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什么?这个寓言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用户3873246687266


在答题前,我重温了毛泽东主席的《愚公移山》,倍感亲切。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人民把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称为“老三篇”,背诵学习蔚然成风。在那个时代,这“老三篇”教育着我们成长,激励着我们工作,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今天再说“愚公移山”这个寓言,还是毛泽东主席在《愚公移山》一文中叙述得好,他老人家是这样讲的:

“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这个寓言故事,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它告诉我们,只要矢志不渝,不怕困难,埋头苦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定能取得事业的胜利。

当年,旧中国有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怕困难,浴血奋战,顽强斗争,最终推翻了这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毛泽东主席又题词“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全国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使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祖国繁荣富强,创造了人间奇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也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畏艰难,实干苦干,把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梦想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在为梦想而奋斗的过程中,都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像愚公那样咬定目标,矢志不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像愚公那样不畏艰难,埋头苦干,顽强拼搏,有一个务实的作风;像愚公那样,“每天挖山不止”,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有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

愚公移山是一块瑰丽的宝石,镶嵌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藏里;她蕴涵的宝贵精神,正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奋斗。



海蓝山青


答愚公移山,我为愚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激励,我的写作,和愚公移山的方式,是一样的,写作是一条很艰难的路,也许付出很大努力,暂时不一定,有什么收益。

从小我就喜欢愚公的故事,虽然山很大,困难重重,别人也嘲笑愚公,但愚公还是坚定不移的,挖山,他的恒心意志,信心,是我们当代人的干事业工作奋斗的标准。

给我的启示,虽然我写作,很曲折,也受到不同人的口舌评论,当然这么多年也多次投稿,也总是石沈大海,也没发表几回,但我有个信念,努力就有收获,只要有信心,铁棒也磨成针,恒心就是发奋图强,必得硕果。


恩宠公主1


前些日子,我看到一个寓言故事,非常喜欢。在看到这个寓言故事之前,我一直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所蕴含的道理所折服,但当我看到下列这则寓言后,才发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漏洞,使其所蕴含的道理大打折扣。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概要如下:

  • 有一个老人,在河边用渔网打鱼,一个年轻人在旁边,很有兴趣地看他打鱼。老人打鱼的技巧非常纯熟,不一会儿都打了很多鱼。年轻人羡慕极了。老人临走的时候,拿出几条大鱼送给年轻人。谁知他不要,却恳求老人,让他教自己学习织渔网的技术。老人大笑,称赞年轻人说:“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明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就收下了这个徒弟。

  • 不到一年,年轻人织渔网的技术就超过了老人。年轻人就告别老人,回家很快就织起了渔网。年轻人织好了渔网后,就兴冲冲地拿着渔网,来到一条大河边打鱼。谁知他只是学会了织渔网,使用渔网的技术却没有学会,在向河里扔渔网的时候,一不小心,自己竟然掉进了河里,最后被淹死了。

  • 他的师父知道了徒弟的死讯后,很伤心,就来到年轻人淹死的地方,哭着说:“我认为教会了你织网的技术就行了,哪里知道你根本不会使用渔网,都是我害了你啊。”

这寓言故事让我感触良多,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明白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就觉得自己很高明了,认为自己只要拥有了人生路上的“渔网”,再也无惧人生路上的风雨。孰不知,光有“渔网”,没有掌握“渔网”的使用方法,难免会在世上碰壁,甚至会跌倒在泥泞的人生路上,一蹶不振。这就如年轻人看老人,以为只要有渔网就有吃不完的鱼,就像公司员工看老板,以为自己只要坐在老板那个位置上,就有滚滚而来的财源,实在是太愚蠢了!


填满故事的人生


《鼬鼠和狮子》

第一方面:鼬鼠敢于挑战动物界肉食王者,能不怕狮子的权威,以弱者之躯去挑战强者,不畏豪强,我觉得难得可贵。不论结果如何;鼬鼠至少站出来了,敢于去挑战。至少比那些只会暗地里嘲笑它不自量力,却不敢于去挑战的动物来说,好过很多!

