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軍隊為什麼在投降清朝之後,戰鬥力暴增?

閃擊伯爵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根本原因是他們的對手不同。

之前明軍,其實是遼東明軍的對手是八旗兵。

而當時八旗兵的戰鬥力非常強悍。大家注意,八旗兵是步兵和騎兵配合,但衝擊的核心力量是騎兵。

而當時明軍的火器很多,比如三眼銃之內裝備率非常高。三眼銃在近距離可以連射3發,對於騎兵的威脅是很大的。正常來說,只要明軍手持三眼銃很穩定,近距離是可以打死或者重傷1個騎兵的。

雖然八旗騎兵可能有鐵甲,但三眼銃發射的是霰彈,鐵甲也攔不住。

然而,八旗騎兵衝鋒都是毫無畏懼的,就是分為幾層硬衝,前面的騎兵被打死,後面的就可以衝入明軍步兵陣營內砍殺,一樣會大勝。

而明軍騎兵沒有這種鬥志和作戰技巧,雙方騎兵相差很遠。

遼東的明軍對付不了八旗兵,然而遼東明軍戰鬥力卻也是全國最強的。

南明的那些軍隊基本都是烏合之眾,很多屬於武裝難民,當兵都是混口飯吃當做救災。

這種軍隊基本沒戰鬥力,不要說實力很強的遼東明軍,就算任何一支正規軍也可以擊潰他們。

所以,不是明軍投降以後戰鬥力猛增,主要是他們的對手完全不同。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之前明軍是打戰鬥力強悍的日軍,後來的打的則是菜鳥級別的偽軍。

第二,他們的底氣不同。

投降明軍任何一次作戰,背後都有八旗兵押後。

八旗兵雖然是監視,關鍵時候也會出手。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在一片石本來已經佔據上風,殺得吳三桂招架不住。然而八旗兵突然出現,李自成的部隊就垮了。

當時八旗兵戰鬥力強悍,入關以後很少打敗仗。

這種情況下,投降明軍心裡的底氣很足,知道戰鬥必勝,自己打不贏還有八旗兵呢。

這樣一來,士氣就完全不同,當然會打贏了。

第三,他們的待遇不同。

即便是遼東明軍,軍餉被拖欠半年以上是尋常事。

明軍不是孤兒,他們都要錢養家的。由於軍餉拖欠,家人都活不下去,哪裡有士氣打仗。

同時,軍糧不足,明軍士兵吃飯都是半飽,還怎麼打仗。

這就是古語說的“兵無糧草自散”“無錢不能養兵”。

但到了滿清麾下,滿清可以通過劫掠保證軍餉的發放,甚至軍餉還有大幅度提高,並且存在獎金。


薩沙


不是戰鬥力暴增,而是與高手對決降級到了與臭氣簍子下棋———越下越臭!

更多投降滿清的明朝軍隊在沒投降之前,他們的對手是誰?

1、滿清集團,且明軍的戰果相當之“顯著”

撫順關之戰,9000明軍被全殲。

清河城之戰,8000明軍被消滅。

薩爾滸之戰,87000明軍被殺45000人。

開鐵之戰,明軍在開原和鐵嶺相繼損失兩萬和四千人。

沈遼之戰,瀋陽城下明朝軍民死傷七萬,遼陽城下死傷五萬。

廣寧之戰,13萬明軍被殲和潰逃。

......

總而言之,清軍是見一次揍一次!



2、明末各路農民起義軍

在這片戰場上雖然互有勝敗,但總體上還是明朝軍隊佔據優勢,三大反王之一的高迎翔被擊斃,張獻忠被打的多次接受詔安,李自成也同樣在幾次鎮壓中被打的只剩下幾十個隨從狼狽逃進深山老林。只可惜這一期間前後幾十萬明軍和每年數百萬兩白銀的軍費被拖在遼東戰場。也造成張獻忠和李自成屢次死而復生。

