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長平之戰的導火索,上黨高地到底有多重要?

大福讀史


隨著趙國在“胡服騎射”中異軍突起,戰國中後期的天下局勢,是秦趙之間爭奪統一天下的主導權的態勢。天下諸國從“朝秦暮楚”變成了“朝秦暮趙”。韓、魏、宋等國,都曾朝見過趙武靈王,“往朝信宮”,趙國在此時達到了國勢的頂峰。

秦國從秦武王之後的內戰的陰霾中走出後,趙國成為秦國東出的最大的對手,雙方在外交、政治、軍事方面頻繁過招,史稱“秦趙戰者五,趙勝其三”。尤其是公元前270年的閼與之戰,趙奢一戰千里奔襲,力挫秦軍10萬精銳,使得秦軍跨越上黨地區直接進攻趙國突擊嘗試失敗。

(秦趙閼與之戰)

上黨地區號稱天下之脊,東部依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為界、西部依太嶽山和中條山與晉南(也稱河東)接壤,是一塊高原盆地的地形,“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地形十分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晉國能夠扼守秦軍東出,所依賴的即是上黨天險。

在春秋戰國時期,糧食主產區有關中平原、邯鄲平原、淮泗之地、南陽盆地、成都平原,此五者,為天下所重。上黨地區東接邯鄲平原,西接關中平原,南臨(河東、南陽盆地),牽一髮而動全身,位於天下經濟中心的3個糧食主產區的核心位置。

由於諸國混戰,為方便調集資源參與戰爭,各國的政治中心一般都與經濟中心重疊,因此上黨地區的軍事戰略價值就更為凸顯了。

上黨地區的西邊是秦國的軍事重鎮安邑(今天的山西運城夏縣)。

(夏縣是秦國的軍事重鎮)

這個安邑的重要地位,可以從魏國勢力強大時發起的魏攻秦河西之戰就可以看出端倪。魏國大軍從安邑進至蒲坂,繞過函谷關,直接出現在渭河平原,佔領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將秦國壓制在華山以西達八十年,秦國國勢一度危如累卵。這裡原本是魏國的都城,是魏國河東地區的核心,後來割讓給秦國,成為了秦國河東地區的最重要的軍事重鎮。公元前262年,秦國即是從安邑出兵50萬,往奪上黨,從而打響了長平之戰的第一階段的戰役。

上黨地區的東邊是太行山,自古有太行八徑的說法,再往東不到百里,即是趙國的邯鄲平原,以及趙國的都城邯鄲。

(上黨周邊的邯鄲和大梁)

秦軍佔領了上黨地區,秦軍的旗幟遍插在太行山,那麼趙國都城邯鄲將會暴露在秦軍的攻擊之下,戰略態勢將會非常被動,這對趙國意圖與秦軍爭雄一統天下戰略目標是一個重大打擊。

上黨地區東南,是晉東南平原,渡過黃河就是魏都大梁。魏國君臣肯定對“三家滅智”時的水淹晉陽城記憶深刻。如果秦軍東出上黨,黃河雖是天險,秦軍也可以決堤水灌大梁城。

韓國在公元前262年,勢力已非常弱小,且秦國的河東地區對汗國已經形成了壓頂之勢,如果趙國攻佔上黨地區,秦軍在河東地區不足守,韓國必然會導向趙國。三晉一體,這將對秦國的進攻戰略造成很大壓力。

因此,上黨地區所繫的安邑(咸陽)、邯鄲、大梁、新政而言,這已經足夠成為戰略要地了。

實際上,秦國自從被魏國打擊的慘淡中恢復過來後,一直認為一個函谷關不足以屏障秦國,對在黃河東岸建立一個穩固的前進基地念念不忘。因此,秦國一直覬覦著上黨地區。公元前280年,長平之戰20年前,白起曾帶領秦軍攻下上黨地區,因為南線與楚國戰事正酣,秦軍不宜兩線作戰,因此將所佔的土地都還給了韓國。

(韓趙魏三家分上黨)

三家分晉時,有鑑於上黨地區的重要性,將此地一分為三,趙國、魏國、韓國三家從北至南,分割了上黨地區。後來魏失河東,發展中心轉移到河南。上黨地區遂成為趙國佔據北部,韓國佔據南部的形勢。

趙國所據的上黨北部,可以直通趙國的三個政治中心之一——晉陽城,因此趙國將此地打造成了晉陽的防禦外圍。但是由於這片地方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因此趙國只能將戰場擺在韓國的上黨郡。因為這裡,有眾多的山嶺和關隘可做屏障,這也是趙國為什麼在秦軍已經收復上黨後,趙軍寧死也不願意將百里石防線後撤的原因。因為,一旦撤去了防線,秦軍的鐵蹄將會立刻覆蓋太原盆地,趙國的晉陽就不會再為趙國所有了。

