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平凡的世界》是被过誉的名著?

怪岛


一部作品是否得到适当的评价,要看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标准确定以后,才能确定评价结果到底合适还是不合适,对还是不对。

《平凡的世界》从其诞生起,就存在评价方面的巨大分歧。大部分读者认为它是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有的批评家则始终认为它只不过是传统写写实手法写成的社会意义高于文学价值的二流作品。这显然相差甚大。究其本质,还是评价标准上的不同造成的。

中国普通读者的文学观念,基本上还是传统文学观念占据主导,那就是小说要好看,好懂,动人,富于激情,文以载道,给人力量,有深层启迪。能达到这些功能的就是好作品,评判小说重点是看读着对它的阅读效果。评价作品不是评价作品在方法方面的创新,而是独特的文学阅读效果和阅读意义的创新。

但是,评论家们和一些文学爱好者的评价标准,则是以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标准来评价作品。重点看创作方法上的创新,特别是叙述方法的创新,风格的创新。把每一部作品都看做是文学实验。

用大众标准看,《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画面逼真细腻,气势恢弘壮阔,生活气息浓厚,具有记录时代和时代精神的佳作。在与《平凡的世界》的类似的题材和类型里,至今尚无其它作品能超越其上。从他受欢迎的程度和普及效果看,也是成功的作品,是最接地气的史诗性的长篇小说。

但是用后一个批评标准看,《平凡的世界》充其量只是一部文学观念陈旧,叙述平实,没有多少文学方法创新,基本上是一部从传统方法中诞生的通俗小说。它被视为文学价值不高,文学地位不重要,只是一部经不起时间检验的过眼烟云之作。连最早接触这部作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也持有这样的看法,当年看过之后,退稿给作者,路遥转而投给了作家出版社,才得以出版。人民文学因为自己的所谓现代文学观念,错失了一次为优秀作品当催产婆的机会。即使至今,《平凡的世界》既获得了矛盾文学奖,也拥有较大的严肃文学作品的读者群,但是西方文学批评标准对它的评论态度,仍然有相当的影响。

评价作品,应当有多种标准。出现多种不同评价,毫不为奇。文学的多样性,是它的特点之一,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定于一尊。不管把《平凡的世界》评价为杰作,还是俗品,评价者都拥有自己的权利,可以保持自己的倾向。不就是文学吗?又不是药品,吃了要出人命的,科学标准可以实验出来唯一的结论,有毒无毒,有用无用,可以定论。文学是人学,是服务于人的,人有各类,文学也应当各从其类。所以,对于《平凡的世界》的截然不同的评价,是可以并存的。不必非要对立打擂,分出对错。

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文学界反思。中国文学,为什么被崇尚西方文学观念的评论家看不上眼的作品,反而能赢得读者,而那些着意跟随西方文学理念,模仿西方作品的作品,读者稀少。当今的文学界,正统文学不断衰落,几近边缘,读者越来越少;放眼网络文学领域,则是疯狂增长,虽然能印出来经受基本文学评价的作品寥寥,但读者却很多。这说明正统文学的批评观念,和社会大众的文学观念是断裂的。这种文学层断裂,造成了读者层断裂,使文学的走向和批评标准出现了危机。由于这种危机是文学内部的断裂,所以往往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对《平凡的世界》评价的分歧,只是这种危机的表现之一。这种分歧,和一般文学评价方面的分歧,是不一样的。

严肃文学所坚持的批评标准是不是完全脱离了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审美习惯,审美趋势呢?

很有可能!

所以,从对《平凡的世界》的不同评价,应当思考如何建立中国化的文学评价标准,而不是跟着西方亦步亦趋。文学是文化的精髓之一,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必然有不同的文学产品。所以,中国的文学界食而不化的问题尚没有解决。大众的审美情趣确实需要培养,但是,文学批评脱离了文化土壤、大众心理,那是很难得到发展的。民国时期的现代文学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那些完全西化的文学实验,不都被文学史遗忘了吗?看看流传下来的名作,基本上都有中国自己的鲜明的文学特质。西方前卫的文学杰作,可以说,没有一部在中国因为复制而取得成功。仍然有一批作家,跟在西方新传统后面爬行,其作品的前途实在看不到光明,写出来的东西基本上都要成为废纸。


