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队为什么在投降清朝之后,战斗力暴增?

闪击伯爵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根本原因是他们的对手不同。

之前明军,其实是辽东明军的对手是八旗兵。

而当时八旗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大家注意,八旗兵是步兵和骑兵配合,但冲击的核心力量是骑兵。

而当时明军的火器很多,比如三眼铳之内装备率非常高。三眼铳在近距离可以连射3发,对于骑兵的威胁是很大的。正常来说,只要明军手持三眼铳很稳定,近距离是可以打死或者重伤1个骑兵的。

虽然八旗骑兵可能有铁甲,但三眼铳发射的是霰弹,铁甲也拦不住。

然而,八旗骑兵冲锋都是毫无畏惧的,就是分为几层硬冲,前面的骑兵被打死,后面的就可以冲入明军步兵阵营内砍杀,一样会大胜。

而明军骑兵没有这种斗志和作战技巧,双方骑兵相差很远。

辽东的明军对付不了八旗兵,然而辽东明军战斗力却也是全国最强的。

南明的那些军队基本都是乌合之众,很多属于武装难民,当兵都是混口饭吃当做救灾。

这种军队基本没战斗力,不要说实力很强的辽东明军,就算任何一支正规军也可以击溃他们。

所以,不是明军投降以后战斗力猛增,主要是他们的对手完全不同。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之前明军是打战斗力强悍的日军,后来的打的则是菜鸟级别的伪军。

第二,他们的底气不同。

投降明军任何一次作战,背后都有八旗兵押后。

八旗兵虽然是监视,关键时候也会出手。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在一片石本来已经占据上风,杀得吴三桂招架不住。然而八旗兵突然出现,李自成的部队就垮了。

当时八旗兵战斗力强悍,入关以后很少打败仗。

这种情况下,投降明军心里的底气很足,知道战斗必胜,自己打不赢还有八旗兵呢。

这样一来,士气就完全不同,当然会打赢了。

第三,他们的待遇不同。

即便是辽东明军,军饷被拖欠半年以上是寻常事。

明军不是孤儿,他们都要钱养家的。由于军饷拖欠,家人都活不下去,哪里有士气打仗。

同时,军粮不足,明军士兵吃饭都是半饱,还怎么打仗。

这就是古语说的“兵无粮草自散”“无钱不能养兵”。

但到了满清麾下,满清可以通过劫掠保证军饷的发放,甚至军饷还有大幅度提高,并且存在奖金。


萨沙


不是战斗力暴增,而是与高手对决降级到了与臭气篓子下棋———越下越臭!

更多投降满清的明朝军队在没投降之前,他们的对手是谁?

1、满清集团,且明军的战果相当之“显著”

抚顺关之战,9000明军被全歼。

清河城之战,8000明军被消灭。

萨尔浒之战,87000明军被杀45000人。

开铁之战,明军在开原和铁岭相继损失两万和四千人。

沈辽之战,沈阳城下明朝军民死伤七万,辽阳城下死伤五万。

广宁之战,13万明军被歼和溃逃。

......

总而言之,清军是见一次揍一次!



2、明末各路农民起义军

在这片战场上虽然互有胜败,但总体上还是明朝军队占据优势,三大反王之一的高迎翔被击毙,张献忠被打的多次接受诏安,李自成也同样在几次镇压中被打的只剩下几十个随从狼狈逃进深山老林。只可惜这一期间前后几十万明军和每年数百万两白银的军费被拖在辽东战场。也造成张献忠和李自成屡次死而复生。

随后经历1644年清朝入关,北方原明朝势力范围陆续投降,再到两年后公元1646年弘光政权灭亡,多达23万明军的向清军投降,为什么接下来这些投降的明朝军队在调转枪口后战斗力暴增,原因其实已经不用进行太多解释。

首先敌人下降了整整一个档次,原来对抗的是巅峰级别的满清军队,而现在对抗的是当年跟自己同一档次的明朝友军和级别不如自己的农民军。要么处于同一重量级打得难解难分,要么不在一个重量级反把对方揍得人仰马翻。 表面看起来状态好像找到了,但实际上不是自己的状态找到了,而是对手的成色变差了!而当他们重新与满清站到同一个对决舞台上的话,结果还会重新回到当年的辽东战场。



