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中的秦罗敷是谁?

不会讲故事的哥哥


“秦罗敷”或者“罗敷”,经常见于古典作品之中,代指的就是那些出自民间的美女,一般和官府没什么太深的关系。

这种女子带有一种农家质朴之美,和传统意义上涂抹过政治胭脂的“四大美女”是两种类型。

“秦罗敷”所代表的形象,除了外形的姣好之外,更侧重于劳动能力的高强和善良的品质,虽然有众多传说的原型存在,我们一般称之为“母题”,但最终形成的形象却是文学作品中想象出来的。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中“秦罗敷”是两种不同的形象

乐府诗歌中提到“秦罗敷”最为著名的两首诗就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但是如果仔细对比就能发现,这两首诗中的“秦罗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象。

先来说《陌上桑》,这不是调戏民女的故事。

陌上桑的故事来源于《诗经》等作品和上古的一些传说。主要讲一个叫做“秦罗敷”的美女在采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过路的使君,并拒绝了使君的求爱。

这首诗歌绝大部分的篇幅是在写罗敷的美貌,着重雕刻了其妆容、服饰以及周围人对其的反映,其中尤以侧面描写最为精彩: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通过“行者”、“少年”、“农者”等不同的反映,来衬托罗敷之美,这是一种非常传神的写作技巧。

问题就出在下一节中。

一个称为“使君”的人物看到了罗敷,产生了爱慕之心。于是派人去问询罗敷的情况,并予以表白。但遭到了罗敷严词拒绝。

我们来看当时的场景就能知道: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整个过程并没有丝毫调戏的语气,这位使君看到美貌的罗敷之后,并没有强抢民女,而是先去问询。即使最终的表白略显轻佻,但也没有调戏的含义。

那么,罗敷的拒绝为何如此严厉呢?

是因为使君的行为不合礼数,其对民间女子随意的行为惹怒了罗敷。

如果是正常的婚恋,怎么可能是直接“共载”呢?这明显不是正常婚姻的礼数,所以罗敷进行了“回怼”。

反对婚姻中不合礼数的随便行为,尤其是男性对于女性的轻视态度,这是《陌上桑》的主题。

《孔雀东南飞》中“秦罗敷”的形象非常模糊,不似真有其人。

这首叙事长诗中,焦仲卿的母亲为了休掉刘兰芝,对焦仲卿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而在最后,焦仲卿决意殉情的时候,焦母又说了这样一段话: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这时候已经没有“秦罗敷”的字眼了,说明这个东家的“贤女”只是用“罗敷”之名来代指的,整个故事和她都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从对这位“秦罗敷”的描写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她并不仅仅是长得好看,更是非常善良、体贴的,焦母认为比刘兰芝还要能干,那说明劳动能力自然也是极强的。

毕竟,刘兰芝的劳动能力诗中是有描述的: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总结来说,“秦罗敷”并不一定真有其人,但有着固定的品质特性,她们没有太多的政治背景,更多的是民间女子,不但美貌,劳动能力还特别强,人的品性都接近完美。

“秦罗敷”同一母题衍生出不同的故事模式,诞生了很多经典形象

“秦罗敷”这一故事模式在文学作品和传说中有很多相似的样本,比如大禹和涂山女就是一见钟情,也是使君与“罗敷”故事的样式。

《诗经》中这一模式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对《诗经》的解读中,经常会遇到一个词叫做“桑间濮上”,这代表着亡国之音。

古代有女子采桑缫丝的说法,所以就会出现男女在桑树下幽会的景象,这在后来的封建时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被解读成风俗败坏。

但是一直有另一种声音存在,认为这是象征着先民对爱情的质朴追求,男女情爱本身就是人的天性,并且先秦时期确实有一些特定的日子是允许男女自由恋爱的传统,比如流传到后世的上巳节。

《羽林郎》中对于女子的调戏故事。

我们说《陌上桑》其实并没有调戏民女的成分,真正有这一主题的是汉代辛延年的《羽林郎》。

这首诗的开篇就很直接地写到: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其后续部分都是一样的模式,写这名美丽的女子胡姬的装扮,然后写豪奴对胡姬的调戏,重点放在胡姬对其的严词训斥上。

这首诗歌的重心不是对民女的调戏,而是女性对于这种社会现状的厌恶和拒绝。

秋胡形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批判负心人的代名词。

《羽林郎》的重心是女子对于调戏者的怒斥,而秋胡妻的故事就是讲述对于男性的批判。

这个故事被很多诗文、戏剧等题材演绎,是讲秋胡新婚之后不久就去外地做官,很久之后回家,在路边发现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于是就上前调戏。