按照普通读者的阅读审美标准,《平凡的世界》被给予了很高的地位,这是符合中国文学的务实特质的。今天如果谁能写出这样气势磅礴和具有强烈现实气息的作品,成为文学杰作的概率是远远大于用前卫手法写作的作品的。

应该承认,《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有缺点的杰作。而且缺点比较明显。所以它不是范本,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整体上存在因为脱离写实而“失实”的不够自然、不够真实的弊病。这是应当吸取的教训。但它的成就仍然是主要的,它所达到的时代高度,还是少有其它作品可以比肩而立的。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块磐石。不管谁喜欢谁不喜欢,它都不能被忽视,它的地位是难于被撼动的。除了它自己的文学价值,还有它的社会学价值,民俗价值,时代背景价值等,具有长期的生命力。

《平凡的世界》的文学地位是读者给予的。说明中国一般读者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具有强烈爱好,这和批评界主张的文学进步观、现代观是有区别的。批评家不应该批评读者不进步,文学水平差,而应该反思文学在中国的存在土壤和文化背景。

《平凡世界》的不同评价和分歧,证明了一条中国社会的审美规律,值得各方面反思和注意。

中国文学在吸收学习西方现代文学方面,有它自己的规律和偏好。在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里虽然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文学实验,但主要的文学成就,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作品。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实验,仍然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天下,即使得到高度评价的现代派作品,其内核仍然都具有现实和社会性的主题和内容。也许这才是中国文学的特质,也是大众对于文学的偏好。


热带雨林的午后


路遥《平凡的世界》虽然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也得到很多读者的推崇,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名不符实、艺术水准不高的失败之作。

一部小说的价值,不是看它获了什么奖,更不是看它有多少读者(否则唐家三少就是文学大师啦),而是看两个方面:一个是美学价值,看它对小说的创作有没有开创性的贡献;一个是作品对人性的认识深度。显然《平凡的世界》都没有做到。

先说美学价值。根据路遥的自述,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他阅读了大量西方现实主义经典长篇小说,而且深入自己不熟悉的煤矿“体验生活”,并列出了小说提纲,准备十分充分。但这恰恰违背了文学创作的规律,犯了主题先行的毛病。事实也确实如此,小说通篇充满了斧凿痕迹,刻意设置的情节、按耐不住的情绪、自以为是的观点……如果说,前半部分描写农村场景的篇幅,路遥凭借刻骨铭心的记忆,还能打动读者,那么后半部分,完全是在胡编乱造,为了突出主题而生拉硬扯。甚至为了要体现新旧两代农民面对命运的不同态度,胡编了煤矿工人与高干子弟谈恋爱的荒唐故事,最后实在编不下去了,只好把主人公的初恋、省领导的千金、省级党报记者突兀地写死了。《平凡的世界》对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没有任何美学上的贡献,反而提供了失败的案例。

再说对人性的挖掘。小说通篇就是“屌丝逆袭”,依旧停留在《人生》的层面,除了对命运抗争的成分,尚有一些价值,但看不出还有其它更有深度的思想,更缺少对人性的挖掘。同时,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把握上,路遥借助小说中田副书记的口,发表的一大通个人政见,试图把握时代、指点江山,但由于学养、见识不够,其观点显得幼稚可笑。

《平凡的世界》,融入了路遥早年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寄托了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从政之梦,然而由于才华能力有限,小说显得不伦不类,虽然可以满足很多社会底层的白日意淫,引起他们廉价的共鸣,但实在称不上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PS 很多路遥的脑残粉不服说,你行你上、你写一部小说试试、你有资格批评路遥吗……这种人连起码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难道我批评中国男足垃圾,还得先加入皇马?我批评张艺谋,要先拿奥斯卡?我批评饭店厨师菜难吃,还得自己先拿到特级厨师证?正是有了这种低素质的网民,《平凡的世界》才会被吹捧成名著!