例如1646年投降满清的李成栋,投降之后率领自己的手下兵马所向无敌,从江南攻入福建,在一路向南一直杀到两广,可两年后重新造反重归南明的怀抱时,几个月的功夫就被清军杀得全军覆没,自己也落了一个落水淹死的结局;同一时间江西的金声恒也强不到哪去,投降满清之后战斗力爆棚,直接率军攻占了几乎整个江西,各路明军无人可挡。可随后重新反正又重新回到了节节败退的行列里,最后又重走了辽东明军的老路,只懂得困守孤城,被清军包围在南昌八个月,最终城破人灭。

所以为何在清朝入关后,所向无敌的满清军队在大部分时间段一直在背后压阵,原因就在于这才是战场上真正的主角,不怎么出手只是因为这个重量级选手此前一直默默的观看两个轻量级选手互相殴打而已,比赛看似激烈,但在这个重要的看客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搞笑的表演!1644年的山海关之战就是如此,六万李自成的老营主力与吴三桂的四万关宁军在山海关展开血战,共计十万人马在山海关杀了几天几夜不分胜负,最后多尔衮的两万骑兵一出场,半天的功夫就把李自成杀的只剩下残兵败将。


辽宁资深球迷


环境、生存、利益不一样了

就拿大家熟悉的西游记来说,猴哥大闹天宫时,天兵天将没一个拿的住,取经路上,一个坐骑,几个野妖怪也累的猴哥够呛,时不时去搬个救兵!

其实早期明朝确实很牛逼,几次和倭寇的战争都胜利了,火药也在明朝运用到了军事中,只是重文轻武,加上阉党干政,是整个朝廷内耗严重,腐败更加不堪,崇祯皇帝还是很勤勉的,但朝代更替已经不可避免,很多忠臣重臣为了保全自己而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换句话说,明朝的灭亡就是历史的必然。明朝末期军队甚至一度出现了将士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那些人还愿意卖命吗?将领们自然会三思,在那段历史中,投靠满清的人可不是少数。

从明朝后期的战况来看,几乎是屡战屡败,胜仗自然也有,但寥寥无几。有趣的是明朝的军队人数和武器装备明显优于八旗军。说白了还是明朝的将领们不想打,连饭都吃不饱,谁愿意为他作战?这就是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军队哗变的也不少,李自成曾经还是大明朝军队的一员呢。

如果仅仅是粮草发不下来可能大多数将领可以理解,但是明朝内部腐败成那样,内部斗争如此激烈,将领们可就不能继续卖命了。清军到来的时候,很多明朝军队压根都没有抵抗,直接投降了,然后加入了清军。这个时候他们又变为了虎狼之师,这又是为啥呢?这种环境下,他们卖命清朝,日后必然加官进爵,何乐而不为?




金城兰


读明末的历史你会发现,清兵入关的时候只有十二万人,而且这其中还加上了汉军八旗的所有数量。但是又为何就是这区区十来万人最终横扫天下了呢?其实这里面大部分的功劳都是投降的明军立下的。


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明军明明有如此战斗力怎么还打不过清军呢?

明朝统治阶级已经腐败

明朝末期,朝廷财政严重赤字,辽东等地驻军常常缺饷,士兵经常饿着肚子。反观京城的王公贵族锦衣玉食、醉生梦死,家里钱粮堆积如山。更甚者是,军饷被层层盘剥,最后到将士手中十不足一!

如此环境之下,前线的将领拥兵自重,将士只知道统兵官不知有皇帝,命令得不到执行,只懂得索取钱粮。如此军队,如何能够上阵杀敌?又谈何战斗力?清兵入关后,清军足额发放军饷,大大调动了士兵的积极性,自然战斗力就高了!自古战不如饥兵正是这个道理。

新投降将士需要立功站稳脚跟

虽然说关宁铁骑不如女真骑兵,但是也是身经百战的军队,并不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可比的!吴三桂投降后,在新的阵营需要功劳来让自己站稳脚跟,他手下的将士也不例外。新的阵营和上升平台,功劳越大,以后封赏越多,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以后的人生将士们肯定会努力去拼。

这远不是身为明军时候的混吃等死的生活可比的,更何况明军立了功劳不仅看不到晋升甚至会有杀身之祸!袁崇焕等人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一种心理作用

论单兵作战能力,女真八旗的战斗力可以说是远胜明军,长期下来给明军一种心理上的暗示:打不过。投降过去的明军会给没有投降的明军一种压力,觉得对上了清军,必死无疑了。两军对战,还没开战呢心理上便输了!

