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總想把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部給予他,伴他成長,望他成材!但孩子長大後,有的卻選擇離開,不管是身體上的遠離還是心理上疏遠,他們對家、對父母都沒有感情,更感恩,甚至潛藏怨恨。

長久的陪伴,悉心的照料,為什麼卻換不來孩子成才後的感恩與回報呢?其實教育孩子就像雕刻心中的完美塑像,要傾注細心、愛護、真情及有效的付出,刻畫出的模型才會是自己想要的。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孩子的成長往往伴隨逆反和自主意識的完善,假如處理不當,父母的一個不經意行為,可能就將孩子內心的陰暗面無限擴大,獨立後再也回不到,那個對你溫柔以笑的孩童時刻。

雖說父母教育孩子可以率性而為,不斷嘗試,甚至可以承諾又可以撕毀承諾,可以哄騙又用上武力威脅,但這些恰恰埋下了他們成年後離我們越來越遠的種子。

這時我們更需“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理論指導,而不是一味的否定,欺騙,應付他,而是給予他積極關注和期望,促使內心向好的方向發展,這樣的孩子成長後才會感恩,因為他們是向陽而生,所以為會理解並回報父母。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01

想要孩子長大後不遠離你,現在就不要遠離他,隱形父母式教育功夫會全白費

孩子為什麼會在長大後從內心想徹底遠離父母呢?其實這主要是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與關,回想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是否會給孩子貼上“叛逆”、“不孝”、“平庸”的標籤。

這種內心標籤化不僅將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放在了錯誤位置,也將孩子放在了親子教育的對立面,消極的期望往往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在給孩子貼標籤的時候,已經散發了消極的引導作用,孩子內心容易踐行你的錯誤灌輸,現實就成長為你口中的標籤人。

當孩子對我們無話可說,甚至疏遠、怨恨時,內心是否有一絲心酸。本應是世界上最親的人,卻把孩子養成了“只想逃離這個家”的模樣,這一切都是隱形父母式教育所造成的。

其實,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願意陪伴孩子成長,但為什麼他們會成為我們口中的標籤人呢?這不是父母缺位所造成,而父母在位卻“隱形”所導致。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1、父母不信守承諾式的隱形養育

姑姑對堂弟說:“你只要學會騎車,我就給你買輛山地自行車”,堂弟在無人指導,多次受傷的情況下,靠自己的努力終於學會了。既期待姑姑的表揚又期待山地車的到來。

但姑姑總是敷衍,幾次過後堂弟就失望了,心離父母越來越遠,因為他感受到自己不被重視,媽媽不守承諾。這是一種隱形的錯誤關注。

姑姑的做法是許多父母常用的鼓勵與拖延戰術,看似效果不錯,殊不知,一句玩笑下的隨口承諾,可能會摧毀孩子誠信的整片天空。累積到長大後,性格自然就變得多疑,那麼在交友過程中又如何純真以待!

姑姑的隱形不在於她沒陪伴,在於沒有及時的關注和引導孩子,沒有效果的培育相當於沒有角色的存在。

曾有調查,“父母說話不算”在最不滿意家長行為中排第一,可想而知父母的隨口承諾,沒踐行後給孩子心理造成的衝擊是永遠的傷害。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2、未把孩子當獨立人的隱形,孩子是你的產品,但不是你的試驗品與附屬品

許多孩子在父母的重壓下只顧及學習,成長中喪失了自我,堂弟曾說:“高中三年我沒有朋友、沒有自由,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拿出讓父母引以為傲的成績單”。

由此可知道,姑姑看似非常關心他的學習,卻是將他當成了“試驗品”與“附屬品”,讓他不能形成獨立受尊重的個性,用自己的自主意識去思考人生,獨立後的他怎麼會懂得尊重父母並回報感恩呢?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這樣的教育,缺失了“愛”的關懷,是“愛”的隱形,沒有愛何談恩情在。

望女成鳳、望子成龍,過度的期盼、掌控、卻把孩子變成了自己的附屬品,只會成為助推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的單項力。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我們應該是孩子的參謀師,而不是孩子的決策師,他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在思想不成熟的情況下需要父母的引導。“愛”並不是代理,而是讓孩子感受到它的存在,否則與隱形無異,只會讓孩子更加厭煩父母。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3、冷漠無疑是隱形教育最突出的體現,像一把利劍,插在孩子健全的心上

當孩子傷心難過時,你輕飄飄地說:“至於嗎?”當孩子考100分時,你滿不在乎地說:“知道了,別驕傲”。經常忽視孩子的感受,孩子會覺得,我並不重要。隱形式父母所帶來的冷漠,其實就是“冷暴力”。

意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特梭利認為,每個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而這個精神胚胎要長成什麼樣子,父母有著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

“冷暴力”的無形傷害往往來自父母的隱形存在,父母的冷漠對待,那麼愛何處存在,必然導致孩子與我們漸行漸遠。這種精神上的虐待所帶來的傷害,就像一把利劍,插在孩子健全的心上,傷口一世難以癒合,基長大後不願迴歸家庭,也是情有可原。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02

父母為什麼總喜歡採取上面哪些方法來教育孩子呢?

