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残历碑》


沈阳,这座曾经叫“奉天”的“盛京”之城,与我即近且远。作为家乡的省会城市,从宏观上对它的熟悉度如同腹中的肚脐,伸手可触。然而,由于僻居,由于裹足,由于清逸,由于散淡,我无法穿越城乡间的阻碍,始终保持着遥望的姿态。在微观上,它又是陌生的,不异于地理上任何一个空间概念。

原创散文《残历碑》

第N次入沈。穿行在东北重镇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总有一种憋闷的感觉。大城市的喧嚣、拥堵,在北方这座商贾云集,现代气息充斥,背负光荣与耻辱的中心城市里,不经意间突袭到你的近前。心齿间不禁浸满了被绑架、被玩虐的味道儿。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这个五六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因为它本不算很悠久的历史,却深积着太多的血腥,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沉痛,太多的屈辱,太多的异味儿。相较于它的同辈城市长春,它侥幸逃过了充当伪满国都的厄运,却难逃日人的铁蹄与魔掌。它陷落了,在异族的攻伐下不止一次的陷落,甚至让后人在重温历史时,记不清它百年前的光荣,单单记住了它所承受的耻辱与苦难,如同一口警钟,悬吊于岁月的桁梁。在枪弹的攒射下,它最早被敲响,敲响后就再也没有停止轰鸣!

原创散文《残历碑》

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整数关口,我专程凭吊“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想找寻那沉寂的枪声,想唤醒那飘逝的烟火,想重温那横飞的血肉,想触摸那斑驳的弹洞,想感觉血的流速与温度,想喊却喑哑了喉咙,想哭却哭不出来……在北温带夏日午后眩目而灼热的阳光下,我漫步在残历碑下,引颈眺望曾经酝酿阴谋点燃火线的柳条湖,目光之掌,抚摸着那条纵贯南满的哈大铁路。颤抖的铁轨似喋血者匍匐着尽力前伸的手臂,在暴风雨般的枪声里,雕塑般停在空中,指向这儿,我站立的位置。

原创散文《残历碑》

我上下打量着这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碑碣。这座始建于1991年6月,建成开放于同年9月18日的纪念碑,高18米,宽30米,进深11米,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石贴面。用花岗岩筑成的“残历碑”是一本翻开的台历,时间定格于1931年9月18日。它周身布满斑斑点点的的弹痕,它血肉里镶嵌着怒目圆睁的骷髅,它胸腔里燃烧着熊熊不息的仇恨。在这个世界上,它绝无仅有!在我的涉猎里,它独此一家!因为,它铭记的是死亡、是苦难、是耻辱,是永不屈服的民族性格!

原创散文《残历碑》

世界上第一块有史可循的纪念碑诞生于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汉谟拉比法典》,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它开启了重大事件铭石勒文加以保存的先例,奠定了石质纪念碑在全世界推广的基础,开创了纪念碑雕刻艺术的先河。它拥有现代纪念碑的全部主要元素,虽然年代久远,却是现代纪念碑的嫡亲。虽然它省略了纪念碑这样的字样,却绝对堪称人类不朽的人文丰碑!

原创散文《残历碑》

中国有史记载的纪念碑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用白话文讲,即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就绪,公布前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许诺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十金。百姓觉得这事不靠谱,没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重赏之下必出勇夫。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以此取信于民,借机实行了变法。

原创散文《残历碑》

这根载入史册的木头,难道不是一座最好的纪念碑么?它让“商鞅杆木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彪炳千秋,光照万代。它昭告天下,中华民族不但不缺少创新精神,而且足智多谋。它昭示今人,只有求新求变,才能实现富国强邦,才可能雄立于世界而不被踩在脚下。然而,变法者需要大智大勇,非智勇过人者难以胜任。中国历史上变法者多,然而,成功者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但不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向不惜身家性命与名节的变法者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在葡萄牙里斯本市贝伦区的巴西利亚大道边上,特茹河河口的北岸,座落着一块发现者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航海家”恩里克王子逝世500周年而修建的标志性建筑。特茹河河口,曾经是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到印度和东方去的帆船起航的地方,附近的很多建筑、设施都与地理发现的人物或事件相关。而在美国总统官邸白宫的正南方向,茵茵芳草间,华盛顿纪念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1848年的美国独立纪念日,时任美国总统泰勒用华盛顿为国会大厦奠基所用的泥刀,为华盛顿纪念碑砌下了奠基石。华盛顿纪念碑是一座石质的方尖碑,高高的正方体碑柱顶端,为四面三角形的尖顶,锐气逼人。华盛顿纪念碑内部中空,其内壁上嵌有各个国家、美国各州市、各大团体及名人所赠的石碑193块,其中包括清朝宁波府所赠的文言文石碑,碑上文字取自福建巡抚徐继畲的《瀛寰志略》。

原创散文《残历碑》

地理大发现是人类认识的进步,却是民族生存与民族国家的悲剧。没有交集的东西方世界,互不相干的古老民族,在被“发现”的过程中,惨遭虐掠、贩卖、屠戮和压迫。世界本不相同,我们本已存在,是谁发现了谁?在血腥的“发现”中,扬起了征伐者的风帆,击碎了非洲、美洲部落的图腾,升起了美利坚的星条旗。东方华夏民族与这个不速之国产生关系的方式是象形符号的集大成者——中文,是刻着古老美丽文字的石碑,是字字珠玑溢彩流光的精典美文,是共拥一个太平洋的芳邻的友好、包容与礼赞!