隨後經歷1644年清朝入關,北方原明朝勢力範圍陸續投降,再到兩年後公元1646年弘光政權滅亡,多達23萬明軍的向清軍投降,為什麼接下來這些投降的明朝軍隊在調轉槍口後戰鬥力暴增,原因其實已經不用進行太多解釋。

首先敵人下降了整整一個檔次,原來對抗的是巔峰級別的滿清軍隊,而現在對抗的是當年跟自己同一檔次的明朝友軍和級別不如自己的農民軍。要麼處於同一重量級打得難解難分,要麼不在一個重量級反把對方揍得人仰馬翻。 表面看起來狀態好像找到了,但實際上不是自己的狀態找到了,而是對手的成色變差了!而當他們重新與滿清站到同一個對決舞臺上的話,結果還會重新回到當年的遼東戰場。



例如1646年投降滿清的李成棟,投降之後率領自己的手下兵馬所向無敵,從江南攻入福建,在一路向南一直殺到兩廣,可兩年後重新造反重歸南明的懷抱時,幾個月的功夫就被清軍殺得全軍覆沒,自己也落了一個落水淹死的結局;同一時間江西的金聲恆也強不到哪去,投降滿清之後戰鬥力爆棚,直接率軍攻佔了幾乎整個江西,各路明軍無人可擋。可隨後重新反正又重新回到了節節敗退的行列裡,最後又重走了遼東明軍的老路,只懂得困守孤城,被清軍包圍在南昌八個月,最終城破人滅。

所以為何在清朝入關後,所向無敵的滿清軍隊在大部分時間段一直在背後壓陣,原因就在於這才是戰場上真正的主角,不怎麼出手只是因為這個重量級選手此前一直默默的觀看兩個輕量級選手互相毆打而已,比賽看似激烈,但在這個重要的看客眼裡,這簡直就是一場搞笑的表演!1644年的山海關之戰就是如此,六萬李自成的老營主力與吳三桂的四萬關寧軍在山海關展開血戰,共計十萬人馬在山海關殺了幾天幾夜不分勝負,最後多爾袞的兩萬騎兵一出場,半天的功夫就把李自成殺的只剩下殘兵敗將。


遼寧資深球迷


環境、生存、利益不一樣了

就拿大家熟悉的西遊記來說,猴哥大鬧天宮時,天兵天將沒一個拿的住,取經路上,一個坐騎,幾個野妖怪也累的猴哥夠嗆,時不時去搬個救兵!

其實早期明朝確實很牛逼,幾次和倭寇的戰爭都勝利了,火藥也在明朝運用到了軍事中,只是重文輕武,加上閹黨干政,是整個朝廷內耗嚴重,腐敗更加不堪,崇禎皇帝還是很勤勉的,但朝代更替已經不可避免,很多忠臣重臣為了保全自己而沒有什麼大的作為!

換句話說,明朝的滅亡就是歷史的必然。明朝末期軍隊甚至一度出現了將士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下那些人還願意賣命嗎?將領們自然會三思,在那段歷史中,投靠滿清的人可不是少數。

從明朝後期的戰況來看,幾乎是屢戰屢敗,勝仗自然也有,但寥寥無幾。有趣的是明朝的軍隊人數和武器裝備明顯優於八旗軍。說白了還是明朝的將領們不想打,連飯都吃不飽,誰願意為他作戰?這就是個比較現實的問題,軍隊譁變的也不少,李自成曾經還是大明朝軍隊的一員呢。

如果僅僅是糧草發不下來可能大多數將領可以理解,但是明朝內部腐敗成那樣,內部鬥爭如此激烈,將領們可就不能繼續賣命了。清軍到來的時候,很多明朝軍隊壓根都沒有抵抗,直接投降了,然後加入了清軍。這個時候他們又變為了虎狼之師,這又是為啥呢?這種環境下,他們賣命清朝,日後必然加官進爵,何樂而不為?




金城蘭


讀明末的歷史你會發現,清兵入關的時候只有十二萬人,而且這其中還加上了漢軍八旗的所有數量。但是又為何就是這區區十來萬人最終橫掃天下了呢?其實這裡面大部分的功勞都是投降的明軍立下的。


我們不禁會問,為什麼明軍明明有如此戰鬥力怎麼還打不過清軍呢?