其實,導致父母不斷這樣對待孩子的原因是由他們內心的心理機制所指引後行為:一方面是父母的無知,他們渴望對孩子好,希望孩子成才,但卻不知道用何種方式,錯誤的教育方式,將孩子越推越遠;另一方面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率性而教!

1、應付心理

其實每個父母都不容易,要工作養家,還要育子教育,我是父母我說了算,先將自己放在了倫理的制高點上。

那麼對待孩子的需求和承諾,就會應付式教育,我得先把他哄過去,應付了眼前的問題,方便自己更有精力做其他事情。當然每個父母面對孩子時都 會有不耐煩的時候,但即使再無可奈何,應付得了一時,卻應付不了一世。

孩子內心關於誠信的需求愛的陪伴並沒有減少,長大後心靈的遠離就來自應付的推動。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2、權威主義

在傳統中,許多父母都有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思想,特別在面對弱小孩子時更想要樹立權威,往往會給孩子標籤和定義。比如:“笨”、“不聽話”、“失望”等等。

其實,這是基於自己的優勢地位,想通過權威來展現自己內在小孩所渴望的權勢投射,但是絕對的控制導致絕對的遠離,因為孩子內心對自由的渴望會更勝以往。

良好的親子關係本應該是“尊重——共同協商式”的,這樣才會讓親子教育效果更好,家庭和諧健康。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3、不順投射

父母的人生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順利,難免會有心情起伏,這時就會將自己的不順利投射到現實親子教育中,便對孩子冷漠無比,其實是一個負能量情緒的間接轉移。

孩子本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是生命的延續,你冷漠待他,延續出的結局就他獨立後的遠離。父母在做事時,如何積極關注孩子,讓他感受到愛和尊重,才是親子教育中的積極狀態,也才能健全他內心的發展。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03

如何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成就一個向陽而生,與父母緊密相連的孩子呢?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使人向壞的放向發展。

其實孩子對父母的遠離,感覺猶如信念崩塌,崩塌的不止是對父母的信任,更是對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有所懷疑,連帶產生出對父母怨恨的敵意。

那麼在積極的期待下,父母便會採取積極的對待。便會給予足夠的關心、鼓勵、引導、支持,讓孩子向陽而生。

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指導,就是讓積極的現形陪伴與愛的傾注落在實處,能取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讓孩子永遠與父母緊密相連。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一是積極互動,信守承諾

一個努力完成目標的孩子真的很棒,一個信守承諾的父母真的很好,父母信守對孩子的許諾,其實是灌輸正確的三觀,傳達做人的道理,同時又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往後的生活也會更有勇氣、更有擔當。

父母說到做到,積極對待,假如特殊原因不能實現承諾時,不如積極跟孩子說明情況以取得諒解,這是一種積極關注的狀態,其實孩子要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兌現,而是感受父母的愛在他身上。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永遠將積極的關注點放在他的身上,那麼看到的自然是事物的美好一面,內心肯定面向驕陽,蓬勃生機。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二是愛的傾注,讓他感受重視

許多父母認為“恥辱教育”下的打擊能讓孩子“知恥而後勇”,所以喜歡從負面,從消極的角度去刺激孩子的成長,殊不知這樣“貶低”式否定,會讓孩子的自尊心降低,變得自卑。

如何讓孩子感受到受和重視,才是他成長過程中內心真正的需要。適當的讚美和鼓勵很重要。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要用積極的期望促使孩子向好的放心發展,讚美和鼓勵的情緒給予,細心體會他的心理,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其是在暖陽下生長,那麼成長後的孩子便會積極陽光。懂得感恩與孝順。

愛是表達、愛是尊重、是媽媽的笑臉、是情緒的傳遞,學會賞識孩子,用愛的語言鼓勵孩子,孩子遲早會扶搖直上、直衝藍天。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三是換位思考,走進內心

孩子內心最不喜歡的是你把當成孩子,期望的你把他當成你!所以父母的換位思考才能真正走進他的心裡。

你認為的“雞毛蒜皮”卻可是孩子的參天大事。耐心傾聽他的小事,才能共情溝通走進孩子內心,站在他的角度評判感受,理解他的真實想法,你們的心才是相連的。

孩子只會靠的越來越緊,怎麼會遠離呢?用共情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是真正的換位思考,更容易讓他也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常存感恩之心。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結語:

“如果我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你可能早已離我而去”,這句話用在親子教育上同樣合適,

親子關係是反應家庭教育的晴雨表,你提供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孩子就回贈給你何種關係。

而好的親子關係,在家庭教育裡一定留有尊重、理解和愛的痕跡。而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指導我們的親子教育,自然能產生“期待效應”下的效果。

而期待所產生的信念,發揮在積極層面的體現,就你的孩子成為了你想雕塑的模樣,積極又健壯!向陽而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