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得其主而未得其时”?

yvdlhq


得其主是指诸葛亮遇到刘备这样的明主,能让诸葛亮充分展现才华,施展抱负的明主。从诸葛亮出山后,确实如司马徽所说,诸葛亮遇到明主,刘备事事都问诸葛亮,用刘备的话说他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其实反过来也一样,诸葛亮也得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未得其时,我认为有两点:一、指的是时机。诸葛亮出山时,当时天下大乱,曹操控制着北方,孙权控制着南方,曹操势大挟天子以令诸侯,王朗说了:带甲百万,良将千员,尔等乃腐草之萤火,怎比得上天空之皓月。孙权之东吴已立三世,深得民心。而刘备将不过关,张,赵云兵不过三千,还尚无立足之地。面对当时的社会形态,就是水镜先生说的时,也是人们常说的生不蓬时啊!最终辛辛苦苦,操劳一生,壮志难酬空悲切!

二、指的是形势。王朗说到:天数有变,神器易更,此乃自然之理也。为何强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时代变迁,朝代更替是自然法则,汉室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被取代是历史的发展,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是无法逆转的,任何人试图阻碍历史的进程都将是徒劳无功。诸葛亮最终未能匡扶汉室就是这道理。诸葛亮一生忠于汉朝,恢复汉室是他一生的心愿!确实令人敬佩。但他的思想没能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一味想着恢复已经腐朽的汉室江山,其观念与行动未能与时代一起变化,一起进步,未能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守旧的思想与时代对立,在历史进程面前,你就是有着匡扶宇宙之能也必然是被淘汰的。

司马徽就是洞悉事物的本质,才道出诸葛亮:“得其主,未得其时”最终操劳一生。





洛崖子


从天下大势上看,此时曹操已经大败袁绍,统一北方,打败袁绍意味着曾经群雄割据,诸侯在战乱中的平衡已经被打破,成为曹操一家独大之势。南方各诸侯之力都不得与曹操抗衡。所谓不得其时,其意便是如果刘备与孔明或早相识几年,征伐天下就没有这么难了。试想假如刘备从陶谦提领徐州时,有诸葛亮在身旁,曹操能拿下徐州吗!此时若有诸葛亮在旁,定会在群雄逐鹿中定能得到更大地盘。

而今,曹操却已经拥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其他诸侯,凭实力单独已经绝对不可能与曹操抗衡了。而此时刘备驻扎新野小城,兵不过数千,又怎么有实力和已经佣兵五十多万战将数千的曹操抗衡呢?

此时,刘备还面临着荆州蔡冒蔡氏的威胁。想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天下岂不是笑谈吗!江东孙策势力也绝不可小觑,从当年项羽带领江东子弟,打天下之时,便一直流传着江东子弟多才俊。刘备想成就大业这些势力哪个都不敌。

正如水镜先生所料,刘备、诸葛亮倾其一生征伐天下,最后还是半途而废!这说明了一点,便是只能三分天下,而刘备没有攻取天下的实力。

有另一种相反说法,便是如果诸葛亮得其主,又得其时,那便是刘备得徐州之后,诸葛亮辅佐,定会压制曹操势力壮大,然后以袁术称帝为由,南征袁术得淮南,再西取荆州这样一来刘备便是可以做到联合袁绍灭到曹操。这样天下方可大定。一统天下的便是刘备了!

水镜先生认为,诸葛亮投奔刘备太晚了。加上刘备此时已经将近五十,此时的刘备还是没有任何地盘,想攻取天下,哪是几年十几年就可以完成的呢!曹操已经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醒悟,统一天下绝不是十年二十年之功,是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可见,诸葛亮的确是,得其主,不得其时啊!



断琴抿红颜


水镜先生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投靠刘备的时机还不太合适。我们都知道,在当时,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家争雄的时候,刘备是势力最弱小的一方。在诸葛亮未入伙时,刘备还是一个居无定所的流寇,他当时也是借刘表的地盘暂时落脚。诸葛亮辅佐刘备这一支最弱的势力,注定最后要活活的累死也不会有太大作为。结果就如同水镜先生预测的那样,仅管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扭转刘氏政权最先灭亡的命运。事实上,在诸葛亮去世不久,刘备的儿子刘禅就向伐蜀魏将邓艾投降了,成了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国家!


