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西方列強要求開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為何變拒絕為同意?

現階段,日本經濟高度發達,是亞洲唯一的"西方七國集團"成員,可誰能想到一百多年前日本曾受到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洗禮?從明治到昭和時代,日本不斷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給亞洲近鄰造成了巨大傷害,而誰能想到此前日本曾一度受到外域勢力的欺侮?

德川幕府中後期,由於接連爆發大饑荒,加上統治階層改革不力,日本逐漸趨於沒落,而此時西方正因工業革命崛起,到處追逐利益,其足跡遍佈亞非拉,日本自然無可避免,其水域不時出現西方炮艦、漁船及商船,似乎毫不在意日本的主權。

對此,幕府著名批判思想家會澤正志齋在1820年直言不諱地指出,"西洋蠻人如附骨之疽,渡越四海,徘徊不去,屢屢踐踏他人之國,今更不自量力,意欲挑戰我國於世界崇高地位,其態度是何等傲慢!"

而早在1640年前,由於西方人在日不守規矩,曾相繼遭到幕府強烈驅逐。而今死灰復燃,正是看到了幕府衰落,有機可乘。為給點顏色看看,1825年幕府出臺了《異國船打拂令》,要求各地以武力驅逐進入日本海域的外國艦船,這樣日本主權和尊嚴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捍衛。然而令人不解的是,30年後,日本卻解除打拂令,允許西方艦船靠岸並提供補給,甚而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是怎麼回事呢?

面對西方列強要求開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為何變拒絕為同意?

幕府早期的強硬態度

觀察日本人的特質,具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意味。1703年日本赤穗藩47名武士面對主人遭政敵冤枉致死,不顧強大的幕府法令和對方的實力,硬是將主人的政敵攻殺,即便後來被判剖腹自盡亦無所謂。1894年、1904年,日本無視清朝天國及沙俄帝國兩個巨無霸,主動向其挑戰,未曾想竟然都未失敗。

正是這樣的特質,在早期西方列強提出無理要求時,幕府都是嚴詞拒絕,毫不含糊,儘管相比之下日本要弱小的多。

1792年,沙俄首次派遣艦船進入北海道,要求日本開埠通商,遭到幕府嚴詞拒絕。1804年,倔強的俄人又來到日本九州島的長崎,再次提出同樣的要求,依然遭到回絕。於是惱羞成怒的沙俄海軍便在接下來的1806-1807年間,對北海道、庫頁島、擇捉島的日本殖民區發起攻擊。

不僅沙俄,作為工業革命的先驅,英國也不甘落後。1808年,日本長崎開進不速之客——英國"馬車"號戰艦,揚言因法國拿破崙封鎖英國,要對港口內的荷蘭人實施攻擊。後來,英國艦船又長驅直入江戶蒲賀灣,要求日本開港通商,幕府毫不理會,直接打臉拒絕。

按理,一個國家採取什麼樣的制度和外交政策,這是主權國家自己的事,幕府晚期的日本雖然國力衰退,但外國也不可恃強凌弱,強迫日本開埠通商,而應與幕府平等協商。然而西方國強必霸的思維根本不在乎日本是個主權國家,其要求帶有強迫性和不平等性,這不能不令德川幕府憤怒,國弱志不弱,嚴詞拒絕,無可厚非。

面對西方列強要求開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為何變拒絕為同意?

幕府強硬態度更進一步

鑑於西方列強越來越離譜,對日本主權的侵犯愈加肆無忌憚,幕府不得不頒佈《異國船打拂令》,以便對於那些不尊重日本主權的外國艦船施以武力驅逐。

1837年,成立僅50年的美國也開始耀武揚威,直接將"莫里森"號戰艦駛進日本領海,與俄英一樣,野蠻要求日本開放通商口岸,這再次令幕府怒不可遏,於是只好以炮火伺候。

縱觀二百餘年幕府治下的日本,與亞洲近鄰和睦相處,大家相安無事,"脾氣"並不壞。而今向美艦開炮,應看作是幕府忍無可忍而不得不發洩之舉。東方人向來講究禮儀,而西方人依仗堅船利炮,橫衝直撞,氣勢洶洶,美國雖然是年輕國家,卻也學會了仗勢欺人,日本再弱也不可能任人宰割,由是給予美艦有力一擊,這是對不請自來的入侵者最好的禮物。

面對西方列強要求開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為何變拒絕為同意?

幕府強硬態度開始鬆動

幕府統治長達兩個多世紀,其間只有荷蘭人自始至終被允許在日本經商,一方面說明荷蘭人一直在遵守幕府規定的法令,另外荷蘭也可被看作是瞭解西方世界的重要窗口。

1844年,荷蘭商人將本國國王威廉二世寫給幕府的信件連同自己的年度報告一同呈送給將軍觀看,信中表示,鑑於世界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深受西方外交體制和通商活動影響,日本作為世界一員應積極參與其中,而不是相反。

對照1839年英國以捍衛"自由貿易"為藉口對清朝發動的鴉片戰爭,最後堂堂的清朝天國竟然屈服,在《南京條約》上簽字,答應開港通商,並且關稅利率由英國人制定,英國人還享有治外法權,這令幕府頗為震驚,在日本眼裡,清朝天國不僅是亞洲的強國,在世界也是無可匹敵的。

既然如此,時任幕府老中水野忠邦便指出,"戰爭雖發生於國外,但於我邦仍是一種示警。"於是,幕府態度有所放軟,在拒絕通商的前提下,對當年制定的《異國船打拂令》做了變動,規定地方政府可對遇到海難而進入日本水域的西方船隻提供燃料和食物補給,並護送其安全出海。此外,幕府開始注重海防建設,並允許各藩發展軍備。

本來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英軍受損嚴重,然而清政府中的投降派膽小怕事,害怕戰爭威脅到他們的既得利益,故而做出妥協姿態,致使前功盡棄,功虧一簣。日本前期對外舉措也頗見成效,在幕府強硬對策下,列強倒也無計可施。如今態度鬆動,反而給了西方"蠻夷"得寸進尺的機會,他們不僅要藉助通商牟取暴利,必要時還可能掠奪土地,美國就是通過大量屠殺當地印第安人奪取其大片領土而建起來的

面對西方列強要求開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為何變拒絕為同意?

