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本可以不用滅亡,卻因一個書童的疏忽,結果不得不亡,嗚呼哀

明朝本可以不用滅亡,卻因一個書童的疏忽,結果不得不亡,嗚呼哀!

今天小編給大家說說明朝本不該滅亡之事。站在今天看世界,我們已經看到了明朝已經覆滅,隨後就被後金政權給取代。而明朝之所以會滅亡,那是因為早期的時候,統治者沒有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政事上。而後把權力分配給了那些權臣以及權宦,而這些人都是自私的主。

明朝本可以不用滅亡,卻因一個書童的疏忽,結果不得不亡,嗚呼哀

只要考慮到自己的腰包鼓了就好,又怎麼能考慮到江山社稷的安危呢?而到了末位皇帝崇禎上位之後,他是有想著為國家做事情的。可是他太過於急功近利,以至於最後得罪了像李自成這樣的百姓。加上當時的後金政權又對於虎視眈眈,使得明朝處在了一種內憂外患的境地。

明朝本可以不用滅亡,卻因一個書童的疏忽,結果不得不亡,嗚呼哀

最後隨著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在煤山上吊自殺,標誌著明朝的滅亡。其實,明朝本來時可以不用滅亡的,但是因為一個書童的疏忽,結果釀成了可怕結局。當時,崇禎眼看著大明王朝已經到了內憂外患、岌岌可危的地步。而崇禎為了保全國家,就抱著一種“攘內必先安外”的打算。

所以就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商量著與清朝議和,並且還派出了一名密使前往瀋陽和皇太極進行了談判。而對於皇太極來說,他之所以興兵來犯。其實就是想從明朝這裡奪取資源,並且打通滿漢之間的貿易往來。而且他這樣做,就是為了讓關外的一些小政權能夠臣服於自己,受自己的統治。

明朝本可以不用滅亡,卻因一個書童的疏忽,結果不得不亡,嗚呼哀

其實他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一是可以號召這些小政權,一致對抗明朝。二是可以讓明朝給他封為一個合法性的藩王,進而讓那些小政權臣服於自己。而當使者來到他的地盤之後,皇太極表現出了一種恭迎的姿態,希望他能帶來崇禎皇帝給自己封官行賞的公文。

不過此次使者並沒有帶來崇禎和談的詳細細節,只是讓其先退兵,而後再找個時間地點好好和談。由此,皇太極也看出了崇禎的誠意,所以他盛情款待了使者。並且還寫了一封密信給了崇禎,讓使者帶回去。當使者回到京城之後,就來到了尚書陳新甲的家中。

將這封信給了他,而陳新甲就打開來看了。突然有人宣佈說是崇禎要召他,有事相商。陳新甲由於一時疏忽,結果把信扣押到了書案上。而他的書童由於沒看到要送出去的《邸報》,就把桌上的一份報紙看成《邸報》。就隨手摘抄了一份,而後將它送到朝廷的報社去了。

明朝本可以不用滅亡,卻因一個書童的疏忽,結果不得不亡,嗚呼哀

而他這一疏忽,結果惹得滿朝文武都知道崇禎和滿人和談。因此,那些臣子紛紛認為明朝一向是“天朝上國”,和滿人和談,無異於屈尊於人。到時明朝的尊嚴何在,所以寧願和他們開戰,也不願和談。所以,崇禎看著這件事情已經是瞞不住大家了。就把責任推卸給尚書陳新甲,說他是通敵叛國。

可是陳新甲覺得冤枉,就寫了好多辯白的公文,引得朝臣盡知。結果崇禎一氣之下,就把陳新甲給殺了。而隨著陳新甲一死,就再也沒有臣子願意站出來主張議和了。由此,崇禎的議和政策也破滅了。

明朝本可以不用滅亡,卻因一個書童的疏忽,結果不得不亡,嗚呼哀

而皇太極在議和時間到來之後,見崇禎沒有反應。於是又兵臨城下,而李自成乾脆一股腦兒地殺進了北京城。就這樣,本來可以通過議和而不用滅亡的明朝,因為一個書童的疏忽,結果不得不滅亡,簡直嗚呼哀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