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经”部分的创作过程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姚知易


通行本《周易》“经”与“传”合为一书。《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卦符、卦辞、爻辞。《易传》包括《彖》、《象》、《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易经》,《史记.周本纪》称《易》。西伯(周文王)“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日者列传》,“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即,伏羲作三个爻的八卦,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础上作六个爻的六十四卦。

八卦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易传》,《史记.太史公自序》称《易大传》。孔子传《易》,一代传一代,传到西汉杨何,司马迁受《易》于杨何。可见司马迁十分熟悉周文王的《易经》与孔子的《易传》。

《史记》说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然而,与通行《周易》合为一书的《易传》却否定了周文王作六十四卦,先于周文王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已经使用了六十四卦之“离、益、随、噬嗑、随、涣、豫、暌、大壮、大过、夬”等卦。如,“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即,圣人根据“夬”卦发明书契。

七十年代出土马王堆帛书《周易》,《易经》与《易传》分离,且内容大不一样。帛书《易传》也肯定周文王之前已有六十四卦。不过,说法与通行本不同,圣人根据“大有”卦发明书契。

帛书《易经》不同于通行本。

一,卦符不同,爻为直画“一”与类“八”字形。

二,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仅八卦:

键(乾)、川(坤)、辰(震)、筭(巽)、赣(坎)、罗(离)、根(艮)、夺(兑)。

三,卦辞爻辞多异文。

四,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通行本,第一乾,第二坤,,第六十四未济。帛书本,第一键(乾),第二妇(否),,第六十四益。

帛书《易传》包括《二三子问》、《系辞》、《衷》 、《要》、《缪和》、《昭力》。其中仅《系辞》名同,但文字不同,如无“太极、四象”,而是“大恒、四马”,且凡“象”字皆为“马”。

帛书《易经》八卦名不同,帛书《易传》也无《象》辞,自然也就不存在“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之象。

问题是,同一个周文王,怎么可能作两套卦符不同、卦名不同、卦辞爻辞不同、卦序不同的《易经》,并且《易传》否定了周文王作六十四卦?


赵日金141


周易从连山 归藏,转化到周易,因此周文王只是归纳,“易”分理、气、象、术,我们首先必须要注重“理”,就是基于《易经》中的宇宙观、世界观对事物发展演变规律所演绎的原理,这是《易经》的思想精髓。我觉得,你提的这个问题,说明你在学周易,学习周易不要重点看“经”,要花在易理和占卜上,这样对生活大有用处。至于别人学不学,不要在意,学了到底好不好,谁用谁知道。


掌握人生999


通行《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

考古发现多个不同的《易经》。

一,卓阳汉简《易经》,残损,仅存卦辞爻辞一百七十余条,分属五十三卦,出现卦名三十二个,有几个异名,如,“剥”作“僕”,“無妄”作“無亡”,“遁”作“掾”。爻辞有异文,如,“老婦吉”,今本作“纳妇吉”。

二,上海博物馆楚简《易经》,仅存三十四卦部分卦辞爻辞,多异文。如,“六四,真颐,虎见触融”,今本作“虎视耽耽”。

三,马王堆帛书《周易》,保存完整,已出版发行。不过发行量极小。如本人收藏一本,中华书局出版,仅2千册。

帛书《周易》,《易经》与《易传》分离,经与传与通行本都大不相同。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有《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这个成语出自《周易》,然而现今任何一本《易经》都不见踪影。这说明,西汉司马迁时还有一不同的《易经》。

这么多不同内容的《易经》,哪本才是周文王的真经?



有话少说


《周易》“经”部分的创作在兆昌研究看来主要有两个阶段,“历”阶段,“经”阶段。对于“历”阶段,可以说经过了几十万年的岁月轮回和圭表刻画之后才渐渐地清晰可见。对于“经”阶段,可以说是某位大神经过一棵树下“菩提”顿悟“苹果原理”打造出来的“宇宙法则”,是他那个时代的“万有引力定律”或“广义相对论”或“时间简史”。谢谢推荐。


中国知识考古or兆昌


先生:

虽然君对《周易》之不言而言的阴阳为用①有异议,但却是从《周易》本身的文辞处所发的。

然则,从《周易》问世二千八百年以来所处之学用状况来说,却是如浮光掠影一般!天下诸君皆无"实"也。

今于其在"是"外这般推测闲扯,何如扎实《周易》之基本功来的实在?