所以,秦國奪占上黨地區,是為河東地區構建一個穩固的前進基地,屏障秦國的黃河-函谷關防線固若金湯,同時進軍中原,威脅邯鄲和大梁。

趙國此時正值鼎盛,人才濟濟,怎麼可能不清楚上黨地區的重要性?秦有滅趙之心,難道雄心勃勃、深染胡風的趙人沒有亡秦之念?趙武靈王就曾經為從北方遣騎兵南下直撲咸陽做過預案,為此,趙武靈王還發大兵攻擊樓煩和林胡,並在這些遊牧民族中以三倍薪水招收了大量的胡族騎兵,用來發動對秦的閃擊戰。只是趙武靈王感情用事,還沒來得及實施計劃,就因內亂失去了性命。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所以,馮亭其實也深知上黨地區對秦趙兩國的重要性,可能是驅虎吞狼之計,馮亭獻上黨地區17城附趙,趙國沒有理由不接受,這並非是趙國君臣貪婪,而是趙國的戰略地緣環境所致。秦是虎狼之國,貪得無厭,既得上黨,趙怎得安?

但是趙國倉促接受上黨,使得秦趙之間的決戰大大提前,而趙國並沒有完成戰爭準備,尤其是糧食及外交方面。在長平之戰時,趙國的國際環境並不好。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趙國君臣只能先接受上黨。

當秦國派遣50萬大軍來奪上黨,趙國也把上黨谷地讓給了秦國,自己只是佔領了北部的山嶺作為防線,阻止秦國對太原盆地和太行山一帶的滲透。趙國認為,秦國志在奪地,如今上黨地區的土地都已盡入秦人之手,可以講和了。哪裡知道,秦軍此來,正為滅趙。

趙國君臣在準備不及時,倉促間將國家的命運投擲在長平這個地方,在幾個月後,中國古代史上最為殘酷和血腥的殲滅戰在這裡打響了。


而知而行


韓國上黨,一塊趙國不得不接的燙手山芋

秦韓大勢圖

如圖所示,秦國通過戰爭相繼佔領了秦韓交錯地帶的臨汾與運城盆地,然後控制了韓國野王、南陽與魏國的安邑。

公元前262年,秦國相繼掃清臨汾盆地韓國殘餘城池,進而出軹關陘攻破了野王,控制了交匯於野王的丹水和沁水以及太行陘。

滄海一粟的上黨立刻陷入了風雨飄揚之中!

秦國佔領野王后攻略四出

上黨太守馮亭即已決定獻上黨於趙國,一面發兵阻擋秦軍進入上黨,一面派人催促趙國大軍發兵接收上黨。

趙國內部對於接受上黨雖然經過激烈討論,普遍認為秦強趙弱。從大處來說,趙國君臣無論從哪方面考慮,上黨也絕不能讓秦國佔領。

秦國若是佔據上黨,一路可以越過東陽關,穿滏口陘攻擊邯鄲之西。

另一路,可以從野王出發沿著上黨邊緣地帶渡過淇水、漳水攻擊邯鄲之南。兩面夾擊之下,邯鄲會顧此失彼。實際上秦國後來滅趙也是這樣做的!

趙國假想:秦軍分兩路攻趙

而且,趙國起家之地晉陽(今太原)若沒有上黨這個媒介,與本土的溝通則會繞一個大圈。

上黨被佔,太原繞路進邯鄲

上黨,是以太行山為主長治一帶的總稱,是由群山包圍的一塊高地,海拔平均800到1300米。

先秦之人視其為“天下之脊”,把其比喻為“與天為黨”,最高處海拔的太嶽山海拔2453米。

不見得真是與天為黨那麼高,比它高的山還有很多。

他的高在於地位高!

上古時代的堯、舜、禹、夏、商、周的六朝古都,都在上黨附近盤旋或是隻距離一個急行軍的距離。

堯的都城平陽(臨汾)位於臨汾盆地,西距上黨郡治(今晉城)不到200裡地,按照邊緣算則不足100公里!

舜的蒲坂(今永濟市蒲州鎮附近)、禹的都城安邑(運城市安邑)都坐落於運城盆地,二都在上黨西南方向,距離上黨郡治的直線距離分別300公里、250公里,同樣按照上黨邊緣地區算也不足100公里。

夏都陽城,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告成鎮王城崗,與之距離不遠的周朝東都洛陽,同樣距離上黨邊緣不足100公里。

商都安陽,算算距離晉城的距離200裡地,邊緣算則不到100裡地,還不夠一個急行軍的行程!