此外,投降的明军会有一种自我的优越感!觉得自己身后有大树撑腰,底气足,所以就更加勇猛。此消彼长之下,头降的明军自然可以碾压对手了!

空饷严重

明朝末期,军队将领吃空响严重,左良玉等人的沿江四镇,还有关宁军,没有一个不是虚报冒领的。号称十万铁骑,但是实际上有八万就不错了,十万的战斗力只有八万甚至都没有,又怎么会看起来不弱呢?

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文龙一匹夫,不法至此,以海外易为乱也。其众合老稚四万七千,妄称十万,且民多,兵不能二万,妄设将领千。”

也就是说,史文龙士兵只有四万七,且很大一部分是老幼民众,却虚报十万,多吃了一倍的空饷。但是不虚报也不行,设置了上千的将领,虚报士兵领取空饷,怎么养活将领呢?


而投降清军后,清军对投降军队进行了整顿、淘汰、重新训练,自然战斗力明显提高!

为自己而拼

曾经明军为的是守江山,而且还是替一群尸餐素味的贪官污吏守,自然积极性不高甚至可以说不造反就不错了!而投降之后,他们是在打江山!以后很有可能就是开国功臣甚至封侯拜相、成为一方诸侯!这关乎自己未来的发展,如何不拼?

俗话说,愣的怕不要命的。为了自己的富贵,不拼一把怎么对得起自己?

另外,自己投降了,名声上不好,如果不能把前朝铲除干净,那以后自己一辈子都被指着唾骂,那还不如让老东家彻底成为过去!这样自己不仅可以在新东家处享受更多好处还可以摆脱骂名!

结语:不是明军战斗力不强,而是战斗意愿不强!既然投降了,没有退路了,那就一直干到底!再加上清朝统治者的优厚待遇,耶能不拼命?说到底还是明廷无能所致!


六郎侃历史


这个问题问的好,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一点很好理解。

战无不败的明军,为什么投降清军以后忽然就战斗力爆表,简直就像是脱胎换骨。这其中既有武器装备的因素,也有士气的因素。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先说武器装备的问题。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明清战争最大的误解,就是明军武器先进,清军装备落后。其实事实恰恰相反!明军装备破烂不堪,清军反而装备精良。

明朝末年,军户制度的趋于崩溃,军户兵贫苦不堪,早已丧失战斗力。明朝朝政腐败,各级官吏中饱私囊,边军将领克扣军饷喝兵血。导致明军士气低落,装备低劣。许多史书记载,有些明军甚至形同乞丐!在辽东凄厉的寒风中,这些士兵甚至没有足够的衣物来保暖。

关于明军的破烂装备,戚继光曾经有过痛心疾首的记载。他在《练兵实纪》中多次讲到,明军火器种类繁多,但真正实用的只有寥寥几种,最先进的鸟铳装备率极低,受到北方边军的排斥。明军的火器,做工粗糙,质量极差,经常发生炸膛,士兵不敢放足火药,以致火器威力大打折扣。明军的盔甲,大多锈蚀不堪。

反观清军,旗甲鲜明。明朝各种史书多次记载清军重甲坚固无比,不但弓箭难以穿透,甚至对火器都有很强的防御力。萨尔浒之战,一万朝、鲜兵协同明军作战,其中有大量弓箭手和火枪兵,结果还是全军覆没,就是因为鲜军的弓箭和火枪难以击穿清军坚固铠甲!

清军还有大量先进火器。

早期的清军,对先进技术装备极度痴迷。他们缴获明军火枪火炮后,优中选优,集中使用,建立起火器部队。后来清军又俘获了一些汉人工匠和葡萄牙工匠,开始自制火炮。他们的红衣大炮,是当时东亚最先进的火炮。明军当然也有,但是数量极少,而且只能用于守城。清军则把红衣大炮当做野战炮,拉着大炮满山跑。不但在冷兵器上占据绝对优势,在火器上也占据绝对优势。这仗还怎么打?