但回到家中,他的母亲招呼他妻子出来相见,没想到那个秋胡调戏的女子正是他自己的妻子,而秋胡妻也认出了这个调戏自己的男子是自己等待已久的丈夫。

于是怒斥其“忘母不孝,好色淫佚”,并投河而死。

这个故事里,和“秦罗敷”相似的情节是这一母题的另一种方向,秋胡也成了负心者的代名词。

所以说,“秦罗敷”只是一种人物形象的指代,并不一定真有其人,更多的是想象、拼凑出来的文学形象。其故事模式有着非常悠久的母题,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的故事原型。

而《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中“秦罗敷”的具体故事,只不过是这一母题之下衍生出的一个分支而已。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秦罗敷确实在乐府诗《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中都出现了,但他们并不是特指同一个人,而应该是对美女的统称。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如下:

一、“两个”秦罗敷

《陌上桑》中一开头就写美女秦罗敷的美貌,具体是这么描述的: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这里详细描写了秦罗敷的装扮和衣着,勾勒出了美女秦罗敷的大致轮廓,甚至对她的美貌都没有直接进行描写,而是在之后借助周边人的失态表现,反衬出了秦罗敷令人惊艳的美貌和忠贞不二的品格: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

你看,罗敷的美丽,让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们都惊羡不已,流着哈喇子纷纷呆住,且忘记自己手下的活计。甚至还让一个官位显贵的使君也立马踟蹰,询问秦罗敷愿不愿意跟他一同回去?秦罗敷断然拒绝,还借机把自己的丈夫浓墨重彩地夸赞了一遍,证明了自己眼光的独到和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而《孔雀东南飞》中的美女秦罗敷只是在焦仲卿的母亲陈述刘兰芝的种种不是时,简单提了一句,除此之外,再没有描述她的语句: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什么意思呢?是说:邻居家有一个贤惠漂亮的美女,给自己取名叫秦罗敷。她身材窈窕、举止可爱,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我甘愿为你的婚事去恳求她。

还是表明这个秦罗敷是一个漂亮贤惠,身材令人动心的一个美女。

二、为何不是同一个人

这么漂亮贤惠,令众多男子动心的美女,是众多男子心目中众星捧月的唯一偶像,还是指代不同的人呢?个人认为,《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中的秦罗敷不是同一个人,原因有三:

1、“自名”的意思是这个名字是自己凭喜好取的。无论是《陌上桑》还是《孔雀东南飞》中,都是“自名秦罗敷”,请注意是“自名”,也就可能不是本名,而是自己给自己取了个喜欢的名字。再就是,作者可能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恰巧就参考到了秦罗敷,也是不无可能的。

2、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不相重合。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采桑多于北方,《陌上桑》中秦罗敷应是邯郸城的一个采桑为生的美女,大约生活在汉末至三国时期。而《孔雀东南飞》中的故事应该发生在东汉献帝年间,地点则是在安徽的庐江府,应该为南方,两人不在同一个地区。

3、历史上对一类人会有特定的称谓。在中国古代,有一些专有名词来代称一类人。比如,先秦两汉时代到魏晋时代,人们习惯称美男子为“子都”。同样,秦罗敷也极有可能是某个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女的代称。

三、写在最后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提及到的秦罗敷,到底是不是一个人,并不值得纠结。但是参照惯例,当时将美女统称为“秦罗敷”,倒是极有可能的。

另外把握类似的问题,还要考虑文学作品的体裁,就如《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当时主要用来歌唱,且乐府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叙事性、故事性、戏剧性兼顾,所以,秦罗敷是虚构人物的可能性也很大。


顾南安


秦罗敷,是邯郸城一个姓秦的农家女,以采桑为生,大约生活在汉末至三国时期。

她忠于爱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是中国传统美女的代表。罗敷出生于邯郸市三陵乡姜窑村,父亲秦敏能歌善舞、颇有文才,后参军殉国。母亲是附近黄窑村张门之女。罗敷兄妹三人,哥秦宝、姐秦莲,罗敷小名小英。

小英10岁时,家乡因遭受洪灾,全家搬至村西卧龙岗上,山中一尼姑见她聪明伶俐,便收其为徒,起名为“罗敷”。罗敷长大成人与乡邻王仁相爱,但她在田间采桑时却被赵王看中抢入宫中,其夫得知后自杀殉情,罗敷也在悲痛中投身村西的黑龙潭内。

