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

軍旗飘扬


  • 我们每个成年人都会经历过很多事,道理我们也明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问题。处理不好每件事我们就会过得痛苦。
  • 比如大多数人知道自己过的很穷,谁不想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能迈出这一步有多少。不是不想迈出这一步,是我们没有勇气,也找不到方向。
  • 还有我们知道我们的性格与人相处不好,我们也不想这样,可是我们越想改越改不掉。

我们明明知道有些事已经改变不了,明明有些人不爱了,但是我们却从这些人,这些事走不出来。让我们痛不欲生。

该放下事没没放下,该改掉的毛病没有改掉。应该承担的事,我们却逃避了。明明我们什么都懂,却什么也做不到。


在雨中前行6


初中的时候我喜欢看《心灵鸡汤》,既有趣味性又能学到人生哲理,可是后来我看着看着发现,前面一篇文章讲的道理与后面一篇的竟然相反!或者书中的道理和我从课本上学的相反!

举个例子,有个故事说柏拉图要求学生在一条大道上挑选两旁麦田中最饱满的麦穗,但是不能走回头路,有一个学生挑的麦穗是同辈中最饱满的,柏拉图就让他给大家说说经验,他说:“我把路分成三段,把每一段中最饱满的挑出来,最后再在这三支麦穗中选择最好的一支。”而我初中课本里一首诗是这么写的: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做选择时要用智慧,选择时要使利益最大化,第二首诗呢,诗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不顾大众的价值观,在自己的道路上屡屡独行。

这可以代表世界上的两种人,一种在浊世中不断调整姿态成为人中龙凤,一种在真理的道路上不停探寻,义无反顾。

谭嗣同当年有充分的机会可以逃跑,但他对梁启超说:“你一定要走,我一定要留。没有人走,革命无以成功;没有人留,无以告所有曾经相信这次革命的人。”所以他选择扮演一个走向刑场的角色。

道理没有绝对的对错,在不同的情境甚至不同的人身上道理都不是绝对的,因为价值观是多元化的,那么道理或者说是人生经验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可惜我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就是有绝对对错的,符合标准答案才能得高分,只得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才解答了当年的问题。

我们现在思考问题太喜欢由结论解释过程了。煌煌二十四史,都是从胜利者的角度书写。幸亏还有《史记》,为屈原,为项羽,为荆轲书写。

屈原行至江边,衣衫褴褛,渔夫要救他,劝他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可是屈原还是毅然投江,真成全了自己写的虽九死其犹未悔。

项羽在楚营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何其悲壮,又在乌江边把自己人头送给故人,何其豪气。

荆轲在易水边歌唱,高渐离击筑,太子及宾客皆着白衣。这些场面都是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太史公为这些世人眼中的失败者大着笔墨,至今读来仍让人心潮澎湃,我想后来武侠小说的兴起大概也因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情结,既然这些悲剧英雄在现实中没有立足之地,就把英雄安置于江湖之中。

儒家文化是我们的根基,就算五四运动之后自由主义泛滥也未根除儒家文化。历代统治者都把儒家文化作为统治人民思想的工具(在这里我不否认它的积极意义,但我想说的是别的东西),为什么它能统治人民思想,因为它不鼓励人民思考。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大家都要接受,不能提出其他观点,甚至连质疑都不允许。直到现在,就在我身边仍有一部分人懒得思考,别人说出道理,TA就接受。所以有很多人说自己懂得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论语》通篇是教条,而反观西方哲学,你可能翻到最后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通篇是哲学家和他的弟子们在讨论,这就是要我们从讨论中思考,从讨论中探索。这种哲学思辨精神正是儒家所欠缺的。

说到思辨,一般人理解就是辩论,而现在的辩论是什么呢?两队人各执己见,玩弄语言,非逼得在场裁判裁定自己这边赢才罢休。

关于辩论的意义,2000多年前邹衍早就说清楚了: 所谓辩论,应该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

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

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饰词来相互诋毁,用华丽辞藻来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碍治学的根本道理。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做法,有害君子风度。

思维最大的敌人是结论。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说:我懂得这么多道理,可我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千姿百态的,道理却不适用于每个人生。就像有人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要知耻而后勇。另一个人也说:跌倒了且歇歇,留足力气走下一段路。

愿你的人生足够精彩


独眼龙


★知道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真相★

处在这一层面上的人大部分是年轻人或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多的人群为主。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基本上停留在: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好即坏......的二元世界。

这部分群体因为社会实战经验相对不足,在信息大爆炸快速发展的多元社会使他们对资讯的获取变得很简单,见识也比较广,就相应会导致他们有一种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然而却眼高手低的错觉。

这也是网络流行语:“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真实写照。

因为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和深度思考,他们所谓的懂、知道,其实是一种比较浅显的“了解理解”, 没有践行,没有体悟, 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状态,不能生发共鸣,所以指导不了行为。