明军投降清军以后,武器装备迅速得到改善。装备好了,仗自然就打得好了。

再说战术的问题。

明军以步兵为主,火器是其特点。由于其火器威力不足,导致明军最怕骑兵冲击。投降清军以后,有了清军骑兵的掩护,步兵再也不用担心对手的骑兵,可以放心大胆、从容不迫的开枪放炮。敌人如果派骑兵冲击,那么清军骑兵立即出动掩护步兵,双方展开骑兵混战。这样一来相当于治好了明军的致命缺陷。病根没有了,那还不是生龙活虎,战力飙升?

再说说对手的问题。

早期投降清军的,都是明朝最精锐的辽东边军。是明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他们打其他明军,本来就是砍瓜切菜一样轻松。再加上清军助阵,当然是无往不利。

最后说说士气的问题。

有明一朝,武人地位堪称历史最低!

那些文臣简直不把武将当人看,往往嘲笑他们为人粗鄙、品性低劣,同样品阶武将,见了文臣就是矮一头。武将们动辄得咎、战战兢兢,士卒更加低人一等。在这种环境下,又怎能培养尚武之风?又怎能培养出绝世名将,又怎能练出虎狼之师。再加上朝政腐败,士卒贫困,明军士气十分低落。

但是投降清军以后,处境立即判若云泥。武将自不必说,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极尽笼络人心之能事,对投降的明朝文臣武将,一律厚加赏赐,什么王公侯爵,说封就封,毫不吝啬。

而且满人尚武,推崇勇武之士,士兵受人尊重。普通士兵也能挺直腰杆做人。再者,清军掳掠的战利品,大部分都是归士兵私人所有,这士气能不高吗?

明军的失败,是全方位的,并单单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还是那句话,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朝末年,整个朝廷从上到下都烂透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其实已经崩溃。它的灭亡,是早已注定的。


上将嗳福斯


这个问题就尴尬了,其实不是投降满清后的明军变猛了,而是他们所面对的主要对手战力变差了。

事实上,在明朝末年,明军的战斗力的差是相对于强悍的八旗军而言的。

明末时期,深陷双线作战的明军,不得不在关外八旗军和关内农民军之间疲于奔命,最终耗尽元气而亡。而在对阵关外八旗军的战斗中,明军似乎总是被动挨打。尤其是在野战中,一旦碰上八旗军,基本上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但如果是在关内剿灭农民军的战场上,明军的战斗表现就完全不一样了。别看明末农民军的数量十分庞大,往往数倍于明军。但在大部分时间,明军其实都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

在明末官军系统中,边军体系的战斗力是最强的,这当中尤其以这几支军队最具战斗力:

首先,最强最精锐的当属镇守山海关-宁远一线的关宁铁骑,这可是明末官军的精华,是明朝唯一能与强悍的八旗军硬抗的精锐部队;其次,便是孙传庭的秦兵,这是由明朝陕地边军身经百战的老兵组成的部队,是明朝对内镇压农民军的主力;再来便是卢象升的天雄军,全军由是乡亲朋友、兄弟家人组成,极为团结,战斗意志也十分的强,活跃于镇压农民军和抵抗八旗军的战斗。明军中除了这几支精锐外,其余的地方驻军,尤其是南方的军队,战斗力都相当有限,还比不上李自成的农民军主力。

而这三支最为强悍的明军部队,在面对更加强悍的八旗军时,其实也是无法占据优势的。但要是与关内农民军对战,却又具备压倒性的优势,往往以一敌几,都尚能将农民军击溃。

比如卢象升的天雄军,就曾以两千兵力击败高迎祥的上万重甲骑兵,在滁州城外,又一战击溃高迎祥主力,并将其残部追出五十余里。然而,卢象升最后却在与八旗军的交战中,因援军不发而力战至死,壮烈殉国。

由此可见,按战斗力来排的话:八旗军>明军边军>农民军>地方明军。

明朝覆灭后,投降满清的明军主要都是战力强悍的明朝边军,而他们的对手则是以农民军旧部和南方明军组成的南明军队。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此后,以吴三桂为首的明朝边军都纷纷选择投降满清。