在《陌上桑》中,有一位名叫秦罗敷的美丽女子在邯郸城南隅采桑,人们见了她都爱慕不已,正逢一个“使君”经过,问罗敷愿否跟他同去,罗敷断然拒绝,并将自己的丈夫夸耀了一翻。《陌上桑》的母题渊源甚远。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养蚕业也相当发达,每当春天来临,妇女们便纷纷采摘桑叶,《诗经·魏风》的《十亩之间》,对其情景有生动的表现。

由于采桑之处女子很多,所以,其地也往往成为男女恋爱的场所,《诗经》中所吟咏的“桑间濮上”之地,便是如此。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有关采桑女的传说故事,其中的一个主要母题,就是一过路男子向一采桑女子求爱。上古的大禹涂山女传说,春秋的解居父传说,秋胡妻传说等等,都是具有这种母题的故事,《陌上桑》则是这一母题在汉代的变奏(辛延年的《羽林郎》其实也是这一母题的变奏)。不过,和前此的具有这一母题的传说故事相比,《陌上桑》更富于浪漫性和诙谐性,体现了汉代文学的长足进步。


冷眼看客


秦罗敷是《陌上桑》中的主人公。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是用来泛指美女的。

秦罗敷:大约生活在汉末至三国时期

罗敷,是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一个姓秦的农家女,以采桑为生,大约生活在汉末至三国时期。她忠于爱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是古赵邯郸美女的代表。作为邯郸历史文化的著名典故之一,她的故事被广为传颂,为乐府《陌上桑》的主人公,在《孔雀东南飞》中代指聪明贤惠的黄花闺女。

人物简介

罗敷,邯郸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她忠于爱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是古赵邯郸美女的代表。

在《陌上桑》中,有一位名叫秦罗敷的美丽女子在邯郸城南隅采桑,人们见了她都爱慕不已,正逢一个“使君”经过,问罗敷愿否跟他同去,罗敷断然拒绝,并将自己的丈夫夸耀了一翻。《陌上桑》的母题渊源甚远。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养蚕业也相当发达,每当春天来临,妇女们便纷纷采摘桑叶,《诗经·魏风》的《十亩之间》,对其情景有生动的表现。由于采桑之处女子很多,所以,其地也往往成为男女恋爱的场所,《诗经》中所吟咏的“桑间濮上”之地,便是如此。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有关采桑女的传说故事,其中的一个主要母题,就是一过路男子向一采桑女子求爱。上古的大禹涂山女传说,春秋的解居父传说,秋胡妻传说等等,都是具有这种母题的故事,《陌上桑》则是这一母题在汉代的变奏(辛延年的《羽林郎》其实也是这一母题的变奏)。不过,和前此的具有这一母题的传说故事相比,《陌上桑》更富于浪漫性和诙谐性,体现了汉代文学的长足进步。

相关记载

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封为赵王,驻地在邯郸。汉代设有郡国,分封宗室子弟为王,下辖太守及县乡若干,各郡国有丞相、中尉、御史大夫、九卿及博士等官,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王国;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改郡国为公国,职权及范围均较西汉为小,建武十九年宗室各公复晋爵为王,赵王刘良就是其中的一个,所辖仅一县之地而已,不能与西汉时期的郡国相比,更无法与战国时代的诸侯国相提并论。有人误以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其间相差了六百多年!

产生之一

秦罗敷是邯郸城里尽人皆知的大美人,除了天生丽质之外,更在梳妆打扮与服装饰物上,极尽华丽及时髦之能事,因而使得看见她的人,莫不为之心旌摇曳,意乱情迷,甚而至于目瞪口呆,失魂落魄。她十八岁那年嫁给当地的王仁做妻子,王仁长得身材修长而白皙,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好青年,正在赵王府中担任一种叫千乘的职务,夫唱妇随,情爱弥笃。王仁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地为公务奔忙,秦罗敷也忙着采桑养蚕,织绢刺绣,闲下来的时候便以弹筝唱歌自娱,邻里都说她是一个漂亮而又能干的女人。

罗敷

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邯郸城外踏青游人往来如织,嫩柳如丝,桃红李白,赵王高车驷马经过一带桑林,遥见无数少女在绿荫深处,手挽柔枝采摘桑叶,不啻就是万顷荷叶中点点盛开的花朵,不觉为之心醉,久久不忍移开视线。

产生之二

赵王刘良趁着几分酒意,浑然忘我,停下了车骑,游目骋怀,一个一个地仔细打量,突然眼睛一亮,仿佛在大海之中,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不远处的桑荫中有一个丽人,姿态曼妙。秀艳动人。宛如那一枝出墙的红杏,关不住的满园春色。怦然心动不能自恃,移近调笑,丽人不为所动,径由随从人员打听才知是千乘王仁的妻子。