江南俗士1


1998年我19岁时,第一次阅读《平凡的世界》,感觉如大口喝啤酒,很爽。5年之后,我再捧起它读时,感觉如喝果汁,酸甜味道过后,再也没什么后味。又5年,我再一次读时,已经感到如喝白开水,索然无味。

《平凡的世界》是陕西清涧籍作家路遥(1949年——1992年),于198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在本质上,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励志故事,对农村青年的思想触动非常大,因此,自出版后,好评不断。



小说描写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青年男子孙少安兄弟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从农村走向城市,经历了种种喜怒哀乐,最终过上了别人羡慕的生活。小说于1991年获得了第3届茅盾文学奖,路遥从此也成为全国著名作家。

作为一个陕西读者,除过路遥外,我对这一辈陕西籍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拜读过,如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等名家,都有优秀的代表作,同样深受好评。读他们的作品,如喝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



如果抛开《平凡的世界》讲述的故事内容,单纯地从文学角度来衡量,我认为,这篇小说确实被评价得过高了,有些名不符实。

比起《白鹿原》,《废都》,《最后一个匈奴》等小说,《平凡的世界》确实显得比较平庸,漠视了艺术的真实。除过故事比较励志,符合时代主旋律外,《平凡的世界》有两大硬伤。



其一,《平凡的世界》文本语言平铺直叙,谈不上有什么高超的写作技巧,对小说创造性的贡献不大。

80年代中后期,小说叙述语言和写作手法发生了许多改变,意识流,魔幻主义小说因为更符合表现新时代下人们复杂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被广大作家所接受,同时代作家如王蒙,莫言等人都已经这样写作了。

而路遥对这些新手法视而不见,也可以说是他的阅读视野所限制,他在写作该小说时,依然用19世纪的已经没有什么新意的现实主义手法,用不多的生活体验,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完成了这部小说,对小说的推动没有什么贡献。



其二,此小说充满理想化色彩,对人性本质挖掘深度不够。小说是贴着大地飞行的艺术,跟现实生活若即若离。

在写作目的上,是通过人物命运的起伏,来表现一个时代的共性,记录时代真相,而不是按照个人理想来抒发个人情绪,塑造乌托邦世界。

在这一点上,路遥由于生活阅历较浅,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才35岁左右,所以,把他笔下的主人公,如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田晓霞等人物,都塑造成了道德楷模,几乎没什么瑕疵,以至于他们太完美,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更雷人的是,作家安排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一个农民出身的煤矿工人,竟然跟才貌出众的省领导的千金谈起了恋爱,这完全是童话模式的臆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的外部条件,完全是作家凭空捏造出来的。

因此,这部小说才被涉世不深的青年人捧上了天,满足了这些人的意淫。


鸿鹄迎罡


在80年代中期我在上师专,正好路遥的小说《人生》发表且被拍成电影放映,流行至极。当时我19岁血气方刚,对路遥不屑一顾,感觉他的小说白话太多过于平淡普通,没有过高的文学修养和技巧,判断路遥将是昙花一现罢了。但我错了,而且大错特错,后来路遥出版发行了《平凡的世界》,立即引起平民百姓的喜爱和欢迎,一部平凡人生活的小说能引起这么大的效应说明自有他特有的魅力存在,路遥的小说仍旧是白话平淡的叙述风格,没有什么激荡人心的情节和语言,一切都是那么平凡无奇,但他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内容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多少人在路遥的小说里寻找自己的身影,寻找那些曾经相似的故事情节,加上火红的上个世纪80年那种变革的环境,让一切不满自己处境的人看到了希望,这才是路遥小说的魅力,想在路遥小说寻找什么文学内涵的会感到失望,因为他的文学技巧不会给你什么启迪,恰恰就是这种状况让他的小说通俗易懂广揽读者,让不同阶层的人都能接受,而路遥小说所折射出的积极向上的主旋律才是路遥之魅力,这就是我眼中的路遥,一个平凡而不满命运安排的人,一个不顾一切追求自己所希望生活的人,一个想提高自己阶层的人,而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多,因为我们大家都太安逸现状,生活的安逸让我们都感到没有到必要在改变什么了。


力度13


最早知道《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里,李野墨先生带有浑厚磁性的声音把人们带进了路遥努力营造的意境当中,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后来经过了解,作者路遥还写过脍炙人口的《人生》等作品,且已被搬上了荧幕,甚至还籍此捧红了一位吴姓女演员。

后来参加了若干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型笔会,一些文坛名宿悉数莅临讲座,把这部作品和其他陕西作家的作品一并来讲评,文学史上将陕西作家群这次成功东渐称之为“陕军东征”——当然了,人们关注最多的还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废都》,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和程海的《热爱命运》同样得到交口赞誉。

