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一輩那時帶孩子那麼輕鬆,如今帶娃就像伺候祖宗?

育兒路上,相信很多人都曾聽到過長輩們的那一句,我們那時帶娃如何如何(如何如何這裡是輕鬆、隨意的近義詞),不也照樣長大了嗎?

​擱以前,這句話一出,大概我會炸毛,這不就是旁敲側擊說我帶娃過分講究嗎?如今作為一個身體力行的追求“科學性育兒”"思考型育兒“老母親,我覺得這句話透露了不少信息,可以好好地盤一盤。


問題一:上一輩的娃真的是隨隨便便就長大了嗎?

為此,我特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請教了幾位長輩,整理一下他們的回憶:


餵養:

1:不知道奶瓶要消毒,洗乾淨了就是,夏天有蒼蠅飛來飛去也就那樣了;

2:不知道孩子不能過早引入食鹽,什麼時候加輔食什麼時候開始吃鹽;

3:都說母乳6個月以後沒有營養,孩子半歲就斷了奶,和大人一樣吃飯吃菜了;

4:母乳不夠的,有條件的買奶粉,月齡小的沒條件就喂喂白糖+米湯,月齡大的沒條件的就吃粥吃麵條,吃蒸蛋,吃肉,也不存在觀察幾天是否過敏,沒有食物過敏這個概念。

為什麼老一輩那時帶孩子那麼輕鬆,如今帶娃就像伺候祖宗?

如今,哪一家沒有奶瓶消毒機,恨不得蒸汽消毒、紫外線消毒每樣來一個。各種輔食機、料理機、輔食碗、研磨碗、吸盤碗、注水碗,數都數不過來;核桃油、亞麻油、這粉那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


護理:

1:沒有尿不溼,都是用舊的衣服或者床單剪成的尿片,月齡小的時候直接拉尿布上,到了時候換,大了就把屎把尿;夜裡在尿片和床上再隔一層塑料紙,有時還是會打溼床單,尿布是循環利用的,髒了就洗;

2:紅屁股了就抹土磚上的“流水土”,很有效;

3:潤膚霜只有等到孩子臉上明顯皴了才會想到要用;

4:刷牙?不存在的事情,乳牙可能就沒刷過;

5: 穿二手鞋子是必經的過程,也不管舊鞋底磨損沒有,能穿就穿,能省就省;

為什麼老一輩那時帶孩子那麼輕鬆,如今帶娃就像伺候祖宗?

如今呢?尿不溼品牌多到你要好好研究一番才能弄明白,各種屁屁霜、潤膚露、沐浴露不一而足;牙刷分月齡,牙膏可吞嚥,大部分家長都能做到心中有數(可能只是大部分媽媽)。


疾病:

1:發燒了就送去診所,一般都是打針;

2:如果遇到腹瀉,就是偏方治療,石榴皮煮水;

3:感冒這些也是送診所開藥,什麼藥醫生說了算。

那個時候的醫療條件有限,父母幾乎不懂,孩子生病如果需要去醫院,也是全聽醫生的。醫生資質也有限,那個時代,發生青黴素過敏導致後遺症的案例不算少,至少在我家方圓幾里就有兩三例。這些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疫苗:

疫苗出生時只有天花和水痘,乙肝甲肝都是初高中到了學校才統一接種。

為什麼老一輩那時帶孩子那麼輕鬆,如今帶娃就像伺候祖宗?

不像如今,出生就有卡介苗和乙肝,社區醫院會敦促為孩子接種五聯、流腦、輪狀等等各種疫苗,每個孩子還有一個跟隨檔案的疫苗本。


早教:

無。

老一輩大多因生活所迫,就光管養不管育,老一輩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散養長大的。老一輩的孩子還在玩泥巴的時候,現在的孩子已經能自主閱讀中文、流利說英文,琴棋書畫至少精通其一……

教育方法,老一輩簡單粗暴,非打機罵,從來不管孩子的心理感受,導致大多數老一輩和他們的孩子關係並不好,很多孩子還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我記得豆瓣上有個父母皆禍害的小組。

要麼非打即罵,要麼管的太多,全權包辦,不尊重孩子。


我再說兩個小事情。我們小時候,90年代,冬天生凍瘡是比較常見的事情,一到冬天,小手凍得紅蘿蔔似的。耳朵、臉頰、腳都是比較容易生凍瘡的地方,紅腫只是輕微的症狀,嚴重的紅腫會發展到破潰流水,留下永久的疤痕。

那時候,女孩子頭上長蝨子也非常常見。蝨子很容易傳染,姑娘們湊在一起玩耍就能從一個人頭上“過到”另外一個人頭上。蝨子靠吸血維生,患者頭皮會非常癢,蝨子產的卵會附著在髮根,一小粒一小粒密密麻麻的,現在想想很是噁心。

這兩樣東西,如今算是徹底失蹤了。怎麼失蹤的?無他,好的護理好的清潔就行了。所以,當年確實是隨隨便便養娃,但是卻是以孩子的健康、舒適為代價的。

還有很多其他的育兒細節,沒辦法一一回溯,但是從這幾項也足以管窺窺豹一下,當年的育兒其實並不是隨隨便便。很多時候是科普不到位,條件不允許,育兒知識欠缺的無奈之舉。


問題二:上一輩“隨隨便便養娃”的大數據統計

我查找了近30年我國的衛生數據,找到了1991年到2018年間的幾組數據。從大數據來看看上一輩“隨隨便便養娃”的“成果”。

為什麼老一輩那時帶孩子那麼輕鬆,如今帶娃就像伺候祖宗?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2018年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出具的統計數據可見,1991年至2018年這27年間,中國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穩步下降。城市兒童死亡率低於農村兒童。說明什麼問題,經濟越富庶,嬰幼兒能得到更好的養育,因此死亡率越低。

上一輩不得已的隨隨便便養娃,從大數據上看,結果就是五歲以下嬰幼兒的夭折率比現在精細化養娃高得多。所以,婆婆媽媽們唸叨的隨便養養,只說了當年養娃的實際情況,並沒有說到“隨便養”的結果。

為什麼老一輩那時帶孩子那麼輕鬆,如今帶娃就像伺候祖宗?

1991年至2018年這27年間,產婦死亡率也是一路下降,這個也和經濟條件緊密相關,好的經濟條件,更好的醫療資源,衛生意識。


問題三:"倖存者偏差"觀念作祟

長輩們的這種表述很符合倖存者偏差這個理論。倖存者偏差意思是指,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我親戚吃這個藥好了” 或者 “我一個朋友去找了這個醫生” 等等。不管你的親戚和朋友和你關係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觀規律面前他們都是等同的。

疾病和醫藥不會因為你的喜好而照顧或者偏袒你的親朋。所謂 “兼聽則明” 也是這個道理,拋掉對個案的迷信,全面系統的瞭解才能克服這個偏差。

所以,長輩們口中所謂的“隨隨便便就長大了”是很片面很主觀的一種說法,是以“倖存者偏差”的視角看問題。

留言說說看你所知道的老一輩的“隨隨便便帶娃”,看看還有哪些帶娃的今昔不同。

雪球媽媽 ( snowballmom ),和娃一起成長的80後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