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1小時快速學鍼灸(附特效穴位圖)


頭部穴位圖(正面)

頭維穴 髮際穴 陽白穴 印堂穴 攢竹穴 魚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絲竹空瞳子髎承泣穴 球后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地倉穴承漿穴  補充:前頂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當陽 五處 曲差 眉衝 素髎兌端 齦交上迎香

教你1小時快速學針灸(附特效穴位圖)

頭部背面穴位圖

百會穴 後頂穴 風府穴 風池穴 天柱穴 啞門穴 太陽穴下關穴 客主人耳門穴聽宮穴 翳風穴 頰車穴 大迎穴人迎穴  補充:四神聰 強間 腦戶 目窗 正營 率谷 承靈 腦空頭竅陰 完骨 天衝 頷厭 頭臨泣懸顱懸釐 聽會 和髎 角孫顱熄玉枕

教你1小時快速學針灸(附特效穴位圖)

胸部腹部穴位圖   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 鳩尾巨闕 上脘中脘 建裡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關元中極 曲骨 會陰 橫骨 大赫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陰都 腹通谷 幽門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或中俞府 缺盆 氣戶庫房 屋翳 贗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歸來 氣衝 髀關 足五里 陰廉 急脈 衝門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日月 期門天池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中府 雲門

教你1小時快速學針灸(附特效穴位圖)

人體背部穴位圖   大椎陶道身柱神道 靈臺 至陽 中樞 脊中 懸樞 命門腰陽關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風天宗 臑俞 肩貞 大杼 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 督俞 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 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下髎 腰俞 會陽 長強 魄戶 膏肓 神堂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胞肓秩邊白環俞

教你1小時快速學針灸(附特效穴位圖)

上肢內側穴位圖   天泉穴 天府穴 俠白穴 青靈穴 曲澤穴 尺澤穴 少海穴孔最穴 郄門穴 間使穴 內關穴 列缺穴 經渠穴太淵穴 大陵穴 靈道穴 通裡穴 陰郄穴 神門穴 魚際穴 少商穴 勞宮穴少府穴 中衝穴少衝穴

教你1小時快速學針灸(附特效穴位圖)

上肢外側穴位圖   曲垣 秉風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貞 臑會 臂臑 消濼手五里 清冷淵 肘髎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上廉 下廉 四瀆 支正 溫溜三陽絡 支溝 會宗 偏歷 外關 養老 陽穀 陽池 陽溪腕骨後溪 中渚 前谷 液門 少澤關衝 商陽 二間三間 合谷

教你1小時快速學針灸(附特效穴位圖)

下肢內側穴位圖   箕門穴 血海穴 陰包穴 曲泉穴 陰谷穴 陰陵泉 膝關穴地機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築賓穴 蠡溝穴 三陰交穴交信穴 復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鐘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孫穴 太白穴大都穴 隱白穴

教你1小時快速學針灸(附特效穴位圖)

下肢外側穴位圖   居髎 環跳 髀關 風市 中瀆 伏兔 陰市 梁丘 膝陽關犢鼻 陽陵泉足三里 上巨虛 條口 豐隆 外丘 陽交飛揚 光明 陽輔 懸鐘 跗陽 解溪 衝陽 丘墟 太沖 陷谷 足臨泣 第五地 內庭行間大敦 厲兌 足竅陰 至陰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金門 申脈 僕參 崑崙

教你1小時快速學針灸(附特效穴位圖)

穴位及特效

《四總穴歌》的臨床意義

一、概論

《四總穴歌》最早見於明?徐鳳的《針灸大成》,其文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這首言簡意賅、好讀易記的歌訣,包含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道理。

四個穴,兩個在上肢,兩個在下肢,一個是足陽明,一個是手陽明,一個是足太陽,一個是手太陰,它們均分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對頭面軀幹部病變起著遠道治療作用。足三里主治腹部病,委中主治腰背病,列缺主治頭項病,合谷主治面口病,四個穴幾乎可治療全身病變,但從部位上看,他又簡括有餘而全面不足,還有胸部、脅部尚未提及,所以後人在前人的基礎上,補充了內關主治心胸病,陽陵泉主治胸脅病,這就全面了,所以,又在《四總穴歌》的基礎上,加上了“脅肋尋陽陵,心胸內關謀”而成《六總穴歌》

四總也好,六總也罷,他們都可以說是遠道取穴的典範,是針灸臨床取穴的大法,尤其對一些急性病,不能頭病針頭,腹病針腹,而應首先考慮到遠道取穴為好。

二、臨床應用

(一)足三里

足三里因能治理(古:“裡”通“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諸證,而其位在膝下三寸,故得名。(據日本?代田文志《針灸真髓》“三里治脾、胃、腎有效,故名三里。裡通理,亦即三里”)該穴是胃經之合穴、土穴,土中之土穴,又是強壯要穴之一,是臨床的常用穴。

1、性能:

具有理胃腸,健脾胃,降氣逆,化積滯,補中氣,抗衰老,寧心神,利溼熱等作用,因此,凡脾、胃、肝、膽、大小腸等肚腹病都可取本穴治療,故有“肚腹三里留”之意。

2、主治

(1)胃病:

