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開學啦!家長們巧用時間合理做好幼兒教育

2020年的新春註定是永遠難忘的,新型冠狀性肺炎疫情的突然來臨,不僅改變了我們往年熱鬧的春節,也改變了我們原有的生活節奏。整個社會被按上暫停鍵,每家每戶都只能宅在家裡參與防疫,假期的一再延長,讓我們很多家長和孩子有了更多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和空間。

面對疫情帶來的新挑戰,幼兒園、家長、幼兒、該如何應對,利用這“難得”的時光,做好幼兒教育呢?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孩子與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蘊含著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可以說孩子的學習是隨時隨地發生的。所以疫情期間孩子在家的一日活動都是課程,滲透著一些與幼兒園平時教育主題相關的內容,也滲透一些常規教育。

快開學啦!家長們巧用時間合理做好幼兒教育

一、幼兒在疫情期間的生活與學習

1. 一日流程 不因疫情而混亂

如果不是疫情,孩子們應該在幼兒園裡度過週一到週五快樂的每一天,幼兒園一日活動流程是有序的、科學的,各環節的要求也是要做到自然、有趣、高效的。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包括:教育教學活動、區域活動、戶外活動還有生活常規活動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其中生活常規活動又包括:用餐、就寢、如廁等很多小的細節。這些活動雖然微不足道,但都是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幼兒一日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幼兒從入園到離園各個活動及活動之間的過渡環節都蘊涵著一定的教育契機和教育價值,也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孩子們一天的情緒。因此生活常規管理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疫情期間,建議各位家長也能參考幼兒園的一日流程時間和內容上的安排,動靜交替,保持孩子疫情期間在家的一日流程能和在幼兒園裡的一日流程大致相同。不因疫情而讓一日流程變得混亂。

2. 生活習慣 不因疫情而凌亂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則大部分習慣是在幼年養成的,應當在幼年時期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習慣養得好,終生受益;習慣養得不好,則終生受累。”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終生享用的財富。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3—6歲的孩子各種行為尚未定型,加強對他們的品德教育,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一環,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從來都是非常重視良好習慣的訓練和培養的。行為習慣包括許多內容,如禮儀教育、勞動、生活習慣、愛惜物品、自理能力等。由於目前疫情期間,孩子在幼兒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可能會因為延長的假期而變得凌亂了。

快開學啦!家長們巧用時間合理做好幼兒教育

很多家長都說為什麼孩子在家不如在幼兒園聽話?那是因為在幼兒園裡老師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嚴格,而家庭教育方式大多表現為寵愛多,教育少、順從多、要求少,幼兒園老師經常會發現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之間存在著行為習慣方面的脫節現象,在幼兒園裡感覺孩子較聽話,能積極地做事情;而在家裡,家長反映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在幼兒園裡已養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到了家裡被淡化,甚至被廢止。例如:在幼兒園裡小朋友堅持每天獨立地進餐,不挑食;在家裡,一家人圍著孩子轉,你逗樂、我餵飯,孩子成了“小皇帝”,等等。所以,疫情突襲,假期延長,做為幼教工作者,我們期待各位家長能嚴格要求孩子,不因疫情而讓孩子已養成的習慣變得凌亂。

二、家長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學習與教育

1.用心陪伴 不因疫情而煩亂

一位父親下班回家已經很晚了,發現他的5歲的兒子靠在門旁等他。“爸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你1小時可以賺多少錢?”“假如你一定想知道的話,我1小時賺20美金。”“爸爸,可以借我10美金嗎?”父親非常生氣。約1小時後,他平靜了下來,開始想著自己可能對孩子太兇了……或許孩子真的很想買什麼,再說他平時很少要過錢。於是,父親走進兒子的房間,給了孩子10美金。“爸爸,謝謝你。”小孩歡笑著從枕頭底下拿出一些被弄皺的鈔票,慢慢地數著。“為什麼你已經有了錢還要?”“因為這之前還不夠,但我現在夠了。”孩子回答,“爸爸,我現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買1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這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是從中我們能看出現在成人的忙碌,和孩子期待爸媽陪伴的心情。平時,很多家長都說很忙,忙著工作、應酬,真的沒時間陪伴孩子,或將孩子推給老人,或將孩子推給保姆,交由別人代盡父母責任。