中华好儿孙42595611


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接走,无奈之下被迫离开刘备要去投奔曹操。因为刘备对徐庶很好,所以临走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三国时候像诸葛亮,徐庶这样的谋士,基本大家都是互相认识的。尤其是当时的荆襄名士圈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大家互相推荐来推荐去。当然,这也是我基于史料进行的推理。就像现在找工作也有人搞内推是一样的。

其实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之前先见到了司马徽,也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又是一顿捧诸葛亮,说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关羽和张飞认为诸葛亮言过其实,有自吹自擂的嫌疑。司马徽替诸葛亮正名说:我认为诸葛亮是有姜子牙和张良那样的才能。别人的证明总比自己夸自己有说服力,这也使得刘备更加迫不及待想要请诸葛亮出山了。

终于,刘备功夫不负苦心人,隆中对之后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真诚,于是决定出山辅佐刘备。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诸葛亮跟仆人交代了一些细节,也跟司马徽等老朋友告了别,然后高高兴兴地跟着刘备走了。之后司马徽一边跟朋友下棋,一边叹气说了一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呀,惜哉!惜哉!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虽然找到了愿意辅佐的主公,但他没有一个好的时机啊,太可惜了!

不得不说司马徽这个人无论是看人还是对形势的判断还是非常准确的,后来的历史发展也得确被他言中了。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最终还是没能帮助刘备一统天下。

司马徽分析的很有道理,理由也很简单,其实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自己已经说明了:

第一,中国的北方基本都被曹操控制了,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曹操出师有名,实力上曹操也是拥兵百万,战将千员。而这个时候刘备除了关羽和张飞仍然一无所有,连个地盘都没有。

第二,江南一带也基本被孙权占据了,江东易守难攻,国险民富。而且孙权手下同样是谋士,将军一大堆,并且已经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发展,这也不是刘备可以比的。

第三,按照诸葛亮的谋划,只剩下荆州和益州。虽然最终刘备得到了这两个地方,但是益州这地方虽然易守难攻,但是想出来也很难。如果荆州再一不小心丢了,得到天下的概率几乎为零。事实是荆州最后确实被关羽弄丢了,诸葛亮最终也没能成功。

经过这样一番分析,司马徽不难得出结论。刘备这个人根基太薄了,起点太低的人想成功真的很难。所以他才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史海扯谈


小小滴吟儿,吟古吟今吟你我,关注我,我们一起解读历史!

为什么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得其主而未得其时”?我们细细道来:

诸葛亮出山之时,年龄不过二十出头,但他安邦定国之才,常自比管仲乐毅,他的师父庞德公给他起了个响亮的名号,名曰卧龙。既然是龙,必能吞云吐雾,翱翔于九天之外,不可能甘愿埋没于山丘野壑中。正所谓良禽择佳木而栖,良臣择明君而侍,诸葛亮虽是隐居,但其实是待价而沽,而且他自视甚高,他要的是身居高位,他要的是绝对权力。

有哪些领导可供选择呢?谁能满足他的要求呢?北面有曹操,雄踞北方,实力最为雄厚,加之其挟天子以令诸侯,乃汉室正统,且曹操爱才惜才,主张唯才是举;东南有孙权,称霸江东,实力次之,他知人善任,善于以感情笼络人心;西南有刘璋,占据益州肥沃之地,但他昏庸懦弱,益州早晚会被别人夺走;中部有荆州刘表,他是守成之主,不思进取,各方军阀对荆州垂涎三尺;还有汉室宗亲刘备,胸有大志,声望很高,但东奔西走,始终未有立足之地。

采用排除法,诸葛亮首先排除了刘表和刘璋,剩下三个选项,曹操、孙权和刘备。

诸葛亮首先想到了曹操,曹操是三国争雄中,最有可能笑到最后的,但是曹操手下人才济济,比较出名的谋士有荀彧、郭嘉、贾诩、荀攸、程昱、刘晔等等,个个都是奇谋善断之士,才能都不弱于诸葛亮。最为曹操赞许的郭嘉,只混了个个军师祭酒的职务,所谓军师祭酒,其实就是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丞相府的属官,根本没有任何权力。诸葛亮去了,又能如何呢?诸葛亮首先排除了曹操。