明朝統治階級已經腐敗

明朝末期,朝廷財政嚴重赤字,遼東等地駐軍常常缺餉,士兵經常餓著肚子。反觀京城的王公貴族錦衣玉食、醉生夢死,家裡錢糧堆積如山。更甚者是,軍餉被層層盤剝,最後到將士手中十不足一!

如此環境之下,前線的將領擁兵自重,將士只知道統兵官不知有皇帝,命令得不到執行,只懂得索取錢糧。如此軍隊,如何能夠上陣殺敵?又談何戰鬥力?清兵入關後,清軍足額髮放軍餉,大大調動了士兵的積極性,自然戰鬥力就高了!自古戰不如飢兵正是這個道理。

新投降將士需要立功站穩腳跟

雖然說關寧鐵騎不如女真騎兵,但是也是身經百戰的軍隊,並不是李自成的農民軍可比的!吳三桂投降後,在新的陣營需要功勞來讓自己站穩腳跟,他手下的將士也不例外。新的陣營和上升平臺,功勞越大,以後封賞越多,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以後的人生將士們肯定會努力去拼。

這遠不是身為明軍時候的混吃等死的生活可比的,更何況明軍立了功勞不僅看不到晉升甚至會有殺身之禍!袁崇煥等人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一種心理作用

論單兵作戰能力,女真八旗的戰鬥力可以說是遠勝明軍,長期下來給明軍一種心理上的暗示:打不過。投降過去的明軍會給沒有投降的明軍一種壓力,覺得對上了清軍,必死無疑了。兩軍對戰,還沒開戰呢心理上便輸了!

此外,投降的明軍會有一種自我的優越感!覺得自己身後有大樹撐腰,底氣足,所以就更加勇猛。此消彼長之下,頭降的明軍自然可以碾壓對手了!

空餉嚴重

明朝末期,軍隊將領吃空響嚴重,左良玉等人的沿江四鎮,還有關寧軍,沒有一個不是虛報冒領的。號稱十萬鐵騎,但是實際上有八萬就不錯了,十萬的戰鬥力只有八萬甚至都沒有,又怎麼會看起來不弱呢?

據《明史·袁崇煥傳》記載:“文龍一匹夫,不法至此,以海外易為亂也。其眾合老稚四萬七千,妄稱十萬,且民多,兵不能二萬,妄設將領千。”

也就是說,史文龍士兵只有四萬七,且很大一部分是老幼民眾,卻虛報十萬,多吃了一倍的空餉。但是不虛報也不行,設置了上千的將領,虛報士兵領取空餉,怎麼養活將領呢?


而投降清軍後,清軍對投降軍隊進行了整頓、淘汰、重新訓練,自然戰鬥力明顯提高!

為自己而拼

曾經明軍為的是守江山,而且還是替一群屍餐素味的貪官汙吏守,自然積極性不高甚至可以說不造反就不錯了!而投降之後,他們是在打江山!以後很有可能就是開國功臣甚至封侯拜相、成為一方諸侯!這關乎自己未來的發展,如何不拼?

俗話說,愣的怕不要命的。為了自己的富貴,不拼一把怎麼對得起自己?

另外,自己投降了,名聲上不好,如果不能把前朝剷除乾淨,那以後自己一輩子都被指著唾罵,那還不如讓老東家徹底成為過去!這樣自己不僅可以在新東家處享受更多好處還可以擺脫罵名!

結語:不是明軍戰鬥力不強,而是戰鬥意願不強!既然投降了,沒有退路了,那就一直幹到底!再加上清朝統治者的優厚待遇,耶能不拼命?說到底還是明廷無能所致!


