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勾调有个相似相溶规律,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可

在我们勾调白酒中,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拿两款不同香型的好酒相互勾调,有时会发现调出的酒却是一款差酒,虽然酒体的持续度、年份感都可以,但就是口感的平衡度不好,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有时会认为这款酒的融合度不好。


白酒勾调有个相似相溶规律,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可


提高融合的最好方法就是请专业调酒师勾调,毕竟人家专门吃这碗饭,结合酒的不同问题用不同的调味酒勾调,如果一款酒连专业调酒师都不知道怎么下手,那就说明这个酒真的没救了,只能考虑做中低端酒或做其他酒的调味酒。


对于大众来说,最普遍的提高兼香酒融合度方式就是陈化,尤其是陶坛陈化,其带来的效果更好。对于白酒勾调,有这样一个规律,风格不同的酒相互勾调,不管原基酒年份有多长,其调出的酒都应当作新酒看待,这个规律的背后反应了不同路数的酒相互勾调,在打破了原有酒体酸酯平衡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平衡的现象。对于工艺一致,品质相似的酒,相互融合后酒体的内部平衡不容易被打破,毕竟其内部平衡状态相似,因此相互之间易于融合。


白酒勾调有个相似相溶规律,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可


而这也是白酒的相似相溶规律,在许多流派兼香酒勾调中,强调建立新的平衡,毕竟大多数兼香酒都是浓型和酱型分开发酵,勾调而成的酒。即便是白云边这种路数的兼香酒,也是分型发酵,只是其窖池融合了酱香和浓香特点,前段酱香风格酒酿造完成后,用酱香糟并投粮按浓香工艺发酵。也正是因为如此,白云边的原酒也分浓型、酱型,但其设计出来的酒体融合度往往比“二步兼香”要好,这是因为白云边浓型、酱型酒酿造的粮食原料、发酵小环境是一样的,糟醅之间相互存在关系,而这增加了其浓型酒和酱型酒的共性,这在勾调中方便了两者之间的融合。同样,出“二步兼香”的品牌酒也有这样一个规律,酒厂同酿浓香和酱香并精心勾调出来的酒其融合度往往好于外购浓香或酱香勾调出的兼香酒,对于外购调出的兼香酒,往往会有酒体不协调的表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两种原酒不是为了出兼香酒而酿,特点追求更讲究独自路数展现,而并未考虑两者混合所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两种酒的发酵自然环境、水源、厂房环境、高粱品质可能都不同,这增加了两种酒的差异化,也为后期的融合勾调增添了障碍。


白酒勾调有个相似相溶规律,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可


在兼香酒品鉴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一些前浓后酱的酒,这种变化让许多酒友认为将少量酱酒加入浓香酒里面就是一种前浓后酱的兼香酒展现,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对于前浓后酱兼香酒,在前几年的兼香酒中表现较多,因为浓香大众化的早,好多浓香酒厂运用的是粳高粱酿造,粳高粱酒前味偏大、尾味较短,酒体不够连绵,而当时的酱酒大多运用糯高粱酿造,酒体浓郁,口感连绵,尾味悠长。因此将酱香酒少量调入浓香酒中,前段浓香强劲的风味盖过了酱香,而到了后段,因为浓香风味表现不足,这给了酱香发挥的空间,而这也使酒体表现出前浓后酱的感觉。


在浓香和酱香酒勾调中,不一定都是前浓后酱的感觉,也可以调出前酱后浓的特点。圈里有位朋友调过一款奇葩的兼香酒,其用重焦糊味,尾味较短的酱香尾轮次酒,少量调进糯高粱原窖浓香酒中,使得酒体表现出前酱后浓的感觉,因为酱型酒前段浓郁且具有穿透力的焦味压住了浓香的醇绵展现,而后段酱型酒风味的弱化又让浓香酒的绵甜之感得以回归,而这却让酒体展现出一种先酱后浓的特点。当然对于大多数酒厂,是不会设计这类兼香酒的。


不管是前浓后酱还是前酱后浓,都表现出了两种原酒不同阶段酒体表现强度的区别,好的兼香酒很少有这种变化,其浓酱协调,风味一致感好。这要求酿分型兼香酒的酒企,其浓香和酱香原酒运用相同的粮食原料,相似的发酵速率出酒,只有这样,其酒体的持续和变化才相似,勾调起来酒体融合才更好。


白酒勾调有个相似相溶规律,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可


因此对于兼香酒,我在品评当中非常强调融合度和风味的衔接,融合不好或衔接不好的酒我往往不会给很高的评价。曾今酒鬼酒宣传自己酒的风格是“前浓中清后酱”,其实我并不认可这种宣传,因为其容易给人以中间风味有断层,衔接不好的感觉,90年代老酒鬼和这几年的内参酒给我的感觉都不错,其都是一种连绵、一致、饱满且个性强烈的酒,其三香于一体,协调度很好。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我不得不承认,这种宣传有很强的号召力。最后,关于我对兼香酒融合和变化的理解,作为酒友及行业的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