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一百年是怎么样的人生体验?带你读杨绛《我们仨》钱钟书一家

常常在想,活过一个世纪会是怎么样的人生体验?

是对世事变迁有更深刻的洞悉、对人生百态有更细致的体味吗?还是说,看了更多世间的丑陋、承受更多生离死别的痛苦?

活了一百年是怎么样的人生体验?带你读杨绛《我们仨》钱钟书一家

这篇大作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所作,我们仨,指的是一家三口——钱钟书、杨绛和他们的女儿钱瑗。他们分别是文学泰斗、翻译巨匠和建国后外语高等教育的拓荒者。可以说是学贯东西、大儒之家。

读此书之前,对钱、杨的学术泰斗之名如雷贯耳,因此分外好奇名士大儒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然而也略有耳闻杨绛先生晚年孤独、与女儿和丈夫先后死别的悲恸,可想而知,先生在晚年著此书时“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泪眼朦胧,因此也担忧这是一本过于沉重的书。

事实恰恰相反,这本书充斥的是一家三口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世事沧桑、家国变故中的辗转与艰辛。

苦难一笔带过,欢喜却细细描摹。

仿佛胡同里一个老人躺在摇椅上,在枯藤老树昏鸦的傍晚,淡淡地向我诉说年轻时候的往事。每一件都是极小的事,恰恰是这些小事,藏着这世间最珍贵的幸福。

分外亲切、格外从容。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关于爱情

在爱人的眼中,就算是缺点也是分外可爱的。

没想到,钱钟书竟然是“拙手笨脚”的,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在两人婚后赴牛津求学的第一天,钱钟书就从公交车上摔下来,磕掉了大半个门牙。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可能就成了很大的缺点。

但是杨绛不同,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她的眼中,钟书只是有些呆气罢了,“拙手笨脚”的钟书也分外可爱。因为他即使拙手笨脚,却会日日早起为妻子准备美味的早餐。

拙手笨脚的男人愿意为你学做早餐,而且做了一辈子,才最是感人。

活了一百年是怎么样的人生体验?带你读杨绛《我们仨》钱钟书一家

我想,最好的爱情就是如此般的天作之合。

钱、杨二人都钟爱文学,喜欢读书,都是有趣的人。在读到钱、杨两人赴牛津求学的片段,只觉得是甜蜜小夫妻的恩爱日常。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探险,是趣味。散步的时候,挑选不认识的路走,是探险;重新找房子、搬新家,是探险;自己在厨房烹煮做饭,是探险,吃上了红烧肉则是探险成功。

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单调生活中,有趣的人,总会有别出心裁的乐趣。

即便是恩爱夫妻,也不必事事求同。

夫妻没有不吵架的,钱、杨夫妇也吵架,因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争执了一路。后来他们觉得吵架是个体力活,两败俱伤。于是约定,如果两个人对某事持有不同的意见,只需要各持争议,不必求同。

在回国后,钟书为了侍奉父亲,放弃了清华的教职,选择到蓝田书院教书时,杨绛虽然心中大为不解,却秉持着“不必求同”的想法,对丈夫的决定她只陈述自己的道理,不做更多的干预。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关于理想

“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却总能从从容容、分寸不乱地面对。

夫妻俩学成回国,却因为家国动荡、外族入侵,只得举家逃难、青黄不接;文革时期,二人先后被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女儿回家都是难事,得先写好大字报,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限;后又贫病交加,居无定所,只得借住在女儿的教学宿舍。

这些常人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却是轻轻一笔带过,读来也并不觉得沉重。在钱钟书因为严重哮喘不能走路的日子里,居住在逼仄的小屋内,两人依旧能坚持工作,一个编纂管锥篇,一个翻译堂吉诃德。

我想,这是一种分寸不乱、从从容容的人生理想。

无论外界如何风云诡谲,只要做着自己所喜爱的学问,便不会因为外界的动荡而乱了分寸。

活了一百年是怎么样的人生体验?带你读杨绛《我们仨》钱钟书一家

淡泊名利的人,能与理想相守,不变初心。

“我们仨”都是没有野心的,他们毕生所努力的不过是做好本职工作,他们也从来不争取什么,即使被安排在了并不喜欢也不适合的岗位上,也选择默默接受,不做反驳或格外的要求。

对于名和利,他们视为洪水猛兽。在《围城》被拍摄成了电视剧后,钱钟书成了红人,总有不断的书信和登门造访,这反倒成了他们的苦恼。他不想出名,外面却流传着钱钟书狂傲,他也懒于辩解,一心只做学问。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关于生死

“一九九七年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活了一百年是怎么样的人生体验?带你读杨绛《我们仨》钱钟书一家

读到最后,只觉得字字泣血,我不知道她是怎么一点一滴、逐字逐句写出来的。

一个人经历过三口之家水乳相容的温馨之后,该怎么去承受至亲离去、孑然独身的荒凉寂寞。

而我知道,杨绛先生是无悔的,与最爱的丈夫、最爱的女儿携手共同度过了一生,足矣、足矣。翻到前文,她写道:“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是啊,死亡是必然会来临的节日,是每个人都逃不过、都必须面对的,是你在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了的事。能如杨绛先生一般,活的很充实、也很有意思,与我们仨相守了一生,便了无遗憾。在晚年回望一生时,嘴角也能挂着一抹微笑吧。

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