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期,如果廉頗發揮騎兵優勢主動進攻能取勝嗎?

我的祖國萬歲


不能取勝

廉頗不是不敢進攻,長平之戰初期,秦趙交鋒,秦國佔優,趙國吃虧,廉頗才選擇了固守的方式,將戰事拉回均勢。所以廉頗不是不進攻,而是主動進攻佔不到便宜,要知道在初期的時候,趙軍的糧草還十分充足,戰鬥力也很強,而秦軍主帥還不是白起,這個時候趙軍都沒有佔便宜。那麼後期進攻,是沒有取勝的可能的,廉頗作為老將看得很清楚。否則他也不會頂著壓力不進攻了,如果他能聽命行事,趙王換什麼趙括啊。

第二,如果趙軍採取進攻然後戰略後退,確實可以避免全軍覆沒,但這個事情不是廉頗可以決定的。這樣的戰略進攻或者後撤,是國君的決定。就好比最後白起怎麼死的,就是不願意指揮攻擊邯鄲,他看出要輸,但國君非要打,這個白起也沒辦法。所以趙軍退不退,能不能避免,這個事情不是廉頗能決定或者能左右的。

第三,趙軍騎兵確實強,但這並不代表秦軍的騎兵很弱。你要研究了長平之戰後,就會發現,當趙括接手,趙軍全面反攻之後,秦國是派出了一支騎兵,繞到趙軍背後,截斷了趙軍的退路,從而將趙軍完全包圍。而趙軍被包圍之後,趙括也組織了數次突圍,但都沒有突破這支秦軍騎兵部隊的封鎖。由此可見,秦軍的騎兵同樣擁有著極強的戰鬥力,趙軍的騎兵,就算是強那也有限,依靠騎兵那點有限的優勢,想要左右兩軍的整體戰役的走向,這個就有點過了。實際上真正以騎兵左右兩軍戰役走向的,反而不是趙國,而是繞到趙國後邊截斷趙軍後路的秦國騎兵。


葉飄刀


戰國末期,六國中只有趙國還能和秦國抗衡。趙國能夠抵擋強大的秦國,就是因為趙武靈王時期實施了胡服騎射的政策。按照現在的話,就是大力發展體育,增強國民的身體素質。

那麼戰國末期,如果廉頗在長平之戰中選擇主動出擊,那麼趙國會不會獲勝?

當時帶頭的是秦國,率領其他五國盟軍進攻齊國,趙國的騎兵就表現出了非凡的作戰能力。而齊國差點就被滅國。當時的盟軍統帥是樂毅。而樂毅是燕國的將軍?”但是為了避嫌,秦王提名樂毅為五國盟軍的統帥,其他諸侯王也沒什麼異議,於是樂毅就這樣成了盟軍的統帥。

齊王貪婪,居然把宋國給滅了。而宋國是當時其他國家都垂涎已久的地盤,齊國竟然敢獨吞。這一下可把其他國家給惹惱了,於是大家群起而攻之。樂毅率領盟軍,一直攻打到了齊國的國都,最後給齊國剩下了3座城池。

當然盟軍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大的勝利,主要是因為趙國的騎兵也有參戰。那麼有人問了既然趙國的騎兵這麼威武霸氣,為什麼在長平之戰中會敗給秦國呢?”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主力徹底被秦國消滅。

趙國為什麼會輸的這麼慘呢?主要是因為在長平之戰開始的時候,趙國就沒有主動出擊。廉頗選擇了深溝高牆,和秦軍展開了長期對峙的架勢,就是不和秦軍開戰。廉頗原本想的是,秦軍很快就會撤退,但他沒想到秦王下定決心要拿下趙國!

打仗拼的就是國家的經濟實力,俗話說炮彈一響黃金萬兩。當然戰國時期沒有炮彈,那時候大戰拼的就是兵力人數。趙國傾全國之力,招募了大約五六十萬趙兵,要和秦軍決一死戰。而這五六十萬人每天的消耗非常巨大,趙國的糧食基本上都被吃光,秦軍仍然沒有離開的意思!根據歷史記載趙國和秦軍對峙了大約3年之久。廉頗也是悔不當初,如果他當初一開始就選擇和秦軍開戰,說不定趙國還是有勝算的把握的,畢竟趙國的騎兵在當時實力還是非常強的!

