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杨绛:只有“我们仨”,再无他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和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我们俩

钱钟书,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杨绛,本名杨季康,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1932年,相识于清华大学古月堂前。

《我们仨》杨绛:只有“我们仨”,再无他人

杨绛和钱钟书

求学开始

1935年7月,钱钟书先生不足25岁,杨绛先生24岁略欠几天,他们结了婚。杨绛为了不让父亲和刚结婚的他们负担过重,放弃了奖金只供学费的美国韦斯利女子学院,陪同钱钟书到英国求学,开始了不在父母庇荫下,只两人作伴,相依为命的生活。

初到英国的他们和其他人共同在老金(Mr.King)家做房客,钱钟书在牛津上课期间,杨绛时间自由,做旁听生听几门课,亦或到大学图书馆自习,甚是惬意。

他们都不喜社交,来往多些的就是同在英国牛津留学的俞氏姐妹和向达等人,其实能和钱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觉得钱钟书刻薄,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好像就傲娇了。年轻、不谙世故容易得罪人,可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人也同样遭遇非议,所以钱钟书和杨绛就以此自解,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每天都要“探险”,出门散步,在牛津的各个地方都留下过他们的身影。

《我们仨》杨绛:只有“我们仨”,再无他人

杨绛和钱钟书

留学趣事

01

钱钟书和杨绛生活充满了孩气的简单趣味,钱钟书先生在留学期间学会了做早餐,此后包揽了杨绛几十年的早餐,这是后话了。开始钱钟书和杨绛不会做饭,想吃红烧肉了,还是在俞氏姐妹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做成的,他们领悟能力极佳,一法通,万法通,学会了很多做菜的方法,在吃食上真正的自立了。

02

一次,想吃虾了,杨绛剪活虾时看到它在手中抽搐,竟扔下剪刀,逃出厨房,告诉钱钟书以后都不想吃虾了。钱钟书和杨绛讲道理,虾还是要吃的,以后都由他来剪。每当读《我们仨》看到这里时,他们甜蜜的感情好像有了画面感,跃然于脑海。

03

在杨绛生产住院期间,生活小白的钱钟书不断“闯祸“,打翻墨水弄脏桌布,台灯失手砸坏,门轴弄坏,杨绛从不嫌弃钱钟书,她告诉他,不要紧,桌布他会洗,台灯和门轴她会修,杨绛应是爱极了钱钟书,才会如此“宠”他。

04

钱钟书最头疼的课程之一是订书学,课本生教怎样把整张大纸折了又折,但他怎么折都这不对,负气似的说这课本岂有此理。杨绛看过后哭笑不得,告诉他折反了,课本上画的镜子里反映式。大师竟也如此的可爱。

05

英国留学期间,需要学习很多课程,面对不喜欢的课程,钱钟书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多看看自己喜欢的书,以后不会再为了论文学习那么多不喜欢的课程,我们的境界比之钱钟书万分不及其一。

这段时间应该是他们两人最为开心的日子了,在茫茫人海中,我们要多幸运才会遇到如此契合的人生伴侣啊。

《我们仨》杨绛:只有“我们仨”,再无他人

杨绛和钱钟书

得女阿圆,“我们仨”

归国前

他们拥有我们为之向往的爱情,日常平淡、温馨、感动,不久杨绛先生就怀孕了,在怀孕的时候钱钟书谆谆嘱咐她,“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钱钟书应该是爱极了杨绛,才会如此希望。

阿圆,是女儿的小名,大名钱瑗,祖父给她取名健汝,在出生100天后,就随父母由牛津乘火车到伦敦,最后到巴黎留学,一路上非常招人喜欢。阿圆从小就很安静,父母看书,她就自己一人画书玩。

《我们仨》杨绛:只有“我们仨”,再无他人

我们仨:钱瑗、杨绛、钱钟书

归国后

1938年,历经漫长的20多天,他们乘船回到中国,一下船,钱钟书先生就到西南联大教书报道去了,杨绛先生独自带着孩子辗转上海钱、杨两家暂住。

1941年,钱钟书先生回辞职回上海,和家人团聚,和阿圆的相处又多了起来,阿圆已经长大了些许,阿圆和钱钟书的是“哥们”式的相处,平等对话。

长大后的阿圆像姐姐一样照顾妈妈,像妹妹一样陪着妈妈,像妈妈一样管着妈妈,和爸爸是哥们。同时阿圆和妈妈也是爸爸的学生,如有问题,爸爸什么都能解决,非常的高大,但是爸爸在吃饭穿衣方面又非常的弱小,需要阿圆和妈妈把他当成孩子照顾。

在此后的时间中,无论战事如何只要有闲暇时间就看书,父母以身作则,阿圆从小就耳濡目染。钱钟书曾经在清华上学期间横扫了清华的整个图书馆,因为阅读面很广,文革时期,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时候,他们并不惶惶然。无论多么艰苦的境地,他们也不停顿的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他们的乐趣。钱钟书先生出版了《围城》《宋词诗注》《管锥编》,杨绛先生写出了许多的舞台剧,翻译了《唐.吉可德》《吉尔.布拉斯》等,钱瑗也已是北师大的教授。

无论苦难还是快乐,“我们仨”都是在一起的,可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

《我们仨》杨绛:只有“我们仨”,再无他人

我们仨:杨绛、钱瑗、钱钟书

一人怀念“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活通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阿圆因患脊椎癌于97年去世,钱钟书在此一年后也离去了,“我们仨”只剩杨绛一人,前半生一直在不停的辗转,后期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杨绛先生独自一人度过了此后的18年,做《我们仨》来追忆“我们仨”那些美好的时光。

留下来的人总是最伤心的,那些曾经得到过的美好如同刀斧般刻在了心上,挥之不去,独留杨绛先生一人每日怀念,只有“我们仨”,再无他人。那是一种无人读懂的伤,那是一种无人看透的回忆,只有她一人在梦中不停的去“看望”他们,盼望着他们,渴望着再次团聚,在那梦中的古驿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