真正的知识、道理转化为人生的智慧是需要一种“得到”的状态,那么从“知道”到“得到”需要经历:知道、悟道、做到、得到这样一个过程。要想得到就得做到,要想做到就得悟道,要想悟道就得知道。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就永远不会靠近“得到”的岸边。

★\t人生188个认知观念颠覆是【草根逆袭创业汇――改命思维绝学】体系下“认知思维”的188个经典应用。电影《教父》经典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人生188个认知观念颠覆教您看清事物本质,洞悉世界真相。★



草根逆袭创业汇


没有亲身经历体验过的事情和道理都是不能深刻理解其含义的,就像一个和尚懂得人生的很多道理但是他如果没有经历过婚姻生活,你却相他请教婚姻的事情是不妥当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朝阳群众之桃花岛主


因为听过只是表面的你看到了这个现象或者结果。而得出得出大道理的开始和过程才是重点哇!

换句话说大道理来自一个想法或方案经过各种各种人、各种阶层、以及时代的验证得到的结果,你如果不是亲自试了,经历过了,那大道理就是摆设。

毕竟做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资源,能力,眼界,毅力支撑你走完过程,达成目标,中间有无数变数。

古人有个大道理说:失之毫米,差之千里。你以为你按着那个大道理过的,但这一生一点一点的失误,早就和大道理差了十万八千米啦!

所以我们听过阿里巴巴和支付宝的故事却依然无法成为马云,听过华为的故事还不是任正非,也听过唱歌天后传奇的人生经历也无法成为王菲~



la啦la啦la啦


懂得道理和过不好这一生,它们之间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我们学过论语里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对它最好的说明。

如果把它化为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知行合一,是个整体。缺失任何一部分都不行。

前人通过自己的成本和代价,实践了认知和行动,并把有效的行为方法通过书本总结出来,留给我们。

说到底这些就是化繁为简,我们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明白了其中的方式方法。这些就像我们学习数学公式。我们掌握了公式,并不代表我们学会了正确应用。

原因有五。

1.事物的丰富多样性。即使最简单的一件事,也是有许许多多的因素组合而成,看一下彩票,最简单的36个数字就排列组合出上千万个不同的结果。所以它的复杂性导致我们应用困难。

2.事物的发展变化性。它会受到时间,环境,认知,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需要随时调整。这些会增加使用难度。

3.每个具体使用者的能力不一样。人都会有长板短板。在某些领域里可能使用的更顺手,但是在某些地方却无能为力。(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人没有废物,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地方。等等这些说法。)

4.人性使然,学习本来就是反人性的。我们不愿意过多的消耗我们的能量,得过且过就足够了,没必要费劲学习,然后再去压制自己人性弱点。做一些这么复杂的事。

5.没有合适的条件。从启蒙教育到大学我们都是在用主要的精力学习这些公式。只是掌握了,但是很多人工作后的环境。没法让认知有机会得到实践。

以上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导致我们的认知和行动,无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脱节。

就像现在的心灵鸡汤,使我们有爱又恨。仔细分析,说的在理,可是实践起来却很困难。最后就变成,道理都是让别人去做,自己去说的。想让我去做,先滚一边去。

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信任是商业成功的核心秘诀。可一旦去做起来的时候,却又是花样百出。

“知”相当于方向,“行”相当于方法。有方向没方法不可行。有方法没方向也不可行。

以上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怎么把道理变成我们提高生活品质的方法。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和使用。才是我们大家应该去考虑的。


明玉


大道理谁都会说,谁都懂,细节小节你却不一定理解,人不是输在大道理上,而是输在为人处世的小节上,人要过好这一生也不容易,许多沟沟坎坎是逾越,有很多金箍咒在箍着,一生要过的好除非你是个大智若愚的人,要不然你就输在小节上,看淡世俗看破红尘,无牵无挂,只在乎今朝,明天何其多你能做到这点,人生会过的很幸福。


十五的月亮78189988



懂得再多

不去实践

等于没说

学以致用

勇于探索

等于没做

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


往事如歌99518


这个问题是个难题,难住了每一位此刻思考这句话的人,道理都懂,可是真懂吗?不是单单只认得那些字吗?放在脑子里那些话,为何做起来这么的难?难道是太难,所以难到大家都没有做到,自己都没有做到,又如何要求别人,加上相互影响,所以就觉得自己做到最好又如何,总有人还是会看不惯,金钱社会里一系列的外在因素多少都会牵动内心的不足,过好这一生其实很现实,前提就是有钱和健康去实现梦想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足以,毕竟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日子就那么些天,怎么过都是按自己的心意来比较划算!加油吧!但愿社会少一些浮躁!


鳌拜的妹妹


这个问题实在太尖锐了!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大道理懂得很多,一定是智商不低,或者是文化不低。一生过不好的人,一定是在做人这个大课题上有重大缺失!高智商或者高知识量,而不懂的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规划人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高一低,就是这个问题的本质。良好的人生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那些大道理只是一些感悟碎片。只有碎片,而无系统,你能好到哪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