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以下的孩子滿地打滾哭鬧不要講道理,這個方法最管用

孩子到了一歲半叛逆期特別不聽話怎麼辦?很多媽媽把叛逆期當作洪水猛獸,豈不知叛逆期其實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時機。

1-1.5歲是孩子的學步期,也是孩子第一次能夠去到媽媽身邊以外更遠的地方。正是因為孩子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但是能力又是十分的有限,所以1歲半的寶寶會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雖然叫做叛逆期,但是作為家長可以換個角度來理解孩子,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為想要探索這個世界,學到更多的東西,而所謂的叛逆期其實是孩子的“學習爆發期”。

3歲以下的孩子滿地打滾哭鬧不要講道理,這個方法最管用


為什麼一歲半的寶寶會叛逆?

獨立性越來越強需要更多探索空間

1歲之前,嬰兒是個乖寶寶,1歲半之後,孩子開始變得不聽話,媽媽的命令開始不聽從,不讓去的地方非要去。不讓動的東西非要動。其實這並不是孩子不說話,是孩子獨立性越來越強,身體發育的需求,從媽媽身邊走出去,孩子會在自己的世界進行自主的探索,所以1歲半的孩子會嘗試著從媽媽身邊走出去,而探索更多的世界,而不是安靜的聽從媽媽的話,如果孩子太過於乖順,不願意從媽媽身邊走出去,媽媽們反而需要額外擔心。

認知水平決定了孩子更喜歡動而不是靜

0-2歲的寶寶屬於感覺認知階段,孩子的人生經驗來自於身體各個感官器官的感覺,比如吃,拉,摸,咬,伴隨著孩子越來越獨立,他的探索範圍也會越來越大,探索的事物也會越來越多,所以1歲半的孩子很難安靜下來,他們總是跑來跑去,而且

他們行動的軌跡毫無規律,因為孩子是行動即思維,所以都是走到哪裡想到哪裡。

會遇到更多的挫折需要安慰

1歲半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二個安全感建立的階段,在《善解童貞》這本書中,作者胡萍提到:孩子的人生中會經歷三個安全感的建立,才會完全走向獨立。1歲半是嬰兒第二個安全感的建立,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是矛盾的,他們渴望獨立,但是能力不夠,所以一旦失敗,總是需要媽媽的安撫。所以也就出現了,孩子不聽話但是粘媽媽的做法。

3歲以下的孩子滿地打滾哭鬧不要講道理,這個方法最管用


大腦體驗的情緒越來越多卻不會表達

很多媽媽說一歲半的孩子開始變得倔強,愛發脾氣,甚至滿地打滾,打吧覺得孩子太小,不打總覺得孩子應該被教育。之所以孩子總是喜歡發脾氣,是因為他能夠體驗到的情緒越來越多,比如傷心,氣憤,難過等等,是孩子的心智能力在發育,但是掌控情緒的能力不夠,所以更直白的說,孩子發脾氣是表達能力不夠。

教育1歲半孩子這些方法沒用不要用

說教

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講道理,對於一歲半的孩子,講道理就好比“對牛彈琴”,因為孩子的認知水平決定了孩子的大腦思考,我們對孩子說的話,孩子是不能理解的,尤其是他們的人生經驗還不夠豐富的時候,講得越多,作用卻越小。

威脅

經常看到很多父母面對滿地打滾的孩子一走了之,你愛哭就哭,你不走我走,父母用的方法是威脅,對於內向,敏感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離開,在孩子心裡會建立被拋棄的概念,經常被威脅的孩子會害怕被遺棄,容易養成孩子討好型人格,做事情小心翼翼,沒有自信,害怕犯錯,沒有主見。

3歲以下的孩子滿地打滾哭鬧不要講道理,這個方法最管用


打一頓

有時候孩子犯錯了,父母會選擇揍孩子,比如碰了熱水瓶,打一頓,打了就長記性了。事實上,打孩子一頓,孩子並不會記住,很快就忘記了,下次還會去碰;經常被打併不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

