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疚自責焦慮:拿什麼療救新冠肺炎痊癒者“心病”

內疚自責焦慮:拿什麼療救新冠肺炎痊癒者“心病”

患者康復後與醫護人員揮手告別。圖片來自新京報。

據報道,在出院後,不少新冠肺炎治癒患者在心態上能做到積極向上,恢復正常生活,但是,一些人仍然小心謹慎,懷疑自己沒好、擔心“復陽”、害怕再次被傳染;而一些人不敢見人、不願意回家;還有人因親人被自己感染,內疚與自責遲遲揮之不去。

治癒者焦慮可能因創傷後應激障礙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講,這些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出適應困難的治癒者,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候和跡象。

所謂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這個問題,在災後並不少見。

創傷後應激障礙,首先來自於病情本身對病人身心健康的折磨。疫情給患者直接帶來的是健康甚至死亡威脅,這個過程中足以給患者帶來較大恐懼,而這種恐懼,有時候並不是隨著痊癒後就會消失,而是會經歷一個平復期,這個過程,精神焦慮不可避免。

另外,對於一些原本就相對敏感、軟弱和存有社交劣勢的患者來說,被新冠病毒感染不啻一次不折不扣的創傷性社會挫折事件,這也會導致他們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症候。

而如果其稍有不慎,傳染了家人,甚至產生聚集性傳染,本人可能還要遭受輿論的指責,承受的壓力更大,加劇精神焦慮。

如今,從媒體調查來看,一些治癒者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將心理疏導延伸擴展到治癒後,幫助這些陷入適應困難問題的治癒者重新融入社會,也該引起社會有關方面的重視。

內疚自責焦慮:拿什麼療救新冠肺炎痊癒者“心病”

患者出院後流下眼淚。圖片來自新京報。

多方聯動,幫治癒者渡過心理難關

實際上,疫情以來,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圖鑑”,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各個層面的動作並不少。鑑於目前呈現出來的治癒者心理危機新特點,各級部門顯然應該適時調整,提供針對性更強、更為科學規範的心理援助服務。

首先要發揮公共政策的指引作用,引導各心理輔導專業機構積極介入,從供給端為患者提供觸手可及的心理資源服務。

這其中,相關部門可以組織招募專業心理諮詢志願服務者,開設心理諮詢和服務熱線專欄,充分利用新媒體和防疫大數據平臺等技術手段,為這些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提供專業的心理呵護引導服務。

其次,也要將治癒者心理干預納入後疫情時代防控制度的部署。比如,在心理危機之外,需要政策性的強力介入來保證治癒者的權利。

如今,在全面復工復產復學的背景下,也要從制度上保障治癒者前述幾方面的權利,讓他們覺得自己與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在痊癒後向往常一樣,正常地工作學習生活,實現自己的權利。某種程度上,幫助治癒者實現權利,是疏解他們無助焦慮的最有效方法。

其三,對於治癒者,家人應該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和鼓勵。家人的陪伴和鼓勵能給他們最大也最有用的支持。對於從疾病中走出來的個體來說,家人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言行,告訴他們沒有任何“過錯”。不給他們施加心理壓力,是家庭參與患者愈後恢復的起碼要求。

當然,天助自助者,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癒者自身也不能放棄自救。人是社會性動物,這就要求個人與周圍保持一種良性互動。治癒者主動、積極地與家人、社區互動,主動連接外界,才能消弭心底的無力感,增強對人生的掌控感。

新冠病毒是一種新的病毒,隨著我們對它的瞭解愈發深刻,治癒者也應有意識地尋找掌握科學、透明、客觀的資訊,防止產生心理焦慮。從這一層面來說,媒體也應秉持科學、理性的流行病學分析去報道,而非一味獵奇、誇大,甚至誤導受眾,進而加劇社會普遍的恐慌情緒,這也不利於治癒者融入社會。

總而言之,患者的自我調節,公共政策的積極引導,家庭的充分支持以及社會的接納和寬容,是疏解被治癒者心結的有效鑰匙,各方面眼下該聯動起來,幫治癒者渡過心理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