其次诸葛亮又考虑了孙权,孙权手下能臣强将也不少,谋士有鲁肃、周瑜,文臣有张昭、顾雍、诸葛瑾等,孙权知人善任,重情重义,自己的亲哥哥诸葛瑾,才能虽不如自己,尚且得到重用,诸葛亮去了,应该能有一番作为的。但诸葛亮期望值比较高,孙权给不出他想要的职位,因为周瑜已经干了大都督,诸葛亮去了之后最多只能屈居周瑜之下,干个谋士什么的,跻身不到权力核心。是否选择孙权,诸葛亮犹豫不决。

再次诸葛亮考虑了刘备,刘备武有关羽、张飞和赵云,都是能征善战的虎将,唯独缺少驾驭他们的军师,诸葛亮去了,倒是能手握大权,身居高位。但是刘备势单力薄,连一块根据地都没找到。诸葛亮也有一丝顾虑。

诸葛亮踌躇未定,不知作何选择时。而他的好朋友却替他做了选择,谁呢?徐庶和司马徽,他俩比较看好刘备,不失时机的推了诸葛亮一把!

先是徐庶化身单福,帮刘备打了一场翻身仗,紧接着便借口母亲被曹操掳去,准备离开刘备,前往曹营,临行前特意推荐了诸葛亮,并把诸葛亮一个劲的猛夸,说自己若是寒鸦,诸葛亮就是凤凰;自己是劣马,诸葛亮就是麒麟。刘备有些心动了!

徐庶又担心诸葛亮不去,特意骑马来到卧龙岗,和诸葛亮说了举荐他这件事,诸葛亮当场就气懵了!

就如《三国演义》中所描写:孔明闻言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

可见,诸葛亮当时还没做好决定,刘备不一定是他的首选。所以他才如此激动。徐庶碰了一鼻子灰!

紧接着,司马徽出马了!他几次三番的跑去刘备那替诸葛亮造势,说诸葛亮才能超过姜子牙和张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这个超级大腕要被别人抢走,那就悔之晚矣了!刘备这下彻底心动了,立马就要动身去请诸葛亮。司马徽见已促成好事,就飘然而去了,临走时说了一句摸不着边际的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吃了闭门羹,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真身,再三邀请其出山辅佐,且看诸葛亮是怎么说的呢?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这不一定是诸葛亮故意谦让之词,更像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他或许真没把刘备当做最佳人选。最后刘备使出杀手锏,一个劲的哭,诸葛亮毫无办法,刘备怎么着也是个汉室宗亲,他都这样屈尊相邀了,怎么也得给个面子,于是诸葛亮只得随刘备而去了。他应该不会想到,在刘备那一干就是一辈子,一直干到死;他更不会想到,他这一选择,成为了千古佳话!

诸葛亮另外一位好朋友崔州平,在刘备第二次光顾茅庐时,曾对刘备说:将军欲见孔明,而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

这番说辞与司马徽的“得其主不得其时”,异曲同工,意思就是汉朝最终必然覆亡,这是宿命,是大势所趋,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就算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可能扭转乾坤。诸葛亮的朋友能看到这一点,诸葛亮应该也能看到。

所以说,诸葛亮出山,实在是迫不得已!


小小滴吟儿


刘备诸葛属阴阳天地相合,如同商鞅遇秦孝公。人物相似一样,但是时代不一样,不得其时是因为汉朝刘家气数以尽,不得天时,虽然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扭转汉王朝八百年的历史进程。

而战国初期商鞅遇秦孝公不一样,普天之下都没有开秦国这样彻底变法的先例,而且东西周几百年战乱,人们已经疲惫了战争,想过更安定的生活,可谓得天运。秦国变法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和根基。





午易老师


水镜先生是真心希望诸葛亮别上刘备的贼船,他也看透了刘备的仁慈,关张的不成事,加上孔明的消极谨慎,由这么几个宝贝儿凑起来的集团,是成不了什么大业的,可惜的是,水镜先生跟谁也不表明这一切,要不怎么能称水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