徐继畲的《瀛寰志略》,我似乎接触过,但我一个字也想不起来。可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我却念念不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原创散文《残历碑》

我愿用我的一生遥望燕然之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勒石燕然,山为丰碑。“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

可见,修建纪念碑多是为了耀武扬威。近代以来,最著名的纪念碑首推法国的雄狮凯旋门。1806年,拿破仑一世下令修建一个纪念帝国军队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所取得胜利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造型最终被定为凯旋拱门,它代表了拿破仑军队的战无不胜和坚不可摧。这个重要建筑的设计建造被委托给著名建筑师夏尔格兰、汝斯特和布鲁艾及雕塑师科特瑞德、艾戴克斯和帕雷第耶。在建造过程中工程曾一度受拿破仑帝国的灭亡及旧君主制恢复的影响而暂时停工,工程在1825年重新开工,最后由路易·菲利普于1836年7月30日为凯旋门举行了落成典礼。

原创散文《残历碑》

我钦佩法兰西民族的艺术天份、艺术眼光与艺术胸怀,这确保了这座人类艺术瑰宝不因“人亡政息”而半途而废,也不因新旧政体的冲突转换而改弦更张,它保持着最初的原始设计,未作丝毫更改,这是艺术的胜利,超越了那场被隆重纪念的战争。它的诞生开辟了法国的一个时代,它的落成为法兰西赢得了荣耀,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光彩。直到今天,当世界各地的游人漫步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驻足戴高乐广场,你仍然会联想到拿破仑,而很少会知道设计建造者的名字,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们的功绩,他们就是一座艺术的凯旋门,就是凯旋门的本身。在欧洲凯旋门不止一座,却唯有凯旋门代表巴黎并与法国契合一体。

凯旋门的仿制品当首推印度门,印度门位于印度城市孟买的阿波罗码头,面对孟买湾,是一座融合印度和波斯文化建筑特色的拱门,高26米,建于1911年,为纪念来访的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皇后而兴建。让皇帝与皇后陛下从门下通过,以示孟买是印度的门户。如果抛开印度门的艺术价值,单就纪念碑的属性而论,我不能不为我们这个南方的古老邻居而忧虑,不能不为印度灿烂悠久的古代文明而悲哀,不能不为印度的未来而存疑。印度门是石头的,却难掩印度种姓上层的媚骨。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的属国,印度似乎并不以被殖民深以为耻,似乎并不抵拒殖民的历史,似乎并不尴尬于自己的身份,似乎并不在意自己的清白。这也许是印度曾经历过马其顿、亚述、莫卧儿等外来政权的统治,又经历了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的相互渗透与倾轧,已经丧失了血统上的纯粹,不再在乎民族主义的血性与根性。

原创散文《残历碑》

似乎没有人把自由女神像看作纪念碑。自由女神像又称自由照耀世界,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由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巴托尔迪在巴黎设计并制作,历时10余年,于1884年5月完成,1885年6月装箱运至纽约,1886年10月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亲自在纽约主持揭幕仪式。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自由女神像以法国巴黎卢森堡公园的自由女神像作蓝本(也是个仿制品),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所戴头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

艺术是超现实的,但艺术却难以超越政治。作为纪念美国独立一百周年的法国礼物,难道不具备纪念碑的意义吗?女神戴头冠的寓义不也隐喻着美国将取代老牌日不落帝国成为世界领导者的趋势吗?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国际政治风云与经济格局是否又站在了一个新的临界点上了呢?在太平洋的世纪迈着大步迎面走来的时候,中国人的世纪还远吗?

原创散文《残历碑》

古今中外,像中国这样设立国耻日的并不多,而修建纪念碑的就更少。这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体现。居安思危,思危而不怠惫;卧薪尝胆,尝胆而不忘耻。立在沈阳城头的碑是静默的,然而,立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碑却应该是轰响的。“九一八”纪念碑是一本翻开的日历,更是一本令人掩卷深思的史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是一口凝聚中华精气、凝聚抗战英魂的警钟,等待我们——敲响!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法无定轨。历史让我们站在求新求变的改革潮头,时代赋予我们富国强兵的伟大使命。一个敢于铭记耻辱历史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民族,一个锐意进取革故鼎新的国家是不可限量的国家。2014.6

原创散文《残历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