上古帝王都城與上黨

堯舜禹的都城如果出發前往河北平原之地可以選擇最近路途:過上黨經滏口陘出太行山,或者直接經白陘東下太行,或出太行陘或軹關陘後循上黨高地邊緣北上。

如果行進洛陽所處的中原之地,一個可以選擇的路是不走函谷關,而是過軹關陘渡過孟津渡到達。但是他的必經之路就在上黨高地的俯瞰之下。

對於夏都陽城與周東都洛陽而言,其北上河北之路也是必在上黨高地的俯瞰下經過。

商朝都城安陽更是近,從上黨高地出發穿過白陘,一路俯衝就可直達安陽。

太行八陘圖

上黨的東邊是太行山,作為中國陸地地形第二階梯的東部邊緣,南北縱貫於河北與山西間,成為一道割斷山地與平原聯繫的天然屏障。

南邊則是中條山,東西橫亙數百里,東與太行主脈相接。

西邊太嶽山,太嶽山脈北端在榆社、左權一帶與太行相連,向南與中條山相接。

三條山脈交匯,形成了一個安全的封閉型盆地。

上黨圖示

上黨的境內主要有長治和晉城兩塊主要的盆地,還有陽城所在的小盆地。

陽城盆地在這場血腥的征伐中所處的地理位置來說較為偏僻,雖然沁水流淌在其中滋潤著相比較而言略顯狹小的陽城盆地,但是它對於趙國而言如同飛地,可以忽略不計!

最主要的是長治和晉城盆地,兩盆地的分割線是在丹朱嶺、羊頭山、馬鞍壑一線。長治盆地被漳河流域所覆蓋,漳河分為清漳河與濁漳河,濁漳河以北屬於趙國,以南則屬於韓國。

上黨高地長治與澤州盆地(晉城盆地)

秦軍佔領了長治盆地,就可以以之為後援基地,出長治,過黎城,穿東陽關,下滏口陘攻打邯鄲。

假如晉城盆地以及長治與晉城二盆地分水嶺被秦國佔據,長治盆地在秦軍眼裡可以算是一馬平川了。

長治盆地與晉城盆地分界線

所以長平之戰的秦趙兩方主要圍繞著晉城盆地,在其中縱橫捭闔,廝殺大戰!

晉城盆地之內主要有丹水從中流過,其發源地為兩盆地分界線丹朱嶺。丹水從丹朱嶺流下,過長平、高平、澤州、然後流下太行山與沁水交匯於野王(今沁陽)。

公元前260年,秦國兵分兩路,一路乘趙國對上黨未能全部穩定之時,即刻發兵由太行道上行,攻克了晉城。

一路從臨汾盆地而來。

趙軍也在大將軍廉頗的率領下到達老馬嶺一線構築防線阻擊秦軍。

長平之戰上演


大福讀史


文|小河對岸

秦自商鞅變法之後,東出蠶食諸侯,而韓、魏兩國首當其害。魏國便是不堪秦國的進逼,而棄舊都安邑而東遷於大梁。漸而,魏國的西部領土被秦國蠶食殆盡,又使得韓國與秦國毗鄰。再至長平之戰前夕,韓國的領土已被秦國蠶食成葫蘆狀。使得韓國北部的上黨地區與韓國本部僅一線相連,而這連接點便是野王(今河南沁陽)。

秦國為了將韓國上黨地區一口吞下,而制定了“半韓”戰略。即直接攻打野王,切斷韓國上黨郡與本部的聯繫,以使韓國上黨地區不需苦戰便可落入囊中。前262年,秦軍攻取了野王,韓國上黨郡便成為了韓國的飛地。韓國見上黨郡已然不可再有,而為減緩秦國對韓國的壓力,便決定乾脆將上黨地區獻給秦國。

秦國見自己的戰略意圖達成,當然很高興,打算接受韓國上黨地區。但是,韓國的上黨地區卻沸騰了,不願意降秦,而又不能守。最終,在上黨郡守馮亭的建議與決策之下決意附趙。有人會疑惑,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其制度於底層百姓更公平、更有利。再則,秦強而趙弱,又得韓王旨意。為何上黨吏民,不願意降秦而願附趙呢?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秦晉(韓)乃世仇,仇恨已深,而從情感上很難接受。自晉秦崤之戰後,晉(韓)秦便成為世仇,屢相交攻,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仇怨都很深。而自秦國東出蠶食諸侯,其行為又過於殘暴,秦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實行斬首授爵制的國家,而被東方諸侯稱為虎狼之師。

