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西方列强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为何变拒绝为同意?

现阶段,日本经济高度发达,是亚洲唯一的"西方七国集团"成员,可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前日本曾受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洗礼?从明治到昭和时代,日本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给亚洲近邻造成了巨大伤害,而谁能想到此前日本曾一度受到外域势力的欺侮?

德川幕府中后期,由于接连爆发大饥荒,加上统治阶层改革不力,日本逐渐趋于没落,而此时西方正因工业革命崛起,到处追逐利益,其足迹遍布亚非拉,日本自然无可避免,其水域不时出现西方炮舰、渔船及商船,似乎毫不在意日本的主权。

对此,幕府著名批判思想家会泽正志斋在1820年直言不讳地指出,"西洋蛮人如附骨之疽,渡越四海,徘徊不去,屡屡践踏他人之国,今更不自量力,意欲挑战我国于世界崇高地位,其态度是何等傲慢!"

而早在1640年前,由于西方人在日不守规矩,曾相继遭到幕府强烈驱逐。而今死灰复燃,正是看到了幕府衰落,有机可乘。为给点颜色看看,1825年幕府出台了《异国船打拂令》,要求各地以武力驱逐进入日本海域的外国舰船,这样日本主权和尊严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捍卫。然而令人不解的是,30年后,日本却解除打拂令,允许西方舰船靠岸并提供补给,甚而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这是怎么回事呢?

面对西方列强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为何变拒绝为同意?

幕府早期的强硬态度

观察日本人的特质,具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1703年日本赤穗藩47名武士面对主人遭政敌冤枉致死,不顾强大的幕府法令和对方的实力,硬是将主人的政敌攻杀,即便后来被判剖腹自尽亦无所谓。1894年、1904年,日本无视清朝天国及沙俄帝国两个巨无霸,主动向其挑战,未曾想竟然都未失败。

正是这样的特质,在早期西方列强提出无理要求时,幕府都是严词拒绝,毫不含糊,尽管相比之下日本要弱小的多。

1792年,沙俄首次派遣舰船进入北海道,要求日本开埠通商,遭到幕府严词拒绝。1804年,倔强的俄人又来到日本九州岛的长崎,再次提出同样的要求,依然遭到回绝。于是恼羞成怒的沙俄海军便在接下来的1806-1807年间,对北海道、库页岛、择捉岛的日本殖民区发起攻击。

不仅沙俄,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也不甘落后。1808年,日本长崎开进不速之客——英国"马车"号战舰,扬言因法国拿破仑封锁英国,要对港口内的荷兰人实施攻击。后来,英国舰船又长驱直入江户蒲贺湾,要求日本开港通商,幕府毫不理会,直接打脸拒绝。

按理,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和外交政策,这是主权国家自己的事,幕府晚期的日本虽然国力衰退,但外国也不可恃强凌弱,强迫日本开埠通商,而应与幕府平等协商。然而西方国强必霸的思维根本不在乎日本是个主权国家,其要求带有强迫性和不平等性,这不能不令德川幕府愤怒,国弱志不弱,严词拒绝,无可厚非。

面对西方列强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为何变拒绝为同意?

幕府强硬态度更进一步

鉴于西方列强越来越离谱,对日本主权的侵犯愈加肆无忌惮,幕府不得不颁布《异国船打拂令》,以便对于那些不尊重日本主权的外国舰船施以武力驱逐。

1837年,成立仅50年的美国也开始耀武扬威,直接将"莫里森"号战舰驶进日本领海,与俄英一样,野蛮要求日本开放通商口岸,这再次令幕府怒不可遏,于是只好以炮火伺候。

纵观二百余年幕府治下的日本,与亚洲近邻和睦相处,大家相安无事,"脾气"并不坏。而今向美舰开炮,应看作是幕府忍无可忍而不得不发泄之举。东方人向来讲究礼仪,而西方人依仗坚船利炮,横冲直撞,气势汹汹,美国虽然是年轻国家,却也学会了仗势欺人,日本再弱也不可能任人宰割,由是给予美舰有力一击,这是对不请自来的入侵者最好的礼物。

面对西方列强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为何变拒绝为同意?

幕府强硬态度开始松动

幕府统治长达两个多世纪,其间只有荷兰人自始至终被允许在日本经商,一方面说明荷兰人一直在遵守幕府规定的法令,另外荷兰也可被看作是了解西方世界的重要窗口。

1844年,荷兰商人将本国国王威廉二世写给幕府的信件连同自己的年度报告一同呈送给将军观看,信中表示,鉴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深受西方外交体制和通商活动影响,日本作为世界一员应积极参与其中,而不是相反。

对照1839年英国以捍卫"自由贸易"为借口对清朝发动的鸦片战争,最后堂堂的清朝天国竟然屈服,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答应开港通商,并且关税利率由英国人制定,英国人还享有治外法权,这令幕府颇为震惊,在日本眼里,清朝天国不仅是亚洲的强国,在世界也是无可匹敌的。

既然如此,时任幕府老中水野忠邦便指出,"战争虽发生于国外,但于我邦仍是一种示警。"于是,幕府态度有所放软,在拒绝通商的前提下,对当年制定的《异国船打拂令》做了变动,规定地方政府可对遇到海难而进入日本水域的西方船只提供燃料和食物补给,并护送其安全出海。此外,幕府开始注重海防建设,并允许各藩发展军备。

本来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英军受损严重,然而清政府中的投降派胆小怕事,害怕战争威胁到他们的既得利益,故而做出妥协姿态,致使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日本前期对外举措也颇见成效,在幕府强硬对策下,列强倒也无计可施。如今态度松动,反而给了西方"蛮夷"得寸进尺的机会,他们不仅要借助通商牟取暴利,必要时还可能掠夺土地,美国就是通过大量屠杀当地印第安人夺取其大片领土而建起来的

面对西方列强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为何变拒绝为同意?