而狮子方面:狮子是草原之王却能在鼬鼠挑战自己权威时,能冷静分析结果,不被话语激怒,不去接受挑战。这是狮子的品质,冷静且强大;

告诉我们强者只会把时间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越是有能力,往往越会冷静分析。

鼬鼠虽然不自量力,但我觉得它是勇者;狮子能力强大,却不会被自己实力所冲昏头脑,能冷静分析,会善待每一个细节。越是强者越是冷静。



云梦想


我最喜欢《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

春秋末期,晋国有个叫范吉射的人,家门口挂了一口大钟。在我国古代,钟和铃都是乐器。

一天,有个人到范吉射家里,见到门口的钟,想偷偷地把它背走。但是,钟太笨重了,他根本无法把它背走。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钟敲碎了,分批拿回去。

于是,他找了一个铁锤,用力去敲钟。“当——”第一下敲上去,钟就发出洪亮悠长的响声;再敲下去,钟发出同样的响声。他想:“钟声一响,人家就知道我在这里敲钟。这样,钟就要被别人夺走,我也要被人抓住。”于是,他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样钟声再响也听不见了,他想既然我离得这么近也听不见,其他人当然更听不见,就可以安全地将钟偷走了。

其实他非常愚蠢可笑:虽然他捂住了耳朵听不见钟声,但别人的耳朵没有被捂住,当然还会听见钟声。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成“掩耳盗铃”这一成语,来比喻那些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人。比如:“他以为把成绩单涂改了,妈妈就不会发现他不及格了,真是掩耳盗铃!”





八零后亮亮


我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驴子和农夫。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头驴子给农夫干繁重的活,却吃的很少,饲料不足,也不可口,鱼子不想在农夫家干活了,跑到宙斯那里请求让他脱离农夫,卖到别的主人那里去,于是宙斯满足了他的要求,把他卖给了一个制造陶器的工人,陶红让他搬运沉重的粘土和淘气,比以前更劳累,驴子没干几天又去请求宙斯要求再给他换一个人,周四满足了他的要求,把他卖给了一个皮,他一到比较那里看到要干的活,不比陶红那里清,根本没干就走了,驴子厚着脸皮,第三次记取牛宙斯为他再换一个主人宙斯,这回不再理他了,这时吕自后悔不已的说,我真不幸流在以前的主人那里,该有多好啊,现在可好,谁也不收留我了?这个怎么办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好,却并不了解别人的生活同样也有不如意的地方。


星大陆hao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它往住叙述一个小故事,而又于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一种更深刻的思想,常语带双关,藉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诸子及史传使用,以作为陈说辞理的手段。《韩非子》作为先秦说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

自从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就显出别具一格的文学意味。著名的“和氏献璧”故事,曲折感人;“造父御马”则描绘出造父是专政制度最佳辩护的人物形象;“郑袖劓美人鼻”,写出郑袖工于心计,巧言令色,口蜜腹剑,手段毒辣,故事情节曲折,宛如一篇短篇小说,而且人物形象鲜明。引公木先生的话说:“韩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观、社会观、文艺观以及方法论和认识论,可以说,读韩非子寓言故事,几乎等于读了一部法家思想辑要。


满目琳琅


兔子,机智聪明,身小灵活,跳跃敏捷,一跃几步,跑的非常快。

乌龟,老实憨厚,动作迟缓,步履蹁跚,一步一步努力向前爬行。跑的非常慢。

兔子和乌龟赛跑!

兔子,自以为跑的快,一定能赢乌龟。途中停下歇息。身子一歪,便进入梦乡,等梦中方醒,乌龟早已到达终点。

这个故事,它深刻寓意人们,做事情,不能偷机取巧。贵在专一,贵在坚持。

做事情只有持之一恒,才能到达理想彼岸!


南郭淑女


我会给宝宝讲一些浅显易懂的语言故事、经常几个语言故事轮换着在睡前讲给宝宝听!

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主动去努力而想获得人、往往一无所获、什么也得不到、而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得到自己想要的

狼来了: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宝宝来说富有教育意义、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撒谎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皮妈母婴馆


我最喜欢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主要讲述的是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