如此一来,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八旗军和明军边军就联合在一起了。而此时的南明军队,所能依靠的主要战斗力,其实都不过是被前两者击败的大顺军旧部,而为数众多的原明朝南方军队,基本上都是战五渣。


因此,我们也就能看到投降满清后的明军,在满清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当出众的表现。



这些历史要读


在欧洲足坛有两大笑话,一个是觉得英格兰很强,一个是觉得意大利很弱。在我们的历史认知中也存在这么一个笑话,那就是觉得明末的明军很不给力,很弱鸡。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明末的明军战斗力还是非常强的。他们在打农民军的时候,其实是很给力的。明末的农民军是在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中逐渐壮大的,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明朝朝廷的应对失当,这才抹杀了前线战士们,辛苦拼杀而换来的局面。

而面对与农民军更强的满清,吴三桂领导的关宁军虽然在野战上没有占据优势,但是也挡住了八旗铁骑的滚滚洪流,这个战斗力绝对不算低。

那为什么明军在后来表现出了疲软的态势,原因很简单,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这个定律被崇祯皇帝华丽丽地打破了。这些明朝士兵享受和中国男足大牌球星同样的待遇,被自己的东家欠薪。

明朝的灭亡,归根结底就是财政崩溃,民富国穷,政府拿不出来养军队,谁愿意饿着肚子为你拼命?这些士兵也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们也需要养家糊口,既然连军饷都拖欠,那还打个什么劲?

反观他们投奔了建州女真之后,足额发放薪水,打赢了后还能抢劫,你说这些士兵的积极性会不会被调动起来呢?

其次,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部分人调动了工作岗位之后,到了新的单位,新的部门,他总会夹起尾巴做人,表现的特别勤恳,希望给新的上级带来一个好的印象。那些投降的明军也是如此,他们的将领也需要给新的主子一个投名状,这样方便他们以后在圈子里混。

所以以前的常败将军到了清朝那里,终于展现出了他一个军事将领的基本素养,能够打胜仗了,而且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打。和以往在大明朝体制内混吃等死的状态完全不同。

还有一点就是清军对于投降的明朝军队进行了裁撤,左梦庚率领湖广大军投降之后,几十万人马被缩编,大量的老弱被裁汰,只保留了数万精锐,好吃好喝的供着。没有那些裹挟的士兵的拖累,这样的军队才是真正的军队,才有真正的战斗力。

最后那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其实这些明朝军对投降之后作战后面也会跟着清军辫子兵,一方面是助威。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这些八旗子弟也会拿起大刀上来砍人,另一方面则是监视的作用。

许多明朝的士兵,其实没有什么文化,他们以前打不过清军,觉得满清骑兵相当的厉害,战无不胜。现在好了,有八旗兵在后面压阵,我们就负责往前突就行了,实在不行,八旗兵也会上来和我们一起打,这怎么可能打败仗呢?于是就产生了一往无前的勇气,作战更加凶猛。

一些明白点的明军士兵更不敢懈怠,因为他们知道后面这些八旗兵是监军的作用。明朝投降军如果作战不勇敢,那些八旗子弟砍掉自己的脑袋,绝对不会犹豫半秒钟。在这种复杂的心理的作用之下,明君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在面对昔日的同僚时,可谓是威风八面。

所以说明军不是一下子变强,而是明军本来就很强。只是他们在明朝打工时,就像在国企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到了清朝时,他们就像个体户,每个人都为自己而干,所以才迸发出了主观能动性,在战场上的表现有了天差地别。


历史评说


与其说满鞑横扫华夏,不如说是满人捡漏天下,吴三桂没放关之前,他们是连城关的门摸都摸不到的,后来连哄带骗打开的城门勾结了汉人精锐部队才顺利南下的,就如当时的攻城必须要用的红夷大炮军团就是汉人的,农奴文明的女真满鞑如果没有这班汉人的帮忙他们真只能在城外做点鼠窃狗偷的偷袭以外,城是绝对攻不进去的。要知道女真满人擅长的只是渔猎农奴的战术,骑马再善于骑射也射不穿城墙城门的。所向披靡的功劳都在劝降的汉人身上。直到后来诱骗得逞得了天下的满人也是非常惧怕汉人的火器,深知日后汉人如果继续发展火器,倘若造反自己的完全不是对手,所以干脆就让汉人自废武功,任何人都不得发展火器,方便日后两百多年的奴役统治。直到后来被洋人枪炮打开了大门已经气数已尽了!但是这也是一种解脱。让人们摆脱了封建奴役的朝代。