六郎侃歷史


這個問題問的好,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實一點很好理解。

戰無不敗的明軍,為什麼投降清軍以後忽然就戰鬥力爆表,簡直就像是脫胎換骨。這其中既有武器裝備的因素,也有士氣的因素。下面我們逐一分析。

先說武器裝備的問題。

長期以來,很多人對明清戰爭最大的誤解,就是明軍武器先進,清軍裝備落後。其實事實恰恰相反!明軍裝備破爛不堪,清軍反而裝備精良。

明朝末年,軍戶制度的趨於崩潰,軍戶兵貧苦不堪,早已喪失戰鬥力。明朝朝政腐敗,各級官吏中飽私囊,邊軍將領剋扣軍餉喝兵血。導致明軍士氣低落,裝備低劣。許多史書記載,有些明軍甚至形同乞丐!在遼東淒厲的寒風中,這些士兵甚至沒有足夠的衣物來保暖。

關於明軍的破爛裝備,戚繼光曾經有過痛心疾首的記載。他在《練兵實紀》中多次講到,明軍火器種類繁多,但真正實用的只有寥寥幾種,最先進的鳥銃裝備率極低,受到北方邊軍的排斥。明軍的火器,做工粗糙,質量極差,經常發生炸膛,士兵不敢放足火藥,以致火器威力大打折扣。明軍的盔甲,大多鏽蝕不堪。

反觀清軍,旗甲鮮明。明朝各種史書多次記載清軍重甲堅固無比,不但弓箭難以穿透,甚至對火器都有很強的防禦力。薩爾滸之戰,一萬朝、鮮兵協同明軍作戰,其中有大量弓箭手和火槍兵,結果還是全軍覆沒,就是因為鮮軍的弓箭和火槍難以擊穿清軍堅固鎧甲!

清軍還有大量先進火器。

早期的清軍,對先進技術裝備極度痴迷。他們繳獲明軍火槍火炮後,優中選優,集中使用,建立起火器部隊。後來清軍又俘獲了一些漢人工匠和葡萄牙工匠,開始自制火炮。他們的紅衣大炮,是當時東亞最先進的火炮。明軍當然也有,但是數量極少,而且只能用於守城。清軍則把紅衣大炮當做野戰炮,拉著大炮滿山跑。不但在冷兵器上佔據絕對優勢,在火器上也佔據絕對優勢。這仗還怎麼打?

明軍投降清軍以後,武器裝備迅速得到改善。裝備好了,仗自然就打得好了。

再說戰術的問題。

明軍以步兵為主,火器是其特點。由於其火器威力不足,導致明軍最怕騎兵衝擊。投降清軍以後,有了清軍騎兵的掩護,步兵再也不用擔心對手的騎兵,可以放心大膽、從容不迫的開槍放炮。敵人如果派騎兵衝擊,那麼清軍騎兵立即出動掩護步兵,雙方展開騎兵混戰。這樣一來相當於治好了明軍的致命缺陷。病根沒有了,那還不是生龍活虎,戰力飆升?

再說說對手的問題。

早期投降清軍的,都是明朝最精銳的遼東邊軍。是明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他們打其他明軍,本來就是砍瓜切菜一樣輕鬆。再加上清軍助陣,當然是無往不利。

最後說說士氣的問題。

有明一朝,武人地位堪稱歷史最低!

那些文臣簡直不把武將當人看,往往嘲笑他們為人粗鄙、品性低劣,同樣品階武將,見了文臣就是矮一頭。武將們動輒得咎、戰戰兢兢,士卒更加低人一等。在這種環境下,又怎能培養尚武之風?又怎能培養出絕世名將,又怎能練出虎狼之師。再加上朝政腐敗,士卒貧困,明軍士氣十分低落。

但是投降清軍以後,處境立即判若雲泥。武將自不必說,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極盡籠絡人心之能事,對投降的明朝文臣武將,一律厚加賞賜,什麼王公侯爵,說封就封,毫不吝嗇。

而且滿人尚武,推崇勇武之士,士兵受人尊重。普通士兵也能挺直腰桿做人。再者,清軍擄掠的戰利品,大部分都是歸士兵私人所有,這士氣能不高嗎?