軟硬兼施下,幕府強硬態度崩潰

1853年,一位硬繃繃的美國人率領若干艦船不期而至,他就是海軍准將佩裡。佩裡一到日本便開宗明義,直接要求幕府簽訂商約,否則將訴諸武力。臨走時還不忘留下措辭看似輕描淡寫卻舉重若輕的信,"敝人為示友好之意,是次只帶同4只小型戰艦,明春再回江戶時,若有需要,必會帶同更大型的艦隊"。

果不其然,1854年佩裡如約而至,本次他所率領的戰艦比去年多了5艘,其中蒸汽船3艘。為展示科技實力,美國人大搖大擺地卸下艦船上裝載的113米長的圓形火車軌道及比例為1/4的火車頭。據記載,當時"蒸汽在冒升,一個工程師已登上駕駛室,而幕府派來的官員亦已就位車廂中,火車風馳電掣,時速達每小時30公里",這種新鮮玩意讓日本人目瞪口呆,內心蕩起了些許漣漪。

一邊是佩裡柔中帶剛的話,一邊是代表美國實力的戰艦和先進科技,在此情形下,幕府原來的強硬態度蕩然無存,代之以畢恭畢敬地按照美國的要求籤訂《神奈川條約》,答應其艦船在日本相關口岸停靠,並同意其派駐領事,這樣日本的國門豁然大開,其他西方列強蜂擁而上,日本的前途與命運便無法自持。

古人云,"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強敵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銳氣,不敢直面鋒芒。誠然,西方軍事科技實力比較強大,但如果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對方依然奈何不得。正是幕府經不起考驗,才讓對方抓住了軟肋,以致於鬆口簽訂了首個條約,為接下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做了鋪墊

面對西方列強要求開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為何變拒絕為同意?

經不住恐嚇,幕府強硬態度持續走跌

人都有慣性,一旦患上"軟骨病",便再也硬不起來,而這正好給了強者進一步肆虐的機會。1856年,剛到日本下田就任領事的美國人湯森·哈里斯便迫不及待地要求幕府簽訂商約,為達到目的,他不惜拿英國來恐嚇,稱英國制定的商約條款將比美國更苛刻,言下之意,美國人列出的條款要對日本有利得多。

對於哈里斯的說辭,幕府七上八下,信以為真地認為也只能這樣,而訴諸戰爭並不一定能贏,即便換作其他談判對手,亦不見得更寬容。

就這樣1858年7月,幕府新任老中井伊直弼寧願興起"安政大獄",將反對者或殺戮或拘捕,也要與美國簽訂所謂《日美友好通商條約》,殊不知這正中美國下懷,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

該條約簡直與《南京條約》的簽訂如出一轍,日本從此喪失了關稅自主權,同時外國人享有治外法權,若犯法將不受幕府法律約束。其他西方國家獲悉,蜂擁而至,如法炮製。

如果說日本從不平等條約中獲得什麼"好處"的話,就是美英答應幕府,將不會對日出售鴉片,如有販賣將受到法律制裁。作為毒品,鴉片本來就不應成為貿易品,幕府提出這樣的訴求,雖然正當合理,卻將自己的軟弱暴露得真真切切,同時半殖民地地位盡顯。

常言道,"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幕府自從態度動搖以後,西方列強便開始步步緊逼,得寸進尺,而幕府也就越發變得軟弱無能,膽小怕事,成為西方列強在日本的利益代言人。這樣的傀儡政府註定不會長久,必將在日後武士革命的風暴中走向滅亡

面對西方列強要求開放通商口岸,德川幕府為何變拒絕為同意?

結語

多年來,日本的經濟實力一直在世界遙遙領先,其國內的發達程度讓人驚歎。然而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也曾經歷了一段積貧積弱的歷史,並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

其實,這個時期的幕府完全可以憑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嚇退對方,並且一開始也的確是這麼做的,故而外國侵略者總是無法敲開日本的國門。幕府最強硬的時候,還曾實施《異國船打拂令》,炮擊美艦,驅其出境,讓對方知曉日本絕不是好惹的。

然而受鴉片戰爭以及荷蘭人的影響,幕府的強硬態度突然有所弱化,生怕硬到底會換來《南京條約》那樣的不利後果,而事實上"怕"字當頭,也必然會落到這樣的下場。

於是我們看到,從此以後,美國人抓住幕府的軟弱性,一再秀肌肉,迫使幕府一步步陷於圈套,最終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西方國家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使得日本由主權之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這樣的教訓實在要不得。

人貴在有志,國亦然。大敵當前,軟弱只能被人欺,而強者倒可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並讓敵手再不敢蠢蠢欲動,後來的明治政府就比德川幕府強硬的多,日後直接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讓西方列強再不敢對日本睥睨斜視,而是尊敬有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