如何面對一歲半寶寶的叛逆期

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1歲半的孩子怕生並不是壞事,這是孩子正在建立安全感。當孩子的第二層安全感建立之後,他就能離開媽媽去和其他人建立關係,但是在建立安全感之前,孩子需要不斷的去體驗這種怕生的感覺,這就好比孩子需要認識到什麼是怕生,才能克服內心的怕生。所以不要害怕孩子怕生,正確的做法是幫助孩子化解對陌生人的恐懼。

父母可以這樣做:

  • 多帶孩子從家裡走出去,認識更多的陌生小夥伴;
  • 及時幫助孩子化解陌生帶來的害怕,和孩子講清楚陌生人的身份;
  • 順其自然,不要逼迫孩子,越逼迫孩子越膽小;

及時的安撫孩子

1歲半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他們一方面想要獨立,另一方面卻十分害怕挫折,比如摔跤,比如想要的玩具打不開等等。因為能力有限,孩子越想獨立受到的挫折會越多,他越發會粘著媽媽,因為孩子的安全感是從媽媽這裡獲得的。所以粘媽媽並不是壞事,是孩子從媽媽身上獲得恢復自信的力量。所以媽媽需要做的是及時的安撫孩子,不要拒絕孩子。

3歲以下的孩子滿地打滾哭鬧不要講道理,這個方法最管用


活潑好動變成體驗式教學

1歲半的孩子在動的時候,其實是大腦在思考的過程,所以我們不能拒絕孩子去行動,唯一能做的是,幫助孩子把好動變成體驗式教學。

  • 活動的內容由媽媽來安排;
  • 活動的環境由媽媽來佈置;
  • 帶著孩子一起玩,把遊戲的過程演示給孩子看;

總之是陪孩子一起玩,玩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和孩子的對話,著有利於嬰兒語言的發育,幫助大腦記住詞彙,加深記憶。

轉移注意力比說教更有用

面對一歲半的孩子打滾發脾氣,很多媽媽會發脾氣,打罵,甚至說教,只能說在嬰兒理性的下腦還沒有發育完全,這些都是沒有用的。最有用的方法是轉移孩子注意力,只需要一兩分鐘,孩子就會忘記自己大腦之前的事情,這是因為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只有2-3分鐘。

1歲半的孩子這幾項能力需要培養

語言能力

1.5-2歲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哈佛大學的研究證明,孩子說話說的越早,說得越多,上學以後孩子的表現會越好。所以想要孩子儘早開口,掌握更多詞彙,在1.5歲要幫助孩子培養語言能力。

《兒童心理學》中提到,孩子們能夠記住的單詞更多的來自於和父母的對話中句子的單詞,而非單純的交給孩子單詞。

也就是說想要孩子記住更多詞彙,父母要儘量多開口和孩子進行對話,而不是簡單的教孩子詞彙。

培養孩子自主進食的能力

1-1.5歲是培養孩子自己吃飯的最佳時機,因為這個階段孩子總是樂於自己動手做一切事情,但是他們剛開始並不能做的很好,甚至會用食物做玩具,這都是正常階段,父母要做的是準備好耐心,做好孩子模仿的榜樣,給孩子時間。

3歲以下的孩子滿地打滾哭鬧不要講道理,這個方法最管用


為孩子自主排便做好準備

1.5-2歲可以開始培養孩子自主如廁,1.5歲的時候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如廁的概念,比如如廁的繪本,準備小馬桶,讓孩認識;帶孩子去衛生間上廁所,讓寶寶學著模仿大人。準備的越充足,訓練起來也會越輕鬆。

孩子的叛逆期其實就是孩子的最佳學習時期,千萬不要想到叛逆就頭疼,每個叛逆期都是孩子對新能力的掌握。家長調整好心態,抓住機會,孩子會成長的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