明軍的失敗,是全方位的,並單單是某一方面的問題。還是那句話,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明朝末年,整個朝廷從上到下都爛透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其實已經崩潰。它的滅亡,是早已註定的。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就尷尬了,其實不是投降滿清後的明軍變猛了,而是他們所面對的主要對手戰力變差了。

事實上,在明朝末年,明軍的戰鬥力的差是相對於強悍的八旗軍而言的。

明末時期,深陷雙線作戰的明軍,不得不在關外八旗軍和關內農民軍之間疲於奔命,最終耗盡元氣而亡。而在對陣關外八旗軍的戰鬥中,明軍似乎總是被動挨打。尤其是在野戰中,一旦碰上八旗軍,基本上就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但如果是在關內剿滅農民軍的戰場上,明軍的戰鬥表現就完全不一樣了。別看明末農民軍的數量十分龐大,往往數倍於明軍。但在大部分時間,明軍其實都佔據著戰場的主動權。

在明末官軍系統中,邊軍體系的戰鬥力是最強的,這當中尤其以這幾支軍隊最具戰鬥力:

首先,最強最精銳的當屬鎮守山海關-寧遠一線的關寧鐵騎,這可是明末官軍的精華,是明朝唯一能與強悍的八旗軍硬抗的精銳部隊;其次,便是孫傳庭的秦兵,這是由明朝陝地邊軍身經百戰的老兵組成的部隊,是明朝對內鎮壓農民軍的主力;再來便是盧象升的天雄軍,全軍由是鄉親朋友、兄弟家人組成,極為團結,戰鬥意志也十分的強,活躍於鎮壓農民軍和抵抗八旗軍的戰鬥。明軍中除了這幾支精銳外,其餘的地方駐軍,尤其是南方的軍隊,戰鬥力都相當有限,還比不上李自成的農民軍主力。

而這三支最為強悍的明軍部隊,在面對更加強悍的八旗軍時,其實也是無法佔據優勢的。但要是與關內農民軍對戰,卻又具備壓倒性的優勢,往往以一敵幾,都尚能將農民軍擊潰。

比如盧象升的天雄軍,就曾以兩千兵力擊敗高迎祥的上萬重甲騎兵,在滁州城外,又一戰擊潰高迎祥主力,並將其殘部追出五十餘里。然而,盧象升最後卻在與八旗軍的交戰中,因援軍不發而力戰至死,壯烈殉國。

由此可見,按戰鬥力來排的話:八旗軍>明軍邊軍>農民軍>地方明軍。

明朝覆滅後,投降滿清的明軍主要都是戰力強悍的明朝邊軍,而他們的對手則是以農民軍舊部和南方明軍組成的南明軍隊。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此後,以吳三桂為首的明朝邊軍都紛紛選擇投降滿清。

如此一來,當時中國戰鬥力最強的八旗軍和明軍邊軍就聯合在一起了。而此時的南明軍隊,所能依靠的主要戰鬥力,其實都不過是被前兩者擊敗的大順軍舊部,而為數眾多的原明朝南方軍隊,基本上都是戰五渣。


因此,我們也就能看到投降滿清後的明軍,在滿清一統天下的過程中表現出相當出眾的表現。



這些歷史要讀


在歐洲足壇有兩大笑話,一個是覺得英格蘭很強,一個是覺得意大利很弱。在我們的歷史認知中也存在這麼一個笑話,那就是覺得明末的明軍很不給力,很弱雞。

其實事實恰恰相反,明末的明軍戰鬥力還是非常強的。他們在打農民軍的時候,其實是很給力的。明末的農民軍是在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中逐漸壯大的,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明朝朝廷的應對失當,這才抹殺了前線戰士們,辛苦拼殺而換來的局面。

而面對與農民軍更強的滿清,吳三桂領導的關寧軍雖然在野戰上沒有佔據優勢,但是也擋住了八旗鐵騎的滾滾洪流,這個戰鬥力絕對不算低。

那為什麼明軍在後來表現出了疲軟的態勢,原因很簡單,俗話說皇帝不差餓兵,這個定律被崇禎皇帝華麗麗地打破了。這些明朝士兵享受和中國男足大牌球星同樣的待遇,被自己的東家欠薪。

明朝的滅亡,歸根結底就是財政崩潰,民富國窮,政府拿不出來養軍隊,誰願意餓著肚子為你拼命?這些士兵也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他們也需要養家餬口,既然連軍餉都拖欠,那還打個什麼勁?

