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百年老人的笔下感聚和散的人生哲理

你记忆中最好的爱是什么样子?

有人会说是没他活不了,可能有人说是奉献;有人把它比做泡泡,五颜六色,能飞;有人把它比作汽水,喝一口,爽。

最好的爱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我们仨》这本书呈现了爱最好的样子:平淡长久,越放越香醇。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的回忆录,原本打算一家人共同完成,可惜钱钟书先生和女儿相继离世,这本书由杨绛先生独自完成。除了正文,我们能在里面看到手稿留存,还有大量的照片。

在相继送走女儿和丈夫时,杨绛先生87岁,一直到102岁去世。杨绛先生一定是怀着爱和思念写下这本书,读这本书,字里行间都能闻到浓浓的情感。不禁感叹:只有拥有真正的爱,才能看懂离别,好好生活。

书中有泪点也有趣,我们从他们的相遇,相处之道,离别哲学来解读《我们仨》的生活智慧。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百年老人的笔下感聚和散的人生哲理

1946年,摄于上海

一场相遇,一生携手

我们不得不先提一嘴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

钱钟书说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他们婚姻生活63年,从未分开,真正做到了一生相守。

1932年2年杨绛去清华借书,遇到钱钟书。两人1眼就看对眼了,只说了2句话,俩人便走过一生。

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

结婚时钱钟书25岁,杨绛24岁,然后一起出国留学,第二年有了女儿阿瑗。

76年的生活难道没有矛盾,没有争执吗?

柴米油盐的生活怎么可能没有。小家庭有自己的关系维护,家族内部有各自的规矩,他们经历了1949年,1966年—1976年……小问题,大问题躲也躲不掉。

无论怎么折腾家人都始终在一起。让我想到一句话:

你若不弃我定相随。相知相随的默契让人很感动

一生相随怎么做?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百年老人的笔下感聚和散的人生哲理

一.和谐的关系是家庭内部有礼有节

无礼,这是侵蚀爱情的祸水——《人性的弱点》

他们唯一的一次争吵,理由十分有趣。

两人因为一个法文单词的发音产生分歧,像所有吵架的人一样,他们都用最狠的话伤对方。虽然不知道文人吵架怎样,可能是骂对方知识浅薄之类的。最后他们找到一对法国夫妇评理,杨绛胜出。虽然胜负已分,但是2个人都不开心。

……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语音的规定。

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但此后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

好的婚姻关系一定是在家庭内部礼数。清楚自己的位置,明确家中规则:怎么做;什么能做。清楚界限才知道共进退。

回国后,钱钟书特聘去清华。当时钱家老小都在湖南,其父希望儿子能在身边,让他回到了其父任教的学校。

杨绛认为清华工作得来不易,再说工作不到1年就辞职也不好;钱钟书为难:一边不想离开清华一边父亲的要求。夫妻俩商量,认为还是应该继续去清华。事实是,钱钟书听从了父命,去了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

对于钱钟书的选择,杨绛认为:

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我记起我们夫妇早先制订的约,决计不保留自己的见解,也不勉强他。

在家,钱钟书是长子,钱父对他尤其严格。杨绛看在眼里,也替他委屈,却也没有僭越。该“当媳妇”就只当媳妇,钱钟书该被训还是到父亲面前去受训。反倒没有阻碍两人的交流,他们不在一处时钱钟书事事都会写下告知杨绛。

要保持家庭生活快乐,原则是:家庭内部应有礼。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百年老人的笔下感聚和散的人生哲理

二. 真正的爱和最高的成是同舟共济

  1. 第一次结婚,一起面对“成家”这一场冒险

不要怕她知道,她对你的快乐是何等重要——迪斯瑞利

他们乐事很多,最有趣的还是留学期间。1935年2个人刚结婚,第一次离家就是出国深造。这段生活,2个人从年少突然成年。成家,离家,面临的就是生活的独立。

这期间是对钱钟书文人气质有一个颠覆性的认知。

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刚到美国,钱钟书就摔断了门牙。他下车速度太慢,车开动后他没站稳,门牙摔没了。钱钟书做饭那段看得我心惊胆战,就怕一翻页写是他把厨房点着了。还好,他只是煮了个“5分钟蛋”

我们搬家是冒险,自理伙食也是冒险……那段时间我们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个天地。

成长是一种冒险,不过他们两个在一起,总能在险境中商量出解决的办法。

“婚姻幸福的普通人,比幽居的天才快乐的多”。国外生活,他们学会饭菜,也建立了牢固的信任和依赖。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百年老人的笔下感聚和散的人生哲理

2. 爸妈不是生来就是爸妈,一起过“当父母”这个险

女儿阿瑗出生没几天,钱钟书一人在家。每天到医院,除了看望,就是给杨绛报备家里那些被他弄坏的设备。

老婆在外生娃,老公在家拆房。如果是你,听到后会不会气到无话可说?