呜呼!应君之邀耳。

呵呵呵!

易中天先生说中华文明三千七百年是有根据的(他这本著作我还没顾上看)。那么,中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城市遗址是那里来的?是中华文明吗?应该说是中华″先"文明。

″你扯这些干什么?文不对题呀!噢!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来源啊!"君晓得吗!此阴阳之大而应彼阴阳之宏也。此阴阳之有而对君之阴阳寡也,哈哈哈!

中华先"主"明断自天或先天②而启,从③阴阳而结绳,结绳而成三才,三才而再阴阳成卦。

此第一阶段。

文字的生发促进了祖先思维逻辑智慧的增长。

殷商甲骨文第一次整理中华文字使文明因文字成章而充实。

她首先就同步应用于《易》。所以后世称之为《连山》的文字《易》成章了。

文字由巫祝之专用并被最高的统治阶级阶层所接受是经过了数百年的浸淫而实现的。同时《易》的文字化发展也上了一个层次,于是在商末《归藏易》成其功了。

西周时期,文字进一步被社会中层阶级士绅所接受。由于周天子朝廷苦于政治需要,所以,《周易》成书并完备了《易》学。

是以,《易经》完备于《周易》。她经过了无文字时期的结绳卦与应用文字的符号文字卦两个时期亦即两个阶段。

如果君若是追求《易》之发展细节阶段的活。如:什么时期产生阴阳,什么时期产生三才,什么时期产生六爻卦,以至于连山、归藏等细节的话。

那么,就请君脱了裤子钻到被窝里梦去吧!哈…哈…哈…

∞∞∞

①阴阳为用:指君对此二字存于经文中的不认同,我言为用是概括的意思。

②天或先天:天人合一。

③从:随从。


无为24472


易经自从周文王推演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推演了。古今往来对易经注释的人很多,像孔子老子因注释易经而成为圣人。

文王推演易经,这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很明确,就是指导周家夺取天下。也是封建王朝制度定型的重要指导工具。

不过有一点疑问的是,包括伏羲易,连山易和归藏易,其实是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推演,因为伏羲易本身也是一个时代!但文王推演易经的当时是在狱中,独立完成的?

我研究过伏羲方64卦方圆图,最大的变化是位置的变化,而位置的变化,是时空🈳的变化,卦与卦之间的一个位置变化,就是上千年!

《道德经》是另一个阶段,无疑是易经成经部分,最重要的阶段。道德经在我们民族进程当中极为重要,老子因此而成为圣人。

另一个阶段是是孔子,他也是注释易经成为了圣人,《十翼》《礼》《乐》等。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依然举足轻重。

这是易经成为万经之首最重要的阶段,还有一个不能称之为阶段,但那也是一个时代,不得不提。那就是康熙大帝领衔,李光地为首,当时几十位顶尖学者共同编撰的《康熙周易折中》,是近代比较权威的著作。

不过,上述的仅仅是易经的哲学部分,易经在农耕,中医,天文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预测部分为世人所熟知。最神秘的部分,是修炼成为真人的人,至今不为世人所知!


启鸿35


周易是文王拘于羑里演绎的成果,他在推演过程中悟出了《连山》《歸藏》的不足,根椐天塌西北地陷東南革新了八卦定位(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将洛書的演化(七星北斗)结合先天卦序(伏羲八卦)創造了新的推演方式完成了64卦的卦图,這是周易原始状态。爻词是在运用验证后由后人補注的,這是第二階段。严格地说十翼祇是周易使用的说明書,属附件,但正因为這附件的產生完善了周易。原则上说是往历了三个阶段,但十翼是逐步完成的,通说孔子作大传其实不是孔子原創,他祗是结合自已的感悟做了彙總。周易夲经称之易经,当今学派是起源于先秦,称为新学,春秋以前的"舊易"早己湮灭。


春荣2091


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