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際剛:新產業革命對全球產業分工與競爭格局的影響


魏際剛:新產業革命對全球產業分工與競爭格局的影響

魏際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內容摘要:當今正在發生的新產業革命,將對國際產業分工和全球競爭格局帶來重大影響,賦予國際產業分工和競爭以新的內涵。新產業革命將改變傳統的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帶來國際產業結構重大調整,推動國際貿易結構和貿易方式的重大變化,產業競爭更趨廣泛性、分散性和個性化,知識性生產要素的爭奪將日趨激烈。新產業革命對中國而言,既是重大機遇,也是重大挑戰。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加速了新產業革命進程與全球產業格局的調整,中國作為製造大國、數字經濟大國,其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的地位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新產業革命 產業分工 競爭

當前孕育和發生的新產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全方位、多層次、內涵豐富、持續演進的經濟社會系統變革, 其核心特徵是生產、流通、消費、區域、城市等呈現顯著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新產業革命對各國的比較優勢、生產組織方式、產業結構、國際貿易、競爭優勢要素等諸多方面產生重大影響,賦予國際產業分工和競爭以新的內涵。

一、新產業革命改變傳統的國際產業分工體系

隨著第一、二次產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國際產業分工經歷了從產業間到產業內到產品內、從垂直到水平的變化過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科技迅猛發展以及全球價值鏈的形成,國際產業分工不斷深化,不同國家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在價值鏈上選擇特定環節進行專業化生產。發達國家主要集中於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而將價值鏈中勞動密集型、附加值低的環節大規模轉向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承接產業轉移實現低技術含量的增長。

新產業革命推動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有所改變。數字化製造將使勞動力成本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性下降,發達國家大量採用高效、智能數字化技術與裝備的能力,不僅導致其生產環節勞動力使用的減少,製造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使生產工序和產業鏈大大縮短。隨著設計、消費與製造更加密切地結合,發達國家原先向發展中國家大規模轉移的生產活動有可能迴流,傳統"雁形模式"所預言的後發國家趕超路徑在某些產業領域可能被封堵。不過,新產業革命難以從根本上顛覆既有產業國際分工格局,正如數字化製造並不會導致整個技術體系、產業體系的根本性變革一樣。因為數字化製造優勢主要體現在對市場需求快速反應和提供個性化產品方面,對那些貼近市場最終需求的產業影響較大。由於高端設計、特殊打印材料、專用打印設備以及網絡化服務等產業支撐體系短期內難以大規模替代現代產業體系,故目前全球產業格局不會做很大改變,它更多成為大規模、標準化現代工業體系的有效補充。

新產業革命對跨國公司和中小微企業未來角色帶來影響。跨國公司是國際分工的主導力量,但其將更傾向於集中在知識密集、非有形化的職能上,如產品設計、研發、管理服務及營銷和品牌管理等增值環節,而將更多生產性環節分包給世界各地合同製造商。同時,中小微企業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其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數字製造等參與研發設計和個性化生產,在某些特定領域創造獨特優勢。

新產業革命對發展中國家依賴大規模出口的產業體系形成挑戰。數字化製造將使得某些行業(如生產、生活資料行業)規模經濟變得不明顯,個性化定製、分散生產成為新特點。為貼近市場,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企業會更多選擇在消費地進行製造。產業分工因此有可能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深化產業鏈分工,主要體現在原材料、零部件等生產資料領域;二是是靠近市場需求就地生產,主要集中在個性化需求突出的生活資料領域。後者將使全球化呈現新的發展方向,對地區產業格局逐步產生影響。

此外,新產業革命所需大量新技術尚處於初期階段,科技知識大都處於實驗室階段,意會性程度很低,所有國家"幾乎處於同一起跑線上"。某些新興或發展中國家甚至更能抓住新技術帶來的機遇。如果新興經濟體或發展中國家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構築新技術體系,就能實現跳躍式發展,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目標。