斬首授爵制雖激發了秦軍對戰爭的熱情,但該制度本身就誘發了秦人內心中的獸慾。在較為和平的時期,都會有邊將“殺良冒功”。更何況在最為跌宕的戰國時期,據眾多冷兵器學者的統計與研究,在冷兵器時期,兩軍相遇,主力被擊潰10%左右,即會導致對方全軍奔潰而失去戰鬥力。而據史載,秦軍動輒就斬首十幾萬,二十幾萬,這其中的絕大部分就應該是戰俘與平民。正是秦軍的過於殘暴不仁,而使六國百姓對秦人的仇恨難以短期消解。

再則,秦國的制度,雖對底層百姓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作為他國降民卻很難享受公平對待。秦末大起義,六國故地皆反,而秦、巴蜀之地卻沒有被起義波及。最為主要的原因,乃是秦以征服者自居,而肆意奴役與驅使六國百姓從事繁重的勞役與承擔過重的賦稅。秦、巴蜀之地的負擔,在很大程度上都轉移給了六國故地的百姓。

秦國蠶食東方諸侯,並不是解民於倒懸,而純粹為了對東方資源的掠奪。而任何社會結構都是金字塔狀的,座落在金字塔底端的也只能是新附地區的百姓。實際上,新附地區的百姓就是秦國的二等國民,並不受秦人的信任與待見,更多的是承擔繁重的勞役與後勤,很難憑軍功而富貴(極少數降將勳貴除外)。

第三,秦強而趙弱,故降秦不易受重視,而附趙則易被善待。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孝成王)乃令趙勝受地,告馮亭曰:敝國使者臣勝,敝國君使勝致命,以萬戶都三封太守,千戶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為侯,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

韓與趙,皆源於晉,在民俗與文化等各方面都很相近,容易被趙國善待。秦國在民俗與文化等各方面,向來受東方諸侯輕視,而與韓國相去甚遠。且秦法嚴苛,韓人恐懼。故而,上黨吏民樂於附趙而不願降秦。

而上黨之地,在地勢上對趙國的核心區又形成了俯衝態勢。秦趙之戰,也遲早會爆發,故而,趙國出於自己的戰略安全考慮,也拒絕不了韓上黨之地的誘惑。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歷史聞知社


您好,謝謝邀請,我覺得說起上黨高地首先要說七國位置,七國後期,秦國強大,但強大的秦國處於七國的西部,秦國想要統一天下就必須東進,而東進面臨的就是韓趙魏三國,這三國原先只是晉國的三個大夫,但後來三家篡權成功,成功劃分晉國,成為韓趙魏三國,而上黨在晉國時期是這樣描述的,上黨號稱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所以上黨地區是一塊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三家分晉後,上黨被劃歸給韓國,面臨強大秦國的進攻,韓國選擇退讓,韓國下令把上黨獻給秦國,但上黨郡守不想給,反而把上黨給了趙國。
因為一是趙國原本就跟韓國是一家,而且此時六國裡也就趙國可以和秦國一戰了。趙國自己也清楚,如果秦國得到上黨地區,那麼秦國東進的腳步就會更快,而且沒了上黨,韓國的滅亡也是遲早的,韓國一滅,那麼下一個就是自己了,所以趙國就是為了自己的存亡我的守,因為秦國的野心此時已經是司馬昭之心,所以趙國也是下了血本來守,而秦國發展了這麼多年,就為了統一六國,而想統一就得東進,東進上黨作為戰略要地是必須要拿下的,所以秦國為了自己的野心也是派出大軍。這一塊高地基本上決定了秦國能否東進成功,能否統一六國,而對趙國來說,關乎自己的存亡,所以兩國才在此地投入重兵。



憤怒的小於


我好久沒有回答問題了,實在有點不好意思,今天抽空簡單回答一個,拋磚引玉吧,簡單來說這塊地是山地為主往南往東很多都是山地,拿下這裡三晉只能等死,我們仔細看戰國史,三晉合則俯視天下,分則被周圍秦楚齊分化瓦解。這塊地是秦國繼續東進必爭之地,只要拿下此地,韓趙之地一馬平川指日可下,剩下稍微難打一點的魏國獨木難支,當然,這裡僅僅是從地理角度分析。再來看下此時的時事,秦國獨強,全方位領先,趙國次強,軍事角度並不弱於秦,屬於一個檔次,其餘強國燕國交好於秦不會參戰,五國伐齊之後齊國寒心再不參與,楚國被連續打擊已經削弱,此時秦國主要戰略是打韓魏,魏國從來都是硬扛為主,多少年來吃虧太多,此次韓國禍水東引,魏國隔岸觀火。大家也別怪各國不懂唇亡齒寒,某種程度不敢幫,如果趙國打贏了各國的日子也不好過,最好你們2個都死才好呢。事實情況真的是兩敗俱傷了,真正的最得意的是韓魏。但是他們忽視了秦國的造血能力,而且在魏無忌收復函谷關以東土地之後各國又開始內訌,自作孽不可活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