快開學啦!家長們巧用時間合理做好幼兒教育

還有一些家長認為,陪伴不就是和孩子在一起就行了麼。曾經有人對很多學生做過調查,父母和你在一起時最愛做什麼?60%多的孩子回答是:玩手機。“手機病”父母似乎已成普遍現象,對於玩手機,孩子和家長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父母認為自己雖然玩手機了,但還是待在孩子身邊,就是在陪伴孩子。但在孩子的眼裡並非如此,孩子認為父母只顧玩手機,忽略了自己,甚至有的孩子說“爸爸媽媽那麼喜歡手機,手機隨身帶著,我要是手機就好了,這樣爸爸媽媽就能一直看著我,走到哪兒都能帶著我”。童言無忌,卻也恰恰說出了孩子們的心聲:陪伴需要用心去和孩子交流。

目前疫情期間,大部分的父母親都可以有時間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並不習慣這種生活,心煩意亂,根本不能起到真正陪伴的作用,或玩手機、或者追劇、或電話長聊,就是靜不下心陪伴孩子。

我們期待家長不因疫情而煩亂,靜下心來,走進孩子的內心,用心陪伴,珍惜這“難得”的親子時光,珍惜孩子成長的每一天,給孩子一個溫馨、和諧的延長假期,因為孩子的成長不可逆。

2.作息規律 不因疫情而紊亂

疫情防控期間,大家都待在家裡好像除了吃就是睡,有的家長甚至每天上午睡到10點、11點起床,然後準備午餐,晚上看電視到深夜不休息。孩子不用上學,也跟著大人睡到上午10點、11點起床,忽略掉了早餐和上午的其他活動,由於白天睡得太久,晚上也是到點不休息,孩子就開始跟著大人作息紊亂了。對孩子來說,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孩子正處於長身體的黃金期,良好的作息習慣能讓孩子獲得充足的睡眠時間,讓孩子的身體足夠的休息。據科學研究表明,孩子身體在夜晚睡覺時的生長速度是白天的三倍。也就是說孩子在晚上的身體發育是更加迅速的,安穩充足的睡眠才能讓孩子身體的新陳代謝更加活躍,讓孩子更好的成長。普羅圖斯說過:能主宰自己靈魂的人,將是永遠被成為征服者的征服者。孩子的自律要靠家長的引導,只有自律的家長才能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快開學啦!家長們巧用時間合理做好幼兒教育

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不夠專業,在這疫情期間,其實很多幼兒園都會發給家長一些線上互動的繪畫、繪本故事、律動、幼兒廣播操、手指遊戲等內容,讓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動動手、鍛鍊鍛鍊身體、聽繪本故事。就是為了幫助家長和孩子一起度過延長假期的親子時光。所以希望家長不要因為疫情而紊亂了自己和孩子的作息規律。

3. 自我學習成長的過程也是對孩子的教育過程

兒童的氣質大約在3歲左右顯現,性格大約在6歲左右初步形成。父母榜樣是兒童認知形成的基礎,是兒童社會化的首要因素,兒童觀察父母的所作所為,就如同照相機一樣將其印刻在自己的腦海中,此時的兒童沒有是非善惡的評價能力,無法判斷這種印象是好還是壞,只會好奇而極力地模仿。3-6歲是兒童個性形成的關鍵期,父母只有不斷地自我成長,時刻地自我覺察,才能跟上孩子的腳步,才能看見孩子成長背後的心理需要。當孩子看到父母的眼睛時時刻刻盯著屏幕,怎麼可能喜歡上書本閱讀?父母在疫情防控期間應當帶頭讀書,和孩子一起讀,共同成長,用身體力行的方法,影響孩子。

4. 生命與愛國教育是孩子終身的課程

疫情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給一個個家庭帶來痛苦,一個個逝去的生命,一天天變化的數字,既讓人痛心揪心,也讓人反省反思。我們該如何給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指出:注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鍛鍊身體、開展課外閱讀。這是近年來教育部公開文件中首次提到生命教育。

這次疫情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一次整體急剎車,每天我們可以足不出戶陪伴在孩子身邊,這是過去我們許多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而當下我們靜下來了,也正是家庭教育、生命教育、愛國教育的最好契機,延遲開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