二、新產業革命帶來國際產業結構深刻調整

新產業革命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數字化智能化製造推動製造環節勞動力減少的同時,也推動了現代服務業快速成長,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將深度融合,製造服務化趨勢更為明顯,服務在整個價值鏈中將佔據更大份額,服務業在全球產業結構中比重進一步上升。

新產業革命會使新興產業在世界範圍內湧現並迅速發展起來。基於不同的國情和創新基礎,各主要國家在產業發展重點和技術研發方面實現了不同方向上的突破。信息產業已經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的支柱產業,信息技術持續創新和深度應用將繼續對經濟社會廣泛滲透,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將引發新一輪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現代生物技術正步入產業化加速發展階段以基因工程、幹細胞、生物育種等為標誌的現代生物技術體系正在形成。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處於高速成長期,新材料和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在全球範圍內蓬勃發展。

發達經濟體利用雄厚的技術基礎、人才優勢、強大的研究開發能力、良好的市場機制以及完善的法律制度,將有可能率先在數字製造、智能製造、新能源、下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取得突破,為其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助推其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進一步強化與新興工業化國家錯位發展,在國際競爭中佔領制高點。

發達國家會更加重視研發和創新,重視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以優化產業結構,增強持續發展動力。美國在信息、新材料、生物等領域領先於各國,其優勢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德國和日本在智能製造裝備、新能源汽車、有機和碳纖維等產業領域獨樹一幟。英國重視生物產業和高端製造。韓國在下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有所突破。

新興經濟體一直努力想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競爭,實現產業和科技上的崛起。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新興經濟體感受到了歷史性機遇,加快新興產業發展。新興經濟體未來巨大的潛在市場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成為承接研發外包的重要目的地,和創新投入的重要國家。巴西在能源、信息等領域發展卓有成效,印度在信息、醫藥等領域保持了快速發展勢頭,俄羅斯在新興產業方面緊緊跟隨,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新興產業發展同時面臨著技術、市場、制度等不同層面的約束。在技術層面,某些新興產業領域尚處於起步階段,存在多種技術路線的釕論與競爭。市場層面,一些領域的產業化技術不成熟,價格過高,儘管投資熱情高漲,但實際市場啟動的容量有限。制度層面,也有些發展障礙,如生物產業在准入、標準、質量、檢測、監管手段、法律法規等建設還存在很大不足。

三、新產業革命推動國際貿易結構和貿易方式的重大變化

新產業革命是在全球化縱深背景下發生和展開的,這與第一、二次產業革命有很大不同。各類創新要素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配置,科技資源配置呈現出全球化競爭與流動,新產品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最佳市場。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產業分工的變化,未來國際貿易結構和貿易方式會有較大變化。

跨國企業將更加看中新興經濟體龐大的市場需求,為更加貼近消費需求,會加大在新興經濟體設立研發、設計等機構的力度。另一方面,部分跨國企業考慮貼近消費者、規避市場風險、享受發達國家再製造業化政策以及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會將已在新興經濟體的部分外資迴流到發達國家。這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外資企業出口、傳統出口營銷方式和關鍵原材料進口都將產生影響。隨著電子商務和數字化製造的發展,營銷模式也將從"批次少、批量大"、批發與零售環節迥異逐步演變為"批量小、批次多"、批發與零售趨同,傳統的出口渠道將受到挑戰。

新興經濟體會加快"走出去"步伐,並且更多地採取在國外投資設立生產企業的方式,利用新技術推動出口結構升級與發達國家的分工關係從互補為主逐步轉向更多的正面競爭,如果新的經濟和貿易秩序未能得以及時重建,貿易摩擦也有可能進一步加劇。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在新能源、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競爭更加激烈,不可能像傳統產業一樣出現新一輪的大規模跨國間產業轉移,面臨的貿易糾紛和知識產權糾紛更加多發。

四、新產業革命推動產業生產經營組織方式深度變革

新產業革命背景下的製造管理與技術也出現相應創新變化,既突破福特模式下低成本的大規模生產,也區別於高成本的個性化定製,在差異化產品和生產成本之間尋求有效平衡,重構製造系統的生產模式。