反觀他們投奔了建州女真之後,足額髮放薪水,打贏了後還能搶劫,你說這些士兵的積極性會不會被調動起來呢?

其次,大家有沒有發現大部分人調動了工作崗位之後,到了新的單位,新的部門,他總會夾起尾巴做人,表現的特別勤懇,希望給新的上級帶來一個好的印象。那些投降的明軍也是如此,他們的將領也需要給新的主子一個投名狀,這樣方便他們以後在圈子裡混。

所以以前的常敗將軍到了清朝那裡,終於展現出了他一個軍事將領的基本素養,能夠打勝仗了,而且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打。和以往在大明朝體制內混吃等死的狀態完全不同。

還有一點就是清軍對於投降的明朝軍隊進行了裁撤,左夢庚率領湖廣大軍投降之後,幾十萬人馬被縮編,大量的老弱被裁汰,只保留了數萬精銳,好吃好喝的供著。沒有那些裹挾的士兵的拖累,這樣的軍隊才是真正的軍隊,才有真正的戰鬥力。

最後那就是一種心理上的暗示。其實這些明朝軍對投降之後作戰後面也會跟著清軍辮子兵,一方面是助威。戰事不利的情況下,這些八旗子弟也會拿起大刀上來砍人,另一方面則是監視的作用。

許多明朝的士兵,其實沒有什麼文化,他們以前打不過清軍,覺得滿清騎兵相當的厲害,戰無不勝。現在好了,有八旗兵在後面壓陣,我們就負責往前突就行了,實在不行,八旗兵也會上來和我們一起打,這怎麼可能打敗仗呢?於是就產生了一往無前的勇氣,作戰更加兇猛。

一些明白點的明軍士兵更不敢懈怠,因為他們知道後面這些八旗兵是監軍的作用。明朝投降軍如果作戰不勇敢,那些八旗子弟砍掉自己的腦袋,絕對不會猶豫半秒鐘。在這種複雜的心理的作用之下,明君迸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在面對昔日的同僚時,可謂是威風八面。

所以說明軍不是一下子變強,而是明軍本來就很強。只是他們在明朝打工時,就像在國企一樣,幹多幹少都一樣,到了清朝時,他們就像個體戶,每個人都為自己而幹,所以才迸發出了主觀能動性,在戰場上的表現有了天差地別。


歷史評說


與其說滿韃橫掃華夏,不如說是滿人撿漏天下,吳三桂沒放關之前,他們是連城關的門摸都摸不到的,後來連哄帶騙打開的城門勾結了漢人精銳部隊才順利南下的,就如當時的攻城必須要用的紅夷大炮軍團就是漢人的,農奴文明的女真滿韃如果沒有這班漢人的幫忙他們真只能在城外做點鼠竊狗偷的偷襲以外,城是絕對攻不進去的。要知道女真滿人擅長的只是漁獵農奴的戰術,騎馬再善於騎射也射不穿城牆城門的。所向披靡的功勞都在勸降的漢人身上。直到後來誘騙得逞得了天下的滿人也是非常懼怕漢人的火器,深知日後漢人如果繼續發展火器,倘若造反自己的完全不是對手,所以乾脆就讓漢人自廢武功,任何人都不得發展火器,方便日後兩百多年的奴役統治。直到後來被洋人槍炮打開了大門已經氣數已盡了!但是這也是一種解脫。讓人們擺脫了封建奴役的朝代。



Oo水鏡徽華oO


明朝軍隊投降大清後,戰鬥力暴增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關鍵在於——有奶便是娘。

明朝後期的軍隊其實一直都在戰爭中成長,從萬曆年間一直打到崇禎上吊,要說沒有戰鬥力,那是假的,戰鬥經驗豐富,水平很高,畢竟長達一個世紀的戰場磨鍊,各方面都輕車熟路,但是到了崇禎年間,總是讓人感覺明朝軍隊不堪一擊,處處失敗,特別是在遼東地區,一直被後金吊打。