杨绛每次听后,都说“没事,我会修"。钱钟书就开心回家,第二天又来报某某被损坏。家中物件在杨绛和孩子回家后终于幸免遇难。

对我说的“不要紧”他深信不疑。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了。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百年老人的笔下感聚和散的人生哲理

1950年,摄于清华大学

3. 一家人一起迎风破浪

1951年,对旧知识分子的改造运动,给钱钟书一家造成影响,留给钱钟书和杨绛的更多是心灵的震撼。

“三反”是旧知识分子第一次收到的改造运动,对我们是“触及灵魂的”……我们惊愕地发现,人都变了……有的是变不透,有的要变又变不过来……

知识分子下乡改造,一家3口去了3个不同的地方。

钱钟书去的昌黎时正闹饥荒,条件最艰苦。他回家时,没忘家人,带了很多当时北京买不到的肥皂和果脯。

他们最难的应该是1966年的8月,杨绛和钱钟书被“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阿瑗着急回家探望。阿瑗属于“革命群众”,要回家就得写好大字报贴墙上,明确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限。

她告诉我们刚贴出大字报和我们“划清界限”,……然后她一言不发,偎着我贴坐身边,从书包里取出未完成的针线活,一针一针地缝。她买了一块人造棉,自己裁缝,为妈妈做了一套睡衣……她缝完末后几针,把衣裤叠好,放我身上,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便帮爱吃的夹心糖。她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她一面把一张张纸叠在一起,藏入书包,免得革命群众从垃圾里发现糖纸……她说,她领工资了,每月除去饭钱,可省下来补贴家用……阿瑗强忍住眼泪,我看得出她是眼泪往肚里咽。看了阿瑗,我们直心疼。

这时候阿瑗已经在留校当老师,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她承担起了父母的责任。

你会发现生活总有艰难,但他们总在困难中寻找平静,一家人牢牢地抱在一起。他们会下馆子,全是为隔壁桌的事,他们称其为“看戏”。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垮了,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从离家到成家生子,到一家人经历的风浪波折。一家人生活为何要去学习共同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历经艰难,摸过困境,才会懂得何为不易。包容并非原谅,而是放下偏执和成见,接受对方和自己的不同,那些不同反倒变成了可爱的东西;乐观看待世事的不公。承担让心智成长,懂得包容,明白感恩。

我们自己尝过穷困的滋味,看到绝大多数“年轻人”生活穷困,而我们的生活这么优裕,欣赏很不安,很抱歉,也很愧疚。

2001年起,杨绛先生将个人稿费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到2014年累计捐款一千多万元。

敢于承担风险必将获得最深的爱和最大的成就。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百年老人的笔下感聚和散的人生哲理

1980年,阿瑗煮饭孝敬父母

三.带不走的是生活里的仪式感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小王子》

日光之下无新事,谁说的?别信!只要制造一小点点趣点,生活每天都不一样。

杨绛和钱钟书喜欢“探险”。

饭后散步,他们会说“去探险”。大街小巷,郊区……他们慢慢走,看到房子就猜住在里面的是什么人;看到人就猜测,他是什么身份,把他放进读过的人物书中。同一条路每个时刻都是新的,每天都有新发现。2个人对此乐此不疲,期待着一起去找不一样。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文化人的酸气。扪心自问,你是喜欢各自抱着手机默不作声,还是出去走走一路惊喜不停?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百年老人的笔下感聚和散的人生哲理


你说读书人的酸气页没错,这家子人,特爱记录,动不动就写写写。

只要1人出差不在家,另1个就会记下家中琐碎。杨绛出差,钱钟书就会写下各种事情阿瑗会加上评语,他们称这个叫“石子”。阿瑗离家在外也会记下身边的事,回家时会带回大大小小的“石子”。

相聚时,我们搬出来观赏玩弄。平时家居琐琐碎碎,如今也都成了“石子”

一家人,即使不在身边,他们的链接也没有中断,彼此都清楚那些事情,那些经历,就像从没有分开。

村上春树说: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他们家不是沙漠,是一大片的石子,就像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在落日余晖中闪动金灿灿的光,永难忘。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百年老人的笔下感聚和散的人生哲理

什么是真正的爱?

咱们一起从青涩年少走到健壮中年走向迟暮的晚年,心智从幼小走向成熟;真正的爱就是和他一起成长,和他一起做好的自己。

怎么得到?《我们仨》的幸福3部曲是

  • 建立家庭内部礼节
  • 共同承担风险
  • 给生活造一点仪式感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百年老人的笔下感聚和散的人生哲理


晚年的杨绛先生依然笑得开心,因为她有个叫爱蓄水池,从一家三口的生活中她早已一点一点把这个池子注满了水。

爱有什么用?

让我们惊喜每一天都是不一样,心生感恩;让我们能有更多的勇气面对离别;让我们好好过。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获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感谢杨绛先生留下这本书。

这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本人生好书。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百年老人的笔下感聚和散的人生哲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