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局面再打,恐怕已經沒有勝算了。人都要餓死了,馬也要餓死了,根本無法開戰!


公元前


打不贏的!

首先在戰國時期騎兵因為沒有高橋馬鞍和馬蹄鐵的加成,騎兵,尤其是輕騎兵的戰鬥力非常低,主要作用就是偵查和打順風仗,用來追擊敵人擴大戰果!

趙武靈王所做的胡服騎射並不是增強了騎兵的戰鬥力,而是在貴族世襲制度上做了改革,給了底層士兵一條晉升通道,就這樣趙國的實力得到了增長!

但是胡服騎射並沒有徹底執行,所以面對真正的耕站一體,功勳進爵的商鞅變法已經完全成熟的秦國軍隊,趙國並不佔優勢!

即使是廉頗帶兵也無濟於事,因為秦國方面的統帥是殺人魔王白起!

另外,上黨之戰一開始就是遭遇戰,因為上黨地區地勢險要,是趙秦兩國必爭之地,所以雙方才會不斷增兵,形成了秦國六十萬,趙國五十萬的龐大軍事集團對壘!此時此刻,單純的軍事戰爭已經演變成為國力的較量!

秦國經過改革,加上不斷打勝仗,國力和後勤能力要遠遠超過趙國,加上趙國四面皆是敵人,北面燕國是世仇,需要提防。東面齊國君臣昏庸,連最起碼的唇亡齒寒都不懂,被秦國的軍事訛詐給嚇到,不肯支援趙國糧食,導致趙國無力再繼續對峙下去。

所以趙王臨陣換將也是不得已,他已經沒有能力將戰爭繼續維持下去,必須速戰速決!

廉頗不肯主動進攻,只能用趙括來代替!

所以說,長平之戰不是速勝之戰,而是兩大軍事集團的戰略決戰,無論誰主動進攻能勝一時,但是不可能決定整場戰役的勝負!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長平之戰後期,如果廉頗發揮騎兵優勢主動進攻能取勝嗎?應該是取勝不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原因吧!

01

廉頗年紀已經大了,五六十歲的人了,要是放在現在就是退休的一個老人了。廉頗年紀那麼大了,能夠上戰場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你還叫他騎馬帶人去攻打秦兵。這不是要他的命嗎?如果他能攻,早就帶著趙軍去攻打秦軍了,何必在那裡耗著浪費時間呢?

02

秦軍白起是一個非常善於進攻的武將,要不是有隔著一條河,早就發起進攻了。所以如果廉頗主動進攻的話,那就是中了秦軍的圈套一樣,秦軍恨不得你們趙軍衝過來拼殺呢?秦軍精兵良將個個都比較善戰,而且秦軍都設下重重陷阱圈套,就等著你們趙軍衝過來呢。

03

而且趙軍兵力又沒有秦軍兵力那麼多人,在冷兵器時代,人數越多的人一般就是可以決勝戰場的實力。以當時趙軍兵力45萬人,而親軍兵力有60萬人,秦軍比趙軍多出15萬來。你說誰更勝一籌呢?如果廉頗主動進攻的話,怎麼可能取勝呢?你趙軍兵力不足秦軍,在這一點你就已經輸了。

所以長平之戰後期,如果廉頗發揮騎兵優勢主動進攻,也是很難取勝的,綜合分析各種因素就知道了,秦軍的實力比趙軍強!而且白起使用詐降術來,分批把趙軍全部坑殺了!





