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桂系要求所屬4萬精銳編成兩個軍,蔣介石堅決反對:我才1個軍

1924年,以李宗仁為首的“定桂軍”與黃紹竑、白崇禧為首的“討賊軍”聯合,在孫中山廣州政府支持下,起兵討伐常年割據廣西的舊桂系軍閥陸榮廷、沈鴻英等,連戰連捷,於次年7月順利完成了統一廣西的任務,掌握了廣西軍政大權,並建立了4萬餘人的精銳部隊。

兩廣協商統一革命力量

當時,新桂系由於經歷了連年戰火,又面臨著盤踞滇黔的西南軍閥唐繼堯重兵威脅,迫切需要廣東方面給予財力、裝備上的支持,其首領李宗仁等人也大多願意接受孫中山領導,而廣州方面也迫切需要鞏固革命根據地,徹底解除將來出師北伐的後顧之憂。因此,1926年初國民政府統一廣東全省後,兩廣統一的問題便提上了議事日程。

2月24日,為了進一步整合革命力量,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兩廣統一委員會,委任汪精衛、蔣介石、譚延闓、李濟深、宋子文等人與新桂系三號人物白崇禧一起,共同商議廣東、廣西兩省聯合統一的問題。經過連續開會討論和各自讓步周旋,至3月上旬,雙方擬定了一個初步的統一方案,但對幾個核心問題,遲遲達不成一致意見。

新桂系提出5個關鍵問題

3月13日,新桂系二號人物黃紹竑在與首領李宗仁認真商討後,親自從廣西來到廣州,參加兩廣統一委員會的會議。會上,黃紹竑開門見山的提出了新桂系最關心的5個具體問題,即:廣西軍事機構設置、行政機構設置、省黨部組織、軍隊編制和財政統一問題,並就此與汪精衛、蔣介石等人交換意見。

廣西軍事機構設置問題

新桂系希望廣州國民政府授予其首領李宗仁廣西善後督辦一職,但國民政府方面認為善後督辦是北洋政府的官職名稱,最後經過商議授予李宗仁廣西全省軍務督辦一職,並委任黃紹竑會辦之職(相當於督辦的二把手)。

廣西行政機構設置問題

經協商,新桂系表示同撤銷其自行設立的“廣西民政公署”和“廣西民政長”等舊職務、舊機構,改為“廣西省政府”和“省主席”等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的職務和機構。

組織省黨部問題

涉及黨權之爭,本來也應該是雙方交鋒的重點,但由於新桂系兩大勢力都是從舊桂系軍閥部隊裡獨立出來的,其內部始終沒有設立國民黨組織,在其絕對掌控的廣西省各地,也從來沒有設立國民黨各級組織,因此,國民黨中央“顧慮地方情形”,直接指定李、黃為廣西省黨務特派員,並很大度地表示:“廣西好似一張白紙一樣,你們要寫什麼就寫什麼,要畫什麼就畫什麼。”

以上3個問題由於並未觸動廣東國民政府的根本利益,因此桂系很快取得了自己滿意的結果,但在更核心的軍權和財權兩大問題上,廣東方面的態度十分強硬,最終雙方各讓一半,新桂系勉強實現了一半目的。

軍隊編制問題,新桂系的要求被砍掉1半

新桂系當時掌握4萬餘正規軍,清一色久經戰火的廣西子弟兵,一向以驍勇善戰著稱,從戰鬥力上看,廣東境內的各路軍隊中,僅黃埔學生軍和李濟深的粵軍可勉強與其相提並論。從兵力上看,當時國民革命軍已有的6個軍中,兵力最多的李濟深第4軍也僅2萬人左右,新桂系這4萬人槍僅要求得到兩個軍的編制,實際上並不過分。

但如此一來,就意味著新桂系軍隊將佔據國民革命軍整個編制的1/4,將來很可能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更何況此時權勢熏天的蔣介石也僅能完全掌控第1軍的兵權,自然不允許兩個軍抱團的情況出現。在蔣的強烈反對下,最終新桂系僅得到第7軍編制,但作為交換,該軍“編制不限於3個師,軍以下的編制由李、黃自行決定”。

財政統一問題,新桂系繼續自收自支

由於廣西地瘠民貧,又遭舊桂系、滇系軍閥戰火摧殘,財政收入上遠低於廣東,士兵每月薪餉僅3元,仍被長期拖欠。廣東則是當時中國數得著的富裕省份,又有多處優良海港,收入較多,士兵待遇也好,月餉平均10-12元。因此,新桂系提出“兩廣財政統一、兩廣軍隊薪餉一致”的要求,想借此提高桂系部隊待遇、減輕廣西的財政壓力。

可惜,執掌廣東財政的宋子文也不是善茬,並不打算用廣東的錢替新桂系養兵,當即拒絕了財政統一的主張,直接答覆“廣西財政由廣西自收自支,中央不過問”。雙方反覆交鋒,最終廣東方面僅同意支付第7軍2萬部隊的薪餉,新桂系無奈之下也只好接受。

這5個問題得到答覆後,雙方就統一方案達成一致意見。3月15日,國民政府正式公佈“兩廣統一法案”,不久,又公佈了《兩廣合作宣言》。至6月1日,廣西省新政府正式成立,新桂系統治下的廣西正式歸屬國民政府管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