但是,人们却对《平凡的世界》颇有微词,看法也不尽统一,更多的还是从文学立意和文本描述本身进行的讲评,并对该书的文学现实意义和历史钩沉做了相应回应。

路遥虽然是一位被誉为用生命在写作的作家,但他的作品确实没有得到文学大佬的一致认同。名震文坛的四大文学批评家何振邦、雷达、曾镇南(还有一位记不清了)以及当时文坛皓月当空的文坛先辈等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也难以同其他厚重的文学作品相抗衡。

我本人是后来认真拜读了这部书以后才深刻感知到文坛大佬们的眼光之独到、批评之辛辣的。我虽然不是什么文坛名人,但仅以我个人的眼光来看,《平凡的世界》确实难敌其他大作,说他是沾光挤进了“茅盾文学奖”一点也不冤枉。

首先,路遥的文字很平淡,可以用平淡无奇甚至使人昏昏欲睡予以描述,也就是说,路遥的文字本身并不吸引人,它的情节勾兑也落于陈情俗套。乍一看他的文字,还以为是哪一个文笔稚嫩的小学生手笔;

二是它的立意鲜明却并不鲜活。路遥一贯的套路是励志型+苦难型的平易书写,文字的波澜性没有丝毫血性的起伏,死水微澜,涟漪趋平,虽然他的故事看起来跌宕生姿,但多是情节的堆积和铺展,而不是语言上的精当和巧妙;

三是当时适逢改革之初,人们从积贫积弱走向新生与富足,开始构画心中宏伟的蓝图,马到成功心想事成这种千篇一律的套路却有着天然的励志效果,而《平凡的世界》恰逢其时,对急于走出去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实践意义,青年们自然对这部书奉若神明捧为圭臬,把它无形抬高到至高无上位置功不可没;

四是它的文化价值比较肤浅,也难以勾动人们对历史、人文等更多文化深层次价值的思考与反哺,充其量就是讲了一个较为成功的励志故事,却没有宏阔的历史架构和文学意蕴探究,这也是这部书最不令人信服的主要原因之一。

路遥先生虽然逝去多年,但他的精神写作却令人敬仰,他是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热血作家,也是一代励志先锋文化人物,他的存在和影响,自有他的文化价值和文学品味,也不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伟岸形象。


龙吟148119260


作为70后哈。虽然网络各行各业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很惭愧,一直没有看这本书。今年儿子高中了。暑假的时候,语文老师推荐看这一本书。先替儿子看了一遍。说实话,没感觉有多少高度!文笔也没有觉得美!也许我们70后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没有共鸣吧。



禪墨


路遥的小说的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它是对城乡二元体制及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贫困化及出身不平等的揭露与批判,是对农村改革的颂歌,是中国农村一段历史在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标本。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就陕西作家而言,他与贾平凹的作品以及陈忠实的《白鹿原》相比,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充其量是质朴与平实,确乏语言本身的张力与厚实,缺乏灵动与诗性。他缺乏中国古代文学的功底,也缺乏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从人物塑造上,问题更大。在《平凡的世界》中及呼所有核心人物都是平面化的,反而一些次要人物,如二爸、王满银、田福堂、郝红梅等要生动得多,这与《白鹿原》的人物塑造没法相比。至于文化价值更谈不上。但路遥是一个严肃的作家,他视文学为生命,以劳动的态度对待写作的精神是极为可贵的。他的问题是他的出身、经历、教育与阅读经历固有缺陷造成的。他的作品在业内评价不高,但在业外大受欢迎,这是时代与社会现实使然。在文学史上,路遥的地位不会高于贾平凹与陈忠实。


手机用户50299383864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厚重深沉的作品。他的伟大在于路遥从人的生存近乎原始,最底处出发。有最低处就可以对比到最高处。

这样一部令人震颤震撼的作品,需要投入多大的感情和煎熬,需要多细腻的深入骨髓的人物刻画,才能完成这样一部作品。

斗争,抗争在任何阶段任何时候时候都是存在的。对世界,对命运,对自己的抗争。

在人性的表现上,在自我教育和救赎中,不屈不挠,充满人性光辉。

这部作品可以连续看,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即使时代更迭,却不受时代限制,都可以找到人的或者自己的完整体现。称之为伟大的是毫不过分的。这样一部作品,真实并且令人心力交瘁,不把整个身心投入是写不出来的。

