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你觉得一些现代人超越古人了没有?

行着茶酒之路


超越?这超越二字何从谈起呢?

“思君思国思社稷”就一定比“纵情山水养闲情”更强?

还是说获得更多人喜欢的就一定更好?

字有千万形,意有千万种。我们根本无法去界定两件同样美好的东西,究竟孰优孰劣。

例如我个人喜欢现代文,喜欢简体字,因为它们简单明了,却依旧能代表我们中华文化,不失汉字之风。我毛笔字一般,但是钢笔字就不是书法吗?古人会用钢笔吗?当然,不可否认,古人用毛笔写出来的字本就大气磅薄,暗含天地至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化这个东西,它天生就不是拿来比的。你可以借鉴,可以表达你自己,但是请不要总想着和谁去较量。

就算文采可以比,有学得好的和学得不好的,但是只有思想境界或内在结构才能决定一个人和一件物品的真正品质。空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灵魂的,都不可能成为经典。

不仅是书法,甚至包含所有艺术,现代没有超过古代,古代也从来不能代表所有,过去了的终究过去了,我们缅怀,我们珍惜,但我们不能盲目得认为成了绝唱的就一定比新出炉的好,别忘了,写出这些的也是人,本质上是相同的。可问题还得就事论事。

我们不贬低古人,也不妄自菲薄。所处世界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与立意也不同。不能比!





沥酒浅酌


我认为单纯从书法作品来看,一些今天的书法家的确早已经超越了一些古人。

清代诗人赵翼的著名论断的确有其现实意义:“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怀素《自叙帖》局部

今天学习书法的人无论是个人知识面宽广程度,学习资料的丰富程度,还是学习途径的多样化选择,教育先进程度等等层面,都全面超越古人,就连生活条件,身体条件也优于古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今人没有理由不如古人!

陈新亚书法作品

事实上近现代甚至当代的书法群里也的确活跃着一批又一批造诣极高的书法家

,我个人心中景仰的书法家包括启功,司徒越,白蕉,邓散木,田英章,陈新亚,武中奇,朱复戡等等。

王羲之书法墨迹

由于书法艺术有尚古、师古的传统,甚至许多人都有厚古薄今的情结。因此,今人书法在艺术上可能早已经超越古人,但并不如古人书法那么容易被人认可。随便在哪个犄角旮旯里挖出来一块墓碑,都会法帖去制拓临摹,原因就是书法尚古,书宗晋唐的思想早已经根深蒂固。

白蕉书法作品

当然话得说回来了,今人在书法作品本身上也许确实超越了一些古人,但在文学功底、书法应用方面的确不如古人更有积淀,更有思想情怀,而且今人在书法上谋求的东西太多太多,远不如古人对待书法的虔诚、纯洁,我说的对吗?


永书101



首先明确两点:

1、“超越”或者“不如”一词说法缺前提条件,你要看哪个方面的“超越”。

2、淫浸古人的书法不存在“过分”一说。淫浸愈深,出帖愈难,但成功率愈高。详细解释如下:第一点解释:不可否认,以二王为代表的中国书法正统血脉持续近一千多年,书圣王羲之的贡献无人能比,不可逾越,但前提是从王羲之的书法审美风格得出的结论,王羲之体现的是“中和”之美、“自然气韵”之美,“飘逸潇洒”之美,历朝历代在二王的基础上不仅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更有伟大的创新,从“法度”方面来分析,唐朝必然超过二王,涌现出许多唐楷大家,“欧、虞、褚、颜、柳”就是代表,唐楷法度森严、工整规矩,这不就是创新?从碑学的角度来讲,清朝必超过二王,在碑学盛行的清朝涌现出许多碑学大家,如赵之谦、邓石如等人,把碑上的笔法用帖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近代以来,受到西方美学思潮和日本“少字派”的影响,中国的书法也会迎来一轮新的创新,至于谁能成功,只能历史来检验,如果继续沿着二王的路子走必然无法超越,因为二王的笔法差不多挖掘完毕(本人猜测,可能还有探索空间),再者,今日的书法诗词的土壤氛围已大不如古人,书写工具也在改变,用毛笔书写的时间也没有古人多,无论怎么努力都是超越不了古人的,但是就没有其他方面能超越古人吗?当然有!一曰:“形式”之美,如今书法作品的形式琳琅满目,各种颜色、纸张、样式种类数不胜数,这样的物质条件是古人没有的。