Oo水镜徽华oO


明朝军队投降大清后,战斗力暴增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关键在于——有奶便是娘。

明朝后期的军队其实一直都在战争中成长,从万历年间一直打到崇祯上吊,要说没有战斗力,那是假的,战斗经验丰富,水平很高,毕竟长达一个世纪的战场磨炼,各方面都轻车熟路,但是到了崇祯年间,总是让人感觉明朝军队不堪一击,处处失败,特别是在辽东地区,一直被后金吊打。

后金入关后,很大部分明朝军队又投降了满清,此时感觉明朝大军简直是满血复活,一改过去处处挨打的局面,又重现了大明军威,简直是横扫中原大地,不但把农民起义武装打得熄了火,而且还把南明王朝都赶到了缅甸去了,最后吴三桂连南明王朝的皇帝都杀了。

这种前后判若两人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军事是政治的延伸

明朝后期的政治腐朽简直罄竹难书,政治的腐败影响很深,不关是朝廷的,更是军事方面的,所有的军队没有战斗意志和信念,因为整个国家的信仰都坍塌了,要让军队一门心思的前方拼命,这完全不现实。

二、地方军阀的崛起

明朝后期的军队其实带有浓厚的军阀色彩,无论是辽东的关宁铁骑,还是左良玉的八十万大军,就连曹文昭、洪承畴等明朝著名的总兵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地方军阀特色,只要我的辖区不出事,我管他天下洪水滔天。

三、军饷不足

明朝朝廷是真穷,穷得叮当响,到了崇祯皇帝一朝的时候,整个国库的钱还不如崇祯皇帝的老丈人有钱。崇祯朝几乎天天都在打仗,打仗就是打钱,军队要吃饭,军人要拿饷,这朝廷没有钱,士兵无饷,你指望士兵去拼命,这不现实。

这三个重要的原因导致了明朝军队在为明作战的时候完全疲软,能不打就就打,能省着打就省着他,整个军队没有国家意志和观念,就更别说报效朝廷了。

当满清入关后,明朝绝大多数军队就顺势投降了清军,这下以上三条就被完美的解决了,首先政治上,明朝军队改换了门庭,从亡国之军变成了开国功臣,这种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地方军阀更不存在,想吴三桂这种级别的将领投降清军直接被封为王爵,洪承畴等将领投降过去更是官升几级,大家都有了政治上的归属感;至于军饷,这完全不是个事儿,满清入关后,对军队的供养从来就不余遗力,从不拖欠,虽然军队里还是有满汉之分,至少军饷上还是能够保质保量。

其实,真正的根源在于明朝后期的腐朽导致了不光是军队,更是整个民众丧失了国家观念,不但军队没有丝毫的战斗力,整个民族都没有足够的意志来对抗异族的入侵。


沉墨I方之城


清朝入关后,明朝的残存势力气数已近,根本没法阻止起像样的反抗清朝的武装军队。

气数这个东西,绝对不是开玩笑的。

历史上的南北对峙,一般是以江淮防线作为天堑屏障。一旦江淮失去,北方的军队就会势如破竹。

但是,这种地理上的优势是需要靠重兵把守,明朝已经没有这样的资源了——

当时,弘光政权内部暴发崇祯太子案,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从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弘光政权视其为大患,急忙调走江北四镇去迎击,这直接就给了清朝的可乘之机。

南明为什么会出现崇祯太子案?

南明为什么人心不齐?

南明为什么没有足够的兵源?

这些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在当时,已经不可能整合出像样的武装力量,所以只能坐视清朝连续攻克诸多天堑。

在闪电战的影响下,明朝的势力被一一击穿。这种气数的衰败,直接使得将士没有任何斗志。

因此,被清朝手编后,士兵的表现水平当然会比过去强很多。

有些人把原因归结在军饷。确实如此,明朝贪污腐败,克扣士兵的军饷。但这终归是结果,是表征,并不是本质原因。

明朝气数已尽,各种败相都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