新產業革命使得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社會化生產、平臺型企業、網絡化組織、開放式創新等更為普遍,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動更為緊密,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更為重要,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作用更為突出, "大規模定製"和"批量個性化"的融合,產品設計和製造的方式將更加複雜,研發、生產和服務將構建成遍佈全球的"價值鏈"體系,不管是"高成本"國家還是"低成本"國家,都將佔據一席之地,終端產品的競爭優勢來自更靈活、更經濟的新制造裝備生產的更具個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產品。跨國企業通過網絡將產品價值鏈分解到不同國家的配套協作企業,產品生產過程由全球範圍內多個企業高效、快捷合作完成,企業間以網絡方式跨越邊界與環境緊密聯繫。中小企業和個體企業家會得到更多發展機會,推陳出新將變得更容易更低廉。

數字技術將改變傳統的產業組織模式,使產品研發設計、生產作業、控制管理等整個製造系統發生根本改變。新的生產工藝為製造業小批量、個性化生產創造了前提條件,從而要求生產基地更加靠近消費市場,以便設計人員能夠和生產線更密切合作,同時更能貼近客戶並迅速回應其需求。能否把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快速反映到產品的設計當中來滿足多樣化需求,將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之所在。這意味著以往將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價值鏈環節在空間上分離開來的傳統產業組織模式不再具有競爭優勢,取而代之的是將以上各價值鏈環節在時空上集聚的產業組織模式。發展中國家因此會發現,將製造業吸引到本國會比以往更加困難。

五、新產業革命使知識性生產要素的爭奪日趨激烈

新產業革命的順利推進,更大程度上基於知識的生產要素,未來各國圍繞人才、技術、品牌等的爭奪將更加白熱化。

人力資本將成為最重要的創新要素,知識型員工將成為核心競爭資源。製造業的主要就業群體將是為製造業提供服務支持的專業人士,低技能的生產工人對產業發展重要性下降,相對就業結構朝著服務業就業人口比重方面發展,而高技能的專業服務提供者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加。美國政府就積極幫助工人獲得新興產業和21世紀發展所需的技能。

技術的發展和吸收對製造發展方式至關重要,技術的轉換可能會日益成為全球價值鏈中重要的一部分。產品的技術含量將逐步影響著全球生態系統的發展方式,以及產品的產地選擇。

品牌將更加成為消費者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甄別、選擇產品的重要依據。網絡化銷售將使供求信息成倍增長,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將對產品更為挑剔。

標準制訂、市場規則、知識產權等領域會成為未來競爭的焦點,商業模式創新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專家指出,在全球化技術變革浪潮衝擊下,決定企業成敗最重要的因素不再是技術,而是商業模式。面對稍縱即逝的市場機會和日益增加的市場風險,如何創新商業模式,更好地識識產業價值、更高效地創造價值、更迅速地價值實現,增強快速反應能力,有效規避風險,將成為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六、新產業革命對中國是重大機遇,也是重大挑戰

 中國正處在由大變強、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同時迎接著全球新產業革命的大潮,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多重因素與趨勢的疊加,使中國的機遇與挑戰並存。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中國最大的優勢之一,但發揮好這一優勢需要構建開放、包容、公平、規範的市場競爭秩序;相對雄厚的產業基礎是中國抓住發展機遇的優勢所在,但需要妥善應對產業分工體系變革帶來的影響,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中國人才素質提升和"科技人口紅利"提供了智力基礎,但人才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愈發突出;中國既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但也存在不少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政策、觀念束縛著創新和新技術的應用。本次新冠疫情對中國與世界是挑戰,也是機遇,它催生了大量新需求,倒逼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了新產業革命的步伐與全球數字化進程,促進了線上業態線上服務、智能製造、無接觸配送等的快速成長。中國製造、中國數字經濟因其雄厚的基礎與市場,使其在全球中的地位、影響力會進一步提升。面對奔湧而來的新產業革命與日益錯綜複雜的形勢,中國應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時代緊迫感,著眼長遠,把握機遇,超前部署,以更好的制度和政策推動產業升級,搶佔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通過一、二十年的奮鬥與努力,最終實現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