①脾胃虛寒:足三里| 中脘|× 神闕×——溫陽益脾,暖胃散寒止痛

②肝氣犯胃:足三里 中脘 內關 太沖——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③飲食不節:足三里 中脘 內庭 公孫 點刺四縫——消食導滯,和胃化溼(類似保和丸之效)

(2)腹瀉:

①脾胃虛寒:足三里| 中脘|× 神闕×——溫運脾陽

②飲食不節:足三里 天樞 陰陵泉——消食導滯

③溼熱鬱滯:足三里 陰陵泉 曲池——清利溼熱

④氣虛下陷:足三里 百會 天樞——補中益氣

(3)呃逆:

①宿食積滯:足三里 膻中 公孫——降氣化滯

②肝氣鬱結:足三里 太沖——舒肝解鬱降氣

(4)便秘:

①氣虛便秘:足三里 天樞 關元——益氣通便

②陽明熱盛:足三里 天樞 支溝 內庭——清熱通便

③食滯閉阻:足三里 天樞 中脘——消食導滯

④血虛津虧:足三里 天樞 三陰交——補益津血,潤腸通便

(5)失眠:足陽明經別“上通於心”,經脈亦與心直接聯繫。

①脾胃不和:足三里 中脘 神門——和胃安神

②氣血不足:足三里 神門 三陰交——益氣補血

③宿食化火:足三里 豐隆 內庭——清熱利痰

④心脾虧損:足三里 脾俞 心俞 神門——補益心脾安神

(6)防病保健:

①防中風:足三里× 風市 絕骨

②防感冒:足三里× 風池 風門

③防近視:足三里× 養老

④防衰老:足三里× 氣海 命門

《江聞式心身鍛鍊法》“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其三里穴,壽至二百歲”。

長期灸三里,能益後天之本而善先天之氣,使元氣不衰,脾胃不敗,故有強身壯體,防病保壽的效益。

日本把單灸三里穴叫“長壽灸法”。

注意:

①30歲以下及小兒不宜多灸,過之則生病。

李東垣說:“有人年少氣弱,常於三裡、氣海灸之,……至年老熱厥頭痛……雖大寒猶喜風寒,皆灸之過也。”

《類經圖翼》“三十外方可灸,不爾反生疾”。

②灸足三里宜起泡化膿為好。

《針灸易學》“灸瘡必發,去病如抓”。

現代研究:

①針刺足三里,能增強腸胃蠕動波,亢進者可抑制,反之則亢進。

②實驗證明,針刺足三里,能促進胃潰瘍面癒合。

③可使唾液澱粉酶含量增高。

④使血管先收縮後舒張的雙相反應,調節心功能。

⑤使WBC總數升高,吞噬力增強。

⑥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增加,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⑦加速血中乳酸含量下降,有助於恢復疲勞。

(7)脫證:

本穴有補益中氣之功效,補氣則能回陽固脫,因此,前人把它列為回陽九穴之一,用於脫證的急救。

①陽氣暴脫:足三里× 神闕× 百會×——回陽救逆

②產後血暈:足三里 合谷 三陰交——攝血固脫

(8)氣虛下陷證:

①脫肛:足三里 長強 百會

②胃下垂:足三里 合谷 (蓖麻子、五倍子外敷百會)

③子宮下垂:足三里 子宮 歸來 百會

④腎下垂:足三里 腎俞

(二)委中(又名血郄)

委中因位於膝膕窩正中、委屈之處的名,是足太陽之脈的合穴、土穴,該部血管豐富,宜於刺絡放血,主治急性熱病、神志病,尤其對於急性腰扭傷效果顯著,比單純針刺效果更好。

足太陽經脈從腰背而來的兩條支脈,下行會於膕窩,從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作用來說,委中對腰背部有一定療效,所以說“腰背委中求”。

1、 功用: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清熱涼血,開竅啟閉,定志安神。

2、 臨床應用:

(1) 腰痛:

①寒溼腰痛:委中(艾炷灸) 腎俞 命門——溫經散寒化溼

②扭傷腰痛:委中 人中 阿是——活血化瘀

(2) 中暑:

①熱偏重:委中 曲澤(均放血)——清熱涼血

曲池 天樞 合谷——清熱解暑

委中——調理腸胃

②溼偏重:委中(艾炷灸) 中脘 內關 公孫——化溼清熱止嘔

③小腿轉筋:委中 承山——舒筋活絡

(3) 瘧疾:

熱疾:委中(艾炷灸) 大椎 間使——清熱截瘧

(三)列缺

列缺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其絡由此而別走手陽明,有裂出缺去的現象,故用會意法取其名。

“頭項尋列缺”是因為:①列缺為肺之絡穴,由此聯絡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經走向頭、項、口齒,列缺聯絡表裡兩經;②因為肺的生理、病理關係,肺主皮毛,與衛表關係密切,當人體感受外邪時,皮毛首當其衝,便出現發熱惡寒、咳嗽、頭痛等表證;③列缺有疏風解表,宣肺理氣,通絡止痛之功,善治頭項之疾,故人稱為“頭項尋列缺”。但列缺位於筋骨之側,如不能很好得氣,對頭痛的療效則不顯,故要注意手法取氣。近人主張改用後溪為好,得氣較易。