後金入關後,很大部分明朝軍隊又投降了滿清,此時感覺明朝大軍簡直是滿血復活,一改過去處處捱打的局面,又重現了大明軍威,簡直是橫掃中原大地,不但把農民起義武裝打得熄了火,而且還把南明王朝都趕到了緬甸去了,最後吳三桂連南明王朝的皇帝都殺了。

這種前後判若兩人的情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軍事是政治的延伸

明朝後期的政治腐朽簡直罄竹難書,政治的腐敗影響很深,不關是朝廷的,更是軍事方面的,所有的軍隊沒有戰鬥意志和信念,因為整個國家的信仰都坍塌了,要讓軍隊一門心思的前方拼命,這完全不現實。

二、地方軍閥的崛起

明朝後期的軍隊其實帶有濃厚的軍閥色彩,無論是遼東的關寧鐵騎,還是左良玉的八十萬大軍,就連曹文昭、洪承疇等明朝著名的總兵都或多或少的帶有地方軍閥特色,只要我的轄區不出事,我管他天下洪水滔天。

三、軍餉不足

明朝朝廷是真窮,窮得叮噹響,到了崇禎皇帝一朝的時候,整個國庫的錢還不如崇禎皇帝的老丈人有錢。崇禎朝幾乎天天都在打仗,打仗就是打錢,軍隊要吃飯,軍人要拿餉,這朝廷沒有錢,士兵無餉,你指望士兵去拼命,這不現實。

這三個重要的原因導致了明朝軍隊在為明作戰的時候完全疲軟,能不打就就打,能省著打就省著他,整個軍隊沒有國家意志和觀念,就更別說報效朝廷了。

當滿清入關後,明朝絕大多數軍隊就順勢投降了清軍,這下以上三條就被完美的解決了,首先政治上,明朝軍隊改換了門庭,從亡國之軍變成了開國功臣,這種待遇簡直是天壤之別;地方軍閥更不存在,想吳三桂這種級別的將領投降清軍直接被封為王爵,洪承疇等將領投降過去更是官升幾級,大家都有了政治上的歸屬感;至於軍餉,這完全不是個事兒,滿清入關後,對軍隊的供養從來就不餘遺力,從不拖欠,雖然軍隊裡還是有滿漢之分,至少軍餉上還是能夠保質保量。

其實,真正的根源在於明朝後期的腐朽導致了不光是軍隊,更是整個民眾喪失了國家觀念,不但軍隊沒有絲毫的戰鬥力,整個民族都沒有足夠的意志來對抗異族的入侵。


沉墨I方之城


清朝入關後,明朝的殘存勢力氣數已近,根本沒法阻止起像樣的反抗清朝的武裝軍隊。

氣數這個東西,絕對不是開玩笑的。

歷史上的南北對峙,一般是以江淮防線作為天塹屏障。一旦江淮失去,北方的軍隊就會勢如破竹。

但是,這種地理上的優勢是需要靠重兵把守,明朝已經沒有這樣的資源了——

當時,弘光政權內部暴發崇禎太子案,左良玉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從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弘光政權視其為大患,急忙調走江北四鎮去迎擊,這直接就給了清朝的可乘之機。

南明為什麼會出現崇禎太子案?

南明為什麼人心不齊?

南明為什麼沒有足夠的兵源?

這些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在當時,已經不可能整合出像樣的武裝力量,所以只能坐視清朝連續攻克諸多天塹。

在閃電戰的影響下,明朝的勢力被一一擊穿。這種氣數的衰敗,直接使得將士沒有任何鬥志。

因此,被清朝手編後,士兵的表現水平當然會比過去強很多。

有些人把原因歸結在軍餉。確實如此,明朝貪汙腐敗,剋扣士兵的軍餉。但這終歸是結果,是表徵,並不是本質原因。

明朝氣數已盡,各種敗相都像是多米諾骨牌一樣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