海哥趣說歷史故事


個人認為還是不能取勝的。

首先,廉頗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是具備攻守兼備的能力的。當時秦軍實力要高於趙軍,所以廉頗採取了利用地形優勢的防守策略。這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如果能靠騎兵取勝,肯定在秦軍剛到長平,立足未穩之際就主動進攻了。身為一個身經百戰的名將,把握戰機的能力肯定是很強的。

其次,最初的長平對峙,並沒有到達秦趙雙方決戰的程度,只是因為之前對戰的失敗,才避敵鋒芒,讓秦軍知難而退。所以才採取的守勢。而後期雙方不斷增兵,最終形成了決戰局面,如果後期在國力,軍力都不如的情況下,採用騎兵作戰,那估計結果不會有什麼改變,一樣不可能取勝。

再次,趙國的騎兵優勢雖然很大,但秦國騎兵並不比趙國差,如果硬拼有可能就是兩敗俱傷,而步兵秦軍較強,那樣的話結果可能就是雙方都死傷嚴重,而秦王在憤怒之下直接揮軍攻下邯鄲,趙國有滅亡的危險。

綜上所述,長平之戰後期,即使廉頗發揮騎兵優勢,與秦軍拼的兩敗俱傷,然國力和兵力都不如,尤其是後勤補給不夠的情況下,不僅不能取勝,甚至有可能有國家覆滅的危險可能。


華夏長河五千年


長平之戰目前從我個人分析:趙國如果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沒有取勝的可能。老將廉頗沉穩雄毅,從不打無準備之戰,為什麼他一直堅守險要壁壘、拒不出戰也是有他充分的理由的,因為他之前兩次試探性進攻都完敗了,已經知道秦軍戰鬥力非同尋常,那些提著敵方人頭衝鋒陷陣、邀功封爵的秦卒可謂“虎狼之師”。雖然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很大提升,但其經濟實力卻沒有得到多大提高。當時廉頗的計劃是:秦軍後勤運輸戰線漫長、補給困難,雙方隊壘的戰場離趙國近,離秦國遠,趙國能耗的起、秦國耗不起,等到秦國耗不起、防備鬆懈時再發動突然襲擊、一舉解決戰鬥。但因為耗的時間長了連趙孝成王都覺得受不了,有些憂心忡忡,趙國四十多萬大軍在前線防守每天要用去大量的糧食,趙國本來就缺少糧食,有時還向鄰國借糧食,眼看這樣下去整個國力都撐不住了,就臨陣換將用了一個誇誇其談的“官二代”趙括。

後來也有史學家發表不同觀點,認為廉頗在與秦軍長平之戰犯了兩個錯誤:一.趙軍最擅長的是野戰進攻,就是用弓箭兵騎兵戰場突擊,這也是趙軍戰勝北方匈奴的法寶。秦國最擅長的戰法是步兵防守。尤其是在長時間對壘中到了後期,秦軍逐漸找到了對付趙軍騎兵的方法後,就步步為營以壕溝、弩兵封鎖的戰術,讓趙軍已經徹底地喪失了戰場中唯一的優勢。長平之戰一開始就戰鬥不利,兩個都尉被殺,軍心動搖,所以廉頗就主動堅守與秦軍拼起了消耗,讓秦軍知難而退,哪知秦軍一呆就是十四個月、使長平大戰由突發的戰役決戰演變成了一場戰略消耗戰。二.趙國的戰爭潛力要遠遠低於秦國,秦國動員全國力量來打這場戰爭,趙國物資糧食緊缺,由突發戰役演變為戰略決戰就已經輸了一半,本來用擅長進攻的趙括把喪失鬥志的廉頗換下不能不說是一招好棋,可惜他已經錯過最佳的作戰時機,雙方的對壘陣勢已經完全形成,趙國是失敗是早晚的事。所以就形成了一個結論:趙孝成王在時機不成熟急於求戰和廉頗的一味堅守不出,沒有發揮趙軍的野戰長處才導致趙國慘敗,讓趙括為四十萬趙軍“怨魂”“背黑鍋”沒有任何道理。這個觀點也是可以探討的。

由於秦國的反間計成功。一個被後人稱為“紙上談兵”的趙括登上歷史舞臺,也為趙國的戰敗埋下伏筆。趙括上任後,按照趙孝成王的意圖改變了廉頗的避戰策略主動進攻,遭到白起指揮下的秦軍截斷退路、猛烈反擊、被圍四十六天後全軍覆滅。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趙括戰死,麾下的45萬趙卒成了秦軍俘虜,最後遭到秦軍報復性的坑殺。當然秦軍的勝利也是慘勝,損失了三十萬人左右。秦趙兩軍場平之戰是兩強相遇、兩虎相鬥的大戰,對壘的趙軍雖然經不起戰爭消耗,但秦國更經不起這樣的折騰,運輸線太過於漫長,戰爭後期秦始皇下令徵調全國15歲以上的人參加戰鬥,可見戰場是何等殘酷。

