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生波折,三首《浣溪沙》,每一首都代表他不同的人生心態

說起一代大文豪蘇軾,相信各位讀者不會陌生。縱觀歷代文人,蘇軾都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僅是文藝全才,精通詩、詞、書、畫、飲食等多方面;而且其個人精神中的曠達豪放,更是令無數文人為之共鳴。

蘇軾一生波折,三首《浣溪沙》,每一首都代表他不同的人生心態

談及蘇軾詞作,不知眾位讀者是否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蘇軾一生,儘管屢遭波折,幾度遭受打壓。但他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卻從未停止。不過,在筆者看來,蘇軾隱逸情結雖然是一脈相承,但在他不同的人生階段,卻有著各自不同的人生志趣。

一、牛衣古柳賣黃瓜——人生得意

嘉祐二年(1057年),這是蘇軾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年。他長途跋涉,遠赴京城赴考,得主考官歐陽修賞識,最終高中狀元第二名。據《東坡事類》記載:蘇軾之所以會得第二名,是歐陽修誤以為他的考卷為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只得將其移至第二。

事後,歐陽修無不感慨道:“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在當時,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壇執牛耳者,蘇軾得他一句稱頌,便立即身價倍增,好不風光。此時的蘇軾,年少氣盛,充滿銳氣,其作品也表明了昂揚的鬥志。比如他的史論、文章,皆是合時宜而做,表現出他強烈的報國之志與濟世宏願。

蘇軾一生波折,三首《浣溪沙》,每一首都代表他不同的人生心態

“牛衣古柳賣黃瓜”、“敲門試問野人家”。這是蘇軾早期詞作《浣溪沙》中的兩句話,不難看出,蘇軾已經在嚮往田園生活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蘇軾出生在小地主家庭,從小接受過農耕思想的教育,對迴歸自然有著天然的好感;而另一方面,則是他官場得意時的即興而作。

事實上,此時的蘇軾談到田園生活,反倒是有些“自得”與“炫耀”的心理,他是將田園生活當成了一場遊戲。在偌大的京都之中,朝氣蓬勃的少年蘇軾,已經在幻想自己將來的悠閒生活了。

二、何時收拾耦耕身——初遭挫折

沒過多久,蘇軾回家為母守孝。待三年期滿迴歸後,他才發現這汴京城的天,已經變了。王安石銳意變法,歐陽修等人紛紛隱退。年輕的蘇軾不知收斂,直接反對新政,遂被排擠出了中樞,先後調任柳州、杭州等地。

蘇軾一生波折,三首《浣溪沙》,每一首都代表他不同的人生心態

緊接著,一個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烏臺詩案”爆發,所幸蘇軾逃得一命,遂被貶謫到黃州。

而這段經歷,也是蘇軾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到了黃州之後,蘇軾想過抗爭,也寫過一些諸如“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般含有抱怨韻味的詩詞,排解人生苦悶。

人到中年,蘇軾的思想不再侷限於儒家,反而更加傾向於佛道之學。在黃州期間,蘇軾的偶像是陶淵明。他也親自參與種地,試圖感悟陶謙“悠然見南山”般的恬淡自然。只可惜,此時的蘇軾只有其形,而不得其韻。

同樣是《浣溪沙》,他這次卻這樣寫道:“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話語間,鋒芒已經內斂,語言也不再自得,但卻充滿了賭氣般的訴說。

蘇軾一生波折,三首《浣溪沙》,每一首都代表他不同的人生心態

正如孔子當年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蘇軾此時對田園生活的嚮往,雖然頗有計劃與規模,但還是充滿了無可奈何與不得志。言語間,也體現出他對朝堂的失望之情。

三、休將白髮唱黃雞——自我排解

在黃州苦熬了一段時間,蘇軾聽到了一個令他振奮的消息:王安石變法失敗了。為此,蘇軾便認為自己有了出頭之路。卻不曾想到,因為他“參用所長”的中庸態度,致使新黨與舊黨都對其屢屢打壓。於是蘇軾也一貶再貶,先後遠調儋州、惠州等地。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齊天下。”

在一次次的失望中,蘇軾主動接受了佛老之學中的隱逸情結,也開始主動寄情于山水之間。他在《哨遍·為米折腰》這樣寫道:“念寓形宇內復幾時。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顯而易見,蘇軾從自己的磨難中走了出來,順從了生活的“安排”,心境變得沉著,並開始真正向往田園生活。

蘇軾一生波折,三首《浣溪沙》,每一首都代表他不同的人生心態

還是那首《浣溪沙》,他這次這樣安慰自己:“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蘇軾此時的作品,不再是清冷、也不再有賭氣,話語間充滿了自我安慰與排解。在田園生活中,他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志趣,精神高度之自由,才是他一生所得。

於是乎,前無古人的曠達詞風出現,一句

“也無風雨也無晴”,整整影響了數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