第二点解释:古人的书法美学范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理解的,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感悟,而且每个人感悟的深浅都有差别,也正因为这种差别导致了各类书家风格有别,有人对古人的书法美学理解的深刻,例如杨凝式(俗称杨疯子)就是很成功的案例,但是如果你临帖死临,而且越临越像,就是很难出帖,但是在你临地很像的前提下还能继续深入入帖并理解其中的大道,就能很快出帖。并且出帖后成功率非常高。因此临帖越“过分”越好,最好到达“意临”的状态(也就是悟出其中笔法、结构、章法的变化规律),当然这是非常难以到达的境界,因此“过分”局限于古人的书法美学范式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出帖难,二是出帖后成功率高。当然我们为了成功地写出好字,再“过分”也不为过。

古人自己就非常明白这一点,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写到: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他批判前人主张的“今不逮古”,提出“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主张。这显然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唐代书法发展的辉煌证明了,孙过庭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非常正确的。

有的人认为,古人从小接触毛笔,在对毛笔的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上是今人无法相比的,这是事实。但是这种书法理解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弊的一面,在古人看来单纯的书法是下等技艺,是“雕虫小技”。为了提高书法的内涵,往往掺杂了非常多“形而上”的元素,比如“心正则笔正”,书法的内涵泛化为人品、学识、素养等等。而对书法创作本身的关注,古人基本上是零,即“无意于佳”。书法之所以被放在极高的地位上,纯粹是因为书写的是汉字,而汉字的内涵承载着中华文化,如果说书法是毛,那么汉字就是皮,文化是骨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是,一旦书法和汉字、文化剥离开来,那么书法完全丧失了崇高地位,而这在现代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在今天,我们学习汉字不再局限于毛笔,而更多的使用硬笔。我们学习文化,不再依赖小楷抄经,而是印刷甚至电子显示。文化不局限于汉字(还有英语),汉字不依赖于书法,那么书法还有什么意义?没有了承载文化之“道”,只留下书法的“技”。书法就只是一帮人在比拼谁的笔法更熟,谁的结构更准,字匠和木匠、铁匠还有什么区别?

PS: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可以离开书法,书法离不开汉字,这是一种附庸关系而非统一。硬笔书法学习借鉴毛笔书法,在实用层面上基础了传统书法,而毛笔书法逐渐向艺术层面发展。实用和艺术开始分道扬镳。

苏轼说古代书法“无意于佳乃佳”,是因为古人用毛笔写字为自然而然的事。而在今天,只要你拿起毛笔,那么你就是“有意”,不存在“无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无意之书法”达到了最高境界,今人是不可能超越的,这不是今人不如古人,而是客观条件的局限。即便是再主张复古,崇尚晋唐的书法家,也不可能要求今天的人放弃硬笔、放弃电脑去追求毛笔书法的“无意”。

假如抱残守缺,对客观发展变化视而不见,依然追求古人“无意”,那么失去文化滋养的书法没落是显而易见的。正如现在的京剧、秦腔,失去了温润的土壤,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苟延传承。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书法家所乐见的。穷则变,变则通。现代书法,本质是向“有意”的最高境界发展和探索,这就是创新。书法强调创新,是因为不得不创,不得不新。

而创新,就很难简单地去比较判断说谁更好,谁更差。


羊钛白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我认为现代人没有在书法上超越古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与您共同探讨:

1,书法的在魏晋时期就达到了艺术高峰,后人已然难以逾越。比如王羲之,有谁敢说谁的书法成就超越王羲之吗?单从技术层面就鲜有与其并肩者,更别说气韵和格调了。唐代出现了颜真卿,他另辟蹊径,可以说找到了书法审美的另一条路线,但他也是学王羲之出来的。王和颜作为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至今无人可望其项背。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2,文化差异。现代人接受的教育模式实际上不同程度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与古人自小诵读四书五经是截然不同的。而书法的土壤正是中国的传统国学。离开这片土壤,自然不容易再开出绚烂的花朵。

颜真卿《祭侄文稿》


3,社会原因。古代社会,成为书法家的门槛其实非常高的。首先得富有,这样你才能获得名家真迹,不然怎么临摹学习?历史上许多大书法家除了是文人学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里不差钱,做官的居多。有个别贫困潦倒的也多是家道中落,自幼生活还是富足的,否则没有机会读书认字呀。当今社会,节奏很快,年轻人作为书事业的中坚力量。往往背负着超越他们能力的重担。这使得许多有艺术创作追求的青年书法家为了生计去教书,去办班教学,没时间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没有大自在的内心,何来大自在的作品,又谈何超越古人呢?古人似乎永远都比我们自在洒脱。

苏轼《黄州寒食帖》


4,选拔体系,书法展览作为目前最权威的选拔体系,它的标准往往让许多书法爱好者趋之若鹜。这个标准下选出的展览作品多数都是对古人的生搬硬套,鲜有创意。如果这个权威的选拔体系的审美标准依然陈旧,那么它选出来的所谓能代表这个时代的优秀书法家有什么资格与古人一较高下呢?