产生之三

东汉光武帝崇尚节俭,讲求谦让,表彰气节。上行下效,蔚然成为一种风尚,竞以名节自励,使得社会风气日趋淳美;赵王是光武帝的叔父,自然不愿与人以口实,担上一个调戏部属之妻的恶名,于是收拾起荡漾的心情,心不甘情不愿地踏上了归途。

然而回到宫中,方才桑林边惊艳的一幕,仍然清晰地印在脑中,登上高台极目远望,隐约可见采桑女子仍然辛勤工作不辍,玄思冥想,经过了理智与情感的一番交战,最后终于决定了一个比较缓和而又不违背礼法的办法,准备选择一个日期置酒欢会,邀请秦罗敷前来赴宴,然后再相机行事。倘若她是一个守贞不二,性情刚烈的女子,自然不能相强,以免闹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她是一个虚荣而又开放的女人,未尝不可以许以金帛,施以甜言蜜语,而达到一亲芳泽的机会。

主意打定,赵王于是命人大张筵席,柬邀秦罗敷前来赴宴,秦罗敷如约而来,赵王以礼相待,酒过三巡,菜经五味,赵王开怀畅饮,已有五分酒意,逐渐话语有些模模糊糊。就在赵王语涉不庄之际,秦罗敷不慌不忙地说要为他弹唱一曲以助酒兴,在赵王的首肯下,秦罗敷以纤纤玉手拔动筝弦,轻启朱唇,一曲著名的《陌上桑》就这样产生了。

人物生平

罗敷出生于邯郸市三陵乡姜窑村,父亲秦敏能歌善舞、颇有文才,后参军殉国。母亲是附近黄窑村张门之女。罗敷兄妹三人,哥秦宝、姐秦莲,罗敷小名小英。

小英10岁时,家乡因遭受洪灾,全家搬至村西卧龙岗上,山中一尼姑见她聪明伶俐,便收其为徒,起名为“罗敷”。罗敷长大成人与乡邻王仁相爱,但她在田间采桑时却被赵王看中抢入宫中,其夫得知后自杀殉情,罗敷也在悲痛中投身村西的黑龙潭内。

罗敷遗迹

姜窑村仍有关于美女罗敷的一些遗迹,如五龙庙、卧龙坡、罗敷潭、罗敷崖、赵王跑马场、桑园、赵王思女阁等。卧龙岗景区,有罗敷跳崖处、黑龙潭等遗迹,并用汉白玉塑造罗敷像,建造赵王思女阁、李白路、李白亭等景点。每年五六月间,紫红的桑葚便挂满树枝,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

罗敷潭

虽历经二千多年的沧桑,潭水早已干涸见底,但锅底形深潭的地貌却清晰可见。这是一条约长1000余米,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间凹地,周边岩石奇形怪状。潭根宽10米,深20米,底部平坦,裸露看光滑的岩石,潭的出口宽约200米。当地老乡讲,此潭原名“黑龙潭”,又叫“卧龙潭”。因罗敷 外采桑时被赵王看见,想夺为己有,罗敷不从,弹筝作《陌上桑》,表明自己是赵王侍臣王仁之妻,已是有夫之妇。但赵王不听强逼成亲,罗敷就在这投潭而死。过去,潭边有桑田数百亩。潭的上游有许多泉眼,泉水常年细流,从潭上落下,一到雨委,雨水顺山势 聚然而跌落下来,水声轰鸣、震天动地,几里以外可闻其声,形成壮观的罗敷潭瀑布。邯郸有名的输 河其发源地正在此处。

罗敷

罗敷跳崖处

在罗敷潭根西岸边有一高丘、顶平,直径约10米,下望罗敷潭底,陡峭目眩,令人不寒而栗。据传,当时赵王带兵追来,罗敷谎称要站在高台上释别父母,乘赵王不备,以衣袖遮面,就从此处跳下崖去。赵王骑的马这时长嘶一声跑了起来。

五龙庙在罗敷潭北约50米。这块地方早先是一座小小的龙王庙,罗敷当年为逃避赵王的追逼,曾在这里隐避数月,人们为感念罗敷的贞节,把这座小庙一直保存到唐代。唐代以后才在这里改造为象现在这样规模的王龙庙,但罗敷的造像仍然供奉在庙内。

李白路

据史料记载:盛唐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出游来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并且浏览了邯郸的罗敷潭,在这里攀崖戏水,流连忘返,留下了《春日游罗敷潭》诗一首,以赞美罗敷潭的风光: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兴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罗敷园位于邯郸市人民路。主景位置上,一尊3米多高的汉白玉罗敷采桑雕像,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罗敷采桑文化节