软硬兼施下,幕府强硬态度崩溃

1853年,一位硬绷绷的美国人率领若干舰船不期而至,他就是海军准将佩里。佩里一到日本便开宗明义,直接要求幕府签订商约,否则将诉诸武力。临走时还不忘留下措辞看似轻描淡写却举重若轻的信,"敝人为示友好之意,是次只带同4只小型战舰,明春再回江户时,若有需要,必会带同更大型的舰队"。

果不其然,1854年佩里如约而至,本次他所率领的战舰比去年多了5艘,其中蒸汽船3艘。为展示科技实力,美国人大摇大摆地卸下舰船上装载的113米长的圆形火车轨道及比例为1/4的火车头。据记载,当时"蒸汽在冒升,一个工程师已登上驾驶室,而幕府派来的官员亦已就位车厢中,火车风驰电掣,时速达每小时30公里",这种新鲜玩意让日本人目瞪口呆,内心荡起了些许涟漪。

一边是佩里柔中带刚的话,一边是代表美国实力的战舰和先进科技,在此情形下,幕府原来的强硬态度荡然无存,代之以毕恭毕敬地按照美国的要求签订《神奈川条约》,答应其舰船在日本相关口岸停靠,并同意其派驻领事,这样日本的国门豁然大开,其他西方列强蜂拥而上,日本的前途与命运便无法自持。

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强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锐气,不敢直面锋芒。诚然,西方军事科技实力比较强大,但如果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对方依然奈何不得。正是幕府经不起考验,才让对方抓住了软肋,以致于松口签订了首个条约,为接下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做了铺垫

面对西方列强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为何变拒绝为同意?

经不住恐吓,幕府强硬态度持续走跌

人都有惯性,一旦患上"软骨病",便再也硬不起来,而这正好给了强者进一步肆虐的机会。1856年,刚到日本下田就任领事的美国人汤森·哈里斯便迫不及待地要求幕府签订商约,为达到目的,他不惜拿英国来恐吓,称英国制定的商约条款将比美国更苛刻,言下之意,美国人列出的条款要对日本有利得多。

对于哈里斯的说辞,幕府七上八下,信以为真地认为也只能这样,而诉诸战争并不一定能赢,即便换作其他谈判对手,亦不见得更宽容。

就这样1858年7月,幕府新任老中井伊直弼宁愿兴起"安政大狱",将反对者或杀戮或拘捕,也要与美国签订所谓《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殊不知这正中美国下怀,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该条约简直与《南京条约》的签订如出一辙,日本从此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同时外国人享有治外法权,若犯法将不受幕府法律约束。其他西方国家获悉,蜂拥而至,如法炮制。

如果说日本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得什么"好处"的话,就是美英答应幕府,将不会对日出售鸦片,如有贩卖将受到法律制裁。作为毒品,鸦片本来就不应成为贸易品,幕府提出这样的诉求,虽然正当合理,却将自己的软弱暴露得真真切切,同时半殖民地地位尽显。

常言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幕府自从态度动摇以后,西方列强便开始步步紧逼,得寸进尺,而幕府也就越发变得软弱无能,胆小怕事,成为西方列强在日本的利益代言人。这样的傀儡政府注定不会长久,必将在日后武士革命的风暴中走向灭亡

面对西方列强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为何变拒绝为同意?

结语

多年来,日本的经济实力一直在世界遥遥领先,其国内的发达程度让人惊叹。然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也曾经历了一段积贫积弱的历史,并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

其实,这个时期的幕府完全可以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吓退对方,并且一开始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故而外国侵略者总是无法敲开日本的国门。幕府最强硬的时候,还曾实施《异国船打拂令》,炮击美舰,驱其出境,让对方知晓日本绝不是好惹的。

然而受鸦片战争以及荷兰人的影响,幕府的强硬态度突然有所弱化,生怕硬到底会换来《南京条约》那样的不利后果,而事实上"怕"字当头,也必然会落到这样的下场。

于是我们看到,从此以后,美国人抓住幕府的软弱性,一再秀肌肉,迫使幕府一步步陷于圈套,最终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使得日本由主权之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这样的教训实在要不得。

人贵在有志,国亦然。大敌当前,软弱只能被人欺,而强者倒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并让敌手再不敢蠢蠢欲动,后来的明治政府就比德川幕府强硬的多,日后直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让西方列强再不敢对日本睥睨斜视,而是尊敬有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