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散文《殘歷碑》


瀋陽,這座曾經叫“奉天”的“盛京”之城,與我即近且遠。作為家鄉的省會城市,從宏觀上對它的熟悉度如同腹中的肚臍,伸手可觸。然而,由於僻居,由於裹足,由於清逸,由於散淡,我無法穿越城鄉間的阻礙,始終保持著遙望的姿態。在微觀上,它又是陌生的,不異於地理上任何一個空間概念。

原創散文《殘歷碑》

第N次入沈。穿行在東北重鎮車水馬龍的繁華鬧市,總有一種憋悶的感覺。大城市的喧囂、擁堵,在北方這座商賈雲集,現代氣息充斥,揹負光榮與恥辱的中心城市裡,不經意間突襲到你的近前。心齒間不禁浸滿了被綁架、被玩虐的味道兒。說實話,我不是很喜歡這個五六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因為它本不算很悠久的歷史,卻深積著太多的血腥,太多的苦難,太多的沉痛,太多的屈辱,太多的異味兒。相較於它的同輩城市長春,它僥倖逃過了充當偽滿國都的厄運,卻難逃日人的鐵蹄與魔掌。它陷落了,在異族的攻伐下不止一次的陷落,甚至讓後人在重溫歷史時,記不清它百年前的光榮,單單記住了它所承受的恥辱與苦難,如同一口警鐘,懸吊於歲月的桁梁。在槍彈的攢射下,它最早被敲響,敲響後就再也沒有停止轟鳴!

原創散文《殘歷碑》

在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的整數關口,我專程憑弔“九一八事變”紀念館,想找尋那沉寂的槍聲,想喚醒那飄逝的煙火,想重溫那橫飛的血肉,想觸摸那斑駁的彈洞,想感覺血的流速與溫度,想喊卻喑啞了喉嚨,想哭卻哭不出來……在北溫帶夏日午後眩目而灼熱的陽光下,我漫步在殘歷碑下,引頸眺望曾經醞釀陰謀點燃火線的柳條湖,目光之掌,撫摸著那條縱貫南滿的哈大鐵路。顫抖的鐵軌似喋血者匍匐著盡力前伸的手臂,在暴風雨般的槍聲裡,雕塑般停在空中,指向這兒,我站立的位置。

原創散文《殘歷碑》

我上下打量著這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碑碣。這座始建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於同年9月18日的紀念碑,高18米,寬30米,進深11米,鋼筋混凝土結構,花崗岩石貼面。用花崗岩築成的“殘歷碑”是一本翻開的檯曆,時間定格於1931年9月18日。它周身佈滿斑斑點點的的彈痕,它血肉裡鑲嵌著怒目圓睜的骷髏,它胸腔裡燃燒著熊熊不息的仇恨。在這個世界上,它絕無僅有!在我的涉獵裡,它獨此一家!因為,它銘記的是死亡、是苦難、是恥辱,是永不屈服的民族性格!

原創散文《殘歷碑》

世界上第一塊有史可循的紀念碑誕生於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約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頒佈的法律彙編《漢謨拉比法典》,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段高2.25米,上週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石柱上端是漢謨拉比王站在太陽和正義之神沙馬什面前接受象徵王權的權標的浮雕,以象徵君權神授;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寫的法典銘文,共3500行,282條,現存於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亞洲展覽館。它開啟了重大事件銘石勒文加以保存的先例,奠定了石質紀念碑在全世界推廣的基礎,開創了紀念碑雕刻藝術的先河。它擁有現代紀念碑的全部主要元素,雖然年代久遠,卻是現代紀念碑的嫡親。雖然它省略了紀念碑這樣的字樣,卻絕對堪稱人類不朽的人文豐碑!

原創散文《殘歷碑》

中國有史記載的紀念碑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史記·商君列傳》載:商鞅變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之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用白話文講,即商鞅變法的條令已就緒,公佈前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命人在都城市場南門前放置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許諾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十金。百姓覺得這事不靠譜,沒人敢去搬木頭。商鞅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金。”重賞之下必出勇夫。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金,商鞅以此取信於民,藉機實行了變法。

原創散文《殘歷碑》

這根載入史冊的木頭,難道不是一座最好的紀念碑麼?它讓“商鞅杆木變法”這一歷史事件,彪炳千秋,光照萬代。它昭告天下,中華民族不但不缺少創新精神,而且足智多謀。它昭示今人,只有求新求變,才能實現富國強邦,才可能雄立於世界而不被踩在腳下。然而,變法者需要大智大勇,非智勇過人者難以勝任。中國歷史上變法者多,然而,成功者少,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但不論怎樣,我們都應該向不惜身家性命與名節的變法者們致以崇高的敬禮!

在葡萄牙里斯本市貝倫區的巴西利亞大道邊上,特茹河河口的北岸,座落著一塊發現者紀念碑,是為了紀念“航海家”恩裡克王子逝世500週年而修建的標誌性建築。特茹河河口,曾經是15、16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到印度和東方去的帆船起航的地方,附近的很多建築、設施都與地理發現的人物或事件相關。而在美國總統官邸白宮的正南方向,茵茵芳草間,華盛頓紀念碑拔地而起,高聳入雲。1848年的美國獨立紀念日,時任美國總統泰勒用華盛頓為國會大廈奠基所用的泥刀,為華盛頓紀念碑砌下了奠基石。華盛頓紀念碑是一座石質的方尖碑,高高的正方體碑柱頂端,為四面三角形的尖頂,銳氣逼人。華盛頓紀念碑內部中空,其內壁上嵌有各個國家、美國各州市、各大團體及名人所贈的石碑193塊,其中包括清朝寧波府所贈的文言文石碑,碑上文字取自福建巡撫徐繼畲的《瀛寰志略》。

原創散文《殘歷碑》

地理大發現是人類認識的進步,卻是民族生存與民族國家的悲劇。沒有交集的東西方世界,互不相干的古老民族,在被“發現”的過程中,慘遭虐掠、販賣、屠戮和壓迫。世界本不相同,我們本已存在,是誰發現了誰?在血腥的“發現”中,揚起了征伐者的風帆,擊碎了非洲、美洲部落的圖騰,升起了美利堅的星條旗。東方華夏民族與這個不速之國產生關係的方式是象形符號的集大成者——中文,是刻著古老美麗文字的石碑,是字字珠璣溢彩流光的精典美文,是共擁一個太平洋的芳鄰的友好、包容與禮讚!