罗敷采桑文化节期间,游客除了在桑树园里尽情享受采摘乐趣外,还可以现场赋诗作画、游园猜谜,欣赏大型史诗歌舞《罗敷采桑》和《赵王出宫》等文艺表演。此外,游客也可以到罗敷的故里姜窑村参观古村民居,听老农讲罗敷故事,参与吃农家饭、购农家物、干农家活、当农家人、享农家情等农家休闲游活动。

据了解,长期以来,姜窑村村西的山坡上长满桑树,有的树龄已达百年之久。当地村民认为,那里也许就是当年罗敷采桑的地方。







平阳一虎


乐府诗中提到的秦罗敷应该不是特指某一位女子,而是那个时代容貌美丽、品行高洁的女子代表。

乐府诗提到秦罗敷据我所知有两次,其一是《陌上桑》中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其二是《孔雀东南飞》中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秦罗敷能够不畏强权不受荣华富贵的诱惑,既反映了她美丽外表下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广大平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冷眼向洋看大千


秦罗敷是我国古代东汉末年时期邯郸一秦姓采桑美女,乐府诗《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及李白的巜子夜吴歌》中均有提到。

她是邯郸历史文化中著名典故里,巜陌上桑》的主人公。代表了古代女子充满智慧与可爱,纯洁忠贞的形象。




东方东起


其实在古诗词当中有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代指,而且罗敷是古代美女名,在汉代常以此名作美女的泛称,所以结合汉乐府这种民歌的形式和朝代,这就可以说明《陌上桑》这里的秦罗敷指的就是个美女,名字不一定是秦罗敷,就像大家夸赞孩子漂亮总会拉上一个明星什么的一样,比如说到杜康就是好酒,说到鸿雁青鸟都是书信有关的东西。这里的秦罗敷指的是一位普通的美丽女子而已,这首《陌上桑》又是一首民间叙事诗,就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和历史里讲述的不一样是一个道理。所以我可以肯定这是当时汉朝的一种统称方式。

《陌上桑》这首诗是一首极具讽刺色彩的民间故事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上流社会邪恶势力的女性形象,在思想内容上和艺术手法上也是有不少独到的特点,其实我分析了一下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烘托手法和对比的运用。





一杯正能量


秦罗敷,中国历史上著名美女,她不仅容颜娇美,而且忠贞爱情,情操高尚,从汉代起,“罗敷”就已成为美女的代名词。

在汉乐府诗《陌上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秦罗敷是邯郸城里尽人皆知的大美人,除了天生丽质之外,更在梳妆打扮与服装饰物上别出新意,极尽华丽及时髦之能事。因而使得看见她的人,莫不为之心旌摇曳,意乱情迷,甚而至于目瞪口呆,失魂落魄。有一天,她去城东南采桑,遇见从此经过的太守(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太守见了顿时眼前一亮,久久不忍离开视线。于是,便上前搭讪,妄想用自己的地位和威势让眼前这位美女跟自己回家。面对太守的无耻要求,罗敷不但没有屈于权贵,反而义正言辞地将太守狠狠数落了一番,并告诉他自己的老公比他的官级高多了,你敢冒犯我,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太守听了红着脸无趣的走开了。从此,罗敷的机智与高洁被人们广为传颂。故事至此,看似完整了,可是在邯郸有一个著名的景点“罗敷谭”,相传罗敷为了名节,在那里投水自尽。

在《孔雀东南飞》中,秦罗敷只表示美女。



诗歌子宁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耕者忘其田,犁者忘其锄,少年見罗敷,脱帽着俏头~~”语出汉乐府诗~《陌上桑》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学三年级時期,课外接触背会了这几句,至今近40年,仍记忆犹新,出口朗朗。高中時期,语文教科书里读过《孔雀東南飞》一文,也出自汉乐府诗,詩文铺叙的是男主人公焦中卿和女主人公刘蓮枝的爱情、婚姻故事,“举手长老老,两情同依依”,一桩美好的姻缘,不知何故,为焦母所遣散,令人惋惜万分,徒留遗憾。“孔雀東南飞,五里一徘徊,13能织素,14能裁衣,17为君夫,心中常苦悲~人贱物亦悲,不足迎后人。”刘莲枝上得庭堂,下得厨房,妇德贤淑,然不为焦母所容,力劝焦仲卿,休刘另娶:“東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并为焦仲卿选择好了新欢:去娶东家好女“秦罗敷”。年数多了,不曾闲下心来对两处的“秦罗敷”认真探討,仅凭学生時期的记忆:我认为可能是古代贤淑女子的代名词~統称[玫瑰][玫瑰][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