路遥对这片土地爱的如此深沉,看似描写农民的奋斗史,实际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因为农民就是根,就是根基。伟大的平凡世界,伟大的路遥。


宏图7777777


凡事要本着理性、一分为二的态度去看、去想、去说、去评。你非要用《田忌赛马》法横向比较纵象看齐,本身就是对作者的不尊不敬。"文学"固然以"人学"著称,那也要分出个"子丑寅卵"。《金瓶梅》有名,可为何从古到今一直遭禁?既使思想开化的今天,也多以“洁本"面世?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它是所描写了人性的一部分,却"见光死","不入`流〈正统〉`"一一皆源于它与自古到今"教子育人"的目的格格不入一一甚至背道而驰!既使文笔再优美,人物刻化的再入目三分〈结果)也一样一一因为它是迷乱人性的一一如同樱栗!人性是人性;正统归正统;一码归一码。否则,流氓和妓女都可上台载歌载舞尽性表演了!请问:"这是社会主流吗?你愿意你的孩子从小耳薰目染吗?显然这是“冒天下之大不讳"!连作者都知道自已罪孽深重名字都不愿更不敢署!所以,文学"本质〈正负能量〉"一旦出了问题,你就是跑到天涯海角,学窦娥冤申诉,把自已"脸"洗的再白,"话"说的比唱的好听,也难登大雅之堂……因为问题出在根上。《平凡的世界》纵然有其缺陷硬伤,但其优点也是相当明显的,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前景启蒙,思想提炼和对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可不是一般作品能够比拟"出彩"跟上的!既使他的老师柳青写的《创业史》,人物也难逃非黑即白的时代印痕;更何况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这种缺陷。在人物"个性、〈思想〉觉悟、彰显"上,相比他的老师,我认为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七八十年代的人只所以喜欢它,不是平白无故的。世上那么多长篇小说写农民,为何独独《平凡的世界》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共鸣?!因为它接时代!接地气!!更接人气!!!同时代稍后的《废都》在人性上固然举世无双,但在能量上,显然要晦气的多一一这也正是它命运多舛的根源!俗话说的好:“人间正道是苍桑"。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对农民兄弟再适合不过。城里人比农村人无论"吃穿住行玩乐"好的远不止一个档次一一就这一天到晚还发唠糟、闹情绪呢……农民的苦处熬煎更可想而知!正因为"世事苍桑变化",让许多过来人不忍回头、不想去看,可又不得不回头不得不去看一一因为那是我们的曾经。尽管苦,依然咬牙挺着一一因为你别无选择!当年一看到田间地头浑汗如雨的父老乡亲,我耳边就时常响起一首歌词:"……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的精神,最可贵的精神`!"抗美援朝"就是靠它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树立了国际威望,迎来了长久和平;"冷战时期"的两弹一星和"和平年代"的"改革开放"又是靠它,至使国富民强……而当下人缺的就是这种精神。往往避重就轻,混淆是非,甚至指鹿为马!对农民出身的作家路遥用生命铸就的这部长篇多卷本小说《平凡的世界》,坦率地讲:没有当过农民(或者说没有农村经历)的人是评不了它的!因为没有那种生活经历的人看到的,都是浮浅的表面。内在的东西,他(她)看不懂,不想懂……也懂不了。所以没事不妨坐到一边去歇歇,听懂它的人说。至于获〈茅〉奖的实力,毋庸置疑!尤为感动的,据说是听众把它〈《平凡的世界》〉"抬"上"茅盾文学奖"台上的……这点我倒深信不疑。因为人心是肉长的:付出了,就应该获得回报一一因为它俘获了社会基层人的人心。


心似一片海4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通过小人物的生活来构架时代变迁的框架,站在这一点上面是可以比肩同类小说。人性的变迁是任何一部作品主要的落笔点,但人性的变迁是随着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产生变化的,这个任何同时代经历过的人肯定会了解。就像现在跟随中国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那个年代的人,更能理解本书主角的经历就是大部分人的经历一样,读起来感同身受。但是大部分人只是随时代进步而成长,不能理解时代背景带给人的改变是什么,本书伟大就是对时代背景的描述,以及在这种背景之下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的来源。因为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一切历史的基础。但可以通过一部书记录一个时代,平凡的世界当之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