頻繁虧的越多?》,是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為什麼我們看盤越多,最終會在心理的影響下虧的越多。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當我們頻繁記賬的時候,會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自己「真的擁有這麼多錢」。市場上漲的時候,我們特別喜歡記賬,喜歡這種「擁有」的感覺。我們容易把這種感覺變成一種「錨」,用來指導自己接下來的投資。

在極端時刻,你自己擁有多少錢是由「瘋子」和「傻子」決定的,他們不論成本的購買或者拋售,決定了你持有的資產的價格,以及你「擁有多少錢」。

如果用上漲時候的資產賬戶為錨,進行了和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匹配的投資和消費,接下來市場下跌的時候就很難受了。

風險平價策略

從目前看到的幾個分析來看,儘管橋水目前並沒有發生爆倉的風險,但是風險平價基金在危機發生時的大規模、自動化的拋售,應該是美股快速暴跌的原因之一。

Risk Parity(風險平價)模型在 2008 年金融危機中一戰成名,變成了投資界的寵兒,我查到的數據是各種以 Risk Parity 為基礎模型的投資組合總共高達 1.5 萬億美元(2018 年數據)。

控制不住的疫情、沙特和俄羅斯的石油戰打破了之前的邏輯,「風險資產」和「避險資產」同時暴跌,破壞了策略賴以為基礎的平衡,從而導致「暴跌 —— 降低波動率 —— 拋售 —— 繼續暴跌 —— 降低槓桿 —— 繼續拋售」 的負循環。

橋水的 Pure Alpha 策略回撤了 21%,Dalio 在公開回應中認為這種表現和歷史最差的時候差不多,過去他們都從那些時期吸取了教訓並挺了過來,這次也期待如此。

拭目以待。

為黑天鵝留多少現金

同樣在 2008 年為大家所熟知的另一個投資大師是 ——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他的三部曲《隨機漫步的傻瓜》、《黑天鵝》、《反脆弱》我都看過兩遍以上,非常喜歡。

為了應對「黑天鵝」的尾部風險,塔勒布提出了一種「槓鈴」式的投資策略,讓自己的投資組合暴露在極端情況下:一端極度厭惡風險(比如現金和短債),一端極度偏好風險(比如股票組合),忽視中間(比如長期債券)。

最近幾年,我似乎越來越能感受到「黑天鵝」(極端情況)的頻繁出現。而在這些極端情況下,現金不但是巨大的保護,也能幫我們抓住罕見的投資機會。

但日常來說,現金一定會拖累投資組合的業績。「應該為黑天鵝的情況留多少現金?」,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另一個思考角度是學習巴菲特。巴菲特通過伯克希爾旗下企業,特別是幾個保險公司,貢獻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這些不斷積累的現金流在因為「黑天鵝」而產生重大投資機會的時候,就派上了大用場,2008 年如此,2020 年依然如此。

找到持續的現金流,這也許是投資之外,我們更應該從巴菲特身上學到的東西。

有些東西變了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是押著相同的韻腳。

我不認為從估值或者投資的角度來說,這次危機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利用危機帶來的好價格,買到好的企業(指數),持有足夠長的時間,我相信你會收益頗豐。

但穿過危機,我隱隱覺得有些東西變了。無論是微博、Twitter上的戾氣,人們甚至國家之間的敵對和對抗,都讓我覺得有些東西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我不知道會發生些什麼,但我會持續的學習和觀察。

平靜

以上這些是我最近的學習和思考。很多朋友對我的文字的評價是「安靜」,我喜歡這個詞。上週在讀書的時候,剛好讀到這樣一段話:

所有的平靜都是來自於認識到事物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

我覺得這段話有兩個含義。

一方面,我們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終身成長和學習。這樣的「認知體系」,最終會在隨機事件的沖刷下,帶給我們「應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知道很多事情並非是我們想的那樣。放開對結果和事物本質的執著,可以減輕我們焦慮、恐懼的感受,讓我們更平靜、更敏銳,做出更好的應對。

提升認知。不預測,只應對。接受結果。

投資和人生,都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