杨凝式《韭花帖》


5,大师都是一波波来一波波走。不止书法,文学、哲学、科学等等学科都是如此。教育模式,价值观、人生观从小的建立都太重要了。

米芾《苕溪诗帖》


我很希望,有当代书法家能超越古人,但事实如此。不过,我们对书法的热爱不会因此而改变,我们期待下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希望那时你我年华未老!


掩墨山房


中国的书法作为文化载体,他主要起到传承的作用,在传承中发展,不要动不动就谈超越古人。

书法作为艺术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个过程,从夏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到秦汉时期的小篆、隶书、章草书,再到魏晋时期楷书、行书、今草书,乃至以后魏碑、唐楷,再后来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对前古人继承和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在中国书法史留下了独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艺术气息。

随着时代的进步,书法用品种类繁多,可供书家选择也越来越多,表现的书法艺术的手法也层出不穷,到了今天我们书法艺术进入展厅和艺术长廊。这是前人没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能说我们需要在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





博勤董老师


在我看来,古代书法无法超越。

但为什么有很多人都觉得现代人的书法比古人好呢?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我们说古人难以超越,主要是在文化、理念、情趣等层面上难以超越。但是,在形式、材质、展示方式、装饰性等方面,都是可以超越的,甚至已经远远超越。而普通大众往往关注不到文化、理念、情趣等层面的东西,更多关注形式上的东西,导致出现误判。

第二,今人创作理念有意无意都会迎合现代大众的什么取向。比如,把西方审美理念、现代审美理念融汇到书法之中,这样的作品可能缺少一些古意,却能赢得一些大众的好感。

第三,个人学识问题。书法博大精深,要看懂书法、理解书法是很难的,出现误判在所难免。

但我认为古人的书法无法超越。





R自媒


现代人的书法想超过古人,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习古法帖。取法乎上是自古以来,共认的必须尊守的一个规矩。学习书法不像其它的技艺,徒弟可超过师傅。就学书而言,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取法乎下则下下矣。意思是徒弟跟着师傅学,能学到老师的一半就不错了。徒孙能学到徒弟的一半就不错了。徒弟徒孙各学老师的一半,到徒孙这一代学到第一个师傅的书法二分之一乘二分之一,就剩下四分之一了。這说明学习书法不能学当代人的字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也说明现代人的书法是不可能超越古人的。

人们尊称张芝为草圣,钟繇为楷书之祖。又称王羲之为书圣。后人学书者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试问,自古以来,谁超过他们了?谁又敢说自己超过二王钟张了呢?

有人会说,书法比赛总会有人出类拔萃,鹤立鸡群,这怎么说?这很正常,这与每一个人的天斌,努力程度有关。即便是同一个老师所教,也不一定水平就都一样。我们现在看到自古以来有很多人的书法确实很好,那也只能是他们在健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学习的结果,他永远也不可能超越钟张二王!


谭云协


中国的书法现代人无法超越古人,但技法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今人可能会超越古人,因在当今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视并设立成专业,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技法上可以比肩古人应不成问题。但书法内涵上,书法之外营造的意境与个性情绪表达却很难超越古人,因为精典书法是一个历史点上文人在一个有限的时间节点上情绪完美表达!今人很难有古人的文学涵养与修为!



8914291520356山虎


很幸运同你量讨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当代书法并不是没有人超越原古作品,而是时代不同了,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原古时代的伟人,发篇作品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追求相同类作品。所以到今天传下的,是最上层的极品,他肯定会受人尊敬。今天的作品,多数是出于自身发挥。不能同它与原古并论,因时代不同,贫困和幸福时写出的东西是决对不一样的。对艺术的认识和追求,观点有差别,文学高深的会追求值量,文学少的会看热闹,我是看热闹的那种,望多才多艺者凉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