總之,列缺治療頭痛之理,可歸納為:①為肺之絡穴,聯絡手陽明大腸經走向頭;②肺的生理、病理關係,肺主皮毛,為外邪首先侵犯之部位,出現表證;③列缺通任脈,任與督相通於通頭;④肺之經別,上出缺盆,循喉嚨,複合陽明。

1、性能:

疏風解表,宣肺止咳,宣通鼻竅。

2、臨床應用:

(1)頭痛(外感頭痛有效,對肝陽頭痛、腎虧頭痛、氣血不足頭痛療效差)

①風寒頭痛:列缺 風池1×——疏風解表

②風熱頭痛:列缺 合谷 風池——疏風清熱

③偏頭痛:列缺 率谷 太陽

④前額痛:列缺 頭維

(2)感冒

①風寒感冒:列缺 風門 風池 大椎×——散寒解表(麻黃湯)

②風熱感冒:列缺 曲池 外關 合谷——清熱解表(銀翹散)

加減:①鼻塞:列缺 上星 迎香——宣通鼻竅

②咳嗽:列缺 肺俞 尺澤——止咳化痰

(四)合谷

因位於1-2掌骨之間,二骨相合,形如峽谷,故得名,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為回陽九針穴之一。

本穴善治頭面五官病,故有“面口合谷收”之說。《玉龍歌》“頭面縱有諸樣症,一針合谷效通神”。

1、功用:

(1)通絡止痛:

經脈循行到頭面,故能疏通經絡,治療①頭面五官疼痛症,如頭痛、三叉神經痛、牙痛、咽喉痛,扁桃體炎等;②上肢痛:《廣弘賦》“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③上腹部痛:《長桑君天星秘訣歌》“寒症面腫及腸鳴,先取合谷後內庭”。

(2)清熱解表:

本穴善治急性熱病、外感病,如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腦、扁桃體炎、闌尾炎等引起的發熱。

本穴位大腸經之原穴,能升能降,宣通氣血,促進陽氣升發。大腸與肺相表裡,肺主氣,外合皮毛,針合谷能開發腠理,宣通毛竅,清洩氣分之熱,從而達到解表發汗之作用。

本穴治療熱性病早有記載,如《千金方》“主熱病汗不出”、《肘後歌》“當汗布汗合谷瀉”、《類經圖翼》“主傷寒大渴,脈浮在表,發熱惡寒”。

(3)開竅醒腦:

《肘後歌》“口噤眼合藥不下,何谷一針效甚奇”,說明本穴有開竅醒腦作用,應用於神志不清,口噤不開和暈針一類病症。

(4) 益氣固表:

本穴具有補益肺氣之功效,凡因肺氣虛所致的病症可用本穴,如氣虛表不固,可補合谷、瀉復溜以固表止汗,具有補中益氣湯作用。

(5) 行氣活血:

古人常用此穴治療死胎不下,認為這是氣血不調之故,補合谷具有行氣活血之功,故可用於墜胎引產。《類經圖翼》“能下死胎,婦人妊娠補合谷即墜胎”。用時要配三陰交,即補合谷瀉三陰交有效。

2、臨床應用:

(1)頭面五官病

①頭痛:合谷 頭維

②三叉神經痛:合谷 顴髎 內庭

③牙痛:合谷 頰車

④鼻炎:合谷 迎香 印堂

⑤結膜炎:合谷 太陽 睛明

⑥近視:合谷 養老 風池

⑦面癱:合谷 頰車 地倉 風池

(2)熱性病

①熱感冒:合谷 風池 太陽 列缺

②流腦:合谷 曲澤(放血)

③流腮:合谷 頰車

④扁桃體炎:合谷 扶突 少商(放血)

⑤闌尾炎:合谷 曲池 上巨虛

⑥小兒驚風:合谷 太沖 十宣 人中

(3)脫證

①中風脫證:合谷 關元 足三里——回陽固脫

②氣虛脫證:合谷 神闕× 復溜(補)——補氣固脫

③產後血暈(血脫證):合谷 足三里 三陰交——攝血固脫

(五)陽陵泉

1、命名:膽屬陽經,膝外開屬陽,腓骨小頭扁似陵,陵前下方凹處經氣像水入谷深處曰泉,故名陽陵泉。

2、性能:清熱利膽,舒筋活絡,息風柔肝。

3、主治:

(1)脅痛

①氣滯血瘀:陽陵 三陰交 阿是——理利氣化瘀

②肝氣鬱結:陽陵 太沖 期門——舒肝解鬱

(2)肝炎

①溼熱蘊結:陰陵泉 陽陵泉

②脾陽不振、溼邪內阻:陽陵泉 脾俞 三陰交

(3)膽石症

①肝鬱氣滯:陽陵泉 間使 期門

②肝膽溼熱:陽陵泉 肝俞 膽俞 行間

(4)膽蛔症(蚘厥)

陽陵泉 上脘 四縫(點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