徐繼畲的《瀛寰志略》,我似乎接觸過,但我一個字也想不起來。可北宋大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我卻念念不忘: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原創散文《殘歷碑》

我願用我的一生遙望燕然之山。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將軍竇憲奉旨遠征匈奴,竇憲大敗北單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內的杭愛山),命班固撰寫了著名的燕然山銘文。勒石燕然,山為豐碑。“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

可見,修建紀念碑多是為了耀武揚威。近代以來,最著名的紀念碑首推法國的雄獅凱旋門。1806年,拿破崙一世下令修建一個紀念帝國軍隊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所取得勝利的標誌性建築。建築造型最終被定為凱旋拱門,它代表了拿破崙軍隊的戰無不勝和堅不可摧。這個重要建築的設計建造被委託給著名建築師夏爾格蘭、汝斯特和布魯艾及雕塑師科特瑞德、艾戴克斯和帕雷第耶。在建造過程中工程曾一度受拿破崙帝國的滅亡及舊君主制恢復的影響而暫時停工,工程在1825年重新開工,最後由路易·菲利普於1836年7月30日為凱旋門舉行了落成典禮。

原創散文《殘歷碑》

我欽佩法蘭西民族的藝術天份、藝術眼光與藝術胸懷,這確保了這座人類藝術瑰寶不因“人亡政息”而半途而廢,也不因新舊政體的衝突轉換而改弦更張,它保持著最初的原始設計,未作絲毫更改,這是藝術的勝利,超越了那場被隆重紀念的戰爭。它的誕生開闢了法國的一個時代,它的落成為法蘭西贏得了榮耀,為世界文化寶庫增添了光彩。直到今天,當世界各地的遊人漫步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駐足戴高樂廣場,你仍然會聯想到拿破崙,而很少會知道設計建造者的名字,但這並不能抹殺他們的功績,他們就是一座藝術的凱旋門,就是凱旋門的本身。在歐洲凱旋門不止一座,卻唯有凱旋門代表巴黎並與法國契合一體。

凱旋門的仿製品當首推印度門,印度門位於印度城市孟買的阿波羅碼頭,面對孟買灣,是一座融合印度和波斯文化建築特色的拱門,高26米,建於1911年,為紀念來訪的英王喬治五世和瑪麗皇后而興建。讓皇帝與皇后陛下從門下通過,以示孟買是印度的門戶。如果拋開印度門的藝術價值,單就紀念碑的屬性而論,我不能不為我們這個南方的古老鄰居而憂慮,不能不為印度燦爛悠久的古代文明而悲哀,不能不為印度的未來而存疑。印度門是石頭的,卻難掩印度種姓上層的媚骨。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的屬國,印度似乎並不以被殖民深以為恥,似乎並不抵拒殖民的歷史,似乎並不尷尬於自己的身份,似乎並不在意自己的清白。這也許是印度曾經歷過馬其頓、亞述、莫臥兒等外來政權的統治,又經歷了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的相互滲透與傾軋,已經喪失了血統上的純粹,不再在乎民族主義的血性與根性。

原創散文《殘歷碑》

似乎沒有人把自由女神像看作紀念碑。自由女神像又稱自由照耀世界,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的獨立100週年禮物,由法國著名雕塑家奧古斯特·巴托爾迪在巴黎設計並製作,歷時10餘年,於1884年5月完成,1885年6月裝箱運至紐約,1886年10月由當時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親自在紐約主持揭幕儀式。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哈德遜河口附近,自由女神像以法國巴黎盧森堡公園的自由女神像作藍本(也是個仿製品),女神的外貌設計來源於雕塑家的母親,而女神高舉火炬的右手則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為藍本。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的服裝,所戴頭冠有象徵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

藝術是超現實的,但藝術卻難以超越政治。作為紀念美國獨立一百週年的法國禮物,難道不具備紀念碑的意義嗎?女神戴頭冠的寓義不也隱喻著美國將取代老牌日不落帝國成為世界領導者的趨勢嗎?風物長宜放眼量,不畏浮雲遮望眼。國際政治風雲與經濟格局是否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臨界點上了呢?在太平洋的世紀邁著大步迎面走來的時候,中國人的世紀還遠嗎?

原創散文《殘歷碑》

古今中外,像中國這樣設立國恥日的並不多,而修建紀念碑的就更少。這是我們民族自信心的體現。居安思危,思危而不怠憊;臥薪嚐膽,嘗膽而不忘恥。立在瀋陽城頭的碑是靜默的,然而,立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的碑卻應該是轟響的。“九一八”紀念碑是一本翻開的日曆,更是一本令人掩卷深思的史書,它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是一口凝聚中華精氣、凝聚抗戰英魂的警鐘,等待我們——敲響!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法無定軌。歷史讓我們站在求新求變的改革潮頭,時代賦予我們富國強兵的偉大使命。一個敢於銘記恥辱歷史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民族,一個銳意進取革故鼎新的國家是不可限量的國家。2014.6

原創散文《殘歷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