綜上所述,廉頗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是基本完美、無可挑剔,用壁壘防守也是最佳選擇,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當時的名將李牧在長城一線對抗北方匈奴就採取了守策,先向敵方弱,然後趁其不備一戰而定,所以廉頗沒有冒險出擊也是為大局著想,做為一位百戰名將對戰場上雙方態勢優劣、基本風險評估是心裡有數的——因為面對國力強大的秦軍、糧食物資饋乏的趙國已經傷不起了!


一半是火焰


戰國四大名將“起牧翦頗”中,廉頗最擅長的就是防守。勇敢進攻不是他的強項。


其實,長平之戰的前期,廉頗固守的策略是正確的。秦國的目標是攻城伐地,所以他們的選擇是不斷進攻。而廉頗應對自如,不急功冒進,秦國內心是非常惆悵和焦急的。


如果不是這樣,范雎也不會派人到趙國去散播消息,說秦國最怕趙括而不是廉頗了。這話其實應該是反過來聽的。但是趙孝成王居然真的信了。他派趙括替代廉頗的時候,連趙括的母親都不同意,更別說藺相如他們了。


趙括不知哪裡來的自信,他竟然對趙王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孝成王於是毫無猶豫的把廉頗換成了趙括。


而秦國卻偷偷的將前線指揮官換成了白起,並且下達命令要所有人保密,若有走漏消息,殺無赦。由此看見,秦國此時已然是勝券在握。


趙括果然沒有辜負趙孝成王和秦昭襄王的共同期盼,他是真的大舉進攻了呀。結果在白起的面前,他成了真正的小白,被老白玩弄於股掌之間。


後期的趙括終於被迫進入了防禦戰。而白起在圍困他的同時,還斷了他的糧道。


我們來看看秦昭襄王是怎麼做的,他親到河內郡,給當地百姓全都封爵發錢,抽調青壯集中到長平,主要任務是破壞諸國對趙括的糧食等一切援助。


趙軍最後是糧絕被迫突圍,才大敗。趙括也死在了戰場上,同時留給了我們一個“紙上談兵”的成語。

由此看見,長平之戰,秦國是志在必得。從上到下,君臣齊心協力,爆發出的戰力在當時是無敵的。反觀趙國,中途換將,內部矛盾重重,實力又處於下風,焉能不敗?


這跟廉頗是否主動出擊關係其實不大。


任十三讀史


不能,從趙國與秦國軍隊和國力之間的實力對比中可以看出,雙方相差不大,趙國偏弱,如果按照廉頗的計劃,拖上幾年後,秦國在那個時代機乎沒有稱霸天下的可能。

如果廉頗攻擊出去,那跟趙擴有什麼區別?


雨中山0001


首先趙國佔據今天的山西大部分,以及河北邯鄲地區,山西土地貧瘠,唯有邯鄲是平原,而秦國地處西北,佔據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這兩個地方自古都是富饒之地,號稱天府之國,因而在經濟和農業上,秦國佔優

其次是人口,秦國人口在戰國時期有500萬,而趙國只有300萬,在冷兵器時代,只有人口占優,這個國家肯定會是最強的

最後在軍事方面,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使得趙國在對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趙國疆域因此得到擴張,但趙國只是在軍事上進行了改革,而且其改革因趙武靈王死去,其軍事改革也終結啦,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在軍事,經濟,農業上都是全方位的,歷代秦國國君都遵照執行變法,因而秦昭襄王時代的秦國處於蒸蒸日上的時期,所以軍事上可能兩國差不多

總結 冷兵器時代,國家的強盛取決於人口 ,土地,以及軍事,所以廉頗就算髮揮騎兵優勢也便可能取勝

秦國 農業 人口 >趙國 農業 人口

秦國 軍事≥趙國 軍事





景粼玖序


長平是山地戰,騎兵用處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